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脆的上课铃声15分钟以前就停止了,讲台上的老师讲兴正酣。但是,比起他讲的知识,我对面前的课桌更感兴趣。
于是,我一边听课,一边用铅笔在棕褐色的桌面上画了两个小圆点,它们之间隔着大约一英尺的距离,这是两只眼睛。接着,我用两个圆圈和一根漂亮的弧线拼成了一副眼镜。一双机灵的眼睛出现在我的课桌上,好像正在眨动呢!
第二天,我在眼睛下面加上挺翘的鼻子和红色的嘴巴,并用曲线勾勒出小人的脸颊和头发。
接下来的两天,天气有些转凉,我赶紧给他戴上一顶暖和的帽子。
第五天,小人有了身子,有胳膊,有腿,还有手脚。画好脚以后,我突然冒出一个念头:等晚上我回家了,他会不会趁机逃走?
于是,第六天早上,我用铅笔在画的周围反复描出几根很粗的线条。有了这个坚固的栅栏,小人一定跑不掉了。不过,我用力太猛,以致桌面留下了很深的刻痕。
第七天,还没来得及给他画上一个沉重的大书包,老师就走到我身边,发现了这个藏在课桌上的秘密。
为此我付出的代价是赔偿学校一张新课桌,但却得到了一次难得的绘画经验,还有妈妈的夸奖:“儿子很有艺术家的天赋!”爸爸可没这么想,他一直在唠叨:“天啊!千万别让他当什么艺术家,不然,我花的钱可就不是一张桌子了!”
最终,上帝果然让父亲如愿以偿。
那时,我非常羡慕另一所学校的孩子。据说,那所学校的大厅有一张很大的木桌,桌上有一行字:你要是实在忍不住想画画,就在这里画吧,请别把自己的书桌变成画板。
如果把一支铅笔交到一个人手里,那么对方多半会忍不住要画点什么。即使他正在听课、打电话、听音乐,或者忙其他什么事情,只要身边有笔和纸,他一般都会涂涂画画,一会儿画个不规则的圆圈,一会儿又画张模糊的脸,一会儿再画个三角形……如果身边没有纸,那干净的桌面或洁白的墙壁就要倒霉了。尤其是小孩子,虽然他不懂任何绘画技巧,还是喜欢随处涂抹,即使笔下的兔子像猫、猫像狗,他们依然乐此不疲。
可见,画画是人的本性,就连浑身毛茸茸的原始人都有画画的冲动。
那时虽然没有纸笔,但原始人拥有天然的巨大画板——岩壁,鹿角或象牙等动物骨骼也被他们充分利用起来。他们还自创了红色和黄色的颜料——用有色黏土和动物油脂混合搅拌而成。木炭和血液等也被用来画画,用血液描绘的图画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由红变成暗黑,这是时间流逝沉淀下来的印记。
原始人的作品,留在洞窟的石壁或者洞顶上,经历数万年岁月的磨砺和淘洗,让人们得以窥见在那段遥远而朴素的历史中绽放的艺术之花。
至于他们都画了些什么,似乎不好猜测。毕竟,现在人们笔下常出现的一棵树、一朵花、一只猫、一艘帆船、一辆汽车或者一座房子,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事物。任何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都不能驱使他们画出从未见过的东西。所以,那些屡屡出现在他们生活中,或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或曾在某个刹那让人震撼的动物,成了石壁上绝对的主角。
在法国拉·马德冷洞里,一头早已灭绝的长毛象正在岩壁上悠闲地踱步。这头生活在史前的巨象,与现在的大象很像,区别是它的身材更高大,耳朵稍微小点,全身长着很长的毛,像裹着厚实而暖和的毛大衣。长毛象生活的环境十分寒冷,长期在室外仿佛连血液都会被冻结,幸好有长长的毛发可以保暖。
其实,长毛象早己灭绝,但是后人陆续发现了它们的化石。把这些骨头拼接起来,能通过巨大的骨架想象它们当时的风采,而岩洞壁画上呈现的长毛象的各种造型、各种生活状态,更使我们直观地了解这种昔日称霸四方的庞然大物。
与长毛象做伴的,还有美洲野牛,水牛的一种。在我们的5分钱硬币上,就有野牛的图案,看上去十分凶悍,总是一副斗志昂扬、蓄意挑衅的霸道模样。
此外,还有驯鹿、长角鹿、熊、狼等常见动物,在石壁画上奔跑了几千年。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面对饥饿、寒冷、野兽威胁的原始人拿着木棒、石头,勇敢地与这些动物搏斗。是不是那些难忘的生死攸关的体验,促使他们用木炭、尖石在幽暗的洞穴里画下了这些图案?又或者,他们费心费力,只是想讲述一个故事,记录一段生活?再不然,难道淳朴的原始人竟相信冥冥之中,这些画能给他们带来好运?
穴居人到底为什么要作画?谁知道呢!我对此并不十分关心,而是深感庆幸: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留在黑暗洞穴里最古老的绘画作品依然完好地存在着!就像电影画面卡住了一样,这些被定格在岩壁上的镜头无声地呈现着几千年前的旧事。画的作者早已离开人世,甚至连名字也没留下,但是谁能就此否定他们的伟大呢?
