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大担当,就有多大舞台
什么是担当?简单地说,就是一事当前,勇挑重担、敢于负责。具体来讲,担当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操,一种能力,一种素质。担当,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一种不辱使命的气概。敢于担当是成功的第一素质。敢于担当与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都不可分离。一个敢于担当的人,从容而不浮躁,充实而不空虚,真诚而不虚荣。一名优秀的员工,应该敢于担当。只有敢于担当的人,才能将工作干好,才能有不断进步的动力,才会有勤奋工作的热情。
清朝中期,为了巨额利益,英国商人每年对中国输入大量的鸦片。罪恶的鸦片贸易,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广大人民强烈要求严禁鸦片。1838年,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书,痛切陈述:“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强烈要求朝廷颁旨禁烟。然而当时主张禁烟的朝廷官员只是极少数人,甚至一些皇亲显贵,包庇纵容鸦片走私,大发国难之财。林则徐在奉命到广东去时,已经感到,由于禁烟触犯了许多当权者的利益,因而不论办好办坏,都可能受到责难,都会遭到内部的暗算和打击,但他义无反顾地去做,他甘愿冒风险去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以民族大义为重、勇于担当的真情流露。
林则徐的担当精神,每每表现在他临危受命之时,尤其是广州禁烟更是把他推向了人生的高峰。早在湖广总督任上,林则徐就在汉阳江夏县开始收缴烟枪和烟土,并在武昌校场当众销毁。后来,面对贩卖鸦片日益猖獗的形势,道光皇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十分艰难。在腐朽的吏治与烟毒猖獗横行的现实面前,林则徐把这场斗争看成是为国尽忠的大事,以“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的决心和胆识,顶住重重压力,战胜种种诱惑,经过坚决的斗争,最终迫使英国鸦片贩子交出鸦片237万多斤。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在虎门将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当时,“沿海居民观者如堵”“其远近人民来厂观看者,端午前后愈见其多,无不肃然凛畏”。“禁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虎门销烟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同时,也使林则徐名扬天下。
大事难事敢担当,只有像林则徐这样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举过头顶,将个人祸福荣辱置之度外,平时敢于负责任,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勇于为国家和民族大义牺牲自己的一切,才能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重托,书写出壮丽的人生篇章。担当是职责所在,也是立身之本。这样的人才是可以信赖的人,才是可以委以重任的人,才配得上拥有更大的舞台。所以说,能够担当的人才能够成就大事业。 P2-3
前言
敢于担当是指敢于接受急、难、险、重的任务,敢于承担重大的责任。换句话说,就是敢为别人不敢为之事,敢担别人不敢担之责。对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要全力以赴,尽心尽职,不能有丝毫懈怠;遇到矛盾和困难,要迎难而上,想方设法加以解决,不能有丝毫退缩;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要挺身而出,果断处置,不能有丝毫逃避;出现问题和失误,要胸怀坦荡,勇于承担责任,不能有丝毫推诿。北宋大儒张载阐释的儒家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清代知名学者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写的“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都是古代先贤对“担当”的诠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担当,这种担当或是情感上的,或是行为上的,或为自己、为亲友、为他人,或为家庭、为社会。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把敢于担当与责任、奉献、牺牲、勇气和才干等方面的思考联系在一起,赋予“担当”以丰富的内涵。它既代表着“在其位、谋其政、成其事”的履职尽责态度,也体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它既代表着“知其难为而为之”的执著精神,也体现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无畏勇气。
担当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责任是人的一种社会必然性,更是一种高尚品格。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工作就意味着责任。勇于承担责任,是员工迈向成功的准则。工作有难易之分,能力有高低之别,但关键的还是能不能勇敢地承担起自身的责任。我们在工作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尽心尽责,再复杂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漠视责任,再简单的工作也会出现差错。一个具有强烈责任心的人,就会在其位、谋其政,把困难想在前头,把工作做在前头,做好本职工作。一个毫无责任心的人,就会把工作当成负担,敷衍塞责,能不干就不干,能少干就少干,对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使问题越积越多。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都是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人。担当需要勇气,负责需要态度。一个不敢担当、不愿负责的人,往往有了功劳往自己身上揽,有了错误就往外推。这些人有可能在某段时间里看似风光无限,但却永无可能到达更高的位置。因此,要担当和负责,就必须在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首先,要强化责任意识。把责任意识内化于心,才能有心理上的自觉和行动上的主动。有责任心才有责任感,才会尽心、尽力、尽责。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责任对于促进人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绷紧责任这根弦,积极主动地去履职尽责、承担责任。
其次,要提升个人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担当责任要有与之相应的能力。提升能力要靠学习。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学到的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要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带着问题学习,把学习同思考、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敢于迎接挑战,克服困难。
最后,要强化务实作风。工作要求真务实。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不做表面文章,不敷衍了事。要树立效率观念,对安排的工作、部署的任务,不拖拖拉拉,不讨价还价,及时完成。
总之,当一个人从内心深处渴望担当、负责时,会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对企业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并在承担这份责任时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以及自己所获得的尊重和认同,从而获得心理与精神上的满足。为此,我们特意编写了本书,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故事深入浅出地向你展示了工作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做人和做事的艺术,希望本书能带给你一个全新的收获。
担当、负责决定着每个人做人的高度,做事的成败。担当、负责,自古就是美好的品德,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有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当今的社会,更是不胜枚举,绵延于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学会担当让你做人成功,学会负责使你做事出色。
赵金周、张小冰、陈雅玲编著的《敢于担当做人勇于负责做事》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讲述,让读者深刻认识到担当、负责是需要继续传承的良好品德,要把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众多著名企业培训高级讲师联袂推荐,对我们心灵的又一次深度洗礼。
学会“担当”,培养“士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学会“负责”,秉承“欲治太平,舍我其谁”的使命感。
敢于担当,还要善于担当,直面问题不避;勇于负责,还要善于负责,将工作负责到底。
担当,唤醒了内心的驱动力,孕育了责任感,工作中时刻保持一个担当的胸怀,你就能够自觉而出色地做好自己的每件事。
担当做人、负责做事,这不仅是企业取得生存和发展的源泉,而且也是员工追求持续进步的动力。
请看由赵金周、张小冰、陈雅玲编著的《敢于担当做人勇于负责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