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鸣九编著林托山编译的《查理第九时代轶事(梅里美集)(精)/世界名著名译文库》是梅里美的长篇小说。主人公麦尔基是外省的胡格诺贵族青年, 1570年宗教和平后,他前往巴黎投奔新教首领海军上将柯里尼。麦尔基来到巴黎后遇见了分别多年,在内战中改变宗教信仰成为天主教徒的哥哥乔治。在国王直接指挥下,对新教徒开始了屠杀。乔治拒绝执行血腥的命令,被投入监狱。麦尔基逃出巴黎,参加了胡格诺市罗舍尔城对国王的反抗。被释放出狱的乔治又被迫参加了国王围攻罗舍尔城的军队,在战场上,他遭到了麦尔基亲自指挥下的士兵的枪击。乔治死在自己弟弟的怀里,麦尔基也沉浸在莫大的痛苦中。
柳鸣九编著林托山编译的《查理第九时代轶事(梅里美集)(精)/世界名著名译文库》是梅里美的长篇小说,以十六世纪查理九世时期著名的宗教惨案“圣巴托罗缪之夜”为题材,表现了中世纪封建专制的黑暗与残暴。主人公麦尔基是外省的胡格诺贵族青年, 1570年宗教和平后,他前往巴黎投奔新教首领海军上将柯里尼。麦尔基来到巴黎后遇见了分别多年,在内战中改变宗教信仰成为天主教徒的哥哥乔治。在国王的直接指挥下,对新教徒开始了屠杀。乔治拒绝执行血腥的命令,被投入监狱。麦尔基逃出巴黎,参加了胡格诺市罗舍尔城对国王的反抗。被释放出狱的乔治又被迫参加了国王围攻罗舍尔城的军队,在战场上,他遭到了麦尔基亲自指挥下的士兵的枪击。乔治死在自己弟弟的怀里,麦尔基也沉浸在莫大的痛苦中。作者在小说中揭露了当权的统治集团和天主教教会的虚伪和残忍,对本民族历史上的一次宗教迫害进行了无情的控诉。在教权主义猖獗的反动黑暗的复辟时期,《查理九世时代轶事》中的形象描写,无疑具有尖锐的针对性和现实的进步意义。
“对这个名字我可一点儿也不生疏!”队长边叫,边向他的酒杯里斟酒,满满地斟了一杯,“我认得您的父亲,柏尔那尔.德.麦尔基先生;从最初几场战争起,我就结识了他,就像结交了一个知心朋友。愿他身体健康,柏尔那尔先生。”
队长端起酒杯,对他的部队说了几句德国话。当酒沾到他的嘴唇的时候,他的骑兵们个个把帽子向空抛掷,口里发出欢呼声。老板以为那是屠杀的信号,吓得双膝跪倒。柏尔那尔面临着这种异乎寻常的尊敬场面,自己也有一点儿惊奇,但是他认为必须为队长的健康而干杯来回答这日耳曼式的礼貌。
在他还没有到场以前,那几瓶酒已经喝得很可观,现在要再来一阵干杯,可就不够应付了。
“起来吧,伪君子,”队长掉转身子向跪在地上的老板说,“起来,去替我们找酒来。难道你看不见酒瓶是空空的吗?”
掌旗官为了要对他证明这一点,就把一只空瓶子往他头上一扔。老板便奔到酒窖里去了。
“这人是极端的无礼,”麦尔基说,“不过如果这酒瓶打中了他,那么尽管您并不愿意叫他吃很大的苦,他还是吃了大苦头了。”
“啊,哈!”掌旗官哄然大笑了一阵。
“一个天主教徒的脑袋,”密拉说,“还比这瓶子结实得多,虽然更加空洞些。”
掌旗官越笑越厉害,所有在场的人都学着他笑,甚至麦尔基也笑了起来,不过他笑吉卜赛女人那副好看的嘴,甚于笑她所说的刻薄的笑话。
酒拿来了,跟着就吃晚饭。过了一阵静默之后,队长嘴里塞满了食物,重新说:
“我认得德‘麦尔基先生呀!在亲王第一次战役中,他是步兵上校。在第一次围攻奥尔良时,我们一连两个月睡在同一间屋子里。现在他身体好吗?”
“谢谢上帝!拿他的岁数来说,还算好。他时常对我谈起赖特尔们和他们在德勒战役中所完成的光荣任务。”
“我也认得他的长子……您的哥哥,乔治营长。首先……我要说……”
麦尔基露出窘态。
“他是什么也不怕的人,”队长继续说,“可是很糟糕!他的脑筋糊涂。他脱离宗教恐怕会给您父亲引起很大的烦恼,我真替您父亲为这件事气愤。”
麦尔基脸红,一直红到眼白上,他结结巴巴地说了几句话来原谅他的哥哥,但是很容易看出来,他心里对他哥哥的裁判比起赖特尔的队长的裁判来,还要严厉得多。
“呀!我觉得那使您很难过,”队长说,“好吧!我们别再谈这个了。那对于宗教来说是一种损失,而对于国王来说倒是一个大大的收获,据说国王对待他很尊敬。”
“您从巴黎来,”麦尔基设法转移话题,打断他说,“海军上将先生到了没有?您一定看见了他吧?他现在好吗?”
