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老故事(民间故事3)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亲近母语研究院编著的《中国老故事(民间故事3)》是一本精彩有趣的故事书。布谷鸟的传说、传说中的布谷、兔子的眼睛是怎么变红的、十二生肖鼠第一……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富有神奇浪漫色彩的民间故事,它们都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定能够成为中小学生朋友的良师益友和家庭的必备藏书。读者朋友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要仅仅满足于故事情节自身的趣味,同时还要尽量去品味故事中展现的智慧、品格和灵感。在这些美丽故事的熏陶下,读者无论从感性还是理性层面都一定会更加热爱自己本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内容推荐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七仙女与董永》《嫦娥奔月》《姜子牙的鱼钩》《贴“福”字的来源》……这些老故事,世世代代流传,爷爷奶奶听过,爸爸妈妈讲过,饱含中国的历史与传统,是我们与祖先共同的记忆,也是被人渐忘的瑰宝。

《中国老故事(民间故事3)》由亲近母语研究院主编。编者从近万篇民间故事中精选结集,本着儿童性、经典性、当代性的原则,将美丽的中国幻想故事、古老的神话传说,以优美的现代母语重述,致力创造一本最适合当代儿童阅读的中国老故事书,给予每个儿童应有的中国记忆。

目录

布谷鸟的传说

传说中的布谷

鸡的由来

借眼睛的虾

长腿的蛇和没腿的蛙

蜗牛和黄牛

一日三餐与三日一餐

兔子的眼睛是怎么变红的

兔子为什么威了三瓣嘴

十二生肖鼠第一

后娘变乌龟

聪明的鹿

蛤蟆和小花兔赛跑

老乌龟智斗狐狸

狐狸吃了虎和牛

虎甥和猫舅

试读章节

传说中的布谷

一到春天,田野里就响起布谷鸟“布谷、布谷”的呜叫。传说,这是珍珠姑娘在寻找她的丈夫呢。

很久很久以前,燕山脚下住着一个以打柴为生的青年,名叫布谷。他的爹妈去世得早,从小就孤苦伶仃,常常挨饿受冻。

这天,布谷又来到了半山打柴,发现树木零零落落、稀稀疏疏,就又往高处攀去。爬了好久,总算来到一片密林。布谷打算坐下喘口气再干活儿,突然听到一阵小鸟的呜叫,声音清脆凄楚。循着鸟鸣声,布谷来到了一棵大树下,突然,一滴鲜血落在了布谷的肩上。抬头细看,呀,原来是一只受伤的小鸟蜷缩在枝丫上。

布谷三两下爬上树,轻轻地捧下小鸟,扯了身上的破布条仔细地帮小鸟包扎。布谷这才注意到小鸟的毛色鲜艳,五彩夺目,惹人怜爱。布谷打了柴,托着小鸟回家了。

到家以后,他用树枝编了一个精致的鸟笼,让小鸟住在里面,天天给它喂米喂水。布谷家里很穷,常常打一天的柴也换不回半升米,可是他宁愿自己吃野菜,也不让小鸟挨饿。小鸟的翅膀渐渐长好了,更加光彩夺目。

每天清晨,小鸟几声清脆的呜叫——“布谷布谷”,将布谷从睡梦中唤醒。布谷便高高兴兴地起床。看到布谷进进出出,忙里忙外,小鸟也在笼子里快活地蹦上跳下。傍晚,布谷回来了,还没踏进屋门,就听到“布谷布谷”的呼唤,布谷好像有了亲人,觉得心里满满当当的。

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冬天。有一天清晨,布谷刚踏出门,一抬头看见了天空中的大雁。一群大雁往远处飞去,身影越来越小。布谷看着大雁慢慢变成了小黑点,直到不见了踪迹,还愣愣地盯着远方。他想北方这么冷,我的小鸟能适应吗?它也许要去暖和的地方过冬。这一天,布谷打柴都心不在焉,焦躁不安。思来想去,他决定宁愿自己继续孤独,也不让小鸟受委屈。傍晚,布谷回到家,慢慢地打开了鸟笼,对小鸟说:“美丽的小鸟,我的亲人,你快飞去暖和的地方过冬吧!”布谷伤心绝望,小鸟默默无言。

