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愿意为中小学生写一部简单明了的解说自然的书吗?”
在接到来自岩波书店的嘱托后,《与鳟鱼和珊瑚礁相遇的奇妙故事(四部曲共4册)(精)》本套故事书的作者、北海道大学地球环境科学研究科教授小野有五先生,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构思。他想要传达给孩子们的,不单只是教科书式的关于自然的常识,更是与之前不曾注意过的大自然初次相遇时的喜悦,以及了解到大自然的精彩时的感动。
最终,作者决定从自身的童年记忆中撷取动人的素材,耗时三年写作了这套以河川、森林、山峦和岛屿为主题的四部曲,它既有完整情节,又能分册独立阅读,记述了一对生于东京的兄妹,因为父亲去世而搬家到北方,意外与广袤自然相遇的故事。
作者以散文家的恬淡和科学家的严谨,将对生命的理解,及对自然的热爱,化为故事中的诗意与哲理,配以大量优美的素描插图。为从小在都市中成长的少年读者们,描摹真实自然的壮丽,并揭示出想要实现梦想,必然要先认识自我的道理。
小野有五著的这套《与鳟鱼和珊瑚礁相遇的奇妙故事(四部曲共4册)(精)》包含:
第一卷《与河川相会》;
第二卷《森林时光》;
第三卷《山峦的秘密》;
第四卷《海岛之旅》;
第一卷《与河川相会》;
故事从小泰和美加的父亲病逝之后,两人前往母亲的故乡北岛开始。原本深陷在忧伤中不能自拔的兄妹二人,由舅舅带领,在河滩上搭起帐篷,晚上听着潺潺的流水声,有次甚至沿着小河向上走,闯入了秘境般的河源。河水昼夜不息地流淌着,生活在其中的动植物也带给他们奇妙的感受。
来北岛生活的第1年,在人迹罕至的河流见证大马哈鱼壮丽的生命之旅时奏响了高潮。看到尽管马上就要死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大马哈鱼依然奋力向前,两个孩子从中获得了生命的力量。
第二卷《森林时光》;
第二年初春,美加在小狗露露的带领下,发现了家后面神奇的森林世界。从积雪中探出头来的款冬花芽、总是在同一棵树上鸣啭的白腹蓝鹟、厚朴的枯叶、北狐和雪兔留在雪地上的足迹,从春到冬,森林不断变化着样貌,倾诉着绮丽且纯真的话语。然而坏消息传来:为了商业利益,这么美好的森林马上就要消失……美加发动大家进行签名抗议,却受到了同学和朋友们的排挤。
大家滑雪进入密林深处,探访“神灵之鸟”毛腿渔鸮的居所,发现森林里的生物们是靠着互相帮助,才生息在漫长的森林时光之中的。沮丧的美加从而慢慢恢复了勇气。
第三卷《山峦的秘密》;
来到北岛的第三年,在启蒙老师菊石先生的友谊与指引之下,小泰和美加兄妹了解到了内涵丰富无比的山峦世界:嶙峋的岩峰、山谷的溪流和皑皑的积雪,星鸦、白貂和鼠兔透露着山峦的秘密。他们登上高峰、在山里露营、发掘化石、像侦探一样寻找古老的岩层,尽情享受着爬山的乐趣。
在全神贯注的向山顶攀登的过程中,兄妹二人意识到,对某件事情着迷时,不正是自己自由、幸福的时刻吗?既然这样,那就应该去寻找能让自己为之着迷的事情,然后就这么生活下去!
