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修龄编著的《华夏龙之脊--尧的春天》是一部很好看的书,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很高的历史价值,它反映尧舜时代创造的华夏文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同样是世界的宝贵财富,本书以敬畏之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厚的历史内涵还历史本来面目,展示了一幅华夏远古文明的璀璨画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华夏龙之脊--尧的春天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修龄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修龄编著的《华夏龙之脊--尧的春天》是一部很好看的书,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很高的历史价值,它反映尧舜时代创造的华夏文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同样是世界的宝贵财富,本书以敬畏之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厚的历史内涵还历史本来面目,展示了一幅华夏远古文明的璀璨画卷。 内容推荐 作者历经六年、撰写八稿,有了这部中华古国传奇。陈修龄编著的《华夏龙之脊--尧的春天》反映了五帝时期尧帝和舜帝的故事:黄河治水、迁都陶丘、拒绝金屋、与三苗成婚、选择龙图腾、树立谤木、推行禅让制、携女寻找大舜,虞舜行孝、狼山驯狼、征服野猪林、平定大象谷,尧帝平叛南夷,虞舜发配四凶,尧帝禅位。这些内容,是以《史记·五帝本纪》为筋脉,以现存的各种远古资料和考古为血肉,以文学想象的翅膀构思的一系列细节,大体上再现了尧舜时期的社会生活、人物、故事。作者的历史素养、考古知识比较丰厚,能够将资料很少、年代久远、专家都搞不清的远古时代写得如此细腻如画、人物栩栩如生、魅力多多的传奇,是很有文学成就的,对于今天的广大读者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很有教益的。 目录 序言(聂震宁) 楔子 第一章 水井掀起龙卷风 第二章 迁都之争 第三章 历史长河第一国 第四章 青铜器奇峰突起 第五章 金屋、银屋 第六章 化解硝烟的联姻 第七章 龙行天下 第八章 连心桥横空出世 第九章 禅让激起千重浪 第十章 父子博弈 第十一章 神龙见首不见尾 第十二章 凤凰飞入百姓家 第十三章 贫苦人家出孝子 第十四章 烈火屡试金刚石 第十五章 粮食,最好的武器 第十六章 沧海横流 第十七章 皇亲之战 第十八章 大迁移平息大战争 第十九章 陶都,世上最红火的熔炉 第二十章 龙脊万年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水井掀起龙卷风 《世本·作篇》载,化益作井。 《襄汾陶寺遗址研究》一书载,陶寺遗址发现水井四座,三座为早期的,一座为晚期的。 放勋乘着红色马车,好像一路举着火把前行。崇伯远远看见那红色,想出城看个究竟。他已接到密报,放勋带着一支火把长龙队伍连同潜伏的南夷间人公主进辇。崇伯心里窃喜,他不能够以火龙入辇威慑朝廷之罪加上窝藏南夷间人之罪将放勋置于死地,但他亲眼看到,还是可以挟制放勋的。 城门禁止灾民拥进辇都,历来严守,今早,守城卫兵接到密令:“南夷公主失踪,务必严密守关。”于是卫士查得更严,对车马行人逐个盘查,放行速度明显放慢,形成严重堵塞,里面的急着出城出不去,外面的急着进城进不来。城内城外都急得上了火,那火是看不见的,却能感觉到火焰在熊熊燃烧,再烧,足以把城门烧毁。 那是公元前2361年春天的一个上午。 城门堵车把放勋也堵在路上。放勋却不知道自己是点燃城门战火的祸首。一起回辇的伯益和一群娃娃跳下马车,走近城门挤进去,挤来挤去挤不进,倒把挤在中间的一个娃娃挤昏倒地,同伴们要背进城救急,城门内的崇伯却不让路,两不相让,吵将起来。 崇伯气恼地道:“大胆刁民竟敢堵路耽搁本官公务!” 