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钱理群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是著名学者、北大资深教授钱理群先生新力作;一部温暖心怀、又激发思想、指引前路的作品。

作者饱含着生命的激情,探寻社会的前路,求索生命的真谛,为广大青年朋友开启了广阔的精神空间。他追问大学教育的精神和本质,认为一流的大学就是要成为民族的精神堡垒和新思想、新文化、新学术的发源地;他对志愿者和公益活动的意义进行解答,提倡“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大生命观,并对当代青年的生存现状、身份认同和历史走向提出理解和思考。在当下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盛行,人们沉迷于物质追求、执着于个人小小悲欢的时代背景下,钱先生提出“脚踏大地、仰望星空才是人生命的状态”。

钱先生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农业大学等十多所名校讲述这些问题,深受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几乎场场听众爆满,很多人站在走廊上聆听先生的声音。

内容推荐

这是当代著名学者、深受广大青年欢迎的钱理群教授新作品。《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由钱理群先生近些年来对大学生、研究生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的精彩讲演26篇(外加1篇长序)整理而成。这些讲演不仅着眼于青年成长、成熟、成为时代精英所需要的材质、训练和应注意的实际问题,而且着眼于建设现代化国家和美好人生所需要的家庭建设、学校教育、社会秩序、体制和文化传统,作者以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精密观察、对中国社会历史的精深研究和对理想的瞩望,直面真问题,提出真见解,视野广阔,正心培本,对各界读者都有启益思维、解除蔽惑、开阔视野与心怀的作用。全书语言亲切,流畅,坦诚,富有激情,处处闪烁着思想、智慧和人格的光芒。

目录

我与青年(代序)

一、漫说大学之大

二、寻找失去的“大学精神”

三、读书,为了健康地、快乐地、有意义地活着

四、我们为何读书,如何读书?

五、“我们”中的“我”,“我”中的“我们”

六、沉潜十年

七、学术的承担

八、跟北师大古文字学研究生聊天

九、和即将去农村的师范生谈心

十、承担,独立,自由,创造

十一、和当代大学生谈巴金和他们那代人

十二、和当代大学生谈王瑶和我们这代人受的教育

十三、“我们”是谁

十四、我们需要农村,农村需要我们

十五、为生命给出意义

十六、我的两个提醒

十七、一百块钱,又多轻,又有多重

十八、奥运会后的思考

十九、和志愿者谈生活重建

二十、社会公益活动的根扎在哪里?

二十一、在中国农业大学的演讲

二十二、如何建立“文化身份自信”

二十三、如何看待“80后”这一代人

二十四、当今之中国青年和时代精神

二十五、我所知道的部分中国青年的新动向

二十六、青年朋友,你们准备好了吗?

后记

试读章节

大学之不同于中学,最根本的转变在于:中学时你是未成年人,对你的要求很简单,你只要听老师的、听父母的,按照他们的安排去生活就行了;到了大学你就是公民了,可以享受公民的权利,但又不到尽公民义务的时候。中学生和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大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中学生是被动地受教育,而大学生是主动地受教育。当然在大学你还要听从老师的安排、听从课程的安排,那是国家教育对你们的要求。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由地设计和发展自己。有同学给我写信,说我考上大学了,满怀希望进大学,结果一上课就觉得老师的课不怎么样,对老师不满意。我觉得其实每个大学都有一些不太好的老师,北大也一样!不可能所有课都是好的。中学老师不太好的话,会影响你的高考。但是在大学里,关键在你自己,时间是属于你的,空间是属于你的,你自己来掌握自己,自己来学习,不必像中学那样仅仅依赖老师,需要自己独立自主,自我设计。

那么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大学是干什么的?你到大学来是为了完成什么任务?我想起了周作人的一个很基本的观点:一个人的成长一切都顺其自然。他说人的生命就像自然的四季:小学和中学是人生的春天;大学是人生的夏天,即盛夏季节;毕业后到中年是人生的秋天;到了老年就是人生的冬天。人生的季节跟自然的季节是一样的,春天该做春天的事,夏天该做夏天的事。自然季节不能颠倒,人生季节同样不能颠倒。而现在的问题恰好是人生的季节颠倒了。我在北京老看见那些老大妈在那里扭秧歌,扭得非常起劲。按说这时候不应该再扭秧歌,是因为她们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好好扭过秧歌,所以到老了就要扭秧歌,而且扭得非常投入、非常狂。我有时候就在想,“老夫聊发少年狂”是可以的,如果“老夫”没完没了地在那里“狂”就不对了,到处都在跳就不大正常了。现在是老年人狂,相反,少年却是少年老成。这就出了大问题。所以我经常对北大的学生讲:“你此时不狂更待何时?”这人生的季节是不能颠倒的。按照我的观点,儿童就是玩,没别的事,如果让儿童去救国,那有点荒唐。首先在大人方面是失职,没有把国家治理好,让儿童来救国;而对儿童来说是越权,因为这不是他的权利,不是他的事。但现在的中国经常发生这种人生季节颠倒的事。

