赵高梧(1898-1965),即赵尊岳,明词学者。字叔雍,斋名高梧轩、珍重阁。曾为民国政府铁道部参事,后在汪伪政府供过职。晚年任教于香港、新加坡。他在明词方面的研究具有权威性,所辑《明词汇刊》迄今仍为明词辑刻规模最大的丛书。
新都旧话
赵高梧
南京以明洪武建元而为国都,永乐北迁,则为陪都,如清之盛京(奉天),仅为制度上之点缀而已。迨崇祯殉国,弘光立而南都复兴,无可奈何之局,等于泡影。至有清定鼎,则江宁府治,不过为江苏之省会。况苏抚驻苏州,则并省会之资格,亦不完备。革命之役,为临时都城者,期亦极短。自此至民十五而重建新都,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昔日之荒凉荆棘者,近且平坦如砥,九逵四达矣。余行役是邦,每览其胜,尤爱掇拾旧闻,综览群籍,以备掌故。就所忆及,略加考订,为新都旧话。倘亦邦人君子茶余酒后所不废乎,摩挲陈迹者其致意焉。
定淮门内,旧有金陵寺。其地为明天策卫故址。殿上旧塑金刚骑白狻猊。俗不识狻猊,呼之日水牛。山门不塑弥勒而塑真武帝君,与他寺异。盖形家相地之言,谓寺对钟山开面,特朝成火星体,故取克制之义。真武主水以胜火也。
东花园苑家桥,为清初时守园苑老所居。危堤一曲,小屋数楹,窗闼洞开,篱垣周匝,富春花盛,极足流连。旁有酒肆,山肴野蔌,尤复可口。既而废于水患,当年风物,遂不复存。偶读朱述之大令绪曾东园杂句,有云“东风吹绿王孙草,一角桥西苑老家”,每为神往。
香林寺,或云半山园故址。然征之志籍,半山寺在北安门内东北隅,为王安石故宅。香林寺在北安门外,相距甚远,初非昔之半山园也。旧有四足铜鼎,高二尺余,其色如铁,俗称“吃灰炉”。数百年来,谓灰未出,亦未满,则故神其说耳。又有大木椅,以整木刳而成之,可坐数人,有异香,或日“沈香木”。大悲楼有漆雕九龙供案,则明大内故物。又有吴道子画佛牙、佛骨,则无从征实。历劫以来,凡此神物,不知犹在人间否耶。
大士香火,旧以蟒蛇仓石观音为盛。六月间赛会,喧阗达旦不绝,仿佛杭之六桥三竺。自嘉庆年后,烧香者均赴鸡鸣山观音楼,此遂冷落。其时哄传有白发老妇,自蟒蛇仓肩舆至鸡鸣寺进香,倏忽不见,谓为大士化身。其事虽荒诞,要亦兴废自有定数。
南京民居稠密,时有火患。乾隆五十四年,制军高佳公麟书创作水星鼎于聚宝门楼上,以镇压之。其患渐息。鼎为铜铸。其形圆,底足皆铁通,高四尺许,上嵌八卦十六乳,四周各有篆书“水星”二字,其下铭文二百余字。今亦不知投置何许。
《金陵世纪》谓朱雀航非今之镇淮桥,乃古桐树湾。长乐渡处在聚宝门东北。《金陵新志》亦云,在镇淮桥北左南厢后设信府河。救生局正当古长乐渡处,有真武庙。庙门外竖长竿,嵌铁坎卦,上立铁鹳,其大如驴,俗呼为铁老鹳,正对蟒蛇仓赤石矶。矶脉石骨峻增,自城外穿壕而入,尽于此,色纯赤。前人因城内屡遭火患,作此厌之。又聚宝门或以罗镜格之,为丑未向以取泄火之义。亦石矶乃正当南离,则以长乐渡为朱雀航,亦非无据也。
阳湖经师孙渊如先生,以五松名园。盖侨居旧内之五松园,以古松五株而得名也。后购皇甫巷司马河师宅,亭台池馆,布置有法,名日“冶城仙馆”。其后复就旧内菜圃隙地,穿池凿石,逾年而成。门前设书肆,日“窥园”。入门迤东一带,缭以长廊,日“小芍陂”。厅事南面,日“廉卉堂”。东北隅室三楹,后种芍药日“留余春馆”。西北临塘一榭,日“鸥波舫”。旁通高台,钟阜在望,日“大观台”。西南隅竹篱茅舍,日“蔬香舍”。宾朋燕集,岁无虚月。五亩之名,遂与五松并传。其后孙殁,赁为茶肆,园林遂废,令人想望不置。
孙渊如先生居冶城仙馆时,方辑《古文苑》。一日为高堂称庆演剧。有《上天台》一剧,宾白,姚不负汉,汉不负姚。时全椒吴山尊在座,戏日:此二语文义简古,似汉魏人口吻,君何不采人《古文苑》乎?坐客皆大笑。是年六月,山馆中盆莲开并蒂花,色红,其大如盏。书院月课因以并蒂莲赋命题,并以“瑞不虚呈修德应之”八字为韵。是科秋闱后,太公正寿值八旬,重宴鹿鸣,诚哉其为瑞应矣。