伯益也是见过场面的人,并不怯场:“小孩子昏倒在地,是救人要紧,还是你大人赶路要紧?” 崇伯看对方顶撞,不由提高了声音道:“本官要出城迎候放勋大人,你是何人,竟敢阻拦!” 伯益也不示弱:“小民叫伯益,堵车把我们放勋大人堵在路上,小民前来看到小孩儿昏倒,如果放勋在此,他会放下其他事情救人,而大人恰好相反,叫病人让道给你去见放勋,放勋会在这时候这地方与你相聚吗?” 崇伯事先曾拜托放勋寻找一个叫春霞的小姑娘。他知道放勋带着火龙回辇,知道他从灾区带回了女孩儿,估计春霞就在里面,崇伯一早就往城门赶。他要证实火龙逼宫,也想看到春霞从天而降。哪知道他等来的不是春霞而是一群男孩儿。最先看到的不是放勋和火龙,而是他最不愿看到的伯益!他心里不由埋怨起放勋来。 崇伯急着要见放勋,是想早些见到火龙并抓住那个南夷间人,然后见他的妹妹春霞。春霞其实不是他的亲妹妹,是他养父、恩师的女儿。多年前在一场部落的征战中小小的春霞被南夷部落掠走,始终没有下落,养父一直托崇伯寻女,临终前又一再嘱咐崇伯,死要见尸,活要见人。崇伯不敢敷衍了事,多年一直苦苦寻觅。放勋在龙山救灾,崇伯也拜托帮忙寻找,他希望越大,心里越急,早早赶往城门,盼着百灵鸟从天而降,盼来的却是一群乌鸦。让他火上加油的是,这群乌鸦不仅不让路,不把他放在眼里,还拥护他的对手伯益!他上奏挚帝命放勋回辇,目的就是拔掉伯益这颗眼中钉。天知道钉子拔不掉,反而跟着放勋一道回辇都来。不见妹妹,连那间人也不见,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哟。 崇伯有些着急了,问道:“你们那个女子呢?” 伯益道:“哪个女子?” 崇伯脱口而出想说问人,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只能说:“就是那个女子!” 伯益是带着相好织女来跟随放勋的。牛郎伯益放牛,收留了一群流浪儿,后来伯益追随放勋挖井,把流浪儿交给织女代养,放勋到辇下,伯益织女便带流浪儿一起来了。看到城门卫士要抓间人南夷公主连女的路人也抓了去,伯益担心他们把织女也当成间人疑犯抓进牢里审讯。连忙让织女乘车离队往回走,不再进辇。所以她的倩影转身之间就消失了。 伯益明白崇伯错把织女当公主了,他不能澄清,只能将错就错,装糊涂道:“我们这里全是挖井的男人,没有女子。”身边的孩子们也跟着捣乱,尽说男人挖井挖井挖井。听得崇伯和卫士耳膜都起茧了,卫士不耐烦地道:“自古只有盖亭的,没听说有挖亭的,亭建在城外,没有建在城里的,你进城挖什么亭亭亭?!” 伯益连忙解释道:“官人,您搞错了,我们说的是水井的井,不是亭子的亭。” 卫士压根就不听他解释,也没时间听他解释,一长列车辆马匹堵在城门,卫兵要疏通车辆,又要防范南夷的公主从鼻尖下钻进城去,忙都忙不清楚,哪有心思去分清毫不相干的亭还是井?他看着流浪儿竟敢抢大臣的道,风马牛不相及地说那亭不亭的破事,毫不客气地把伯益、流浪儿推到一旁,道:“你们都一边去。” 领头的路路得理不饶人:“我们要进城,推我干什么?” “你们是甚人?进城做甚?” 路路道:“我们是放勋家人,进城回放勋大人府上。” 卫兵刚听说是挖井的,眼下又说找放勋,再看他们的打扮和王族家眷相差甚远,起了疑心,忙问:“你们来自何方?” 路路道:“龙山。” 一听龙山,守城卫士警惕起来,看着对方虽然不像公主模样,也不敢掉以轻心,还是要把他们送往牢房盘查,难民不服,使城门的战火再度升级。 正巧,各个部落首领进宫开年度的诸侯国联席会,路经城门,也被堵在这里。城门堵得更是水泄不通了。 众首领和大臣们看到放勋的车队和自己一样被放勋“家眷”堵住,十分不满,站在前头的大臣崇伯更是气恼地朝卫士喊道:“大胆刁民竟敢冒充放勋家眷扰乱辇都治安,统统把这些骗子关进大牢去!” 路路衣着褴褛,一路风尘却掩映不住满脸清秀和精灵:“回大人,我们是唐府家人,不是骗子。” 崇伯越听越不相信道:“放勋是当今挚帝的亲弟,名声显赫,他家人虽然节俭,穿着也很体面,你们这样邋遢,与放勋家人的身份不符啊!”P10-12 序言 序言一 聂震宁 这是一部抒情之作。 小说写得抒情,往往源于作者情动于中而溢于事。抒情,是作家陈修龄小说写作的底色。他会制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会暗示社会人生的某些观点,然而,在他文字的行进当中,在他小说戛然停下的地方,总要伴随着来自他心底的叹息、微笑、欢乐、泪水乃至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暗示。