第二天,天还没亮,布谷就匆匆忙忙出了门,出门时看也不敢看笼子。这一天,布谷一直在山里等待,他不想亲眼看着小鸟飞走。等到天黑了,他才无精打采地走回家。刚一进门,“布谷布谷”,那熟悉的叫声又响起来了。布谷又惊又喜,急忙跑到屋檐下的笼子跟前。月光下,笼子门开着,小鸟依旧在笼子里跳上跳下,扑腾着翅膀唱着歌,叫声比以前更加动听。布谷呆呆地看着打开的鸟笼,听着鸟儿迷人的歌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直到小鸟停止了歌唱,布谷才欢欢喜喜地去做饭。他刚来到灶边,一揭开锅,“呼”的一团热气扑了出来。黄澄澄的小米粥、白花花的大馒头早已做好。布谷虽已是饥肠辘辘,但也忍不住琢磨了半天。这事儿真怪啊!究竟是谁做的饭,这些米面又是哪儿来的呢?之后几天每当布谷回到家,晚饭都已备好,真是太奇怪了。怪事一连三天,天天发生。

到了第四天,布谷一大早出了门,没走几步就折回来,悄悄地躲在屋外,想看个究竟。等到中午时分,他轻轻地推开院门走到窗前,用手指捅破了窗户纸往里一瞧,天呐!有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屋子里刷锅洗碗。他再一转头,房檐下的那只鸟笼空空的,有一件五彩的小羽衣躺在里面。布谷似乎明白了,他轻轻地拿起羽衣揣进怀里。听见屋外有响动,姑娘急忙从屋里跑出来,一看笼子里的羽衣不见了,只好红着脸站着。布谷又惊又喜,他结结巴巴地说:“姑……姑娘,你是谁?你对我这么好,我……我要娶你为妻。你愿意吗?要是愿意,就点……点头。要是不愿意,我还把羽衣还给你。”姑娘抬起头,一双大眼睛深情地看着布谷,轻轻地点了点头。布谷一看姑娘同意了,欣喜若狂,掏出羽衣就扔进火塘里。姑娘的脸“刷”地白了,她急忙从火里抢出羽衣,五彩的羽衣已经被烧得黑一块灰一块的。姑娘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我本是珍珠仙子,偷了五彩羽衣下凡,不幸被坏人射中了翅膀,是你救了我。你的救命之恩,我当相报。为你做饭,跟你成亲都是我心甘情愿的。你为什么要烧了我的羽衣,是不相信我吗?”布谷实在没料到姑娘会为此生气难过,吓坏了。“对不住,姑娘,真对不住!是我高兴得糊涂了,想都没想就干了蠢事。姑娘,你莫生气了,好吗?”姑娘听布谷说得诚恳,停止了哭泣。也怪,顺着姑娘的脸滚落下来的颗颗泪珠,一着地,就变成了颗颗珍珠。姑娘弯腰捡起来,交给布谷。布谷卖掉珍珠,买了几亩地,还盖了几间房。他们俩从此过上了幸福自在的生活。

好日子还没过几天,就碰上了倒霉事。这天,皇上打猎路过这里,恰巧见到珍珠姑娘在溪边洗衣。皇上惊呆了,宫里没一个女子能比得上她。回到皇宫,皇上还念念不忘。随从们早就猜透了皇上的心思,想出了法子。

第二天一清早,布谷家的门就被撞开,一群人二话不说绑住了布谷,布谷来不及叫喊,就已经被堵上了嘴巴,拖出了屋子。珍珠姑娘被挡在屋内,一个宫里模样的人宣读圣旨。两个随从架着珍珠姑娘,逼她跪下接旨。皇上要接珍珠姑娘进宫做嫔妃。珍珠姑娘知道,自己返回珍珠宫的日子到了,她多想再见布谷一面。

珍珠姑娘冷冷地对宫里的随从说:“请等一下,我梳洗梳洗换件衣裳。请各位大人屋外等候。”珍珠姑娘掩上了门。一大帮的随从在院子里左等右等不见珍珠姑娘出来。传旨官生了疑,他踹开门进了屋,发现屋里空空的,半个人影也没有,只看见后窗大开着。原来珍珠姑娘来到屋内,立刻披上了那件羽衣,从后窗飞走了。她要飞出去寻找自己的丈夫布谷,但她哪里知道布谷被关在了什么地方。珍珠姑娘一边飞一边叫,“布谷!布谷!”飞呀找呀!找呀飞呀!

