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趣味盎然的中国通史,打破历史书写的窠臼,以推理小说的笔法,书写中国历史上惊心动魄的决定性瞬间,在浩瀚五千年逐一侦破历史案宗——梦幻般的夏王朝真的存在吗?秦的大一统蛰伏着必然的大崩溃?宋太祖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明君?朱元璋缘何施行文字狱?神人共舞的商、人本务实的周、尚文轻武的宋、颓废重利的明……一个个性格迥异的王朝如纸上戏剧轮番登场,上演从远古到近代华夏历史的荣光与黯淡,斑斑史迹变得生龙活虎、呼之欲出。
柏杨与司马辽太郎推崇的日本华裔史家、“日本中国历史题材第一人”陈舜臣的经典之作,畅销日本三十余年。
《中国历史风云录》以生动的“复眼”视角、扎实丰富的史料、冷峻的文学笔法,将推理写作与历史题材开创性结合,贯通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的驳杂知识,成就一部视野非凡、雅俗共赏的中国通史。
《中国历史风云录》原名《中国五千年》,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华裔历史作家陈舜臣的代表作,畅销日本三十余年。作品以王朝权力兴衰为线索,以恢弘笔墨书写中国历史上的决定性瞬间和熠熠闪光的人物,将推理小说与历史题材相结合,在历史大脉络的梳理中铺陈历史细节、逼近真相。神人共舞的商、人本务实的周、尚文轻武的宋、露骨重利的明……一个个性格迥异的王朝如纸上戏剧轮番登场,呼之欲出,上演从远古到近代华夏历史的荣光与黯淡。“日本中国历史题材第一人”陈舜臣以推理小说的魄力、冷峻的文学笔法、扎实丰富的史料,将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的驳杂知识打通,成就一部雅俗共赏、趣味盎然的中国通史。
古代遗址与神话
1
“梦幻般的夏王朝遗址?”
这是日本一家具有代表性的报纸的头版头条,介绍了一份关于中国的考古学调查报告。
——真是如此重大的事情么?
很多人都这样问我,甚至连广播电视台的人都上门来问。
“梦幻”这个词惹人遐想;同样,“到底有没有夏王朝”这个说法也让人疑窦重重。
以《史记》为首的中国古代史书,记录了三皇五帝之后夏殷周三个世袭王朝的交替过程。只不过在这个时间段内,划分神话时代和历史时代的时间点成了一个问题。三皇五帝属于神话时代,这一点基本没有什么疑问。
现代史学对于缺乏证据的传说是持否定态度的。殷王朝的存在性就曾受到广泛质疑。中国史学家中很少有人主张殷王朝不存在,但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人非常多,“不存在”一说基本已成定论。日本的白鸟库吉(1865-1942)论证了“殷王朝虚构说”的合理性。大概从1899年起,人们开始关注甲骨,不久就确认了殷墟的存在。仅在二战之前,对殷墟的发掘就进行了15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翌年——1950年开始,发掘工作得以再度展开。
甲骨上刻有文字。对殷人来说,所有事情都可以占卜,从气象到狩猎成果,无所不包。所谓甲骨,指的是龟甲和兽骨。在甲骨上刻阴字,然后灼烧出裂纹,根据裂纹来判断吉凶。举个例子,想占卜“明天下不下雨”,首先要把这件事情刻上去,这叫做“贞问之辞”。钻灼后出现裂纹,对此进行判断的人叫做“贞人”,由他来揭示结果。比如他在甲骨上刻了“明天下雨”,这叫做“繇辞”。有时刻字在“下雨”或“没下雨”已经发生后进行,此时叫做“征验之辞”。这些刻在甲骨上的文字被统称为“卜辞”或“契文”。
卜辞相当于现在汉字的远祖,所以解读卜辞并不困难。卜辞中,关于王的出入平安与否和梦兆吉凶的贞问比较多,提及王的祖先的也不少。由这些卜辞,人们知道了殷的历代王名。如果和《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述相对照,二者的王室世系基本一致。于是,殷王朝的存在性就不容置疑了。只是年代还需确认,不过可以推定,殷王朝推翻它的前朝是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之后世系延续了四百多年。
那么,殷王朝创始人成汤即武王所消灭的“夏王朝”,到底存在过吗?迄今所发现的甲骨文,仅有殷武丁前后到殷灭亡(推定是在公元前1028年)之间约二百多年这一部分。假如殷王朝持续了四百年,前半部分的记录就缺失了。