金陵督院司道署,仅大门有狮子。唯城守营副将头门、大堂、宅门三处皆有,而形相大于他处。其地为明歧阳王李文忠故府。制度不同,相沿未易耳。照墙后有大塘,夏日无蛙,或云张真人尝驻足于此,恶其聒噪,以法厌之,则庶为神话矣。
钟山书院大门右空地,有大铁锚二,又陷于地。一叉在上,相传是马三宝下西洋故物,不知何从至此。盖其地本东护龙河,水出升平桥。数百年前,尚通舟楫,未可知也。每中秋游人蚁集。妇人摸弄之,可以生子,呼为摸秋,令人绝倒。石城门外河滩,有铁锚数十,类有大于此者,按明顾起元《客座赘语》载,城之西北有宝船厂。永乐三年三月,命太监郑和等行赏,赐南洋诸国。宝船共六十三号,适当其地,则所传不为无证矣。
清凉山旧有宫氏园。凿洞穿池,金鱼数十尾,游泳其中,令人神怡。(P003-005)
后记
邢定康 钱长江
去年,南京出版社卢海鸣社长送来刚出版的《金陵物语》《金陵旧颜》两书。阅之,收获颇丰,并萌发了选编一本“民国旅行者眼中的南京”文集,作为前两书的补充和配套。这个意见很快被卢先生采纳,也就有了《金陵屐痕》。
我们最初谋划《金陵屐痕》,是聚焦在民国旅游杂志上,以为那上面的文章应该是杂志编辑、记者以及旅游人撰写的。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游记类文章很接地气,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只是现在很少有机会去关注了。实际上,我们就是想编一本小人物的文集,以区别于收集“名人笔下老南京”的《金陵旧颜》。将它们重新整理出来与读者见面,应该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不过我们后来发现,其中的文章有的也出自名人之手,只因刊登在旅游杂志上,不被人知晓罢了。倘若这样的文章因作者是名人而不选,实在太可惜了。出版社卢先生在和我们讨论时,也提出不要局限于小人物或旅游杂志中的文章,视野可以开阔些。如此这般,我们将选文的范围适度扩大。
说是“适度”扩大,其实仅限于钱长江的私人藏书,以增添点选编本的色彩。钱先生新近收藏到的民国十六年(1927)的一篇中学生作文原稿。这位无名氏中学生来自中央大学区立镇江中学,通篇毛笔字写作,并有老师的批语墨迹,颇为难得、珍贵。我们将其选入,这恐怕是全书年龄最小的作者了。
《金陵屐痕》的文章,主要还是选自由中国旅行社主办的《旅行杂志》。这个最具权威的旅游杂志,民国时期共发行了近300期。我们对此逐一进行了查阅,凡写南京的文章无一挂漏。其中仅有《秋在栖霞》(原载《旅行杂志》第20卷第ll期)、《紫金山夜观星象》(原载《旅行杂志》第22卷第11期)二文,因已经作为“附录”收入《守望南京:民国旅游寻寻觅觅》一书,后又经我们推荐被《金陵旧颜》一书录用,便不再选入。此外,《后湖泛舟--金陵览胜之四》(原载《旅行天地》第1卷第3期)一文,也因同样原因未被选入。
《金陵屐痕》没有按常规以文章的写作时间排序,而是分成了三个部分,即“览胜篇”“行游篇”“交通篇”。“览胜篇”中的文章,仍未按时间排序,依秩为“综述”“山”“水”等,旨在将一个面或一个点的景观分别集中单列,以便从中看出面或点在不同时段的变化。“行游篇”“交通篇”中的顺序亦然。又因内中文章有的是按旅行线路记叙的,涉及的城市颇多,南京仅为其一,只有将其节选。这类文章唯一保留全文的是《还都散记》。因该文写的是中央研究院天文所由昆明迁往南京的经过,资料十分难得,且又是以“春在昆明,夏在重庆,秋在南京,冬在北平”的视角来观感的,可比对同一时段几座城市的各自风貌。 书中插图我们尽可能采用了杂志中的原插图,以及东南大学图书研究会导师周玲荪的写生作品,使得插图既有史料性,又有新鲜感。
