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吴彤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吴彤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前事今笙

我出生在一个民乐世家,祖上从太爷起就从事制作和演奏中国民族管乐器,太爷传给爷爷,爷爷再传给父亲,父亲再传给我姐和我,这门手艺传了四代近百年。

我和笙缘分极深,五岁时就拿到了我人生中的攒笙——那是爷爷做的儿童笙,笙苗用湘妃竹,花纹素雅,非常精巧别致。以前父亲经常在家里教学生吹笙,我很好奇,便总在旁边看。这回我有了自己的小笙,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虽然我才刚开始学笙,甚至还不能顺利吹奏音阶,但我总爱拿着它,像是心爱的玩具。谁承想拿着笙容易,这后面等着我的,却是一个漫长无比、痛苦无比的磨炼过程。

小笙吹了不到半年,父亲就要为我换笙。因为那攒笙音量很弱,不利于日后的演出。小笙若是用得久了,长大后换乐器的时候,又需要很长的适应阶段,所以晚换不如早换,算是先苦后甜。我的第二攒笙是父亲做的,大小更接近成人使用的尺寸,笙苗用红木制成。七十年代红木的价格虽不像现在这样高,但也十分金贵,何况是父亲手工制作的——把坚硬的红木做成竹子一样的管,而且不歪不裂,这是真功夫,现在恐怕也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考入音乐学院附小以后,学校为我配发了一攒笙,那是父亲的徒弟,时任民族乐器厂管乐车间主任的谢立如做的。从附小到大学毕业,我在音乐学院学习的十一年间,这攒笙一直陪着我。毕业的时候我舍不得它,但是原则上学校又不能出售乐器,于是我只好扯了一个谎,只说丢了,挂失后交过罚款,终于留下了这攒笙。

近年来,接触的音乐风格越来越多,从流行音乐到世界音乐,对乐器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我也不断地“改革”我的乐器:在户外的体育场演出时,舞台大,为了和观众更多地沟通,有时需要在舞台上频繁移动,而传统的立式麦克风会限制移动。所以,在进行了两年的试验之后,我发明了全半音的二十九簧电子笙。这笙不加扩音管,所以音色和外形看起来完全是传承原貌,但是接上预置在笙内的麦克风,就可以自如地在舞台上移动了——这一切,都仰仗吴氏管乐的师傅们和我姐姐的支持。

出生、成长在这样的家庭里,其一大好处就是不需要花钱去购置乐器,但不好的地方是,我似乎命中注定要为这件乐器付出极大的心血。小时候我痛恨这件乐器,因为练习几乎占去我本该游戏的所有快乐时光。考上音乐学院以后,父亲基本不再过问我练琴的事儿,可每逢假期,都要求我跟他学习制作乐器,因为“艺不压身”。一个好的制作师必须要会演奏,而一位好的演奏家不懂制作修理也是不行的。于是,我从清理工作台、递送工具开始,之后锯竹子、刻簧片,后连车床电钻都能运用自如,以至我终能用上自己制作的乐器。演奏着自己制作的乐器,心中充满了自豪,而且还有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的快乐——那段经历让我真正了解了自己手中的乐器,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遇到什么意外,我总能将乐器发挥到好的状态。直到现在,我偶尔都会想念木料的香气。

父亲去世后我发现,笙这件乐器,不仅是父亲留给我的一种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方式,同时还留下了太多我对父亲的记忆——他的训斥,他的惩罚,还有极少的几次欣慰的微笑……于是,当我再演奏这件乐器的时候,我会觉得,他就在天上看着我,冲着我笑。每次遇到困难,想要偷懒的时候,脑海中又会浮现出父亲坚定的面容。或许,是因为加入了我和父亲之间那源于骨血的思念,我感到对这件乐器又多了一份感情。这是一种看似平淡,却又无法割舍的默契。

直到今年,我已经和笙结缘三十九个年头,对它的感情也是由恨到爱,慢慢变化着。开蒙的时候,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技术、风格、表情,一关接着一关。感谢恩师杨守成先生,牵着我一步一步走了过来。长大后,我又想着怎么玩出点儿新花样,于是又在摇滚、流行和世界民族音乐中打滚,这让我有了更宽阔的音乐视野,也结交了更多的朋友。

可是近几年,我突然发现,我才刚刚开始认识这件乐器——是我从来不曾知道的一面,是来自于我们祖先,早已失落在不断更迭的历史洪流中的精神遗产。回望笙的历史,几乎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运休戚相关。从齐宣王三百笙竽的旷世绝响,到魏晋时期《笙赋》里依稀浮现的礼乐光芒,怎奈何竽在大唐盛世黯然退场,只留下一攒玉笙在南唐的宫阙里优雅而神伤。在随后那些风雨飘摇的岁月里,笙箫寂寞,无以言说……或许,只有这片金清玉振的小小笙簧和那几管刚直劲节的紫竹笙苗,还能带给我们些许关于那个黄金时代的想象。

