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影子行动/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牧铃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牧铃著的《影子行动》是一部接地气、有灵气、扬正气的农村少年成长小说,讲述的是一对家境贫困的孪生兄弟在艰苦的农业劳动中直面艰辛,用稚嫩的双肩撑起了一片蓝天,在汗水中感悟幸福,在刻苦求学中励志向上的故事。含泪的笑声力透纸背,劳动的神圣直指人心。

内容推荐

《影子行动》是牧铃的少年成长小说。

马明、马亮是山区农村的一对健康活泼的孪生兄弟,弟弟马亮尤为调皮好动,在他的“策划”下,兄弟俩利用孪生子的优势闹出了不少笑话。稍大些,他们在协助父母的劳动中锻炼得强壮有力,又通过一次“联合行动”,“结识”了一些好书,从此更加快乐,学习也进入“良性循环”,两人都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但因家庭贫困无力维持学业,只得想出了轮番务工、轮番上学的“影子计划”。因兄弟长相一致,计划得以实施;又因性格差异,好几次险些“败露”。为了远大目标,兄弟俩都在努力克服各自性格上的弱点,希望“合力打造”一个优秀的学生形象——结局却仍然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快乐是这部校园小说的基调,不论是艰苦的劳动还是紧张的学习,快乐几乎无所不在——就看你是否能乐观地看待生活!

本书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目录

再版说明

总序

第一章 孪生兄弟

第二章 真假美猴王

第三章 没工夫烦恼

第四章 省城来客人了

第五章 同谋

第六章 正式登台

第七章 影子在行动

第八章 克服个性

第九章 陌生领域

第十章 不可大意

第十一章 意外事件

附录

 作家相册

 作家手迹

试读章节

孪生兄弟

难以区分——冒名顶替——发现了宝藏——一场空欢喜……

据我妈说,爸给我取名“马亮”,是源于我生下时的第一声啼哭——我那嗓门儿大得吓人!简直算得上是叫喊呢,喊得全村大狗小狗汪汪叫,此起彼伏吠成一片。

用拼命呐喊来向世界宣告自己的降生,太张狂了吧。伟人出生才不同凡响(比如释迦牟尼,生下来就得装狮子叫),我算老几?双胞胎中只排了个老二。

话虽这么说,每当老妈讲起我那不同凡响的吼叫,我还是会产生几分骄傲。老大不过比我早降生两分钟;我呢,嗓门儿比他大了几倍(他的名字马明,还是根据我那亮嗓门儿往上推溯出来的)。要不是在妈肚子里憋得稀里糊涂少了几分竞争意识,谁当老大还说不准呢!

当然这是后来才有的想法。不过,自小儿起我就格外霸道,没怎么把老大当哥。争玩具、抢食物,我从来是锐不可当,连争带嚷,逮着机会还要挠上一爪、咬上一口,给老大抓出几道血印,咬出半圈儿牙痕。结果是老大哇哇大哭,老二夺得胜利果实,逃之天天。

可我俩胖瘦一致,体力均等,智商不分高低,大半时候是彼此扭结,相持不下。一旦陷入这种僵局,妈会跑过来呵斥:“明明,快放手,你是哥!”

马明委屈地含着眼泪,还是听话地松了手。马亮趁机迅猛出击,从那位哥哥头上薅下一绺儿头发,仍然是夺得胜利果实,逃之天天。

“你哪儿是劝架?是偏心啊。”爸说妈。

“不偏心咋办?”妈为难了,“我总不能说:亮亮,你是弟,要让着些——没那个理儿啊。”

真是!哪有叫弟弟让哥哥的?

于是下回再战,老妈依旧偏心,马亮依旧获胜。久而久之,老大一再忍让养成了个宽厚性子,老二霸气更盛,无形之中,已经把兄弟间的领导权抓到手了。

有一方让着,那一位再强横霸道,矛盾也不容易升级。两个一模一样的小东西从此相安无事,再也没爆发过流血冲突,都那么结结实实、欢蹦乱跳地成长着。

妈对我们的一模一样格外自豪,她喜欢给我们统一包装,从小时的大红花“褓裙”,到后来的发型、衣裤、鞋袜,都要求绝对一致。这给我们本不宽裕的家庭经济添了不少负担。因为无论什么一买就得俩。老大的某件衣服破了,老二的同一件衣服也得报废;老二跑丢了一只塑料凉鞋,剩下的三只都要打入冷宫。就连上头扶贫救济送下来的衣帽,我们兄弟也很少有机会享用——难得领到成双成对的啊。不成对,妈就不让我们穿戴。

“有那个必要吗?”老爸看着那些好端端就被搁置不用或拿去送人了的衣物心痛不已。

“当然有必要!”母亲喜滋滋地往两件她刚刚缝好的小外衣上绣着同样的花,“要不,双生娃儿岂不白生了?”