在选编工作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旅游界前辈留下“屐痕”的可贵之处。借此真诚地向他们致敬!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未能查找到每一位作者的有关资料,以给读者一个完整的说明。这也反倒成了此选编本的特点之一。恳请作者们看到此书后,能拨冗与我们或出版社联系,出版社将奉上样书和薄酬。
为了收集前辈们的“屐痕”的文章,我们曾三次赴浙江旅游博物馆查阅资料。这个博物馆由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建立,于2013年9月27日(世界旅游日)开馆。这一天,也是我们策展的“民国南京旅游藏品展”在总统府景区的开展日。一种巧合,一种缘分,注定形成了一种默契。学院的毛水根先生、博物馆的金晓颖女士及徐龙雨同学,给予了无私的支持和帮助,使我们的工作得心应手。对此,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
地方志学者邹尚、雕塑家朱泽荣等南京旅游学会会员,经常与我们商讨民国南京旅游文化的有关问题,并为此书做了事务性工作。钱长江、邹尚二位还将私人收藏的老照片奉献出来,以丰富此书的内容,在此谨表谢意。还要感谢《金陵旧颜》的编者丁帆教授为此书题写了书名。《金陵物语》《金陵旧颜》《金陵屐痕》的书名因丁先生的书法形成了一个系列。我们还要特别感谢出版社的谢微女士及其同仁满腔热情的工作。我们原以为“选编”无需自己动笔写作,应该比较轻松,没想到耗力费时,也屡屡遭遇困难。全书仅目录就调整了六稿,文选也由最初筛选出来的七十五篇压缩为五十四篇,其工作量可想而知。好在谢女士和我们未曾想过放弃,坚持了下来。她善于沟通的工作作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使得整个选编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而今,《金陵屐痕》一书圆满收官。对此,既可视其为民国南京旅游文化的研究成果之一,也将是一本受欢迎的大众读物。面对这样的收获,我们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感到欣慰。
2015年7月16日于石头城109号南京旅游学会工作室
览胜篇
新都旧话/赵高梧
首都胜览/钟兴正
说首都/方志超
瞻仰复兴中的首都/陈其英
京华烟云/明志
首都风景线/丁挹文
中山陵墓展谒记/钱芝生
灵谷寺/赵景深
牛首山之游/叶祥法
金陵牛首山访古记/罗香林
栖霞山游记
栖霞山纪游/蒋维乔
到栖霞山去/祖雨人
秋栖霞/尹沛
温泉试浴记/刘宣阁
记首都两名湖/朱偰
忆之海中的玄武湖/王秉权
忆夜泛玄武湖/徐模
怀念玄武湖/王翼济
春在后湖/吴显齐
玄武湖的四季风光(节选)/社会部南京社会服务处
记莫愁湖之游/李恩渥
燕子矶记游/周子鲁
南京下关东南饭店
南京首都饭店
行游篇
金陵雅游篇——回忆十年前的南京/张若谷
南京六十小时/马国亮
步游二日记/胡山源
京沪线掠影(节选)/胡山源
首都初旅/王仲鄂
大江/谔厂
东南食味(节选)/雷红
扬子江往来(节选)/罗伯特·摩尔
雨中游屐/朱兰客
白下驱车竟日游/施种鹏
江南常系梦魂中(节选)/赵德厚
南京游记·游览计划——金陵览胜之一/周镜泉
南京游记·京城漫步—金陵览胜之二/周镜泉
南京游记·陵园一瞥—金陵览胜之三/周镜泉
交通篇
京沪轮中/张诤之
首都印象/子介
赴汉途中杂感/顾学范
空中旅行记乐/孟述祖
记首都特快一日京游/孙恩霖
接收人语(节选)/程志政
京沪线八十小时(节选)/孙沛甘
津浦路车行观感——从浦口到徐州的途中/周思忠
还都散记/戴文赛
出京散记(节选)/周曙山
京华小感/独鹄
霄壤三万里之首都/郭祝崧
京、镇、句三角点线巡礼(节选)/周镜泉
京沪车上的老余/张德乾
铁路员工之典型——京站许故段长朝元铸像揭幕礼记/KY.