他的长篇小说《美人鱼的海港》《播种春天的部落》,中短篇小说集《五省巡按》《香灵》以及电视剧剧本《中国有条红水河》,大体就是这样一种叙事抒情的路数。他的小说不以叙事见长,这是不是与他先天视力就很差的身体条件相关,我们不得而知。我也不曾向这位老朋友求证过。可他的小说就是如此这般演绎的。 他的新作《尧的春天》更是一部抒情之作。所以说“更是”,乃是因为小说写作的冲动首先缘于作者对我们民族始祖和源流的憧憬与深爱,而这种憧憬与深爱又并不局限于具体的人和事,这与其他题材小说的写作路数很不一样。在这里,不是因事而生情,恰恰相反,情绪是基础,情绪是故事,情绪是一切,作品不可能不是情绪的抒情的。这部书抒发的是一个现代国人对华夏远古文明的神往之意、赞美之情。尧帝创建中华最早古国唐国的传奇故事,也是最早的中国故事,里面有尧帝与民众共度维艰的描绘,有天人合一的神秘,有万邦和合的热情,有对人类社会禅让制的赞颂,这些情绪无不蕴含着作者对远古先人的美好想象和对现实社会的某种劝喻。尽管这种想象和劝喻看起来是那么落于童话的窠臼,却也让我们理解到此中的一番苦心。 这是一部历史加艺术的想象之作。 在通常的看法里,认为小说是所有虚构性散文写作中比较强调写实的一种,然而,写过小说的人不能不承认,大多数情形是,一部小说的写作完成,最需要的还是作者的想象力,因为小说写作的主要特点便是虚构,虚构当然是一种想象。然而,一部历史小说被称为想象之作,往往不是一件好事。在通常读者的阅读预期里,历史小说可以捎带学习史实,如果一部历史小说被过于指为想象,那么,受到读者拒斥的危险极大,除非作品达到《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那样的超乎史实而趋于演义或者神怪。“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一种驰骋的思想,“大闹天宫”是一种超自然力的想象,而“煮酒论英雄”何尝不是一种写实的想象。可以这么说,没有历史就没有历史小说,而没有想象同样也没有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的写作,当今人的历史知识不足时,想象力必定会出来帮忙。也就是说,年代越靠近当下的历史小说,其故事越接近于史实,反之,年代隔得越远,史实相对匮乏,作者的想象力就越要发挥作用。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诚哉斯言!没有想象力何来他惊世骇俗的相对论。陈修龄这部年代至为久远的以中华先人尧舜禹为题材的小说,如果没有充分的想象力,简直就无从写起。历史上对于尧帝时期华夏大地上人们的生活并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20世纪80年代发掘的陶寺皇宫遗址,也只能提供考古学家对四五千年前生活的某些片段推测,陈修龄竟然在这样的基础上能铺陈出一个又一个人间故事,表达审美情趣,建构伦理思维,这自然离不开他想象的胆魄和识见。正是如此大胆的想象,才酿成了这样一部纤毫毕现而明显充满想象的历史小说。 这还是一部义愤之作。 所谓义愤,在这里只是就作者叙述其写作初衷时让我感受到的一种情绪。20世纪20年代,国外一些学者以尧舜时代无遗址为由提出了中国文化西来说,日本学者又提出“尧舜禹抹杀论”,把中华文明的源头砍去,一直受到中华民族敬奉的仁君典范一时间化为子虚乌有,世纪之交,一些文化名入对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又多有贬斥之意,如此等等。陈修龄不是一个史学家,但他一直酷爱历史学,在读史的过程中多有思考,甚至有判断,有褒贬,有喜怒。于是,陶寺皇宫遗址的发掘,那些水井,那些青铜,那些黑陶,点滴遗物,让他热血沸腾,豪气顿生,振奋不已,这就有了写作的最初冲动。有了这些冲动,才导致这部历史小说成了一部抒情之作、想象之作。面对这些正义的义愤、民族的义愤,甚至不无天真的义愤,尽管作品写得也许不够老道,不够严谨,却也值得我们向这位作者朋友表示敬意。这也就是我应邀为此书作序的主要理由。 2016年春节于北京 (序言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总裁) 后记 我怀着敬仰之心给《华夏龙脊》之一《尧的春天》画上句号,按理可以松口气了,无奈,欲罢不能,《华夏龙脊》之二之三尚未完稿,“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要努力”,我还不敢撂笔,我总觉得有许许多多人在催促,他们想知道也应当知道华夏的昨天,想知道也应当知道华夏文明的源头。