第四卷《海岛之旅》;
是告别的时候了,小泰和美加离开北方的雪,坐渡轮来到南方的海。他们赤脚漫步海滩,吹拂着海风,在有珊瑚礁、红树林和照叶林繁衍的海岸间探险,置身于海岛的世界当中。
在海边的篝火旁,舅舅拿出珍藏了四年的、爸爸在去世之前写给兄妹俩的信件。原来,希望小泰和美加能够与自然邂逅,正是四年前爸爸的临终嘱托。爸爸知道,唯有认识这超人类的,与人类毫无相关地存在着的,美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美好的自然,才能发现真正的自我。而当舅舅看着小泰和美加,断定他们俩都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时,就会把这封信交给他们。
1 冰雪融化的河川
都已经四月底了,当我来到位于知来河畔的舅舅家时,这里还下着雨夹雪。要是在本岛,这个季节樱花早已凋落了,会能看见嫩绿的新叶沐浴着初夏和煦的阳光。而这儿究竟是什么鬼天气呢,快到五月了,竞还雨雪交加,真不敢相信。更难以置信的是这种地方竞还有人居住。这些人干吗非要在这么冷的地方居住呢,真受不了。我一心想见龙哥哥他们,一个人兴致勃勃地坐上车就过来了,可当我看到这番景象时,心凉了一大半儿,甚至想掉头回去了。
屋子里火炉烧得很旺,龙哥哥对我说:“小泰,明天天晴了我们就去河里。”
虽然龙哥哥这么说,我心里还是闷闷不乐,就是打不起精神来。这么大冷的天,我可不愿意下到河水里去。健哥哥还说什么,得穿上高筒雨靴在河里哗啦哗啦地蹚水走,我心里发誓想:我才不跟你们下河蹚水呢。岸边的小鹿
第二天早上,舅舅把我叫醒,我起来后出去一看,啊,蔚蓝晴朗的天空!昨天还是雨雪交加的天气,真是难以想象。夜间雨夹雪停了,小水珠顺着房檐嘀嗒嘀嗒地落下,在晨曦映照下晶莹闪烁。我看到这幅景象,总算打起了点儿精神。
今天是休息日,舅舅开车带我们去河边。去年冬天来的时候,看到舅舅家房子后面不远处流淌着一条小河,我还以为是去那儿呢。他们告诉我说,房后的小河是知来河的下游,我们今天要到离这儿很远很远的河的上游去。
舅舅开的是后面可以装载行李的四轮驱动车。龙哥哥坐在前面的副驾驶座上,我和健哥哥坐在后面。我们的车沿着知来河边的一条道路一直朝上游开去。知来河的两岸是辽阔的牧草地,牧草刚刚发出嫩芽,上面覆盖的积雪已经开始融化,嫩绿色的草原宛如一张无边无际的地毯,蜿蜒绵长的知来河在这宽阔的绿茵草地中缓慢地流淌着。知来河的岸边有一片稀疏的柳树林,柳树上已经挂满了毛茸茸的柳絮,绽放出淡黄色的小花。
“快看,那边有小鹿。”健哥哥说着,用手指给我看。
我顺着健哥哥手指的方向望去,看见在柳树林的树荫处,鹿妈妈带着一只小鹿,正静静地朝我们这边观望。
“舅舅,快停车!快停车!”我禁不住大喊起来。
舅舅来了个急刹车,又把车往回倒,停在离小鹿不远的地方,鹿儿没有逃开。我拿起龙哥哥递给我的双筒望远镜朝小鹿望去,哇,好大啊!小鹿的大眼睛近在眼前,好像一伸手就能摸着似的。没想到能在这么近的距离观察小鹿,真是意外的惊喜。舅舅说,这一带有很多野鹿,开车不小心有时还会轧着它们。
“野鹿吃什么呢?”我问。
“吃树芽、树皮,”舅舅说,“近来这儿的野鹿多了起来,它们跑到地里啃玉米,还吃牧草,这一带的农民可犯愁了。舅舅家附近山上的小树也被野鹿啃了,弱得不行。”
那么可爱的鹿儿,怎么会做出这种坏事来呢?唉,有这么点毛病,也没什么吧。我这么想着为小鹿开脱。
过了牧草地,知来河周围的平地一下子少了许多,河岸两边是连绵的群山,知来河的河水依然缓缓地流淌着。经过了几个河岔口,我们的车继续沿着河岸向上游行驶。
“好啦,到站了。”舅舅说着把车开到了一条通向知来河右支流的小路上。
“这里是十一号溪。”龙哥哥说完,连忙又解释说,“因为从下游开始数,这里正好是第十一条溪流。”
“溪,就是河吧?”