我们和《史记》保持一致,用“殷”来称呼这个王朝。不过,相较“殷”而言,现在的中国多用“商”来称呼。《史记》中记载,殷的远祖契,是舜的司徒,受封于商地,以“商”作为王朝的别名由此而来。虽然几经迁都,但王朝子民都没有停用过“商”这个自称。
殷墟中不仅发现了大量的甲骨片,还有王都遗址及王陵,所以其存在性就有了确凿的证据。但是之前的夏王朝的存在与否,则无明确的证据佐证。
最近,遗址的发现使报纸版面的讨论氛围活跃了起来。不过,仅就目前的这些证据还不足以断言这就是夏王朝的遗址。在和夏王朝有关的遗址考察中,若有如甲骨文那样的文字出土就好办了,但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报告。遗址虽然被城墙围起来,但是作为王都,还是被认为面积过于狭小。而反对者则认为,作为公元前2000年的王朝王都,规模大不到哪里去才对。按古代传说所言,由禹开创的中国最早的世袭王朝夏,共十四代十七王(因有兄弟继承等),持续了四百七十年。
暂且不管夏王朝有没有存在过,真实存在的殷王朝的确推翻了之前的世袭王朝。无论甲骨文还是口头传承都表明,殷并不是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
甲骨文中的“夏”字,上半部分是个□,头上像是戴着鸟羽饰品,脸上像是戴着面具。在古代,领导人类群体的是上知天意的巫师。“夏”字的上半部分说的就是这种巫师,而下半部分的“□”,描绘的是双脚舞动的样子。“夏”,指的是上知天意的伟大人物,也就有了“伟大”的意思。
再没有别的字比这更适合做王朝的名称了吧。而用这个字来指代草木最繁茂的季节,也是没有问题的。还有一说,“夏”和“下”同音,有和“天上”相对的“天下”的含义。总之,不管理解成“伟大”还是“天下”,用“夏”做王朝名称都是很合适的。
还有一种可能,处于领导地位的几个家族都被称为“夏”。这样,“夏”给人的感觉就不是固有名词,而是普通名词性质的了。
暂且不论夏王朝究竟是真实存在的世袭王朝或仅仅是个神话传说中的时代,要知道,即便是神话,也应该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历史。从地下出土的遗物中,即可窥见古代历史的一斑。此外,如果让神话附丽其上,并透过神话看历史,亦不失为一种方法。神话虽不是历史本身,但将神话从历史中剔除,也显得过于极端。
2
神话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质,从中可以窥见国家成立的过程。中国神话的特征在于,它具有高度的片断性,而没有系统性。例如,有个叫共工的神,按理说已在尧的时代被杀于幽州,然而在舜的时代他又被流放到幽州,接下来在禹的时代又被驱逐。而讨伐共工的神——祝融也同样出现在多个意想不到的时代中。可能这些并不是神的名字,而是民族或官职的名称。我们所熟悉的善使弓的名人羿,曾仕于尧,但又出现在夏代,还驱逐过夏的太康(夏王朝第三任王),这在《史记·夏本纪》中有记述。
P1-4
自1972年以来,我几乎每年都要去中国旅行。那份热爱中国的情感也随之与日俱增,而且极大地影响了之后我的很多作品。我用中国式的思维创作每一个作品,并向日本的读者传递着中国文化。日本和中国的关系,正如“一衣带水”这句成语描述的一样,两国的交流从历史上看也是相当紧密的。
欣然得知,我的几部作品《茶事遍路》、《中国五千年》、《日本人与中国人》、《西域余闻》、《儒教三千年》等将在中国大陆首次翻译并得以出版,能够得到中国读者的赏阅,这本身就足以让作者深感欣慰和高兴了。谢谢!
陈舜臣
2008年11月20日
中国的历史最久,中国的历史书册最多,可是中国人对历史也最懵懂。不是我们忘本,而是史学家、文学家没有把艰涩的古文史书转化成现代语文,没有把所谓学院派刻板的叙述,转化成趣味盎然的大众言语。如今,陈舜臣先生,这位文化界的巨手,担起这项重任,他一系列的历史故事,使斑斑史迹,变得生龙活虎。
——柏杨
以外族人折服日本的只有陈舜臣!陈舜臣其人,存在就是一个奇迹。他了解并热爱日本,甚至以印度式的慈悲看待日本的短缺和过失:同时他又热爱中国,领受着养育草木的、阳光一般的温暖。这种合二为一,令人惊奇。
——司马辽太郎
要了解中国历史,就不能不读陈舜臣。陈舜臣的作品具有生动的复眼视角,要让历史成为日中文化交流的“镜鉴”。他的文章平实易读,但是平实绝不意味着内容的肤浅。他特别重视败者、弱者留下的历史痕迹,以推理小说式的魄力“保持着败者一方的视点”。
——日本《朝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