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秦帝国/读鉴小说轩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毛颖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每个人都有懵懵懂懂的少年时。每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也都有那样的时候。在我的认识中,“先秦时期”大概可以算是我们民族的童年和少年了。

少年时有美好,也必定有阴影;有甜蜜,也多少会存着些苦涩。但无论如何,我们大都有着去回忆那个时候的欲求,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同学会”、“校友会”。也许,就是怀着那份对回忆,或者说对追忆的渴求,作者接受了这个很感觉力有不逮的题目——《大秦帝国》;并且,怀着这份渴求,把自己带回到我们民族的少年时光。

请看由毛颖所著的《大秦帝国/读鉴小说轩》。

内容推荐

毛颖所著的《大秦帝国/读鉴小说轩》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周朝时,秦部族崛起于西方一隅而最终横扫天下。在漫长的帝国发展史上,前赴后继的秦王们,披荆斩棘,励精图治,唯才是举,肝胆相照;在狼烟弥天、金戈铿锵的壮阔背景下,大秦铁骑卷地而来,大秦帝国渐显峥嵘。小说结构宏大,气象奇伟,人物生动,情节跌宕。凝重的历史沧桑感裹挟着人文意味扑面而来……

目录

第一卷 西风长啸

 一 年轻的母亲

 二 落地生根

 三 从马倌儿到伯爵

 四 东进序曲

 五 求贤谋霸

 六 谁主沉浮

 七 太阳,从西方升起

第二卷 帝国晨曦

 八 风雨夜归人

 九 沉闷的黎明

 一○ 奇人自东来

 一一 地覆天翻

 一二 血火振兴路

 一三 强者不计身后

 一四 权臣末路

第三卷 乱世狂歌

 一五 “六”对“一”

 一六 王者时代

 一七 乾坤颠覆

 一八 虎狼

 一九 较量

 二○ 血流成河

 二一 怎一个“乱”字了得

第四卷 终极权谋

 二二 机关算尽

 二三 天大的买卖

 二四 兄弟

 二五 等待

 二六 “邯郸党”

 二七 宫闱暗流

 二八 剑有双锋

第五卷 烈焰焚天

 二九 滴血的王冠

 三○ 骊歌唱晚

 三一 扬眉剑出鞘

 三二 千古一帝

 三三 跌倒的巨人

 三四 自杀

 三五 疯狂与毁灭

代跋 难忆少年时

试读章节

一 年轻的母亲

女人的头发让早春和暖的风吹得飘舞起来,映着阳光,好像是透明的。洁白的丧服,洁白的面庞,洁白的乳房,还有怀里静静吸吮乳房的红彤彤的婴儿,在草场无边的静谧的绿中,宛若一尊凸起的雕像。

她就这么雕像似的坐着,静静地看着男人把小丈夫埋进土里。小丈夫是男人最喜欢的弟弟。她则是男人送给弟弟的礼物。从记事起,她就知道自己命中注定要做赢家的女人。出嫁前一年,她见过男人一次。她有些怕他。他太魁梧了!她害怕自己会被那巨大的身躯压扁……她记得,想到这儿的时候,浑身忽然烧起来一样,滚烫得喘不上气。她万没想到,男人接了她来,却一把推进另一座房子。那里住着他瘦弱苍白的弟弟。她听见男人对弟弟说:给你个女子,好生待着。她蒙了。等转过神儿来,男人早没了影儿。小丈夫告诉她,男人在朝歌城当大官,已经回去了。又说,如果想回家,等男人再回来时他去说。让她就在这里等,他可以不碰她,莫让别人知道了……她坐在地上哭,自己也不知道哭什么。直哭得天都黑了。小丈夫让她去榻上,自己卷了垫子睡地。一睡就是十几天。后来,她不哭了,呆呆歪着,看小丈夫早晨出去,黄昏回来,睡到地上,呆呆听他夜里不停地咳嗽。终于有一天,她把梦里咳嗽着的小丈夫摇醒,拉上榻,解开怀,死死抱住他冰冷的身子,直到把他暖过来。小丈夫不咳了,转过身也死死抱住她……那以后,她就和小丈夫过起日子,有时候还有说有笑的。肚子大起来的时候,她开始给小丈夫到处找药——他已经咳得只剩一口气和一把骨头了。再后来,男人回来了,带了最好的药,可还是没留住小丈夫的命。孩子出生的时候,小丈夫死了,她没见上最后一面……

一线泪水热热淌下来,眼里男人的身影和小丈夫的坟洗过了似的清亮。男人不说话,飞起身子骑上马背,弯腰一提,把她和孩子扔在身后。马嘶鸣一声跑起来,差点儿把他们母子甩下去。孩子哭了。她忍住惊恐和马背生动、温热的颠簸,别无选择地腾出一只手紧紧揪住男人腰带。她想,除了男人,自己大概是世上第二个骑在马背上的人了。野男人!骑在光溜溜的马背上!他要是分一半,不,哪怕一成的强壮给他弟弟,她现在就不会在马背上担惊受怕!

