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编著的这本《罗马故事》中的主人公们都是生活在战后的罗马大都市中的贫苦的劳动大众,他们之中有的是流动小贩,有的是酒吧跑堂,有的是卡车司机,有的是工人、清道夫,有的是裁缝、理发师,还有流浪汉和仆役,他们多因生活所迫千方百计地、有时甚至是不择手段地为自己的生存而寻找各种出路。那雄伟的古罗马斗兽场、那带有美丽的神话传说的台伯河、那神秘的天使古堡、那寂静的古罗马水道,都冷漠地观望着他们的遭遇,目睹他们在饥饿和贫困线上挣扎,即使到了穷途末路也无法帮他们改变悲惨、困苦的命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罗马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意)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编著的这本《罗马故事》中的主人公们都是生活在战后的罗马大都市中的贫苦的劳动大众,他们之中有的是流动小贩,有的是酒吧跑堂,有的是卡车司机,有的是工人、清道夫,有的是裁缝、理发师,还有流浪汉和仆役,他们多因生活所迫千方百计地、有时甚至是不择手段地为自己的生存而寻找各种出路。那雄伟的古罗马斗兽场、那带有美丽的神话传说的台伯河、那神秘的天使古堡、那寂静的古罗马水道,都冷漠地观望着他们的遭遇,目睹他们在饥饿和贫困线上挣扎,即使到了穷途末路也无法帮他们改变悲惨、困苦的命运。 内容推荐 《罗马故事》是二十世纪意大利最重要的“新写实主义”小说大师阿尔贝托·莫拉维亚创作高峰期的短篇代表作。六十一则短篇小说,道尽了大千世界中,人生的甜酸与苦乐。工人、理发师、出租车司机、女佣……这些大城市中的小人物,因生活所迫,千方百计甚至不择手段地为生存寻找出路。莫拉维亚透过自然平实的文采,在独特的莫氏幽默中掺杂了不露痕迹的同情,为社会众生相下了最动人的脚注,更让我们看到了最深沉的人性! 目录 狂热者 再见 五月的雨 别刨根儿问底儿 美好的夜晚 热天里的玩笑 替身 丑角 假钞票 卡车司机 有想法的人 丑陋的人 中间人 婴儿 无头案 聚餐 痣 无奈的施暴者 挥金如土的人 倒霉的日子 首饰 禁忌 我不反对 昏头昏脑的人 试镜 吹毛求疵的人 乡下姑娘 弄巧成拙 八月假日里的玩笑 罗马城的恐怖 友谊 人类的祸害 失误 老混蛋 卡特里娜 “妈妈”一词 眼镜儿 中国狗 马里奥 没钱的朋友 汪、汪、汪 教堂里的小偷 正好轮到你 一脸坏相 倒霉的人 抽签 你喝碗汤吧 乡间生活 他过的日子 兜风 《塔尔赞的报复》 罗莫洛和雷莫 屠夫的面孔 好胃口 女护士 财宝 竞争 矮个子男人 看守 鼻子 缺乏教养的人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狂热者 七月的一个早晨,我在佛尔利城梅罗佐广场上千涸的喷泉旁那棵蓝桉树树荫下打瞌睡的时候,来了两个男的和一个女的,让我把他们带到拉维尼奥的海滩去。在他们商议价钱的时候,我上下打量了他们一眼:一个看上去约三十五岁,金黄头发,个儿又高又胖,脸上毫无血色,深陷的眼窝里是一双天蓝色的眼睛。另一个比较年轻,褐色的头发乱蓬蓬的,戴着一副骨制框架眼镜,神情懒洋洋的,瘦瘦的,也许是个大学生。那个女人很瘦很瘦,头发披散在那又长又尖的脸上,细长的身体套着一件绿色的衣裳,看上去活像一条蛇。但她那丰润粉红的嘴唇犹如一只樱桃,乌黑美丽的眼睛就像湿润的煤块一样闪光发亮;她看我的那种样子诱惑我接下这笔生意。他们一开价我就同意了;于是他们上了我的车,金黄头发的胖子坐在我旁边,另外两位坐在后面;车开了。 为了走圣保罗大教堂后面那条去安齐奥的近路,我穿过了整个罗马城。在大教堂附近我加满了汽油,然后就一路快速行驶。我估计有五十公里左右的路程,当时是九点半,将近十一点准能到达海滨,正好赶得上洗个海水澡。我很喜欢那个姑娘,希望能跟她交个朋友:他们不是什么上等人,从两个男人所操的口音听起来像是外国人,兴许是逃难的,就住在罗马附近的难民营里。那姑娘倒是意大利人,而且是罗马人,但她也是下等人:就假定她是女招待或是烫衣女工什么的。我一边这样想着,一边竖起耳朵听,姑娘和褐色头发的男青年在车里又说又笑。那姑娘笑得尤其开心,她总笑,正像我已经说过的那样,她相当粗俗又轻浮,就像一条喝醉了的小蛇。金黄头发的男人听他们这么笑,耸了耸架着黑色太阳镜的鼻梁,没说什么话,连头也没回。不过,只要他抬起眼睛,从汽车的反光镜里或是挡风玻璃上就能一目了然地看清他身后发生的一切。我们走过了特拉皮斯第,驶过了E42号街区,一气儿就到了去安齐奥的岔道口。这时我放慢了车速,问坐在我身边的金发男子,他们究竟想去哪儿。他回答说:“到一个没人去的清静地方……我们就想自个儿单独待着。”我说:“这里是长达三十公里的荒凉海滩……你们自己决定吧。”