前些年,我一心歌唱,疏于笙管,深知对它的专注不够,荒废了许多光阴。究其缘由,一方面是流行音乐更有时代感,接近生活的歌词能得到更多共鸣,满足了存在感;另一方面,也因为笙的作品匮乏,那寥寥几本曲集中,今人的作品十之有九,而具有生动的传统气韵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我读到了几篇关于《笙赋》的研究,我突然发现,笙原本不是这个样子,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承载了祖先的智慧与真诚的祝福。只是在沧海桑田、世事更迭中,我们失去的太多太久,以至于再也看不清它初的模样。于是沿着这条模糊的线索,我在网络上、在故纸堆中不断寻找。我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孤独,因为在这条路上早已有几位前辈在摸索着前行——真要感谢他们的付出和分享,让我可以对这朝夕相伴的知己,又有了一层新的领悟。更均匀的呼吸,更缓慢的速度,在精细绵长的气韵中,让灵魂得到安抚。在这更高更快的时代里,笙是一份来自远古的礼物,是另一种勇敢和从容的态度。  此时,我抬起头,看看窗外六月的天空,雾霾消散了,今年的北京,好像又多了几个晴朗的日子。下半年还要再做几个关于笙的讲座,希望可以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姚老师昨天打来电话,建议年底出版一张笙的专辑,好和歌曲专辑一起出版,可作品还不够。春天的时候,王导(王家卫)邀请我,为大都会博物馆创作一组小品《镜花水月·四季》——那是只用一攒笙,几次加倍录音完成的组曲——我很喜欢,希望可以收录到专辑里。但又想改编成笙的五重奏,以便在未来,别人也方便演奏……

我幻想着可以在户外录音,地点好在天坛的圜丘。如果白天人多,就在子时午时,月华入水,清风徐徐,忙碌的城市终于放慢了脚步,静静地,静静地,听……

P2-7

书评(媒体评论)

我的父亲曾经过告诉我,莲花虽然长在淤泥里,却保持了它的纯洁,这是很重要的。吴彤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他是一位音乐家,是我亲爱的朋友与同事。他的思路与行动就拥有这一种纯洁的特质。我们相识十五年,曾在最佳与最恶劣的环境下巡回演出。在我看来,吴彤的言行是包含了君子兼音乐家特质的典范。他总是警觉着、准备着在任何时刻帮助周边的人,这同时也激发了他罕见而清晰的视野与意向。他是如何做到的?又是什么在驱使他?这本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答案。

——马友友

我一直相信,吴彤的艺术生命能够超越有限的一辈子,他的作品将会超越时间的限制,我的想法也渐渐地遇见越来越多的共鸣。所有与我一样接触过吴彤的音乐或他本人之后,都安静地与我一样不声张地支持着他。

——姚谦

目录

一 笙音们

 前事今笙

 笙赋四谛

 人笙悲喜

 滥竽充数

 传承之路

 笙生不息

 律吕正笙

二 创作们

 犹记烽火,扬州路

 音乐本来的样子

 妈妈的早餐

 似曾燕归来

 下雪了

三 朋友们

 谁的友友,谁的丝路

 遇见姚老师

 果然是王家卫

 我的印度兄弟Sandeep

 翻译中国皇历的夫妇

四 往事们

 父亲的微笑

 精神与风骨

 吴氏炒饼

 怆然记

 寻访樊板泰

 忆往昔,一场轮回

 想北京

五 生活们

 这些年,你在做什么?

 我不想成为新闻

 因为,我是歌手

 日日是好日

 感受生活的禅意

 修行与信仰

 肉身觉醒之路

 也谈创作

 能饮一杯无

 大味必淡

 “眼镜哥”的幻想曲

 音乐表情练习

 音响的意义

六 旅途们

 旅途,从打包行李开始

 Incredible India

 菩提伽耶的三天

 黎平的幸福

 台湾散记

 纽约琐记

 没有终点的旅行

序言

书写朋友的行为,应该来自于我双城生活的开始,因为身边的朋友有了变化。时而在同一个城市,时而有些距离,平日生活的近一半时间住到了另一座城市,四周大部分人都是不熟悉的人,也因此通过各种机缘巧合建立起了友谊。两个城市里的朋友们有着明显的差异,除了很明显的说话口音以外,还有很多只有通过长时间的相处与观察,才能看出的差异,这让我真的相信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于是,兴起了在专栏里书写自己朋友的念头。没想到,这样的书写也变成了一种主题,去年《相遇而已》结集出版了。

当《相遇而已》成书后,自己感觉是把时间打乱后横向地阅读了一遍,深深地感叹悠悠十年已过。幸好,朋友帮我记录了这段人生。如果十二年是一个回转,看看许多结识已久的朋友,彼此之间互动、感受浓薄都在渐进中有了变化。于是,很想重新书写这些朋友,看看相隔多年之后时间给了彼此的改变。