她真想打男人几拳。可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揪着男人腰带。她气得流出泪来,用头使劲撞男人脊背。男人的脊背石头一样硬,撞得她脑门儿生疼,头晕眼花。她被自己激怒了,母狼般张大嘴巴,照准男人坚实的肌肉狠命咬下去。她尝到了血的味道,心里忽地颤抖起来。一声凄厉的嘶叫,狂奔的马骤然停住。

殷帝辛万没料到居然有人敢反抗他,而且来得这么浩荡,这么决绝,这么亡命。东征不利的恼怒化为愤恨,烈火般燃烧起来。他低沉地吩咐:“召诸侯围杀叛逆。命恶来即回。”就这么,刚葬罢弟弟,还没来得及对咬下自己一块肉的女人做个安顿,恶来就又骑上了他的马。女人披散着头发拦住问:我怎么办?我去哪儿??他扼住马鬃:好生待孩子。然后就跟前一次一样,一溜烟儿不见了。

从那天起,一大群仆役围住了女人和孩子,给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女人不用再干活儿了。仆役的头儿告诉她:恶来大人吩咐,就把这孩子当成是他亲生的。从那天起,女人住进了男人的家,生命里只剩下两件事:哺育孩子和等男人回来。

恶来赶到牧野时,殷帝辛已没了踪影。漫山遍野都是尸体。他怎么也不相信,威猛无敌的辛真的败了。他更不相信辛留下的传令官的话:命赢部护卫在外王族远避,勿复战,勿赴朝歌。他不相信,不认输。他平生第一次没有按照辛的话去做,挥起手中的重矛,率领子弟兵,迎向百倍于己的西军。

仗着个人勇力,几乎是只身逃回朝歌城的殷帝辛听到恶来抗击西军的消息,沉重地闭上双眼,长叹一声:“该死的莽夫!如此,家国休矣!”他不需要再等其他消息,也不想再听到任何消息。他独自走上巍峨华丽的鹿台,极力回忆着发生在这里的所有美好、荒诞、残酷和温馨,然后亲手点燃每一处,亲手把姬妾子女一个个投进烈火。听着不绝于耳的惨叫哀求,他笑得流出了眼泪——作为一个人,他尽可以骄傲地去死;可作为一个王,应该骄傲地去死的却绝不止他自己。他是一个王,而不仅仅只是一个人。他天生就是王。他没得选择。他们,也没得选择。

这回轮到西军首领姬发不相信了——把商王及其诸侯杀得片甲不留的“八百诸侯”,竟在恶来区区百乘的阻挡下再前进不了一步!前军不断来报,每次说得几乎都一样:我军折损惨重,又亡数将,诸侯畏惧,请主公定夺!他在“我就不信拼不过你”的意气和“不能一味这样耗下去,必须得想个万全之策”的理性中苦苦挣扎,几近崩溃。谢天谢地,终于等来了不同的消息——“敌将谓王:‘诛姬昌者,恶来也;俎伯邑考者,亦恶来也。今请就戮,裂赢地,以求弭兵,复朝殷廷。弗允,则甘冒万死与战’……”须发皆白的吕尚一听,连忙提醒:“彼不敌也,请加重兵灭之。不然,后患不已矣。”姬发会意,立即调集全部中军,亲领着掩杀过去。

在姬发年轻而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中,这也许是他走过的最艰难的几里路了。他的战车差不多是碾着己方军士的尸体,一步步挪到筋疲力竭、浑身是血的恶来面前的。看着自己曾发誓碎尸万段的仇人,看着仇人浑身上下不断喷涌着鲜血的数不清的伤口,看着那深深插入血水浸泡的泥土的断了头的重矛,不知为什么,视听竞有些模糊起来。他不自觉地示意停车,身后的千军万马随即停住。整个牧野凝固在令人窒息的血腥气中。

P3-4

后记

代跋 难忆少年时

每个人都有懵懵懂懂的少年时。每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也都有那样的时候。在我的认识中,“先秦时期”大概可以算是我们民族的童年和少年了。

少年时有美好,也必定有阴影;有甜蜜,也多少会存着些苦涩。但无论如何,我们大都有着去回忆那个时候的欲求,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同学会”、“校友会”。也许,就是怀着那份对回忆,或者说对追忆的渴求,我接受了这个很感觉力有不逮的题目——《大秦帝国》;并且,怀着这份渴求,把自己带回到我们民族的少年时光。

那是一个懵懂的时代,也是一个无拘无束的时代,更是星光璀璨的时代。秦,最早在那苍穹之上只是一枚不起眼的小星星,但却在古老华夏的天宇划出了最光灿、最耀眼的光亮,担当了那个时代的终结者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启者的角色,而后又像流星一样消失,沉入无尽的时光之海,给后人留下了似乎永远都不能完全解开的谜。

我们回忆自己时,通常会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究竟是如何长大的?或者说,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了真正的成长?第二,是什么使得我们在哪个时候,从哪件事情起,开始长大,而且成长成了今天的样子?也许,对每个个体而言,找到,或说附会出自圆其说的答案并不难。大不了还可以绕过去。可事关我们的民族,我们这么大这么古老这么优秀这么命运多舛的民族,问题就显得极其严肃,极其沉重,且不容回避了。