姑娘从后面大声喊:“我们让他决定吧。”我回答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但姑娘继续喊道:“让他决定吧。”她哈哈大笑,似乎这句话挺富有喜剧性似的。于是我说:“拉维尼奥的海滩人很多……不过我可以把你们带到离那儿不远的一个杳无人烟的地方。”我的这些话又引起姑娘的一阵大笑,她用手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好样儿的……你真聪明……你懂得我们的心思。”我不知怎么看这种举动,既令我有点讨厌,又使我抱有一丝希望。金黄头发的不吭声,闷闷不乐的,最后他说:“皮娜,我觉得没有什么可笑的。”这样,我们又启程了。 天气很热,没有一丝风,而且道路亮得耀眼;坐在车子后面那两个人一个劲儿地说笑,但后来他们又突然沉默了,这就更糟,因为从挡风玻璃上的小镜子里我看到金黄头发的男人直皱鼻子,像是看到了什么令他不快的事。现在道路的一边是光秃干枯的田野,另一边是茂密的灌木丛。车子开到一块上面写着“禁止狩猎”字样的牌子之后,我就放慢速度,调转车头,钻进了一条曲折的小路。我冬天在那儿打过猎,的确很僻静,不熟悉的人根本发现不了。灌木丛后面是松树林,松树林后面就是海滩和大海。据我所知,当年美国人在安齐奥登陆时曾在树林里设过防,现在那里还有当初挖的工事,里面有发锈的铁皮罐头和空弹壳,人们都不去那里,生怕踩着地雷。 阳光灼热,茂密的灌木丛明亮耀眼,在阳光下反射着金灿灿的光。崎岖的小路径直通向前方,然后折向一块林间空地,而后又进人丛林。现在我们看到了在天空随风摆动绿色树梢的松树,透过红褐的松树树干的间隙还可看到那闪闪发光的蔚蓝色的大海。我行车速度很慢,因为在那茂密的灌木丛中我看不清道,很容易把汽车的板簧打碎。正当我专注地看着小路时,那个金黄头发的男子突然全力猛击了我一下,以致我差点儿从车门摔出去。“这是干什么!”我大叫一声,猛地把车刹住。这时,我身后响了一枪,当我看到挡风玻璃上出现一片碎裂,而且中间现出一个小洞眼时,我吓呆了。我全身毛骨悚然,想从车子里跳下来喊“杀人啦”,但开枪的那个褐色头发的男子却用手枪枪管顶住我的脊背,喝令道:“不许动。”P1-3 后记 一九九○年九月二十六日,举世瞩目的意大利文学巨匠阿尔贝托·莫拉维亚与世长辞,九月二十八日,在古老的罗马市政厅特别布置的灵堂内举行了庄严肃穆的遗体告别仪式。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哀悼这位在全世界备受推崇和赞赏的伟大的小说家。 莫拉维亚是个永不衰老的“斗士”,他似乎总有用之不尽的旺盛的精力,孜孜不倦地在文学园地上常年耕耘,在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卓绝的文学创作生涯中,留下了意大利社会各个时期兴衰沉浮的痕迹,可以说,莫拉维亚和他的作品是意大利从法西斯专政到抵抗运动和战后几十年发展变化的最好见证。他那近四十部各种体裁的不朽之作中,凝聚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对文学艺术的笃信和倾注。莫拉维亚一生总共写了十七部长篇小说,十二部短篇小说,十部剧作,十部评论集和游记,为世界文学宝库又增添了不少精品。他的作品至今已被翻译成三十七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 具有犹太血统的莫拉维亚对法西斯统治嫉恶如仇,就在法西斯主义甚嚣尘上的年代里,年仅二十二岁的他就发表了小说《冷漠的人们》(一九二九年),小说以其深刻的内涵和无情的揭露轰动了当时的欧洲文坛,连印了五版。作品文笔含蓄隐晦,却以揭示资产者灵魂的虚伪、沉沦和堕落而触动了法西斯赖以生存的土壤,为此,在第六版即将开印时就遭到了当局的查禁。用六年的心血写成的第二部小说《错误的野心》(一九三五年)也同样遭到了当局的查禁。一九四一年问世的《假面舞会》是投向业已岌岌可危的墨索里尼政权的一支锋利的投枪,它指桑骂槐地嘲讽了意大利的法西斯政权,因而在它出第二版时又遭到当局的查封。从此,莫拉维亚的名字就作为“颠覆分子”被列入了警方的黑名单。 被迫远走他乡、颠沛流离的莫拉维亚对文学的崇高信念并未从此泯灭。在南方避难时创作的《阿戈斯蒂诺》(一九四四年)、《罗马女人》(一九四七)、《违命》(一九四八年)、《随波逐流》(一九五。年)相继问世。沉醉在家乡光复喜悦之中的莫拉维亚重又燃起新的创作热情,在新现实主义热潮的鼓舞下,眼光深邃、才思敏捷的莫拉维亚发表了一系列以反映罗马社会下层平民的命运和遭遇的作品。我们所翻译的这部《罗马故事》(一九五四年)是其中的一部,描写和刻画了战后罗马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辛酸际遇,从题材的选取到表现手法以及语言的适用,都颇具特色,可说是作者的一部力作。 