“可以这么说吧,是指比较窄的小河,在山谷里流淌的小河一般都叫溪。”P1-4
“您愿意为中小学生写一部简单明了地解说自然的书吗?”接到来自岩波书店的这个邀约,我确切记得是在1994年春天。岩波书店计划将这部书分为河川、森林、山峦、海岛四个部分,一共出版四册。对我来说,撰写面向儿童的图书还是第一次,我选择了一些最基本的内容,以孩子也能理解的方式开始写作。然而却难以继续,总觉得有什么不对。我想传达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自然的构造和趣味。与从前不曾注意过的“自然”初次相遇时的喜悦,了解到“自然”的精彩时的感动,这才是我最想传达给孩子们的。
觉察到这一点时,时间竟然已过去了一年。由于书稿迟迟未能完成,岩波书店的编辑一定非常担心。不过,我一旦明白自己真正想传达什么,接下来就很迅速了。我不能写得像教科书那样,只有写成故事书,才能描述同我一样的孩子们,邂逅自然,并由此成长的过程。当时我刚好迁居北海道,在那里邂逅了多姿多彩的自然,并从各行各业的人们那里听闻了自然变迁的种种故事,于是我想,那么就根据这些经历,以北海道的自然为原型,来写一部探索自然的物语吧。
一旦定下整体构想,接下来,故事便水到渠成了。主人公小泰其实就是我自己,妹妹美加也是我。不时地,我也会变成讲解自然的舅舅或龙哥哥。
只有最后一册,即第四卷的故事发生在我儿童时代曾去过数次的本州的海岸,还有位于琉球群岛尽头的西表岛。那是我第一次去西表岛,在那里我初次体验到令我震撼不已的亚热带自然。当时的感受在书中直接化为了小泰和美加的感动。
故事从小泰和美加的父亲病逝之后,两人前往母亲的故乡北岛开始。我也和小泰一样,在十岁那年失去了父亲。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自己能够顺利长大成人,是因为遇见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是因为我爱上了自然并体会到研究自然的喜悦。即使没有父母,孩子也能通过了解自然而变得坚强,并学会生存。这也是我想通过这个故事传达的一个主题。
当时在北海道,政府正在推行千岁川排水沟计划,这是一个将给自然带来严重破坏的工程。他们计划建造巨大的钢筋混凝土水沟,以便在洪水暴发时,将泥水排到海里,这样做将污染海洋。并且由于在大地上深挖水沟,还会导致地下水断绝,在本系列书中,形成芽室河源流的泉水就是因此枯竭的。芽室河的原型实际上就是当时因排水沟计划而将遭到破坏的美美川。
我们通过长达十年的百折不挠的市民活动,终于使这个鲁莽的计划中止了。在此期间,也遭受过像本系列书第二册《森林时光》里所写到的那种排挤和压力,但我们也因此得知,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自然就一定能得到保护。
我希望阅读《与鳟鱼和珊瑚礁相遇的奇妙故事》的孩子们,能通过这套书了解到自然的宝贵,当大人们为了赚钱或找来各种恣意借口想要破坏自然时,孩子们能满怀勇气地大声表示反对。如果这套书可以赋予他们这样的力量,我将为之欣慰不已。
2015年5月
(吴菲译)
当初岩波书店委托我写的,是本套书各册末尾所附的解说那样的内容。一开始的计划是,把关于河流、森林、山峦和海洋的内容分别浅显易懂地写成四册。
于是我一边开始收集解说中所收录的那些图片那样的资料,一边开始撰写正文。我想把自然的精彩和有趣,浅显易懂地传达给中小学生。我抱着这个想法拿起了笔,写起来却一点都不顺畅。为什么呢?我陷入了思考。这一思考,就思考了大约一年时间。
有一天,我突然认识到,我想传达的,不仅是自然的精彩和有趣。我真正想传达的不是“自然的精彩”,而是“发现自然”这件事的精彩。
自然中没有“隔阂”。所以,不论在河畔还是森林或是山峦、海滨,实际漫步其间,去发现那里的自然的话,不单是鸟兽、昆虫或植物,还有地形、岩石等等,所有构成自然的事物都将登场。
于是我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因为是故事,作为故事舞台的那些岛屿全都是虚构的。本来是要描绘真实的自然,却要让故事发生在虚构的岛屿,作为一名科学研究者,我曾有些疑虑。但写起来以后,我又觉得这样也好。因为书中出现了毛腿渔鹗、哲罗鱼等濒临灭绝的动物。令人遗憾的是,在如今的日本,一旦被人得知在某处有某种珍奇的动物,人们便会蜂拥而至,反而越发将那些本应得到保护的动物置于面临灭绝的险境之中。
如果是虚构的岛屿的话,实际要去两个不同的地方才能看到的自然,便可以归为一处。比如必须分别去琉球群岛的石垣岛、竹富岛、西表岛和波照间岛四处岛屿才能看到的景观,在本书故事中的两座岛上就全部体验到了。书中的北岛以北海道为蓝本,但并不是现实中的北海道。不过,在解说中,对作为故事舞台原型的地点,尽量出示了彩色照片,以供读者对照。
本来打算写的是“发现自然的物语”,然而我又重新认识到,在当今的日本,要写自然的话,不由得就会写成“发现被破坏的自然的物语”。因此,在写作本书时,在全国各地从事自然保护活动的各方志愿者们,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