一直到今天,珍珠姑娘还在寻找着她的丈夫,“布谷!布谷!”人们听到她的声声呼唤,便将她称作“布谷鸟”。P12-17

序言

读这些中国的“老故事”,我就想到同样老的“经典”。由给儿童读这些“老故事”,我也想到一些地区风行的儿童“读经”。多年前,我与阿甲等人讨论儿童教育领域的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共同表达过需要重视民间文学的观点。我也曾写有《童谣之“大”与王财贵的儿童读经之“小”》一文,从题目中即可看出我对儿童读经,特别是将儿童读经搞成运动的看法。

曾有古人说:“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出自《庄子·田子方》)古代的君子是如此,宣扬“儿童读经”的现代“君子”也大都有此通病。

王财贵教授曾经这样批判应用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念‘小老鼠,上灯台’,念了六年,一无所有。”我猜测,面对这些与“小老鼠,上灯台”处于同一维度的“老故事”,他很可能也会不以为然。

但是,我却认为,同“小老鼠,上灯台”等童谣一样,作为民间文学的这些“老故事”在儿童阅读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于文化传统的传承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贝托海姆是这样说的:“今天,像过去一样,养育孩子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任务就是帮助他找到人生的意义。”“对于这一任务,父母和其他照料孩子的人的影响最为重要;其次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但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方式将它传授给儿童。在儿童时期,只有文学能最好地传播这种知识。”

贝托海姆所说的传授文化传统的“正确的方式”非常重要。我主张,用儿童文学的思想和方法来梳理、甄别、改造传统文化中的资源,而不是直接拿来“圣经贤传”,不问青红皂白,捏着孩子的鼻子灌下去。我想从两个角度来说明不加甄别的硬性“灌输”的不可取。

在思想内容上,儿童读经多用《三字经》为教材,尤其是爱用“孔融让梨”这样的故事,以为这样的故事是在赞扬谦让的美德。可是如果我们稍加分析,就会知道这并不是一个美德故事。《三字经》中是这样说的:“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可见,在“孔融让梨”这个具体的故事里,是“四岁”的弟弟孔融让给上面的哥哥。孔融有五个哥哥,如果按照一年生一个孩子来算,这五个哥哥的年龄大致是5、6、7、8、9岁。很清楚,在《三字经》中,“孔融让梨”不是表现一种谦让美德,而是在宣扬“悌”于“长”这一“孝悌”次序。

对于“孝悌”,《论语》是这样解释的:“有子日:‘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悌”这种道德,不是如钱文忠所解释的是兄弟间的友爱,而是弟弟对兄长自下对上的恭顺。“悌”在古代,是必须遵循的礼法。所以,“《融别传》日:‘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一’不是“情”,而是“法”。

我们要问的是,这样的“法”在当今社会是合理的吗?儿童教育,包括道德教育,不能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四岁”这个年龄很重要!正是因为是一个四岁的弟弟给八九岁的哥哥让梨这一事实,使“孔融让梨”的道德教育失去了“道德”的根基。

我认为宣扬四岁的弟弟给哥哥让梨,会给幼小的心灵带来阴影甚至是伤害。为什么?研究儿童哲学的马修斯教授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事例——飞迪(6岁)因为父母朋友的三个孩子霸占了电视,他们不让他看他所喜欢的频道。飞迪很不高兴地从沙发上起来,走到厨房去。“怎么了,脸色这么难看?”妈妈问。“可是他们要看Moomins!”飞迪失望地说。“对不起,”妈妈说,“我知道你受不了那个节目。不过,你这样想好不好,让三个人快乐比一个人快乐不是好些吗?”飞迪想了一下,疑惑地问:“妈妈,为什么三个人自私比一个人自私好呢?”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小孩子的心灵是很敏锐的,他们对公正是有思考的。四岁的幼儿若被教以让梨给哥哥的话,他们是会感受到其中的不公正的。

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谦让”精神应该是强者(有能力获得资源、分配资源的人)谦让弱者(没有能力获得资源、分配资源的人),或者至少是两者都有获得资源的机会,一方让另一方。如果是反过来,要求弱者谦让强者,社会就会陷于不公平。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如果以“融四岁,能让梨”这一故事为道德标准,先走的就不是儿童,而是大人;不是妇女,而是男人。按照普遍的常理,在一般的家庭里,在没有父母在场的情况下,四岁的弟弟和七八岁的哥哥之间,有资格分梨的当然是哥哥而不是弟弟。也就是说,哥哥是强者,弟弟是弱者。如果哥哥不先拿大梨,反倒让弟弟“谦让”地“让梨”,弟弟不会感到不公平吗?“孔融让梨”这个弟弟给哥哥让梨的故事,是与“尊老爱幼”这一社会公德相违背的。

要儿童读经,必须先对古代经典的内容进行甄别。我主张对儿童进行传统教育,必须进行“现代”转化。我注意到《中国老故事》丛书里的《李寄斩蛇》就作了“现代”转化这一处理。《李寄斩蛇》取自《搜神记》里的《李寄》。在《李寄》中有这样一段话:“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李寄所说之言,表现出的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但在该丛书里,李寄已经没有这种封建思想。故事出现的是,“别看李寄是个女孩,父亲却一直疼爱她”这样的文字。

