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艺、黄柳青编著的《军阀之国(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中国军阀影像集上下)》结合中外史料,收集近千张历史图片,以时间为脉络,通过对北洋军阀从攫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到建立北洋政府的独裁统治这段时期的各地军阀及其武装势力的展现,旨在向读者展示那一段充满了战乱、但其中又孕育着冲破黑暗的光明的历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军阀之国(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中国军阀影像集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骆艺、黄柳青编著的《军阀之国(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中国军阀影像集上下)》结合中外史料,收集近千张历史图片,以时间为脉络,通过对北洋军阀从攫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到建立北洋政府的独裁统治这段时期的各地军阀及其武装势力的展现,旨在向读者展示那一段充满了战乱、但其中又孕育着冲破黑暗的光明的历史。 内容推荐 民国时期,乱世制崩,枭雄林立,官兵如匪,民不聊生。骆艺、黄柳青编著的《军阀之国(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中国军阀影像集上下)》以近千张历史图片,以“纪录片”式的创作方式对这段历史进行回顾,以“视觉书”的形式在国内首次将这些照片进行了精确的年代划分与考证,从而也解答了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疑问。另外,除照片外,本书还收录了31幅来自美、日、英、意、法等国的战时海报,32张士兵制服图绘,11幅飞机彩绘,12张厘清错综复杂关系的编制序列表。全书行文精简流畅,一气呵成,脉络清晰,思维凝练,本着客观、准确、洗练、严谨的态度,叙述历史,并提供大量富有洞察力的图注。这些图注尤其关注照片中人物的制服、武器和装备,整体军事色彩浓厚,以助读者充分了解当时的军需补给情况。 目录 前言 序章 近代中国军阀概述 主要军阀派系或地方势力(1911-1928年) 大事年表(1894-1930年) 武器装备(1911-1928年) 乱世雄杰 晚清新军与辛亥革命 晚清新军(1901-1911年) 辛亥革命 北洋军阀统治的开始 北洋政府的成立和北洋军阀势力的扩张(1912-1916年) “二次革命” 护国战争 张勋复辟 1916-1920年的军阀统治 1920-1924年的军阀及军阀混战 直皖战争(1920年) 第一次直奉战争(1922年) 江浙战争(1924年) 第二次直奉战争(1924年) 附录:军阀时代的轻武器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当时中国军队这种兵员构成自然也导致了兵员素质的低下,据统计,当时在一支部队中,90%的人都是文盲,其他人也多是只认识几个字的半文盲。那种为了摆脱自己“吃喝等死”的生活或者立志改变时代而从军的人只能以“凤毛麟角”来形容。正因为贫穷和愚昧,底层士兵里有很多愚昧行为。如1924年时,川军的一些士兵居然还迷信洋枪是长眼睛的,只会打死“坏人”。奉军里也是符咒和巫术流行,以此来稳定军心。张作霖便请过两个算命的“大仙”到军营里给士兵灌输冯玉祥是魔鬼转世,西北军必败的意识;甚至在士兵遭遇“诅咒”时请巫师解咒。 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填饱肚子、养家糊口而扛枪。在这种从军目的下,加上军纪的普遍松弛甚至颓废,战场劫掠,过兵如过匪也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当兵的战斗时贪生怕死,对待百姓却穷凶极恶。1918年福建的北洋军在本地抢掠妇女,绑架勒索赎金,罪行罄竹难书,老百姓一度逃入山中躲避兵灾。1918—1919年,在北京政府与西南军阀组成的护法军政府的第二次南北之战中,张敬尧的北洋军第7师在主战场湖南烧杀抢掠,引起极大民愤。1920年滇川军阀混战,滇军在成都烧毁数千间民房,有计划地掠夺居民区和商业区,无数百姓无辜惨死。