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强国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张铁柱,陶德言主编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15年,我国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按照世界银行新标准,我国已属于“上中等收入国家”,也就是小康社会。但我国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从而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为了解答这一广大读者关心的问题,上海远东出版社与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参考消息报社再度联手,将2016年3月14日至4月15日刊载于《参考消息》报的“强国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系列文章汇编、增订成冊,定名《强国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他们的探讨,有助于广大读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机遇与挑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从而对“中国梦”的实现有更多理性的了解。

本书由张铁柱、陶德言主编。

内容推荐

张铁柱、陶德言主编的《强国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分“中国篇”和“国际篇”两部分。“中国篇”阐述了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所具备的优势与面临的问题;“国际篇”阐述了那些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特点,以及那些长期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的内在原因。本书为中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强国梦建言献策。

目录

前言: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的时代答卷

绪论:中国强起来须打新“三大战役” 陶德言

中国篇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唯有改革 蔡昉

 中国有能力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李稻葵

 解决结构失衡 跨越发展陷阱 刘伟

 避免“陷阱”须培养中产阶层 郑永年

 “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是伪命题 胡鞍钢

 供给侧改革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法宝 郑秉文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警惕收入分配不公 李实

 中国突破“瓶颈期”亟需制度创新 贾康

 中国历史性跨越谨防阶层固化 蔡洪滨

 中国跻身高收入国家有独特优势 林毅夫

 中国“耕有田居有屋”不会走向拉美化 佟绍伟

 中国跨越关口离不开金融改革 黄益平

 跨越“三座大山”方可避免落入“陷阱” 厉以宁

 创新和教育是中国转型升级关键 海闻

 中国须从供给侧寻找改革突破 查显友

 中国有巨大潜力跃升高收入国家 郑新立

 跨越“陷阱”须助力中小企业成长 张燕玲

 跨越“陷阱”需要金融改革新突破 巴曙松 廖慧

 金融助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董希淼

 破解“增长陷阱”须改革国际秩序 王文

 中国突破“陷阱”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罗思义

国际篇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专访“中等收入陷阱”概念提出者、世行专家英德米特·吉尔 王宗凯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须转变发展模式 伍海燕

 亚太国家跨越“陷阱”的成败得失 赵江林

 曰本:打造经济社会综合工程 蓝建中

 韩国: “三大法宝”增强经济活力 权香兰

 新加坡:两大制度培育庞大中产阶层 陈济朋

 菲律宾:深陷“中等收入陷阱”无法自拔 高飞

 马来西亚:人才匮乏导致产业升级缓慢 胡光耀 林昊

 拉美国家为何难扭转发展颓势 齐传钧

 拉美国家发展停滞“病灶”剖析 王进业 陈威华 毛鹏飞 钱泳文

 智利摆脱“魔咒”经验值得学习 王进业 陈威华 毛鹏飞 钱泳文

 巴西:奇迹、失落、艰难突破 刘彤

 阿根廷:现代化进程百年迷途 叶书宏 赵燕燕

 阿根廷百年兴衰的前车之鉴 江时学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唯有改革

蔡昉

2015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约合8000美元,属于世界银行定义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正在向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迈进。经济学家总结挖掘了大量经济发展史实,针对我们所处的这个发展阶段,概括了一个叫作“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学概念以为警示:引领一个经济体成功摆脱贫困的道路,并不能确保该经济体实现从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跨越。学术界对此概念及其政策含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否定存在这样一种发展现象的说法,或做出诸多不尽相同的阐释。

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自信的同时,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应对挑战的方法论。在中国从中等偏上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的过程中,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挑战,就是这样一个需要树立信心同时又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一、“中等收入陷阱”是统计现象

“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由世界银行2007年报告《东亚经济发展报告》首次提出。该报告引用的文献表明:“比起较富或较穷的国家来,中等收入国家的增长会相对较慢。”这个概念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此前广为使用的“拉美陷阱”,用来类比拉丁美洲以及若干亚洲经济体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面临的发展困境,并且常常作为对中国经济前景判断的一个参照点。

西方经济学是以发达国家匀质、一元化经济增长为蓝本,在其理论框架中找不到用来分析“中等收入陷阱”的现成工具,因此,许多经济学家,如罗伯特·巴罗和阿玛蒂亚·森等,不承认存在着该概念所刻画的这种经济发展现象,尤其认为这个概念不适用于解释中国经济前景。不过,如果经济史上的确存在着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特别是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可能面临特殊的发展挑战,而且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归纳其经验、教训对于中国无疑具有借鉴意义。对此,我们何不采取“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呢?