古代的经典,大多是文言文写作。这就有个传达形式的问题。很多儿童读经,采用的是过去私塾教育的那种盲诵枯记式的读经方式。对这种硬性“灌输”的方式的无效性,台湾儿童文学作家王淑芬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曾经给予嘲讽。她写儿童读《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并不知其意,结果读成了“只只喂只只,不只喂不只,四只也”。其实此种盲诵枯记的做法,鲁迅当年早就进行过批判。

我认为,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民间文学也是重要的资源。与《论语》《三字经》等经典不同的是,民间文学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更加贴近儿童心理和接受能力,更有助于儿童的精神成长。

在思想内容方面,民间故事触及并解决着儿童成长的深层心理问题。心理学家雪登·凯许登在《巫婆一定得死》一书中就指出:“但童话故事不只是充满悬疑,能激发想象的冒险故事,它所提供的并不只是娱乐效果。童话故事在追逐奔跑、千钧一发的情节后,还有严肃的戏剧起伏,能反映出孩童内心世界发生的事件。虽然童话故事最初的吸引力可能在于它能取悦孩子,但它的魅力持久不衰,则是因为它能帮孩子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雪登·凯许登紧紧抓住民间故事中的“女巫”(凡是对故事主角造成致命威胁的都是女巫)这一形象。他认为民间童话处理的正是虚荣、贪吃、嫉妒、色欲、欺骗、贪婪和懒惰这“童年的七大罪”,它由“女巫”来代表和呈现。但是,女巫并非真实的人,而是一种心理力量的表征,在无数民间童话中,女巫都代表所有孩子努力抗拒的某种天性。

雪登·凯许登说:“童话故事之所以能解决这些冲突,是因为它提供孩子一个舞台,演练内心的冲突。儿童在聆听童话故事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内心各部分投射到故事中不同角色身上,在各个角色身上‘存放’内心对立的各种特质。举例来说,《白雪公主》的邪恶皇后,是自恋的代表,而读者认同的小公主,则代表儿童心中渴望克服自恋的部分。打败皇后就代表自我的正面力量战胜了虚荣的冲动。”为什么在民间童话中“巫婆”,即代表邪恶力量的角色一定得死?雪登·凯许登的解释是:“从心理观点来看,快乐结局象征自我正面的力量获胜,女巫被除掉,她代表的邪恶部分随之消灭,儿童就不再受到自我谴责、自我怀疑的干扰。自我经历了变化——也就是所谓的洗涤,让小读者感到安全,自我肯定。”

这套中国“老故事”收入了神话、传说、故事、童话等民间文学作品,也具有雪登·凯许登所说的“演练内心的冲突”“解决这些冲突”的教育功能。比如,《范丹问佛》这个故事,生活贫困的范丹去西天找佛祖问怎样才能获得好生活,一路上遇到了员外、土地公公、乌龟,他们分别让范丹帮他们问能使女儿开口说话、升迁、成龙的办法。范丹一一答应了。可他走到西天,当值的罗汉却告诉他,佛祖说,替人家问事,自己就不能问事,自己问事,就不能替人家问事。这显然对范丹是一个考验。儿童读者读到这里,也会扪心自问吧。范丹最后选择了遵守诺言,放弃了自己的机会,帮他人问事。由于经受住了佛祖的这个考验,范丹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九色鹿》这个故事中,九色鹿救落水人不为报答,可是面对诱惑,落水人却忘恩负义,最后受到严厉的惩罚。这样的故事,体现了民间文学处理善恶的方式:黑白分明。这种黑白分明的善恶冲突的故事,使儿童内心中的善恶冲突得以确认,并从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不仅在思想内容上,在艺术形式,特别是语言形式上,民间文学也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比如,民间故事的三段式结构,比如民间文学的口语讲述的语言,对于儿童的心智发展和语言发展,与作家文学和书面语文学形成了互补的作用。

最后,我想说说“老”故事的价值。文学与科学不同。科学的发展,往往是新的取代旧的,但是文学则不是这样。文学有变化,却往往不是否定和取代。《诗经》的艺术光泽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被洗去,同样,古老的民间故事也会历久弥新,在儿童的阅读中,在儿童的精神成长中,显示出其不“老”的价值。

朱自强

(儿童文化学者,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书评(媒体评论)

童年听到和读到的故事,将决定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童年只读引进的图画书是不够的,聆听和阅读在这块土地上生长出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会让他们获得原始的生命能量,不竭的创造力,和蕴含其中的生命智慧。从而在未来,拥有共同的文化记忆,真正实现彼此认同,共同构建美好的家园。

——亲近母语创始人、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12:5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