双生娃儿是稀罕物,稀罕物就得尽力展示,不能因为衣服鞋帽的一点点差异把他们给埋没掉!

有了老妈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打记事起就知道捍卫双生娃儿的一致性。到野地里玩儿,要是我不小心摔了一屁股泥,老大就会抓把泥照自己屁股上来那么一下;马明被竹桩撕裂了衣襟,马亮即使借助剪子,也得在衣服上划拉出同样的裂口。

最不可思议的是有回马明给马蜂蜇了,额头肿得寿星老儿似的,马亮没有“寿星包”,居然哭得那么伤心,硬逼着妈去给他找马蜂……

P1-3

序言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曲折而辉煌的历程。回顾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我们心潮涌动,激情难抑。

在中国,“‘儿童文学’这名称,始于‘五四’时代”(茅盾(《关于“儿童文学”》)。更具体地说,作为一种新式文学类型的儿童文学是从20世纪初叶开始逐渐为中国人所认识和流传开来的。当时代进入五四新文化运动,这种具有现代性观念和形式的文类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因而“儿童文学”这名称很快被国人所接受。“儿童本位”、“儿童文学”,一时成了文学界、教育界、出版界“最时髦、最新鲜、兴高采烈、提倡鼓吹”(魏寿镛等《儿童文学概论》1923年版)的热门话题。

尽管“儿童文学”这名称是在20世纪初才出现在中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儿童也即我们的祖先对文学的接受是一片空白。正如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有其独特性一样,在中国文化传统与文学传统的影响和作用下,中国古代儿童接受文学的方式与阅读选择也有其明显的独特性,这有民间讲述、蒙学读本传播和儿童自我选择读物三种途径,尤其是民间讲述。证诸史实,中国古代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主要是民间群体生产的口头文学作品,其中大量体现为民间童话与童谣。学界的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民间童话的遗产相当丰富,例如“灰姑娘型”文本《酉阳杂俎·吴洞》比之欧洲同类型童话还要早出七八百年。因而有论者这样断言:“中国虽古无童话之名,然实固有成文之童话,见晋唐小说。”(周作人《古童话释义》)正因如此,当我们回顾历史时,那种认为中国儿童文学是从1909年商务印书馆编印《童话》丛书,或是从1921年叶圣陶创作《小白船》开始的说法是需要商榷的。如果我们承认民间文学是文学,民间童话与童谣(已被古人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作品)属于儿童文学范畴,那么,很显然,中国儿童文学的来龙去脉自然可以提前到“儿童文学”这一名称出现之前。我们认为,那种对民族文化与文学传统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是需要加以讨论和正视的。对待历史,我们必须采取审慎和“同情的理解”的态度。

我们一方面需要尊重历史,同时需要用发展的观念考察和疏证历史。尽管中国儿童文学的来龙去脉可以追溯到“儿童文学”这一名称出现之前,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则是全部中国儿童文学历史中最为丰富最激动人心最值得大书特书的篇章。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是指起始于20世纪初叶用现代语言与文学形式,表现现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与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是一种自觉地全方位地服务服从于中国少年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至今已有一百年上下的历史。1902年黄遵宪尝试用白话文创作的儿童诗《幼稚园上学歌》,190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孙毓修编译的童话《无猫国》,1919年《新青年》杂志刊发周作人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女儿》,是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生发兴起的重要文学事件与表征。特别是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周作人于1920年发表提出全新儿童文学观念的论文《儿童的文学》,郑振铎于1921年创办中国第一种纯儿童文学杂志(《儿童世界》,叶圣陶于1923年出版中国第一部原创短篇童话集《稻草人》,冰心于1923年推出原创儿童散文《寄小读者》,这是中国儿童文学新观念、新作品、新思维形成与奠基的标志性象征与成果,其中的重中之重当数叶圣陶的《稻草人》。这部辑录了23篇短篇童话,体现出“把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郑振铎《<稻草人>序》)的为人生而艺术的儿重文学思想的童话集,得到了鲁迅的高度肯定与赞誉,被誉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鲁迅《<表>译者的话》)。“稻草人”的道路实质上就是高扬现实主义精神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成长、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经由上个世纪20年代叶圣陶开创、30年代张天翼《大林和小林》的推进,源远流长地延续至今,形成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主潮,体现出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规范与审美追求。这主要有:

第一,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始终紧贴着中国的土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这中间有一个转换。20世纪早中期的儿童文学创作与观念,主要直面的是成年人所关切的中国现代社会问题和历史课题,围绕着成年人的革命、救亡、战争、运动、意识形态等展开艺术实践,从中展现出中国儿童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八九十年代是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观念更新所带来的最深刻变化,就是将以前的“成人中心主义”转向以儿童为中心,直面的现实则由成年人的现实转向儿童的现实,努力贴近儿童的现实生存与生活状况,贴近儿童的精神生命“内宇宙”,贴近儿童的审美意识与阅读接受心理,使儿童文学真正走向儿童。这是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革命性位移”。新时期儿童文学蔚为壮观的原创生产的突破、变革与发展,正是这一“革命性位移,,的审美嬗变的结果。

第二,强调文学的认识、教化功能与作家作品的社会责任意识。从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铎提出儿童文学要把“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稻草人>序》),郭沫若提出儿童文学要“导引儿童向上,启发其良知良能”(《儿童文学之管见》),30年代茅盾提出儿童文学“要能给儿童认识人生”、“构成了他将来做一个怎样的人的观念”、“助长儿童本性上的美质”(《关于“儿童文学”》、《再谈儿童文学》),张天翼提出儿童文学要告诉儿童“真的人,真的世界,真的道理”(《<奇怪的地方>序》),50年代陈伯吹提出“儿童文学主要是写儿童”、“要以同辈人教育同辈人”(《论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几个问题》),到80年代曹文轩提出“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儿童文学承担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天职”(《觉醒、嬗变、困惑:儿童文学》),新世纪初曹文轩又提出“儿童文学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文学应该给孩子什么?》),受这些20世纪重要儿童文学观与价值取向的深刻影响,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在与社会与时代无法也无须割舍的联系中,一以贯之地承担起了自己对未来一代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化担当与美学责任,并创造出自己的象征体系与文类秩序。

第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追求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统一,思想性、艺术性与儿童性的统一,追求儿童文学至善至美至爱的文学品质。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是一种具有“文学的现代化”特质的全新文学。儿童文学的现代化首先体现在“儿童观”的转变上。从视儿童为“缩小的成人”的传统观念,到五四时期的“救救孩子”、“儿童本位”,到共和国成立后的“红色儿童”、‘革命接班人”,到新世纪的“儿童权利”、“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的各个历史时期无不与中国人儿童观的更新与转型紧密相联。儿童观导致建构儿童文学观,儿童文学观影响制约儿童文学的创作、批评与传播。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所经历的重要文学事件与理论交锋,例如20年代的“争”,40年代的“儿童文学应否描写阴暗面”的讨论,50年代有关童话体裁中幻想与现实的关系的讨论,60年代的对“童心论”、“古人动物满天飞”的无端批判,80年代以后关于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与趣味性、儿童化与成人化、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与一般性的探讨,无一不与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相关。特别是新时期出现的一些重要儿童文学理论观念,如“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儿童反儿童化”、“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儿童文学的双逻辑支点”、“儿童文学的成长主题”,以及“儿童文学的文化批评”、“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儿童文学的童年记忆”等,同样无一不是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的更新的表征与产物,同时又极大地提升了儿童文学的学术品质,促进了儿童文学创作生产力的解放。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正是在螺旋式的矛盾张力中发展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批评家为此展开了持续不断的思想交锋与艺术探索和实践,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学现代化”更深刻地体现在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儿童文学文体建设与审美创造方面,这是一个关系到儿童文学之所以为儿童文学的复杂的艺术课题。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探索与创造,中国儿童文学不仅在如何处理诸如“儿童文学与政治”、“儿童文学与教育”、“儿童文学与童心”、“儿童文学的继承与创新”、“儿童文学与外来影响”、“儿童文学与儿童接受”、“儿童文学与市场”、“儿童文学与影视网络”等这类艺术难题方面螳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不断作出自己的思考与选项,而且在创作方法的选择,文学语言的规范,小说、童话、诗歌、散文、儿童戏剧各类文体的内部艺术规律的建构,如小说中的成长小说、动物小说、科幻小说,童话方面的幻想性、逻辑性、夸张性、象征性问题,诗歌中的幼儿诗、儿童诗、少年诗,幼儿文学中的图画书、低幼故事、儿歌,以及文学名著“少儿版”的改写等等,经由几代作家以极大的艺术匠心前仆后继的创造性劳动,终于在世界儿童文学艺术之林中树立起了充满鲜活的中国特色与审美趣味的艺术华章。也正是在这样的艺术探索和审美追求过程中,终于产生了叶圣陶、冰心、张天翼、陈伯吹、严文井、曹文轩、秦文君这样的足以显示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达到的水平的标志性作家,以及一大批各具特色的著名儿童文学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戏剧家、儿童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他们艰苦卓绝的艺术创造所获得的百年儿童文学经典,已经成为滋养中国少年儿童精神生命的文学养料,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并且创造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新的人物谱系(20世纪中国文学创造的人物谱系除农民、知识分子、妇女外,还有儿童形象的谱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与世界儿童文学的艺术宝库。