作为青年人的大学生主要该干什么?这又让我想起还是四十八年前我刚进北大一年级的时候,中文系给我们开了一个迎新晚会,当时的学生会主席,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温小钰师姐说过一句话:祝贺你们进入大学,进入大学就要三样东西——知识、友谊和爱情。爱情这东西可遇不可求,你不要为爱情而爱情,拼命求也不行。现在好多年轻人赶时髦,为时髦而求爱情是不行的。但遇到了千万不要放掉,这是我们过来人的教训。我在大学,其实是在中学就遇到了非常喜欢的女孩子,但是不敢,另外当时我是书呆子,就知道一门心思读书,懵懵懂懂不知道这就是爱情。所以大学里如果遇到了真正纯真的爱隋就不要放弃。知识、友谊和爱情这是人生最美好的三样东西,知识是美的!友谊是美的!爱情是美的!大学期间同学的友谊是最可珍贵的,因为这种友谊是超功利的、纯真的友谊,同学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说实在话,进入社会之后,那种朋友关系就多多少少有些变味了,多少有利益的考虑。你们可能体会不到,我们都是过来人,现在我们大学同学喜欢聚会就是可以借此回忆当年那种纯洁的、天真无邪的友谊。一生能够有这样的友谊是非常值得珍惜的。所以我说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季节,因为你追求的是人生最美好的三样东西:知识、友谊和爱情。记得作家谌容有篇小说叫《减去十年》,如果我可以减去十年或二十年,如果现在是当时的话,我会和同学们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理直气壮地、大张旗鼓地去追求知识、友谊和爱情。因为这是我们年轻人的权利!

P2-3

序言

我与青年

青年对我的意义

我的第一本随笔集的题目是《人之患》,这是陈平原先生为我命名的,意思是我的最大特点,就是“好为人师”。这是确实如此的:作为“教师”的钱理群,比作为“学者”的钱理群更为重要;也有人评价说,钱理群的讲课比钱理群的文章更吸引人。其实,我的文章与讲课,都是以青年为对象的。我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心灵的探寻》,扉页上就写着一行字:“本书献给致力于中国人和中国社会改造的青年人。”差别仅在于写书时,青年是预设读者;讲课时就直接面对青年人,自然更容易激发热情,也就更动人了。

青年不仅是我的学术研究与教学的对象,更是参与者。很多熟悉我的学生与朋友都知道,我的写作是开放式的:我每有一个新的写作计划与构想,就喜欢和年轻人交流。每一个来访者,一坐下来,我就滔滔不绝地谈我的这些新想法——顺便说一点,我和任何人的谈话,谈的都是精神性的话题,在这个意义上,我更是一个精神的存在,这构成了一个特色,但也是一种片面性。这样的和青年人的无拘无束的交谈,其实也是对我的思考的一个整理与提升过程,而年轻人也总会对我的设想提出种种问题与意见,这也就深化了我的思考,他们也在无意中参与了我的思想与学术的创造。这样一次又一次地与来访者交谈,我的思考也就越来越成形,这才着手写成讲稿。这又是一个更为系统、自觉的交流,通过课堂讨论与课后作业,学生就更有深度地参与了我的学术研究。最后根据讲稿整理成书时,我总是大量地引述学生的观点,有人在看我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心灵的探寻》时,就发现我很少引用学术名家、大家的论述,却不断引述学生作业里的一些创见。我始终认为年轻人(包括本科学生)对于文学常有新鲜的感悟,尽管仅是思想的闪光,但却极具启发性;我把他们的零星发现引入自己的论证体系,就不但给我的著作增添活力,而且对他们的思考也是一种提升:这是真正的共同创造。这几乎成了我的研究方法与习惯,我的每一本学术著作都尽量吸收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并郑重说明。我可以说时刻在关注学术的新发展,每一次发现学术新著、新人都兴奋不已,总是忍不住要引述他们的新创造,以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同时也使自己的思考与研究处于学术前沿。我希望自己的重要研究,都具有集大成的意义;当然,这都是建立在个人的独立研究基础上的,引用时的选择也是出于自己的眼光与判断,并且有所改造与发挥。

这样的两大特点——以青年人为对象,以及青年人对我的学术研究的参与,也决定了我的学术的叙述方式与语言风格。我因此自觉采用“演讲体”和“谈话风”的学术文体,追求表达的真诚、坦率,语言的畅达,情感的强度与生命的温度,力戒艰深与纠缠、晦涩。我始终期待自己的学术,能够走出学院,不局限于学术界,而能走向青年,走向普通读者。

