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他以文字为生;曾经,他只埋头于工作;曾经,他毫不关心家人;曾经,他也从未感到过孤独或绝望……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倒下,病入骨髓,躺在床上,说不出,写不动,极度抑郁,生无可恋……
渐渐地,他开始体会亲情的温暖,他开始发现自然的美丽,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他开始洞悉人类与人性的蒙昧……
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写下了《向死而生》这本笔笔含情字字有痛的“死亡”日记。或许,本书并不能教你如何面对死亡,但它一定会给你继续生活的巨大勇气和力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向死而生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英)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 |
出版社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曾经,他以文字为生;曾经,他只埋头于工作;曾经,他毫不关心家人;曾经,他也从未感到过孤独或绝望……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倒下,病入骨髓,躺在床上,说不出,写不动,极度抑郁,生无可恋…… 渐渐地,他开始体会亲情的温暖,他开始发现自然的美丽,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他开始洞悉人类与人性的蒙昧…… 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写下了《向死而生》这本笔笔含情字字有痛的“死亡”日记。或许,本书并不能教你如何面对死亡,但它一定会给你继续生活的巨大勇气和力量。 内容推荐 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院长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坚持写日记20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400万字的巨大精神遗产,而本书正是他在病中的四个月内所写下的日记节选。《向死而生》共66篇日记,每篇都围绕“死亡”这个永恒的命题展开,作者结合自己病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不同的视角和事件切入,深入探讨了一个个关于人性的优劣、关于心灵的成长、关于生命的意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是一本非常引人深思和觉醒的哲学日记。 目录 导言 作者说明 6月16日 6月18日 6月19日 6月20日 6月21日 6月25日 6月28日 6月29日 7月2日、3日和4日 7月7日和8日 7月10日 7月12日和13日 7月14日 7月15日 7月16日和17日 7月18日 7月19日 7月21日和22日 7月24日 7月25日 7月27日 7月29日 7月31日 8月1日 8月4日 8月5日 8月8日 8月9日 8月10日 8月11日 8月13日 8月14日 8月16日和17日 8月18日 8月19日 8月20日 8月21日 8月22日 8月24日 8月25日和26日 8月27日 8月28日 8月29日 8月30日 8月31日 9月1日和2日 9月3日 9月4日 9月6日 9月7日 9月9日 9月10日 9月11日 9月12日 9月13日 9月15日 9月18日 9月21日 9月22日 9月24日 9月25日 9月28日 10月3日 10月7日 10月12日 10月14日 试读章节 6月19日 他们告诉我,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经历,可这又是多么神秘的经历啊!记忆可以如此加以消除,就像石板上写的字被黑板擦擦掉一样。一个人的思想好像是更紧密地缠结在一起,而不是人们以为的那样,与身体融为一体。当我们处于睡眠状态中时,似乎存在着某种隐秘的意识,但人的记忆好像又不是身体上的事。我想,这些日子发生的事并没有在我的身体上留下多少痕迹。经历这些事情之后,原先的我和现在的我并不完全是同一个人,对所发生之事我竟然没有任何意识。 一个人的死亡体验是指这个人的意识悄悄地溜出了他的身体,但他的思想和记忆肯定仍然是他自己的。我经常想,如果关掉所有的感觉渠道,死亡会使一个人在一段时间里对所有的印象没有知觉,处在又聋又瞎的隔离状态。我总是相信身份的保留,有时我很想知道,为什么死者的灵魂没有力量与活人的灵魂进行交流。其原因也许不在于遭受死亡的灵魂不得不了解其所处的新环境,就像刚刚降临人间的孩子,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星期或前几个月里,对外在的印象没有多少感觉。意识在婴儿的精神里,他们显然全神贯注于其自身的感觉。而事实上我毫不怀疑,孩子的知觉其实正处在最强烈的阶段。