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对外对内对国家对民众称谓也是五千年,她的文明源头就应当是五千年。习总书记强调:对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可是我们有些史书,我们过去的历史年表只算到公元前841年,即是说我国的历史开端从西周元年开始。2000年推出的新的历史年表是往前推进了,但也只到夏启公元前2070年开始,如此类计,也只有四千零八十五年,还是不到五千年,这样一来,就把尧舜禹三位圣贤创造的唐国虞国夏国连同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排除在外了。西方学者以青铜器、文字、城市和神庙作为文明社会的标志,中华文明被定为四千年,有的西方学者甚至从盘庚迁殷算起,只承认三千四百年。其实,按世界衡量国家的四大标准,尧舜时期存在的宫殿、祭祀、观天台、文字、军事、礼仪、乐器、青铜器、城市等用铁打的事实说明已达到世界锁定的标准。而且尧舜创建的唐国虞国是古代三皇五帝时期发展最好的时期,是历代推崇的黄金时代。习总书记还强调:积极深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的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我们尊重历史,牢记历史。但五千多年历史,只有四千年了,把重要的文明源头割掉了,能很好去继承和弘扬吗?能对得起先人和后人吗? 八年前的一个晚上,我看完中央电视台播出全国政协会议的新闻,便给中国出版集团总裁、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老总打电话,说了我出版的一本书,并说我打算下一部写大禹治水的故事,震宁老总知道我对治水很熟悉,便告诉我,不要光写大禹一个人,而要写尧舜禹三个,震宁老总让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书写好后,他又从百忙中为我找出版社,可以说,没有震宁老总的指点和帮助,就没有我这本书,为了感谢他,我请他当本书顾问,他坚决不肯,他是著名作家又是著名出版家,要创作和出版一部书是一件驾轻就熟的事情,可是他把这个题材推荐给我,为这本书他付出了很大辛劳和很大心血,还牺牲了春节宝贵时间为我写序,点铁成金,并且帮我改定书名,叫《尧的春天》。可见他的高风亮节,实在让我感动。我怀着敬仰之情着手资料的收集,开始我还是信心满满的,尧舜禹三人当中,对其中的舜禹的资料就比较熟悉,陈姓是舜的后人,周朝时周文王赐给舜的后人满公一块封地,号称陈国,陈满公的后人迁移到陈国,从此便有了陈姓。此外对禹我也是熟悉的,我是搞水电出身的,和大禹可谓同行,工作关系,我到过全国二十五个省市,几乎走遍了神州的大江大河,也到过一些大禹到过的地方,也是有些自信的。谁料我深入下去便发现我肤浅得可笑,我所知道的仅仅是皮毛而已。我不得不老老实实地一头扎进浩瀚的史海中细细寻觅,我看到了三圣贤伟大的功绩,看到了尧舜在那洪荒和文明交替对接年代创造的珍贵宝库,这个宝库名字叫龙文化,这龙文化包括禅让制,天下为公,包括四岳制,民主集中制,可以把龙图腾转化为和谐万民的团结力量,把龙文化提升为天下仁德的巨大动力,将龙形象凝集成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等等。尧舜禹创造的黄金时期大约六百年,六百年后,禅让制被大禹的儿子夏启破坏了,代之而起的是世袭制,他取名启意思就是华夏的王朝是从他开始,以前的王朝是不算数的。以后到了秦始皇,他老人家焚书坑儒,下手并不比夏启轻,日始皇,即称中国第一个皇帝,连夏启也一样不算数了。到了20世纪20年代,西方的专家大约看到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如此儿戏,他也儿戏,说中国文化西来说,日本一些专家本来对中国心术不正,也出笼了尧舜禹抹杀论,外国人说三道四我们可以全当耳边风,而让人心疼的是我们的一些同胞也说我们的祖先不是,甚至谤尧帝不慈,舜帝不孝,谤舜逼尧,禹逼舜,禅让全是假的,天下为公,圣贤仁德也是假的! 