首先,“陷阱”一词在经济学中历来被广泛用于表示一种超稳定状态,即一般的短期外力不足以改变的均衡。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如果推动人均收入一次性提高的因素不具有可持续性,不足以根本改变传统的均衡状态,就会有其他因素将其作用抵消,把人均收入拉回到原来的水平上面,使这个经济体在该收入水平上徘徊不前。所以,一旦把研究重点放在中等收入国家如何摆脱周而复始的现状,这一分析框架就是有益的。

其次,“中等收入陷阱”作为一种统计上显著的现象,为许多研究所印证。例如,胡永泰教授用各国人均GDP为美国水平的百分比,把大于55%的国家定义为高收入国家,在20%—55%之间的定义为中等收入国家,小于20%的为低收入国家。在进行比较的132个国家中,定义为中等收入国家的,1960年有32个,2008年有24个。观察这个组别的变化特点发现,中等收入国家有大约一半的可能性,经过近半个世纪仍然滞留在中等收入阶段,而那些脱离中等收入组的国家,更多的则是向下流动到低收入组,而较少毕业到高收入组。此外,艾亚尔等的一项针对100多个国家的跨国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即长期的“增长停滞”发生在中等收入阶段的概率,要明显高于在低收入阶段和高收入阶段。

二、“中等收入陷阱”四部曲

虽然“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是,根据现实中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我们可以从丰富多彩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史,特别是拉丁美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长期徘徊于中等收入阶段的经验教训中,归纳出一些具有共性的特征化事实,用以说明一个“不幸”的经济体,是如何经过四个步骤落入该陷阱的。

P3-5

序言

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的时代答卷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国“十三五”时期面临的重大命题,事关“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15年中国人均GDP己达8000美元,位列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经过“十三五”时期,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均GDP将达到1.2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基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世界范围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能够成功跨越,将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新的发展奇迹。

如何认识“中等收入陷阱”?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跨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地向前发展?是当下中国必须面对而且不可回避的时代之问。《参考消息》以敏锐的新闻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两度组织大型专题报道,试图破解这一时代命题。早在2013年3月4日至8日,《参考消息》首次推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大型专题报道,从世界与历史两个维度,以记者采访形式,系统地梳理世界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与教训,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借鉴与参考。该专题分为。“理论篇”“成功篇”“失败篇”,既有理论思考,又有案例介绍,推出后广受好评。2016年3月14日至4月15日,《参考消息》再次推出“强国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大型专题报道,组织海内外顶尖专家学者撰写深度分析文章,就“十三五”时期中国面临的这一历史性考验进行深入探讨,立意更高,规模更大,反响更好。

任何大型报道的成功都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时机的把握、选题的立意、作者的阵容,三者缺一不可。《参考消息》大型专题报道作者阵容强大,既有来自遍及全球的新华社驻外记者,又有来自北大、清华、人大、社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还有来自部委政府机构的研究员,以及海外著名智库的学者,包括厉以宁、蔡昉、李稻葵、林毅夫、刘伟、郑永年、蔡洪滨、海闻、胡鞍钢、郑新立、贾康、巴曙松、罗思义等,皆是一时之选。《参考消息》以如此庞大、豪华的记者和专家队伍,站在“强国策”的高度,两次集中围绕“中等收入陷阱”主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论述,每天整版展示,共推出30个整版,刊发30多篇深度文章,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扩大专题报道的社会影响,供广大读者深入、系统地学习与参考,我们与同样具有家国情怀的上海远东出版社合作,将两组专题报道的文章补充、完善、修改,结集出版。这是一份破解时代命题的沉甸甸的答卷,是一本配合宣传“十三五”规划的内容厚重的辅导书。

一、用深邃理论思考进行权威解读,帮助人们强化对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的认识。

直面问题、弄清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专家学者基于对国家、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通过自己长期对中国经济、社会的观察与研究,准确把握住中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根本性问题。他们清醒地指出中国有可能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面临“制度陷阱”“社会危机陷阱”和“技术陷阱”。同时,通过客观、冷静的分析,认为中国完全有能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林毅夫、中央政策研究室前副主任郑新立、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等撰文指出,中国有长期稳定且支持市场经济的政府,有持续改善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对发达经济体持续开放,中国的后发优势远远没有用完,中国有巨大的内需潜力、雄厚的财力保障,这都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只要政策得当,中国完全可以维持高。速发展的态势,跻身发达国家行列。这些系列文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有对国际性、一般性问题的揭示,也有针对中国国情的具体分析;既不回避矛盾,也看到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潜力,以权威解读帮助人们全面认识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二、紧盯实现强国梦宏伟目标建言献策,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开出“药方”。