因为我们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知觉会逐渐变得迟钝。但几个月大的孩子似乎没有理性和回忆。我常常感到疑惑,他们的小脑袋里整天都在想些什么。所以我想到,人在死后也许有一段与此类似的时间,灵魂需要了解其所处的新环境,通过新的理解渠道获取知觉,以新的观念逐渐获得感悟。 但是,如果是这样,当死了一段时间以后,死者的灵魂已经领悟了新的知觉,我们为何还是不能意识到死者灵魂的存在?难道是死者灵魂的记忆,随着人间记录仪的毁灭而遭到了破坏?这是一种可怕的想法——所有美好的、储存起来的思想财富,所有的爱和希望、快乐和美丽、知识与力量,都会像缭绕的薄雾般逐渐消失,这无疑会造成死者的灵魂与活着的时候不一样,但却依然意识不到自己做过的、思考过的所有事情。就我的亲身体验来说,记忆受损的情况似乎就符合这种解释。 他们告诉我,1月27日上午,我写了几封信。大概中午12点,我出去散步。从前门到路边这段路并不长。紧挨着大门有三棵很不错的欧洲赤松,树上面爬满了常春藤,不过藤蔓的缠绕严重影响了赤松的生长。一两个月前,离树根较近的藤的茎叶已经被人仔细地剪去。这时的常春藤就要死了,叶子变成褐色,开始枯萎。园丁拿来长梯子,靠在第一棵树上,正在剪缠绕在树干上的枯萎藤蔓。他们告诉我,我当时就站在那里望着园丁干活。园丁收拾好第一棵树上的藤蔓后,从梯子上下来,把梯子靠在第二棵树上。这时,我走过去向园丁表示,自己想试着干一会儿。我踩着梯子爬了上去,离地面大概有20英尺高。园丁并不完全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他认为,当我爬上去准备剪掉缠绕在树枝上的藤蔓时,我的脚踩空了梯蹬,瞬间滑落下来。而当我又试图重新踩上去时,身体失去了平衡,我仰面跌倒在地。他说,我发出了一声沉闷的喊叫,稍微向上抬了抬身子,把手伸向头部,接着就失去了知觉。我的脑袋受到了撞击,顿时昏了过去,但这还算是伤得最轻的地方。有人跑过来帮忙,和园丁一起把我抬进屋里。大家找来医生,给我进行了诊治。我的两条腿瘫痪了,有人担心我摔坏了脊髓。医生则认为我可能活不过当天。在随后的一个星期里,我仍处于时重时轻的昏迷状态中,气息奄奄。但关于所有这些事情,我一点儿都回忆不起来了。 P7-10 序言 有幸读到这本书的一些读者或许会在书中挑出毛病。其实,这本书论述的是世间最悲伤、最黑暗、最庄严、最不可避免、最令人恐惧的事实——死亡。对于任何出生在这个奇特世界上的人,无论伟大的或渺小的、高贵的或低贱的、聪明的或愚笨的,死亡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恐怖之事。本书并没有对死亡这个主题作出完整的、广泛的、富有哲理的论述,而只是记录了我在突然遭遇死亡威胁时的一些真实想法。而在日常生活里,我一直过着平凡的日子,没有深度储备自己的智慧、信仰和情怀,所以只是尽我所能来解说这个主题。很多人根本没有机会回顾这样的经历,对他们来说,没等他们来得及弄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就已经撒手人寰了;另外一些人,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下,不忍心或者没有心情把自己的感受讲出来;还有一些人,如果可能的话,他们也许愿意说一说,可是他们的写作能力欠佳,表达不出自己的思想。或许是本性使然,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来尽可能坦率地讲一讲我这段非凡的经历。本书不是为那些好奇之人或好推测之人而写,也不是为那些无忧无虑的人或冷漠无情的人而写:有些人,他们总觉得自己的生活被笼罩在巨大的阴影之下;还有一些人,他们意识到,无论是否愿意,自己都在一天天逼近谁也避免不了、谁都对其感到恐惧的死亡。也许是非常不情愿,也许是非常的悲哀——我的这本书便是为他们而写。是啊,最后的冒险将把我们与我们所熟悉、所珍爱的事物分开,把我们与我们所知道的爱和光分开,甚至,也许还会把我们与我们自身分开。 近些年来,科学研究的成果让我们比父辈们更多地了解了过去和现在,但未来的我们是什么样子,科学却并没有告诉我们多少。这样一来,由于科学只能探索人们所知道的,所以便加剧了大家对未知事物和未勘察事物的忧虑和恐惧。 因此,现在看来,似乎我们对上帝和上帝的设计了解得越多,我们就越不理解上帝。或许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也会依据更为丰富的知识回顾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感到奇怪,因为我们的认识是不确定的,我们的信仰也在减弱。但是我更愿意相信,上帝会根据我们的需要和所遭受的痛苦来均衡我们的信念和勇气。如果说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是有些价值的,那也要归因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作者尽其所能,真诚、坦率而又冷静地直视自己的经历,没有掩饰自己的困惑、苦楚和恐惧。与此同时,作者也没有试图以一种不忠的精神和沮丧的情绪为陪伴自己走向黑水河畔的希望、本能和慰藉进行辩护。 1906年9月3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