青年对我的影响,当然不限于学术研究与教学,更是渗透到了我的生命本体。很多人都对我的身体与精神始终保持着某种青春活力感到惊奇,这或许和我的某些气质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奥秘还在我始终保持着与青年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到了晚年,我已经不可能深入了解社会,就只能借助于青年志愿者这样的群体的帮助。我在一篇文章里回顾我们之间的交往历史时,这样写道:“我心里只存感恩之心,仿佛命运特意眷顾我,让我晚年能够接触到这么多的好人,青年朋友。他们都给了我无尽的生命力量。我这个‘老宅男’正是通过他们,才与现实世界、底层社会保持了或一程度的精神联系;也正是他们不断吹送来的新鲜的生命气息,让我不停地思考,保持了思想的活力。”这里提到了“感恩之心”,这是确实的;更准确地说,我与青年的交往,是一种双向的需要与支援,从不是单向的给予。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谁也离不开谁;但同时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谁也不依附于谁。这样的平等与互助,是我所向往的。

……

我的另一篇文章写于去年,题目是:《青年朋友,你们准备好了吗?》。这里不妨再大略说说,其实就是对在座的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岁的朋友,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距离我的年龄,还有五十年、四十年、三十年、二十年的时间,这正是你们人生的主要阶段;你们将面临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将面临时代所提出的什么问题?”你们想过没有,准备好了吗?我倒是想了,想到了三点。其一一,人和自然的关系,将成为人类第一大问题。如果说我们和我们以后几代人都在那里搞征服大自然的蠢事,你们将面临大自然的报复。人与自然之间的不断较量与协调,将成为你们的时代的主要内容,主题词。由此‘引发的发展模式、政治、伦理等等问题,都需要你们去应对。其二,你们还要面对的是“全世界都病了”的现实,也就是说,现行的所有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模式(美国模式、中国模式、北欧模式等等),文明形态(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等等)都出现了危机和转机。这就进入了一个全面反省、反思的时代。如果说我们那一代面临的是一个文明冲突的时代,诸位所要面对的,是由文明危机引发的改革、调整,最后达到文明交融的时代。这就意味着,对我们既定的认识世界的观念、方法的全面挑战。我们今天与今后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新的现实,新的社会问题、危机与变革,我们就不能简单地固守于原有的价值立场、知识观念,以不变应万变,将变化了的现实强行纳入我们已有和固有的理论框架(无论是今天盛行的自由主义,还是“新左派”)内,而需要从新的现实出发,进行新的理论创造。其三,你们还要面临的是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变革所带来的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挑战。即使是你们比我熟悉得多的网络技术,将对我们人类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恐怕至今还没有完全看清楚。还有基因技术的发展,对人自身产生的影响,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伦理问题,都是难以估计的。这就是我想到的未来三大问题。但我也只能提出问题,如何面对,我完全无能为力,都得靠诸位去准备、去面对了。

这样,我能够贡献给诸位的,都贡献了。我今年完成,明年大概可以出版的,是两本(套)书,一本是将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和青年朋友一起读鲁迅》,另一套是三联书店出版的《志愿者文化丛书》,共六本,其中一本是我写的《论志愿者文化》,收集了我多年来为青年志愿者写的文章。这两本(套)书大概就是我为青年朋友的集中服务了。以后,当然我还会关心青年,也还会继续写作,主要以书的形式和诸位相会。这些书,你们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这样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更自然,更自由。你们尽管放开步伐,走自己的路。有一点可以相信,无论你们遇到什么,都会有一位老人,在默默注视你们,给你们以老朋友的祝福。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2014年12月20日讲,21日整理完稿。

后记

在去年年底我作了“我与青年”的公开演讲,宣布“告别”以后,似乎应该把进入21世纪后的这十几年对青年朋友说过的话,作一番汇集,算是一个交代吧。于是,就有了这本《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我多次说过,和当代青年的交往对我自身的精神意义。特别是在2002年退休以后,我基本上是闭门写作,过着“宅男”的生活,与社会生活是隔绝的。我正是通过和青年的接触,通过他们和现实保持或一程度的联系。青年们不仅给我提供了大量来自生活第一线的信息,而且用他们的不断提出的问题,逼着我面对当下中国的迫切问题。青年们活跃的思想,更给我增添了思考的活力。在我看来,这些具有思考力与行动力的青年,正是鲁迅所说的存在于“地底下”的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但他们同时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我也因此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即和他们站在一起,尽我的力量给以支持;更从他们那里吸取思想、智慧与力量,在相濡以沫中寻求生命的意义与快乐。

我特别想说的是,青年不仅代表着未来,而且他们自己也在创造着未来。收入本书第三辑的一篇文章,谈到当下的部分中国青年中开展的“新生活运动”,表明青年一代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成长着,创造着新的生命,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正是青年人使我在关心现实的同时,更多地思考未来。我把这些思考写成了《青年朋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一文,谈到未来三四十年、五十年问,这一代青年将面对什么问题。我当然知道,这样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我的知识结构,但我仍然把自己能够想到的,都说给青年人听,这可能是在尽自己的责任。以后的事,就要靠青年自己思考,自己面对,自己解决了。我已经做完了能够做的一切,就只能给青年以老人的祝福了。

2015年6月1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0: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