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系列文章没有停留在揭示现实的层面,而是牢牢抓住“强国策”主题,紧密结合落实“十三五”规划遇到的重大问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提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破解之道。专家学者以新时期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直言不讳,直击要害,为国家发展谋出路,为民族复兴献良策。他们分别从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金融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制度创新、国际秩序改革等多个维度,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中国发展道路上存在的障碍和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药方”,而其中谈得更多的是,中国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唯有改革与创新。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指出,“中等收入陷阱”产生的根源在于产业结构调整滞后,要想满足进入中等收入以后民众的需求,就需要从供给侧进行改革,更大程度地开放服务业,文化、教育、医疗等行业要有大发展;通过改革教育制度,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指出,最重要的是制度创新,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指出,要想跳出“陷阱”,必须培养中产阶层,形成“橄榄形社会”,解决民生问题,让中产阶层稳定增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则指出,提高社会流动性,为每个人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不但会促进社会正义,还能激发社会创造力,提高经济效率,能一举两得。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认为,推动城乡一体化,能释放巨大发展潜力,是帮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举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指出,中国民间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如果能一批接一批地培养有战略眼光、有志于振兴民营经济的企业家,中国一定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这些文章集中展示专家学者的见解,站得高,看得远,讲得深。

三、以俯瞰世界的广阔视野进行观察分析,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国际镜鉴。

“中等收入陷阱”既是世界银行对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经历的一种普遍现象的总结与描述,更是对中国当下和未来发展的警示。认识中国的发展道路,离不开观察、研究其他国家的前车之覆与成功经验。专家与记者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下观照中国发展的时代命题,既客观探讨日韩等东亚经济体成功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又深入分析拉美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中国社科院拉美所专家齐传钧在《拉美国家为何难以扭转发展颓势》一文中指出,拉美国家经济低效问题没能得到根本解决,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基础薄弱和研发创新能力基础不足,是它们没有跃升发达国家的根本原因。新华社驻拉美总分社社长王进业等采写的《拉美国家发展停滞“病灶”剖析》一文认为,拉美的主要“病灶”,是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内生动力不足;对教育重视不够,创新能力匮乏;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失衡,贫富差距大,社会矛盾尖锐。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副会长江时学以阿根廷为个案,分析其为何从发达国家退步、长期停滞在中等收入阶段的教训。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江林对比了亚洲两组成败的典型,即日韩与马来西亚、泰国,分析其中的成败得失,指出“人”是经济增长源泉,对教育、科研的重视,成就了东亚经济体的崛起。英国经济评论家罗思义则明确指出,“华盛顿共识”是一种失败的战略,中国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须实事求是,不能照搬西方模式。通过正反参照,多维度分析,明确指出中国哪些路走得通、哪些路有陷阱,有助于人们增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信心与决心。

总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宏大的时代命题。我们希望通过驻外记者的一线观察与顶尖专家学者的深入解读,有利于人们全面认识“十三五”规划与中国经济新常态,对推动中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起到启迪明智、凝聚民心的积极作用。

参考消息报社总编辑张铁柱

参考消息报社副总编辑陶德言

2016年6月30日

后记

据统计,2015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8000美元,位列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达到1.2万美元。能否跨越、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国“十三五”时期面临的重大命题,事关“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如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将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发展奇迹。

正处于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国,如何认识“中等收入陷阱”?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跨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地向前发展?既是当下中国必须面对的时代之问,也是世界各国和重要国际机构极为关注的人类发展课题。作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参考消息》以敏锐的新闻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2013年3月4日至8日,2016年3月14日到4月15日,两度邀约遍及全球的新华社驻外记者,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以及部委政府机构的研究员、海外著名智库的学者,包括厉以宁、蔡叻、李稻葵、林毅夫、刘伟、郑永年、蔡洪滨、海闻、胡鞍钢、郑新立、贾康、巴曙松、罗思义等,试图破解这一时代命题。站在“强国策”的高度,围绕“中等收入陷阱”主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解读,既研究分析中国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案、对策,也研究、借鉴亚太地区日本、韩国、新加坡、菲律宾,拉美地区巴西、智利、阿根廷等国在应对“中等收入陷阱”时的经验教训。其中中国篇21篇,国际篇14篇,再加一篇绪论,共计36篇深度文章。这组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上海远东出版社有幸获得参考消息报社的信任,将这两组重大题材专题报道的深度文章予以补充、完善,编集出版,为广大读者深入、系统学习参考提供完整阅读的便利。接到书稿后,上海远东出版社立即组织精干编校力量,对书稿进行仔细核对和体例统一等工作,纠正了一些错别字和标点不当使用等问题,对不同文章中涉及的同一问题的相关数据、人物、时间、地点等予以核实和统一,提高了书稿的整体编校质量。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宏大的时代命题,中国和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将面临这个时代大考。今天在中国的前面,有历经磨难,实现跨越的,也有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的,我们希望通过驻外记者的一线观察与顶尖专家学者的深入解读,有利于各界读者全面认识“十三五”规划与中国经济新常态,对推动中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起到启迪民智、凝聚民心的积极作用。相信读完这部图书的各界读者,会认同《前言》所期许的,这是一份破解时代命题的沉甸甸的答卷,是一本配合宣传“十三五”规划的内容厚重的辅导书。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6年7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1: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