“当我们走的时候,他跟着朝廷从布罗瓦来了。他过得非常之好:身体健康。这位可亲爱的人,他肚皮里还有二十场的内战要打哩!陛下那样另眼相看地对待他,弄得教皇的党羽个个满怀忧愤。”
“真的,国王绝不可能充分地认识到他的功绩。”
“喂,昨天我看见国王在罗浮宫的扶梯上紧握着海军上将的手。德·古伊兹先生跟在后面,神气像一条挨了打的短腿小狗那样的可怜;我,您可知道我想到什么吗?我似乎看见市集上耍狮子的人;他指挥狮子伸出脚来就像指挥一条狗那样容易,可是,尽管马戏班的人表现得很安详,而且做作得很像样,他总忘不了他所掌握着的兽脚上存在着可怕的利爪。是呀,他妈的,据说国王已嗅到海军上将的爪子味儿了。”
“海军上将有长长的臂膀。”掌旗官说。(这是新教派军队中的一句俗语。)
P6-7
我们面前的这个文库,其前身是“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或者说,现今的这个文库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以前一个书系为基础的,对此,有必要略作说明。
原来的“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是明确以社会文化积累为目的的一个外国文学编选出版项目,该书系的每一种,皆以一位经典作家为对象,全面编选译介其主要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的资料,再加上生平年表与带研究性的编选者序,力求展示出该作家的全部文学精华,成为该作家整体的一个最佳缩影,使读者一书在手,一个特定作家的整个精神风貌的方方面面尽收眼底。“书系”这种做法的明显特点,是讲究编选中的学术含量,因此呈现在一本书里,自然是多了一层全面陛、总结性、综合性,比一般仅以某个具体作品为对象的译介上了一个台阶,是外国文学的译介进行到一定层次,社会需要所促成的一种境界,因为精选集是社会文化积累的最佳而又是最简便有效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同时满足阅读欣赏、文化教育以至学术研究等广泛的社会需要。
我之所以有创办精选书系的想法,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专业是搞文学史研究的,而搞研究工作的人对综合与总结总有一种癖好。另一方面,则是受法国伽利玛出版社“七星丛书”的直接启发,这套书其实就是一套规模宏大的精选集丛书,已经成为世界上文学编选与文化积累的具有经典示范意义的大型出版事业,标志着法国人文研究的令人仰视的高超水平。
“书系”于1997年问世后,逐渐得到了外国文学界一些在各自领域里都享有声誉的学者、翻译家的支持与合作,多年坚持,惨淡经营,经过长达十五年的努力,总算做到了出版七十种,编选完成八十种的规模,在外国文学领域里成为一项举足轻重、令人瞩目的巨型工程。
这样一套大规模的书,首尾时间相距如此之远,前与后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平衡、不完全一致、不尽如人意是在所难免的,需要在再版重印中加以解决。事实上,作为一套以“名家、名著、名译、名编选”为特点的文化积累文库,在一个十几亿人口大国的社会文化需求面前,也的确存在着再版重印的必要。然而,这样一个数千万字的大文库要再版重印谈何容易,特别是在人文书籍市场萎缩的近几年,更是如此。几乎所有的出版家都会在这样一个大项目面前望而却步,裹足不前,尽管欣赏有加者、啧啧称道者皆颇多其人。出乎意料,正是在这种令人感慨的氛围中,北京凤凰壹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老总贺鹏飞先生却以当前罕见的人文热情,更以真正出版家才有的雄大气魄与坚定决心,将这个文库接手过去,准备加以承续、延伸、修缮与装潢,甚至一定程度的扩建……与此同时,上海三联书店得悉“文库”出版计划,则主动提出由其承担“文库”的出版任务,以期为优质文化的积累贡献一份力量。眼见又有这样一家有理想追求的知名出版社,积极参与“文库”的建设,颇呈现“珠联璧合”、“强强联手”之势,我倍感欣喜。
于是,这套“世界名著名译文库”就开始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当然,人文图书市场已经大为萎缩的客观现实必须清醒应对。不论对此现实有哪些高妙的辩析与解释,其中的关键就是读经典高雅人文书籍的人已大为减少了,影视媒介大量传播的低俗文化、恶搞文化、打闹文化、看图识字文化已经大行其道,深人人心,而在大为缩减的外国文学阅读中,则是对故事性、对“好看好玩”的兴趣超过了对知性悟性的兴趣,对具体性内容的兴趣超过了对综合性、总体性内容的兴趣,对诉诸感官的内容的兴趣超出了对诉诸理性的内容的兴趣,读书的品位从上一个层次滑向下一个层次,对此,较之于原来的“精选书系”,“文库”不能不做出一些相应的调整与变通,最主要的是增加具体作品的分量,而减少总体性、综合性、概括性内容的分量,在这一点上,似乎是较前有了一定程度的后退,但是,列宁尚可“退一步进两步”,何况我等乎?至于增加作品的分量,就是突出一部部经典名著与读者青睐的佳作,只不过仍力求保持一定的系列性与综合性,把原来的一卷卷“精选集”,变通为一个个小的“系列”,每个“系列”在出版上,则保持自己的开放性,从这个意义上,文库又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容与拓展。而且,有这么一个平台,把一个个经典作家作为一个个单元、一个个系列,集中展示其文化创作的精华,也不失为社会文化积累的一桩盛举,众人合力的盛举。
面对上述的客观现实,我们的文库会有什么样的前景?我想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一个自称继承了世界优秀文化遗产,并已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的中华大国,一个城镇化正在大力发展的社会,一个中产阶级正在日益成长、发展、壮大的社会,是完全需要这样一个巨型的文化积累“文库”的。这是我真挚的信念。如果覆盖面极大的新闻媒介多宣传一些优秀文化、典雅情趣;如果政府从盈富的财库中略微多拨点儿款在全国各地修建更多的图书馆,多给它们增加一点儿购书经费;如果我们的中产阶级宽敞豪华的家宅里多几个人文书架(即使只是为了装饰);如果我们国民每逢佳节不是提着“黄金月饼”与高档香烟走家串户,而是以人文经典名著馈赠亲友的话,那么,别说一个巨大的“文库”,哪怕有十个八个巨型的“文库”,也会洛阳纸贵、供不应求。这就是我的愿景,一个并不奢求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