1922年时,一名西方记者曾采访张作霖麾下的一名骑兵,在这篇报道中,记者把这名士兵描述为“穿着军装的苦力”(a coolie in uniform)。当这名士兵被问到为什么参军时,他答道:“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战争结束后我们可以得到抢掠战利品的机会。”战后劫掠也成为军阀们鼓舞士气的手段,粤军将领黄业兴便曾这样激励心无斗志的部属:“弟兄们,再不快点前进,‘浮财’就归别人了!” 总之,对于军阀部队里的大多数士兵而言,从军只是一种谋生手段,或者是有机会“发洋财”的渠道。有些士兵退伍后,又加入另一支军阀部队继续扛枪吃粮,或者沦为团丁、土匪,这种现象直至20世纪20年代末都非常普遍,尤其在贫瘠的山区更是司空见惯,有些士兵甚至在3-4个军阀的部队中服过役。 对于军阀来说,麾下士兵数量的多少便代表着自己实力的大小,而为了在混战中生存和发展,军阀们都痴迷于尽可能多地扩充军力,各路“大帅”到处招兵买马便是当时社会一景。 军阀扩军主要有五个手段。一个是募兵,招收青年贫农和城市失业贫农当兵。其中一个方法是,地方长官奉当地军阀之命招募兵员,找几个无兵而失业的下级军官,让军官去找“募兵贩子”去募兵,“募兵贩子”由地方长官出报酬。成军后发枪发饷发装备,训练一下,便算是一支军队了。而在交通便利的大城市,也往往招外乡人当兵,上文提到的城市失业率暴增为军阀提供了大量的兵源,如陶孟和调查的太原警备旅中,只有42.3%是山西人。招外乡兵的一个好处是比较听话,最好是招长官同乡人,没有语言隔阂,又可以依靠乡土观念团结部下,叛变逃亡的事故也会相对较少,但相对的,外乡兵容易与驻地百姓引发矛盾冲突。军阀在外乡招兵的情况很多,如福建督军兼省长李厚基,便到江苏徐州招兵;孙传芳驻福建时,也到济南招兵;直系军阀、江西督军蔡成勋也在河南招过兵。冯玉祥在陕西任第16混成旅旅长时,也曾派人到冀、鲁、豫偏僻农村招收大量贫农子弟入伍。 军阀们另一个扩军的手段是实行征兵制,计丁抽兵,定额分配入伍名额,“强征入伍”,这种方式从清末新军建立时便开始实行,延续至民国。军阀们将招兵名额分配给治下的地方官后,地方官为完成配额任务,采用“拉壮丁”的方式招兵拉人,穷苦百姓是首当其冲的目标,年龄、身体健康条件往往被忽视,逃跑则家人被连坐惩处。当然,一些地主或家庭较富有的农民可以向地方官行贿从而躲过被“拉壮丁”的劫难。 军阀令人痛恨的一个原因是“兵匪同源”。由于军阀们想方设法地扩充实力,很多地方土匪都被他们收编入伍。而这就是军阀扩军的又一个通用手段。据何西亚《盗匪问题研究》中的估计,1916年前,中国土匪的数目达到11.4万人,1916年后更多。许多土匪就是溃散的军队,在战争中战败的军官,带着遣散费和败兵,暂时“落草为寇”,一旦整出事来,还有受“招安”的机会。1923年,山东临城发生了一起火车大劫案,因为车上有外国人且被绑架而演化为国际事件,经查这是在军阀混战中被打败的赵倜、张敬尧、张勋等的旧部为匪而做的案,如此一来,这些土匪又被“招安”重新为兵,由土匪头子孙美瑶为旅长。土匪作为地方军阀们的兵源之一,如四川北部的土匪,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中加入护国军;闽西北卢兴邦的军队、湘西周朝武的部队都是由土匪组成。黎元洪1922年在一份通电中称:“遣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为兵。”虽然早在1918年9月,总统府的军事机关参陆办公处便有不准招土匪为兵的命令,但事实上几乎没有一支军阀部队中没有土匪出身的官兵,张作霖的奉军、张宗昌的鲁军、倪嗣冲的安武军、赵倜的豫军、刘镇华的镇嵩军可说是当时著名的收编土匪而成的军阀部队,更勿论那些小军阀了。1920年,张作霖便征召了大量土匪入其麾下为骑兵,并发以崭新的武器弹药,使其势力得以大肆扩张。而且,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避免这些土匪被直系吴佩孚所拉拢,当时吴佩孚已在秘密收编奉系统治区域的土匪,以补充自己在直皖战争中的兵员损失。1916年后,陕西、福建、广西等地区的民军、自治军等非正规军,其性质与土匪无异。大量土匪的存在,造成军纪极度败坏,烧杀抢掠奸淫是家常便饭。 当然,部队中土匪数量太多,也会是一个危及自身的“定时炸弹”,如1922年时,吴佩孚麾下由土匪改编而来的一部因不愿移防四川而闹兵变,重新上山为匪,后又再次“反水转正”。“土匪大户”张作霖部也发生过土匪哗变之事,曾有250名土匪士兵因暴动而被杀。1920年时,奉军中甚至发生了1500名土匪士兵兵变之事,兵变平息后,为了减少兵员损失,张作霖只得枪毙几个领头的土匪了事。 军阀扩军还有一个手段,即收编败军,这个手段是北洋政府时期最常见的扩军方法。