最难忘的是外山八郎先生。为了保护因开发计划即将遭到破坏的天神崎的自然,他倾尽了半生的时间。去年春天,他为我导游了天神崎。他不顾高龄,又身处病中,仍然在天神崎的沉积岩石滩上为我讲解细粒玉黍螺的生态等等。外山先生于今年一月过世。让他勉力为我导游或许给他的身体增加了负担。此时我依然历历在目地回想起那天的情景。
天神崎位于和歌山县田边市。那里是近来开始广为人知的日本的大学者南方熊楠。的故乡。在田边湾,有一座名叫神岛的小岛,那里是照叶树林的宝库。为了保护这座岛上的自然,熊楠先生也耗费了半生的时间。后来那里终于被认定为自然保护区,保住了岛上的自然。熊楠和外山先生,田边这个地方出现了两位为保护自然而奋斗的伟大的先驱者。神岛并不是陆连岛,但岛上的情形我在本书中关于大樟岛的部分做了一些描述。
就像书中的小泰和美加向舅舅、健哥哥、龙哥哥以及小绫他们学到了各种知识那样,我自身也受惠于许多相当于舅舅和健哥哥那样的人们。我想如果不曾与他们相遇,我就绝对无法写成这本书。关于书中出现的那些发现自然的入门知识,都承蒙了各方人士的指教,虽然无法在这里一一提及,为表感谢,请容许我将其中一部分人士的名字列举在下面。
第一册:福岛路生先生(阿拉斯加大学研究生院)、中野繁先生(北海道大学苫小牧实习林)、石城谦吉先生(北海道大学)、正富宏之先生(专修大学北海道短期大学)、河井大辅先生(自由撰稿人)、杉泽拓男先生(TRusT sARuN钏路)、清水庆先生(北海道森林与河川讨论会)、伊势屋藤子女士(上武大学)、高桥刚一郎先生(富山县立短期大学)、小宫山英重先生(标津町salmon Park)、稗田一俊先生(游乐部川Fun club)。
第二册:和田直野先生(富山大学)、大河原恭佑先生(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石川悦子女士(大雪山与石狩自然保护协会)、佐藤谦先生(北海学园大学)、藤卷裕藏先生(带广畜产大学)、小高信彦先生(北海道大学大学院)、永冢镇男先生(筑波大学)、川边百树先生(东大雪博物馆)、山本纯郎先生(环境厅毛腿渔鹗增殖探讨委员)、竹中健先生(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松尾武芳先生(日本鸟类标志协会)。
第四册:青田昌秋先生(北海道大学纹别浮冰研究设施)、已故外山八郎先生(天神崎自然保护会)、小松美加女士(三番濑Forum)、石垣金星先生(西表民族艺能保存会)、村田行先生(自由摄影师)、伊谷玄先生(西表岛自然史研究会)、大滨永旦先生(八重山文化研究会)。
没有第三册,并不是因为忘记了。地质和山地是我一直在学习的领域。所以在大学里我曾受教过的老师、学长和同学们,所有这些人对我而言都相当于故事中舅舅的角色。(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尤其是有关地震带方面的知识,得到了金子史朗先生和东京大学的池田安隆先生二位学者的诸多指教。)
另外,除了前面提到的和田直也先生、小高信彦先生、竹中健先生之外,以下各位也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照片。特在此深表谢意。他们是:松野有秀先生、大森弘一郎先生、相泽义典先生、冈井健先生、小池一之先生、宇田高明先生、神田康嗣先生。
还有住在我家附近,长年为孩子们开设着一问名为“树荫文库”的优秀书馆的儿童文学作家滋野透子女士,我请她阅读了最早写好的两章,得到了许多宝贵意见。若不是近旁就有滋野女士这样的友人,这本书也许无法写成。 村野道子女士为本书描绘了漂亮的插图。还有编辑岸本登志雄先生,实在给他增添了许多劳累。虽然没有一一注明,在本书中,除了舅舅和其他登场人物画的示意图和速写之外,其余都是村野女士的作品。
这本书用了三年时间写成,而我自己“发现自然的物语”也与小泰和美加一样,是从小学时代开始的。尤其是曾在青山学院初中部教我生物和地学的松江幸雄老师,是他培养了我对山峦、化石以及矿物的兴趣。如果不曾与这位老师相遇,大概就不会有现在的我,因此也不会有这本书。小学和中学的老师,的确有可能给学生带来巨大影响。
然而追溯过往的记忆,我的“发现自然的物语”可以上溯至幼年时期。那是我还不满三岁时的事。要说为何能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我的父亲自从我三岁那年起,就一直生病,再也没能走出家门。所以,我跟父亲在外面走动的记忆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次。在泥土里做窝的有趣的蜘蛛,庭院中珊瑚木的红果实那滑溜溜的手感,那是父亲手把手教给我的自然的全部。而父亲和小泰、美加的爸爸一样,在我十岁的时候去世了。这本书我想还是要献给我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