以文学为手段与法西斯较量中所表现的坚强不屈的意志与战胜了困扰他长达九年的病魔中所显示出的惊人的毅力,是决定莫拉维亚辉煌的艺术成就的两个基本要素。九岁时因患骨结核而被迫卧床休养,因而中断了正规学业的莫拉维亚,在患病期间,攻读了大量的欧洲和意大利的古典文学名著,从而为其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自学成才者的一位楷模。 在诸多的文学先行者中,十九世纪同样出生在罗马的讽刺诗人焦阿基诺.贝利(1791-1863)引起了莫拉维亚极大的兴趣。那是一位以深邃的洞察力直面他所处时代的悲惨和人世炎凉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发表的数量众多的十四行诗,既大众化,又富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浓厚的抒情性,像是一幅巨型壁画鲜活地勾画出了在教皇格里戈里奥十六世统治下的罗马城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仅仅为能每天吃到一块面包而疲于奔命”的贫困境遇,并展示了罗马古城当时的风貌和习俗。《善良的家庭》一诗则朴实真切地描述了平民百姓的困苦生活: “深夜一点钟,我爸爸回来了, 可怜的老奶奶停止纺纱, 拨旺了一块炭火,铺好了晚餐桌, 端上来吃的是两片生菜。 有时候我们煎个鸡蛋, 鸡蛋薄得能透过烛光, 就像透过耳垂一样; 加上四颗核桃,晚饭就结束了。 …… 我们花了近一年的业余时间翻译了莫拉维亚的这部短篇小说集,深深地叹服这位文学巨匠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合作,使我们能在这位伟大的小说家所开辟的浩瀚的艺术海洋中沐浴而感到欣悦。考虑到莫拉维亚这部作品中所采用的罗马地方语言的特点,在翻译中我们也适当地采用了一些地道的北京话,以更好地传达原著的地方语言色彩和基调。关于方言的使用,莫拉维亚曾这样评述道:“从句法和修辞方面来看,我的语言趋向罗马方言,一种‘粗俗’的语言……方言的运用是随着官方语言危机的出现而应运而生的;经历了一场灾难性的法西斯统治后,产生了偏好使用方言的倾向,从而使文明的官方语言的运用出现了危机。某些作家采用方言是为了更直接地反映现实,他们排斥使用官方语言不仅出于语言上的原因,还有政治和社会原因:这标志着统治阶级和文化界、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之间的一种严重分裂。”(引自《罗马故事》前言) 莫拉维亚对古老的中国和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曾先后于一九三六年、一九六八年、一九八六年三次来到中国。最后一次应中国作家协会的邀请到中国来访时,他已年近八旬,本书译者之一沈萼梅女士有幸作为翻译陪同他作了长达两周的正式访问,参观了北京、西安、广州、桂林、内蒙古等地。考虑到他年事已高,作家协会没有能满足他要去西藏的宿愿,记得他当时深表遗憾地说:“我离八十还差一岁呢!”当他神采奕奕地拄着拐杖漫步在成吉思汗陵墓前宽阔的甬道上时,关切地向沈萼梅女士l司到《罗马女人》和《乔恰里亚女人》在中国有没有译本,说那是两部反映罗马下层贫苦妇女悲惨命运的力作,并答应回意大利后直接寄书给她。一九八六年十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满载莫拉维亚主要著作的一箱书运到了北京,其中就有我们所译的《罗马故事》。每当我们翻阅这些凝聚着这位文学巨匠毕生精力的经典著作时,对莫拉维亚在那次访问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旺盛精力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以及他那幽默风趣的谈吐,至今还记忆犹新。印象最深的是他在西安饺子馆用完晚餐后,写在留言簿上那句不落俗套的题词:“青蛙从盘子里跳出来了。”原来,晚餐的菜谱上有青椒炒青蛙…… 由于我们的语言修养和文学水平所限,在翻译过程中仍有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没有能把原著精神更生动、更贴切地体现在译文之中。但我们怀着对莫拉维亚无限崇敬的心意,把我们这部译作奉献给广大的中国读者,以寄托对作者本人的深切怀念,并与大家共享其独特的艺术风采。 沈萼梅刘锡荣 一九九八年三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