P1-5
《希利尔讲艺术史》是极其少见的优秀人文艺术读本,它脉络清晰,内容引人入胜,拥有丰富而精致的艺术图片,使它不同于其他长于说教的艺术史的教材。
——《哈珀》杂志
维吉尔·莫里斯·希利尔,是拥有百年历史的私立学校卡尔沃特学校的首任校长,他在不断探索教育变革与创新的同时,创建了一套著名的家庭学校教育体系,如今遍及全球的孩子们可以在世界各地接受它的学习指导。这套丛书是写给孩子们,相信大人们也一定会爱不释手,您会发现:原来地理、历史、艺术还可以这么写,它们是如此生动有趣!这是一本生动而吸引孩子们学习的人文经典读本,完全脱离了传统教材的编写模式,让读者一点也不觉得陈旧乏味。
——《纽约时报》书评
假如你还在上学,请把这本书带走。
或许,每天待在学校的你,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了知识的囚徒,那么,请把这本书放在你的抽屉里或枕头下。这是一本不会被老师没收,也不会被家长禁读的课外读物。
它就像一座长着脚的博物馆。虽然不及巴黎卢浮宫华丽,也不像伦敦大英博物馆那么宏伟,更没有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浩瀚,但毫不起眼的它却把世界艺术史上几乎所有著名的绘画、建筑、雕刻都收入囊中。这本书就像一部时光机,带人穿越历史;又像童话里的金钥匙,帮你打开思维的锁链。
假如您是为人师或为人父母,请把这本书带走。
或许,书中的文字不够华丽、内容不够深刻,但就像最贴心的朋友永远只会说最朴实的话语一样,请把这位朴实的“朋友”安置在你的书架上。
它是一本不会说话的活辞典。虽然不能全部解答孩子们脑海中的“十万个为什么”,但起码能回答他们关于艺术史的诸多疑问:世界上最早的绘画出现在哪里?形似三角形乳酪的金字塔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残缺的维纳斯雕像到底美在何处……当困惑的孩子歪着头,用充满渴求的眼神望向你时,不要困窘,不要着急,这本书能帮你解决大部分难题。
如果你无暇一一解释,不妨把它送给好学的孩子,这本行文简洁、语言生动的书不会给孩子造成任何阅读障碍,而是就像为他们邀请到一位活泼的艺术史老师。
假如你对古老文明和艺术充满向往,请把这本书带走。
或许,你只是对世界上一切美的事物充满向往,却不知远方的旅途中究竟有怎样的风景,请把这本书塞进你的背包里。这是几乎所有美的事物的大合影,你将在未来的行程中逐一领略它们的风姿。
它是一辆载满乘客的金马车。你将乘着这辆马车游遍雅典、罗马、开罗、佛罗伦萨、巴黎、伦敦……它可以取代喷着蒸汽的隆隆作响的绿皮火车,也可以代替两头尖尖的威尼斯小艇,载着你到任何你感兴趣的文化艺术的发祥地和兴盛地。当然,它还能带你穿越时空隧道,到那些已经消失的历史古城,探寻被深埋的文明瑰宝。
更重要的是,与你同行的乘客,可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维特鲁威、布鲁内莱斯基、米隆、古戎、罗丹……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是不是让你浑身血液沸腾?记住,在这辆马车里,他们既是与你同行的乘客,还是你的向导,随时准备帮你解答任何与绘画、建筑、雕刻艺术有关的问题。不要错过这辆华丽的马车,它就像一次与艺术邂逅的难得机遇,赶不上的人灰头土脸,赶上的人才能从容不迫。创作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刻都感受着收获的喜悦与分享的快乐。
这就像一次奇妙的时空穿梭之旅:早晨,我在古埃及的尼罗河畔和狮身人面像玩耍;中午,我躲在文艺复兴时期一间狭窄的画室里,打量着那些简陋的绘画工具;傍晚,在一位贵族家的厨房里,我看到年幼的卡诺瓦正小心翼翼地用黄油雕刻狮子;晚上,星星布满天空,就像数千年来那些伟大艺术家闪亮的眼睛。
这一切,是我感受到的艺术的魅力,我迫不及待地想与人分享,尤其是那些在艺术知识方面一片空白的孩子,我想在他们的图纸上涂抹最灿烂的色彩;还有那些对艺术充满向往的成年人,请允许我以这些不够华丽的文字表达我对伟大艺术家的敬仰。
我希望自己能够以成人的思维、儿童的视角,摘取艺术史中最闪亮的部分,连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每颗闪光的珍珠,都有着莫大的魅力。会不会有人中招,心甘情愿地坠入我所设计的这个美的“圈套”?
不死板,不教条,不繁冗,不落俗套;有形,有色,有趣,言之有物。
这就是我对本书的期许和要求,也希望恰好符合你心中一本好书的标准。无论如何,当你翻开这本书时,都请记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希利尔讲艺术史》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三个部分,作者维吉尔·莫里斯·希利尔用简洁传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与那些艺术大师和不朽杰作相关联的故事,如同一位资深的艺术导游,带领着孩子们穿行于世界艺术的殿堂之中。在参观过程中,作者随时会告诉孩子们很多好玩的细节,比如:古埃及陵墓里的画中人物都是“侧脸正眼,侧身正肩”,古埃及艺术家在画中用上下来表现人物的远近关系,而两河流域的艺术家们则用透视法表现人物的远近关系,等等。
《希利尔讲艺术史》是史上非常通俗易读的一部艺术史普及读物。维吉尔·莫里斯·希利尔先生讲述艺术的方式如此奇特和妙不可言,让孩子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收获了无穷的乐趣。在希利尔看来,绘画、雕塑这些艺术行为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本能,只是后来我们有人把它遗忘了,这本书可以帮孩子打开艺术之门。他用最简洁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世界范围内艺术史上最著名的画作、雕塑作品和教堂等建筑,以及这些艺术作品背后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们的故事,讲述作品诞生的过程――伟大艺术品和伟大的艺术家皆有赖于专注力、热情、天赋和机会,他们背后是一个崇拜艺术、欣赏美的时代。希利尔的目标在于,将艺术世界以生活化的姿态呈现在孩子们面前,为他们注入持续一生的对于真、善、美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