在军阀混战中失败的部队和地盘,会被胜者收编,以增加自己的军力和收入。因此,一场军阀混战后,各军阀的势力对比就会发生巨大变化。1919—1924年刘镇华的镇嵩军在陕西河南的膨胀便是如此。此外,湖南赵恒锡收编张敬尧的败兵、川滇之战中川军收编滇军的败兵、1923年桂系沈鸿英收编粤军李福林的败兵都是如此。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系和国民军实力的暴增,也是由于对直系败军的大量收编。哪怕是在北伐战争中,也有大批北洋军阀的败兵被收编入国民革命军中。但是,收编败军对于军阀来说,其价值并不高,因为作为失败一方,军心一时还难以融入新部队,这只能是纸上的数字,用来唬人的。另外,作为被收编的一方,军饷的发放往往不在于这支部队有多少人,而是有多少条枪,因此被收编者往往会尽力保证武器,以便可以“卖个好价钱”一一这个道理和军阀收编带枪的土匪一样,哪怕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只要带有枪,那就有点价值。但是,由于军阀问的混战和相互收编,各部队的利益关系、渊源错综复杂,因此,只要“银弹攻势”够强,临阵倒戈比比皆是。P9-11 序言 说起北洋军阀,中国人的脑海中多能蹦出几个“如雷贯耳”的大名: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这些代表人物及他们身后庞大的北洋军阀集团,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极为浓重的一笔。在中国近代史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一段黑暗的历史。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这个具有“近代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之称的政权,从建立初始,便被北洋军阀所篡取。1912年至1928年间,中国都处于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统治之下,军阀政治充斥于社会每个角落。中央政权操纵于大军阀手中,地方势力为当地督军所掌控,这些“大帅”们活跃在社会政治生活各领域,一方面以武力维护、扩张自身地盘,另一方面操纵中央或地方政权养军扩军。而这一时期,更为典型的特征是军阀之间的混战,“大帅”之间的战事贯穿了整个北洋政府始终。以1916年袁世凯身死、北洋军阀集团分裂为界限,从1916年开始,军阀间的混战规模从小到大。据统计,1917年讨伐张勋复辟,交战双方投入兵力为5.5万人,战事波及一省;1918年第二次南北之战,交战双方总兵力为10万人,战事波及五省;1920年直皖战争,参战人数达到12万,波及三省,另有三省受影响;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22.5万人参战,四省被战火波及,另有六省受战事影响;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45万人在五个省区之间厮杀,同时另有九个省区受影响;1926年国奉战争,国民军、奉军、直军、直鲁联军、晋军在八个省区交战,五个省区被影响;1926—1928年的北伐战争,大半个中国卷入其中,战火绵延至十二个省区,另有八个被影响。初期的军阀混战,一次战争伤亡数百人,到了北洋政府统治后期,“大帅”们的战争,一次战役便有数千士兵殒命沙场。更不用说受战火波及的无辜百姓。虽然在当时西方众多媒体中,中国“大帅”们的名字和各种生活、战斗习惯充满了异国情调,这些素材常常充斥于各种媒体的头条。但是,在彼岸的中国,这些掌握着地盘上的百姓的生死大权的军阀们,给民众带来的是缴不完的税、服不完的兵役和劳役。“大帅”们顶着“讨逆”、“共和”等冠冕堂皇的理由为地盘、政治权力,甚至是鸦片而开战时,战火波及的地区带来的却是民生凋敝,百姓无辜惨死、流离失所。 本书结合中外资料,收集近千张历史图片,以时间为脉络,通过对北洋军阀从攫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到建立北洋政府的独裁统治这段时期的各地军阀及其武装势力的展现,旨在向读者展示那一段充满了战乱、但其中又孕育着冲破黑暗的光明的历史。由于时间和篇幅有限,且才疏学浅,难免有所遗漏和失误,还请读者朋友和专家不吝批评指正。 骆艺 2015年7月干广西柳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