早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就有记载,虞的后裔“陈”、与夏的后裔“杞”、商的后裔“宋”,合称为“三恪”,这是虞、夏、商三代帝王历史地位相埒的明证, 可见虞、夏、商三代的概念在西周初已经形成,遗憾的是春秋以后有关尧舜的文献资料大多失传。这样,战国时期便有了关于尧舜禅让的争论。到了近代20世纪,这场争论更甚,外国人的论点更是过激,居然是全盘否定。 之所以出现种种怪论,原因是知之不多,加上岁月久远,时间淡化,了解的人是越来越少了。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我们对历史的无知使得我们诽谤我们自己的时代。幸好,尧舜的唐国、虞国,是有书为证的,最权威最早的书籍是《尚书》。它是记录古代帝王重要事件的书籍,相当于现代政府档案一样真实可信。还有《史记》、《皇极经世》等权威史书都有记载,古代《十三经》中关于舜帝的记载就有四十八条,关于唐尧有二十四条,夏禹有三十六条。先秦和诸子书中记载就更多了,现代的书籍最近的是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丛书2004年版的《中华史表》,白纸黑字标明了尧帝公元前2311年庚寅至2214丁卯年在位九十八年,舜帝公元前2213年戊辰在位三十九年。许许多多的书籍都登载着尧舜禹的事迹,难道这些都是假的? 第二有遗址为证。襄汾唐国皇宫遗址出土,看到了里面的兵器、礼器、文字、观天台等尧舜用过的朝廷之物,西方的先生们和日本的专家先生们,所有对华夏文明源头视而不见信口开河的先生们难道还不该闭嘴? 第三,有各种庙宇和纪念地为证。尧舜的庙宇和纪念地很多,尤其是舜的庙宇和纪念地遍布全国,河南、山西、山东、河北、湖南、广西、广东、浙江、陕西、湖北、江西、江苏、安徽、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都有,难道这些庙宇和纪念地是凭空冒出来的? 第三有事实为证。今日有许许多多优良的传统都是当年尧舜时代传下来的,龙文化、孝文化、仁德文化、诚信文化、节俭文化、农历节气、天安门的华表等不是尧舜时期传承下来,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对于远古文明源头有不同看法,相左意见也是正常的。我们不能过多的指责,相反倒要感谢他们敢于直言,这样会鞭策我们对源头的下笔更加慎免实在,力求无懈。既对得起祖先,又对得起后人。 幸哉福哉!中国人盼了几千年才盼来今天的好日子,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十八大的春风唤回尘封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我们才能有幸看到了这灿烂的文明,我们更要珍惜和发扬这难得和可贵的文明。我写本书的目的是企盼着更多的读者更多的热心人了解远古的神奇文明,来挖掘祖先给我们后人留下的珍贵宝库,传承好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人人都能成龙成才向善向上,让我们伟大可爱的祖国和我们广大百姓日子越来越美好。 衷心感谢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臧永清社长,衷心感谢责任编辑杨学庆先生、资深编辑吕志贵先生对本书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感谢接力社北京分社资深老编辑黄征先生对初稿提出修改意见,给予很高的评价;感谢广西电视台资深制片主任梁润生先生对书稿提出不少宝贵意见,让我有信心对小说进行改动,写书我花了三年时间,可修改却花了五年,改了九回,反反复复改了又改。一直到筋疲力尽,改到满意为止。我得对读者负责。总得让读者开卷有益。是否有益,不是哪个人说了算,而是读者说了为准,敬请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抒情之作 这是一部历史加艺术的想象之作 这是一部义愤之作——聂震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