文学是人学,儿童文学是人之初的文学。人之初,性本善。儿童文学是人生最早接受的文学。那些曾经深深感动过少年儿童的作品,将使人终身难忘,终生受惠。在今天这个传媒多元的时代,我们特别需要向广大少年儿童提倡文学阅读。文学阅读不同于知识书、图画书、教科书的阅读。文学是以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动人心弦的艺术意境,是以审美的力量、情感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语言的力量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的。我们认为,用优秀文学作品滋养少年儿童的心田,培育未成年人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来一个我们民族自己的原创经典儿童文学的社会化推广与应用,是一件意义重大、十分适时的新世纪文化建设工程。为此,我们特选编《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以下简称《百年经典》),并由一贯重视打造高品质、精制作图书品牌的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精编精印出版;同时,《百年经典》的选编出版,也是对已经过去的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进程的百年回顾、梳理和总结,用以承前启后,借鉴历史,促进新世纪儿童文学的发展繁荣。

经典性、权威性、可读性和开放性是《百年经典》锁定的主要目标。

第一,《百年经典》是有史以来中国儿童文学最大规模的系统梳理与总结。我们将精心选择20世纪初叶至今100年间的100位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100部优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百年经典》的入围尺度界定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看其作品的社会效果、艺术质量、受少年儿童欢迎的程度和对少年儿童影响的广度,是否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穿越时空界限的精神生命力。二是看其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贡献,包括语言上的独特创造,文体上的卓越建树,艺术个性上的鲜明特色,表现手法上的突出作为,儿童文学史上的地位意义。三是看作家的创作姿态,是否出于高度的文化担当与美学责任,是否长期关心未成年人的精神食粮,长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

第二,《百年经典》是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最齐全的原创作品总汇。这表现在:囊括了自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以来中国五代儿童文学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入围的100位作家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多民族特色,同时又有海峡两岸三地的全景式呈现;百部作品涉及到现代性儿童文学的所有文体,因而也是文体类型最齐备的中国儿童文学原创总汇。

第三,精品的价值在于传世久远,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我们认为,只有进入广大少年儿童的阅读视野并为他们喜爱、接受的作品,才具有经典的资质与意义。我们将以符合当代少年儿童审美习惯与阅读经验的整体设计和策划组合,让新世纪的小读者和大读者接受并喜欢这些曾经深深感动过、滋养过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同时,我们也把《百年经典》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儿童文学品牌工程,计划在今后收入更多新人的优秀之作,努力将本书系打造成新世纪中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建设、推广基地。

《百年经典》既是有史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化积累与传承工程,又是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精品重塑新生的推广工程。我们坚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必将在不断实现艺术创新与高贵品质的进程中,对培育中华民族未来一代健全的精神性格、文化心理、国民素质产生更加积极、深广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高端选编委员会

2005年12月16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在牧铃的笔下,尽管父亲残疾,母亲是文盲,这对孪生兄弟却仍然快乐地成长,甚至可以说是幸福地成长。是什么给他们带来快乐与幸福?是劳动,是读书,是亲情。

——王泉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著名评论家

牧铃作品所提供的,是带笑的泪一这是真正的喜剧,但不是讽刺喜剧,它给了我们积极感人的青春美丽,快乐而又阳光。

——刘绪源,《文汇报》“笔会”主编,著名评论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4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