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没上过大学,但从15岁发表作品到而立之年的十几年间,韩寒近乎在疯狂地成长:写小说拿奖、玩赛车得冠、写博客骂人、拍电影挨骂,作品亦被改编成电影,影响力持续发酵。韩寒现象,是不可复制的,是转型社会下传统教育体制的“癌”,但韩寒之路开启了一条按天性培养、尊人性成长、秉率性生存的教养之路。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作者文正看似在“为韩寒立传,其实也为自己立传,更为重要的是,他为所有正在怒放的独一无二的青春,留下了一份珍贵而永恒的集体记忆”。
本书作者认为,青少年要成长,需要抓住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好好学习、接触社会、热爱生活、学会思考,能够面对困难百折不挠,以坚强的意志追逐自己的梦想。本着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态度,坚定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由文正著的《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作者十几年间,将韩寒的全部作品读了n遍,对韩寒及其现象、作品的思考解读,既非粉丝性的一面倒,亦非价值观前置式的追讨,而是以韩寒的方式解析着韩寒现象,是迄今为止第一部最详尽、系统、客观、好看又过瘾的“韩寒评传”!我们在这本书里看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少年的成长史,它伴随着探索和追求,同时也充满了迷茫和感伤;它闪耀着鲜花和桂冠的芳泽,内里却渗透着难以言说的辛酸与苍凉。正是基于“人”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作者笔下的“韩寒”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深刻性。
第二十章 独唱没成团,成绝唱
问:如何评价上海这个城市?
答:我出生在这里,我始终热爱这里,希望这个城市真正美好,虽然我的老家已经被严重的污染所占领。公正地说,如果你有钱,上海是个好地方,无论是购物、规模、消费、玩乐,上海都不错。从经济上,总体来说,这里是冒险家的乐园。但是上海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地方。别的国家大都市,你可以说,我们这里有什么建筑,什么酒店,什么大街,什么豪宅,这些上海市的领导也可以自豪地宣布,我们这里也有,但当人家要说,我们这里有什么作家,什么导演,什么艺术家,什么艺术展,什么电影节,上海的领导就没话说了。
问: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呢?
答:发展真正的文化就必须放开尺度,放开尺度必然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必然开启民智,这是多么糟糕的一件事情啊。
——韩寒2010年4月19日博文《快来吧,快走吧》
2009年4月,韩寒在博客上说要办一本杂志,一时应者云集。韩寒更对作者开出了千字千元至两千元的高额稿费,他说:“一个文人,如果在这样大压力的社会里不能够衣食无忧,我认为,他就不太可能有独立的人格和文格。虽然我们的杂志暂时不能让你致富,但是希望可以改善一下供稿者的生活。”几经周折,10月份该杂志始定名为“独唱团”,但差不多一年过去了,仍未见上市。2010年2月23日,韩寒发博文《太紧》解释不能上市的原因:“我严格遵守《宪法》和关于出版物的相关法律条例,进行了组稿,在第一期的很多比较主要的文章和内容无法通过审查以后,经过妥协,我们准备并且替换上了第二期的内容,结果很遗憾其中的重要内容可能依然无法通过出版社的审查。我认为一直搞不成的主要原因不是我的东西太大,而是对方那里太紧。为了保证杂志的品质以及作者的基本权利,我们将继续沟通和组稿,所以依然延误。”
因为办杂志,韩寒这期间的博文大多与文化审查有关,因此,这期间也是他博文删除率最高的时期。也因为这个原因,当时网络上流传着很多伪造的韩寒被删的文章,甚至还有假借“韩寒被删博文”炒作自己的电影的。判断这些文章是不是韩寒写得很简单,韩寒说:“我的所有杂文的出处都会在我的博客中,如果博客里没有出现过(注意,是出现过,因为我不能保证文章出现以后能一直出现着),那就是没有写过。”怎么判别某篇文章有没有在韩寒博客出现过?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你用QQ订阅韩寒的博客,如此,即便韩寒的博文被删了,但在QQ订阅里,你至少还是可以看到文章标题的。
流传非常广的伪造的“韩寒被删文章”,主要有《不要给西南灾区捐水了》和《我的祖国》,都是通过QQ广泛分享和转载传播,我的不少同学都转载了这两篇文章。当时我QQ还没有订阅韩寒的博客,看了这两篇文章,我说:“这不是韩寒写的。”朋友问何以如此肯定,我说:文中的一些观点和语句明显与韩寒的风格不符。果然,不久,韩寒便写博文澄清。我为什么能够如此果断地判断文章非韩寒所写?这自然与我多年来一直跟读他的文章有关,对于韩寒文章的某些非常个人化的东西,我已经了然于胸,所以这之后再出现的所谓“韩寒被和谐的文章”,我对此的判断都没有出错,当然,我不敢保证以后一直能正确判断某篇文章是否韩寒所写,但百分之九十的正确率是能达到的。
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读本科时,系里教文学的某老师是个文艺女青年,经常在某杂志发表散文,她老公是她最忠实的读者。有一次,她在该杂志发了一篇讲述她和另一个男人之间故事的文章,她考虑到老公每期杂志都会看,便换了一个笔名,不想让他知道。这天她下班回家,发现老公正拿着杂志坐在沙发上埋头看她那篇文章,她老公愤怒地扔下杂志,说:“文章里的男人是谁?”某老师假装一头雾水:“哪篇文章?”“你发在杂志上的那篇文章里的男人是谁?”“你怎么会认为那篇文章是我写的?”某老师很惊讶。她老公向她咆哮道:“我问你那男人是谁?!”