第一个念头,最想写的就是吴彤。

吴彤是我到北京之后认识的朋友中最特别的一位,最让我敬佩和吸引的原因,当然是他的音乐和才华,那是稀有与珍贵的。随着熟识以及有了许多的工作交集之后,我对他有着更多的认识与感想。这几年来在工作上,我适度地提供了过往工作的逻辑经验,关于那些建议,他始终以平和乐观的心态保持着尊重专业的态度,几乎所有的意见他都乐于思考,然后回馈接受与否。每次我深切地感受到他认真思考的热情,这真是一个真艺术家内在的与一般人最不相同的地方:开放的心灵、深刻的思考。然而与其他的真艺术家一样,吴彤也有着固执而坚强的灵魂,许多的喜恶总是很纯粹地刻在心里,这一点在他的身上也毫不遮掩。很多事情上的择善固执,像生物本能般地在吴彤身上特别明显,即使眼见是往辛苦的路上走去,甚至有可能白忙一场,每次见他做了决定,总还是兴高采烈地往自己想走的方向走去,从未后悔过。

在音乐上如此,在生活上也是如此。

这些年来,因为工作的机会与他有了频繁的沟通,一起面对一些事情的思考,我更深刻地感受他这两样性情的存在。他对每一次决定参加的演出,都如同人生第一次般珍惜,从演出前到演出后那样忘情地卖力,即使是一场小小的、短短的表演。因为所有参与演出的决定、标准都来自于演出内容,与他在艺术上的对照吸引着他决定参加与否。因此,他总是拒绝高的酬劳表象、炫丽的表演舞台,宁愿选择去一个学习营和学生交流,宁愿选择国外辛苦奔走、酬劳相对较低、与丝路各国音乐家交流的表演,而婉拒了可以立马名利双收的音乐竞唱节目。他乐于接受一个概念去挑战艺术上的进程,更胜于在绚丽的赞美与掌声下生活。

自然生命待他也不薄,给了他开阔的世界舞台和更深刻的艺术创作经验与挑战。我忘不了那年他在过境法国时,被怀疑非法过境而被突然拘留的那几天,我与助理天天等待着他唯一可以对外通话的机会,然后四处求援。每次通话他却出奇地镇定,这也让我更相信内心有着信仰的人其生命的重量。这次非一般的人生经验后,脱离险境激发他更多的创作灵感,关于人性、关于平等、关于轮回。类似的故事,也在他面对家族的危机时再次呈现出来,因为生命的重量不同,一切经历都化作思考并形成更优雅更动人的音乐创作。

这几年面对音乐竞赛节目,如“名利皇冠”般的门票摆在他的眼前。吴老师与我共商之后,几乎每次他都以支持但感谢之心而婉拒。吴彤老师总还期待着自己的音乐,能够反映更多真实思考的随心书写:真实地看待生命、真实地经历生命,所以才有真实的音乐与表演。今年年初邀请他为吴冠中老师创作的那首音乐《远山》,似乎也正对照着吴彤在艺术上的能量。

远山,一直在生活不近的距离,却可以缓缓地不断地感染人心。只要你的心愿意敞开,抬起头,远山伫立在心灵的不远处,与你对照着。那首音乐,至今仍是我案头最常播放的曲子。

我一直相信,吴彤的艺术生命能够超越有限的一辈子,他的作品将会超越时间的限制,我的想法也渐渐地遇见越来越多的共鸣。所有与我一样接触过吴彤的音乐或他本人之后,都安静地与我一样不声张地支持着他。

我相信,艺术上真诚与否的能量,终将会成为一股可以延续的力量,甚过——此时,卖弄着悲怆故事换取音乐理想的短暂审美!

内容推荐

跨界音乐人、民乐演奏家吴彤首次出书,用亲笔写作的方式,讲述人生中那些或有趣、或传奇、或意味深长的瞬间,分享一个音乐人眼中灵动而美丽的世界。

《吴彤们》分为笙音们、创作们、朋友们、往事们、生活们、旅途们六个部分。吴彤和读者分享了他的创作经历和成果,记述了与众多音乐家的合作过程,回顾了他的成长和生活历程。配有近百幅的图片,生动地呈现了吴彤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

特殊的经历,优美的文字,精彩的图片,读者从中可以近距离地看到一个音乐家的真实生活。

编辑推荐

莲花虽然长在淤泥里,却保持了它的纯洁,这是很重要的。吴彤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他是一位音乐家,他的思路与行动就拥有这一种纯洁的特质。他的言行是包含了君子兼音乐家特质的典范。他总是警觉着、准备着在任何时刻帮助周边的人,这同时也激发了他罕见而清晰的视野与意向。他是如何做到的?又是什么在驱使他?《吴彤们》这本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答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1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