可毕竟,找出那些答案,更多的还是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的使命,跟小说并无直接关系。小说,更像是同学聚会时惆怅的聊天,更有着“坐着摇椅慢慢聊”式的浪漫,是真诚的、充满怀念的娓娓道来,是可以留下疑问,可以不究细节,甚至可以略略夸张略略演绎略略挥洒的写意画。

顺着这样的理解,借助对相关史料的“复习”、“强化”和愈发深长的思索,以及零散在两轮春夏秋冬里的几十个不眠之夜,就有了这篇多少有些不同的故事,和其中包含着的对我们民族少年时代的追忆。

讲故事有很多方法,这篇其实采取的是最常见的一种——“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并没说山是什么样子,四季草木景致怎样,也没说庙有几进,门朝哪儿开,何年兴建,雕梁画栋若何,供奉哪路神仙;等等。那些跟故事本身虽也有着关系,可的确大多没多么要紧,逐一追溯且确保详尽无误也绝非易事。相比起来,似乎并不显得比“从头讲起”更重要。所以,采取“大写意”述说笔调的同时,把故事的起点拉到了“很久很久以前”,虽也还不是“从头”,却也已早得可以了。想来,看着能更完整些,也更容易体会故事里的“后来”。

故事的“后来”里,我没有更多专注在很早开始起就被很多人追忆、反复追忆,品味、细细品味,引申、不断引申,传奇、百般传奇的人和事上,甚至有的都没去正面触碰。比如:张仪使楚,苏秦相六国,荆轲刺秦王,统一六阖的军政过程,统一后的诸多举措,焚书坑儒,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等。因为实在不知道怎样更精彩地展现这些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段落,才能既不悖逆普遍的认知又不负拾人牙慧之嫌。好比同学聚会时聊天,针对大家都在“热议”的话题,点点头认可就好——既然大家已有较为笃定的说法,再讲一遍实在浪费时间,也似乎不好就去“颠覆”什么。尽管,时下似乎很流行“颠覆”,窃以为不宜盲目跟风。想想看,谁会随便“颠覆”回忆及其所承载的自己呢?“颠覆”大抵都针对着“别人”,至少,颠覆者们没把被颠覆对象看得跟自己有多大关系。而我不这样看待自己的作品,更不这样看待我们民族的童年和少年。

出于类似的原因,加上跟故事的主角“秦”的关系并不十分贴近,一些非常著名的人物,如:齐桓公、魏文侯、屈原、乐毅、“四公子”等,也只是点到为止或者略而不书了。倒更多关注了些本来就很传奇,或史料记载语焉不详甚至在考古学和历史研究中至今尚存分歧、疑点的情节——一方面,作为小说,无论如何都还应该包含“创作”因素,也应该营造一些新鲜的和富有意趣的悬念;另一方面,对于有些虽已广为流传却显然存在着不合理性,很可能融入了怨愤、鄙夷、同情等情绪化因素,甚至很可能被这些因素左右了的人和事,也借着讲“大秦”这个故事,表达一下自己的见解、想法,带有尝试和揣摩的性质,但多少都还有些依据,也自以为还是顺着最基本的人性的方向走的。

这中间,含着些许“颠覆”意味的,主要有三处:

一、苏秦、张仪的先后及主从关系;

二、“异人”和吕不韦谋权始末及此二人与始皇母的关系;

三、赵高的出身及其人所作所为的故意性。

另外,在商鞅之死,缪毐究竟是个什么人,荆轲的武艺到底如何等问题上,也多少做了些自认为还合理的“演绎”。对宣太后、始皇帝等重要人物,给予了更为人性化的正视,而没做太多批判。该批判的,前人方家都已批判过了,轮不着我多嘴。后面,可能还有人再批判,也不缺我这一个动静。倒是为他们说几句柔软的“公道话”的声响,似乎还寥若晨星。讲故事也好,回忆也好,我多是怀着友善、平和、追逐美好的心思的,水落石出抑或大是大非,说到底还是专家学者和政治家的事。

故事中对话不多,且多以现代语言表述。好像我们在回忆时拿着今天的认识和语言风格去叙述当时的情形那样。有的地方甚至还用了时下比较流行的不那么规范的语词。但显然,人物当时肯定不会是那样的措辞。所以,这样的对话都没有如人们所常见的那样加上引号。

故事中一些地方加了些议论和解释,除了想自己“跳出来”直接跟读者对话的冲动,也是想着故事所处年代久远,有些地方还是说明一下更清楚。但愿没画蛇添足。

就像我们每次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一样,这个故事所做追忆的也只是基于某种特定角度,针对某些特定片段的。肯定不全面,也或许有偏差。如果拿“学术化”的眼光去看,难免残缺粗糙;但要是抱着“从前有座山……”的情致看去,则应该还不失丰富、不失人情,甚至也不乏精彩和智慧,也完全可能博得敬爱的读者的喜爱。至少,作为笔者,肯定是存着此种希望的。

毛颖

2009年1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4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