后记/邢定康钱长江
序言
邢定康
金陵,南京的古称谓。
“金陵”之名称,据说与地域的“王者之气”有关。相传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后在今清凉山(含石头城)筑城,并以“埋金”镇“王气”,命名金陵邑。因金陵邑首次带有行政设置的性质,也就成了南京城市的发端。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金陵”仅仅存活了百余年,就相继被秣陵、建业、建康、江陵、白下、上元、应天、天京等四十多个名称所替代,再没了它的名分。见证奇迹的是,尽管它早早作古,但历朝历代的诗词文赋总还在为之咏叹。“金陵”二字的江湖地位似乎从未有过动摇,即便在当今也是如此。例如,南京出版社去年出版了《金陵物语》《金陵旧颜》,还有我和钱长江选编的这本《金陵屐痕》。
《金陵屐痕》不同于“外国人眼中六朝古都”的《金陵物语》,也不同于“名人笔下老南京”的《金陵旧颜》,而是跟随民国旅游人的“屐痕”,近视“京华烟云”。
我是金陵人,虽说出生于上海,但从记事起已是在南京。而且一直在这座城市学习、工作、生活。我又是旅游人,自1987年参加组建南京市旅游局后,自始至终未离开过旅游岗位,直至退休。我似乎注定与“金陵”有缘,因我编写的第一本书就取名为“金陵游”。这是我的处女作,尽管未正式出版,属内部交流资料,但也一时成了南京导游的必读物,而且曾被大专院校导游专业作为教材。“金陵游”还曾作为南京旅游的对外宣传口号。打那时候起,我就很想了解民国时期的旅游。它是开启中国现代旅游业的重要阶段,更是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的一个侧记。苦于当时身陷事务性工作,无从顾及。退休后,我仍在旅游社团活动,可以从容地开展民国南京旅游的研究,其成果先是著有《守望南京:民国旅游寻寻觅觅》,接下来便是这册《金陵屐痕》。
实际上早在清末,南京的现代旅游就呈现出萌芽状态。典型的标志是宣统二年(191O),南京举办了相当于国际博览会的南洋劝业会。为期六个月的南洋劝业会,前来参观的中外人士多达数十万人,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我们注意到,在南洋劝业会的组织名单上,赫然出现了陈光甫的名字。正是这位陈光甫先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现代旅行代理机构--中国旅行社。南京的首家旅行社,就是中国旅行社的一个分支。它的诞生,成为中国现代旅游业的里程碑。
《金陵屐痕》中的文章,大多来源于中国旅行社创办的《旅行杂志》。这也是唯一在全国发行的旅游杂志。在这个旅游园地里,记录了旅行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就无形中录制了这一特定时期的特定风物,这正是我十分关注的。当然,我更为关注的还是其中的南京,用丁帆先生在《金陵旧颜》之序中的话来说,尤其关注“她的原始真容和各色人等彼时的生存境况,以及这个城市宽厚的文化性格”。
《金陵屐痕》的文章,内容涵盖了城市的景区景点、住宿、餐饮,以及往来这座城市的城际交通等,可谓是民国南京的多方位记录。之所以做这样的选编,是期许今人通过民国旅游人的视角,观察和了解古老的南京。这样的观察和了解,没有遥不可及的距离,仿佛就是在看南京的“昨天”。又因它们写于不同的时间段,例如有民国早期的、有抗战胜利后的,读之给人以不一样的体验、不一样的心得,引发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这样的读本应该是以往很少有过的,我甚而认为,旅游人的屐痕,是另一种类型的史料档案,完全应该纳入这座城市的历史文献之中。
近年来,南京出版社致力于南京的民国文化整理,开启了“南京印象”丛书的出版工作等。我作为籍于斯、长于斯的金陵人,深有感触,愿以《金陵屐痕》加入到这项文化耕耘之中,并以此表达我热爱南京、热爱南京旅游的真情实感。
2015年6月8日于金陵名人居
由邢定康和钱长江合编的《金陵屐痕》一书在体例上承接了《金陵物语》和《金陵旧颜》的风格与特点,是集合了多篇文章的合集。所选文章主要是民国时期在南京旅游的见闻感悟。共计约有80篇文章,目前分为“揽胜篇”“行游篇”及“交通篇”几个部分。全书所录文章由南京旅游学会会长邢定康提供,多是发表在当时旅游类杂志上的文章。语言文字优美,具有民国意蕴,集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于一体。让读者感受到一个不同的南京,还原一个历史的南京。
由邢定康和钱长江合编的《金陵屐痕》一书的文章,内容涵盖了城市的景区景点、住宿、餐饮,以及往来这座城市的城际交通等,可谓是民国南京的多方位记录。之所以做这样的选编,是期许今人通过民国旅游人的视角,观察和了解古老的南京。这样的观察和了解,没有遥不可及的距离,仿佛就是在看南京的“昨天”。又因它们写于不同的时间段,例如有民国早期的、有抗战胜利后的,读之给人以不一样的体验、不一样的心得,引发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这样的读本应该是以往很少有过的,我甚而认为,旅游人的屐痕,是另一种类型的史料档案,完全应该纳入这座城市的历史文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