P187-189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是我三年前写的研究型韩寒评传。为了写这个评传,我搜集了两年资料,一稿写了整整半年。写传记不像写小说,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必须如实。拥有一万份材料,虽然不必都用上,但你却尽可能地都要看到,看得多了,才能找到你的视角。写完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可能传记是世间最劳神费力的文体了。写这个评传前,我的头发还郁郁如盖,写完后,已然秃秃似山。
完成二稿的那天,是2012年8月23日,刚好还有一个月,韩寒就30岁。我原本想将最后一章的标题改为“三十而立”,但转念一想,韩寒都已经“立”了很多年了。
对韩寒而言,早在他离开学校的时候,早在他拿到《三重门》版税的时候,他就已经自立了(虽然孔子的“立”并不完全是自立的意思)。那时候他还不到18岁。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在韩寒身上,这些都要提前。经历方舟子质疑一事,他大概能“三十而不惑”了。
这是个很奇妙的事,很多东西仿佛冥冥中早已注定。“定数不是你生命的定数,而是一个时代的定数”,这句韩寒写在《长安乱》里的话,恰好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正如朋友所言,韩寒的每一步都踩到了时代的鼓点上,虽然他从未刻意强求。时势造英雄,韩寒有今天,自然与这个时代不无关系,但这个时代之所以选择了韩寒,自有其道理和必然性。上天仿佛对韩寒格外垂爱,要在他人生30岁的年龄上设置一道坎,给他一些磨难,让他在这磨难中更好地成长和成熟,“KO不了你的,也许让你更OK,没让你倒下的,也许让你更强大。”过去的十年,是最好的十年,也是最坏的十年,韩寒无疑是这十年里一道靓丽而耀眼的风景。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读着韩寒的书长大的朋友,献给那些为韩寒这十余年来的精彩而感动的朋友,献给那些关心“方韩大战”真相的朋友。假如十多年前我没有接触韩寒的书,我可能不会喜欢上文学,也可能不会走进文学院。所以,谨以此书献给韩寒。请作为公众人物的韩寒允许我为其作此传记,以激励青少年一代,因为韩寒的故事充满着励志的传奇色彩。
1.韩寒教会我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独立思考。
2.我只是韩寒的一个读者,我不认为自己是他的粉丝,如果说“粉丝”就意味着对偶像的一味支持。读完全书.你会发现我对韩寒的一些观点也不认同。
3.我从]2年前开始读韩寒的书,是读着韩寒的书长大的。在我阅读的岁月里,他也在成长。我对韩寒的认识先后经历了感性、理性等阶段.到现在由于自身专业的原因,可能上升到了一点理论。
4.这本书二稿写完后有10万字,两年里,出版颇费了一些周折,几经修改,几番删改,剩下20万字,是为定稿。
5.在写作过程中,我务求事事有出处,不虚构、不捏造,仔细核对资料,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评点。本书的主要任务是描述韩寒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还原一个真实的韩寒,而不是造神。
6.为了写这本评传.我除了一遍遍读韩寒的书(包括已出版、未出版、所有公开过的博文),还参看了几乎所有与韩寒有关的新闻报道,阅读了现在已出版的几乎所有写韩寒的书。原本,但凡引用的地方我都加了注释,我虽然做的不是学术,却在用学术的道德要求自己。但编辑考虑到,一本书几百个注释太繁多了,会影响读者阅读。因此才删去了大部分注释,只列了一个“征引书目”名单。对它们的作者表示感谢。
7.此外,本书在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疏桐女士,北京的张老师,陕师大的李跃力老师的鼎力帮助,没有他们,这本书出不来。借此机会向他们表达我万分的感谢。
最后陈述一下,本书写作过程中征引了如下资料:韩仁均先生的《儿子韩寒》;王帆先生的《韩寒H档案》;方肇先生的《韩寒最好的年代》;L.A.w先生的《谁制造了韩寒?一一关于韩寒的对话》;韩寒所有的书(包括已出版、未出版、所有公开过的博文);各种报纸、杂志、网络上写韩寒的文章和对他的报道。
麦家说:韩寒是一个常识作家,鲁迅也是。
路金波说:在他还不到30岁的时候,就到了简单、质朴、举重若轻、泥沙俱下、自话自说的境界,真心觉得是金线以上。
陈丹青说:韩寒……就是做我自己,……我们身上奏效的那些意识在他那儿不奏效了。……到了韩寒他们,终于换了一套思路话语了。
崔卫平说:在不止一个方面同时进展、势如破竹的韩寒,体现了一个人的丰富潜能和力量,体现了他的独立、勇气、多才多艺。韩寒说过,他不想移民。实际上他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自己,找到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