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什么”,人们各有各的感悟,而校长愿意亲切地传授刚入学的孩子们何谓大学,为什么人们渴望来这里,这里会遵循什么,敬仰什么,获得什么,对他们而言,当是受用终生的良言。徐平副校长从教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大学的思索,并将其付诸纸上,希望其对大学以及大学生活所蕴含的深刻意义的感悟,能修补一些人们对大学以及大学生活认知的缺失,唤起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大学的发展,让更多的莘莘学子珍惜大学的时光。最终为我们带来的这部作品,从大学诞生、大学的内涵、大学的氛围、教育的理念、生活体验等多个方面对我们熟悉的大学进行了有深度的新思考。 正如作者所言:“大学生活既为我们提供了异彩纷呈的成长情境,也为我们创造了终身受用的生命体验。可以说,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机构能够像大学一样承载着如此丰富的人生意义。”这本徐平著的《大学的真谛(一本书带你读懂大学)》,亦将大师的智慧如涓涓细流般导入人的生命之中,成为一本引领人精神世界的上佳之作。
关于大学的探讨令人关注。作者通过现实体验、文本解读、精致归纳,对大学的性质、大学的运行机理以及大学的价值进行了深入思索,并从学理的角度进行了悉心阐释。徐平著的《大学的真谛(一本书带你读懂大学)》在帮助人们读懂大学、理解大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由于许多事情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紧急情况的侵扰,所以人们对长远的、整体的事物形成即时的、脱节的,甚至是曲解的认知,许多选择都是眨眼之间的冲动,而非深思熟虑的决定。为了避免思维陷入自我欺骗的幻觉,我们必须对我们自身的这种局限性保持警醒,学会从各个具体事件、杂多的表面材料中抽身出来,从客观的视角对其进行冷静的观察和思索。我国学者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一书中有过这样一段话:“过去的经验并不总是过去事实的真实写照,因为过去的事实经过记忆的选择已经起了变化。目前的形势也并不总是能得到准确的理解,因为它吸引注意力的程度常受到利害关系的影响。未来的结果不会总是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因为它是希望和努力以外的其他许多力量的产物。”②为此,黑格尔一再提醒人们要“追求事物的普遍性,并在这种普遍性中去探究该事物的本质规定”③。我国学者项兵亦指出:“校正(这种)‘集体短视’仍然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而真正应对集体短视,对已经暴露的问题简单修修补补或许是不够的。人类需要提高对集体短视的自觉。”①
凡事皆须务本,本立而道生。学术研究不断追问的目的,就是黑格尔所说的不断发现各种事情背后的前因后果。②如果没有了对基本事实的认知,没有了对基本规律的尊重,没有了对基本原则的遵守,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就会支离破碎,就会到处是灰色地带,到处是潜规则,真假难分,甚至黑白颠倒。为了避免“思维”误入歧途,就需要~嗅终追远”的科学态度;而慎终追远的重要基础,就是对基本事实的正确认知和对基本规律的科学把握,这也是马克思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构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方法。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偏见越多,我们的脑子里也就越来越多地堆满了五花八门的错误思维。”(垒)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指出:“科学不允许我们只为眼前这样或那样的一时需要去思考,而将重要的东西置之不顾。”⑨美国学者皮尔逊也强调:“在现代社会,一个理想的公民就是具有摆脱个人偏见的判断。而科学的首要目的就在于在个人的判断中消除自我,提出对每一个心智同样为真的论据。在事实上形成不受个人情感偏见影响的判断是我们将之称为科学的心智框架的特征。”①
认知和尊重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事实和基本规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从基本事实的角度把握人类社会生活,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人类社会文明的基本框架,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人类社会需要有这样一股力量,能够以一种广阔的人类意识去关注和把握根本的、宏观的、恒远的、公共的、未知的问题,能够见之于未萌或见之于未发。②唯秉此,人类社会才不会背离根本,才不会迷失方向。一般而言,我们知道的普遍事实越多,我们就越能为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宽容地生活做好准备。(普遍事实)可以帮助我们辨认出在混乱的表面状态下的人类本质和社会过程的永恒法则。通过认识其主要的发展趋势,我们能够明确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像战争中军事地图上标明了主要的军事行动,但省略了那些容易分散注意力的细节,在这种地图的帮助下,将军就能够更好地掌握战争的进程。
大学关注的是基本事实和基本规律,教授的是系统知识,传播的是公共理性,谋求的是社会公益。因此,有人称大学为国家之“公器”。所谓公器,就是公共、公用、公益的意思,即以“天人一体”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追求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有所贡献。大学可能对一时一地或无所贡献,但持之恒久,必能增进人类之智慧与社会之福祉。诚如我国学者郑晓沧所说:“尝谓研究学问,有如修道,有如坐关,要将此心把握得住。……对于学问,有时宜弗问其于世有何裨益,更不宜黏滞于一时一地。”①美国学者伊斯顿认为:如果过分执着于研究即时的社会问题而合弃了基础理论,不能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种种陈述之间作出缜密甄别,忽略了理论作为彻悟之主要工具的意义,那么,我们就会深陷于无理性的泥潭之中。②日本学者森岛通夫亦指出:“历史的确证实了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除非一个人摈弃了细枝末节,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否则,在科学中就不会有任何伟大的发现。在一个时间和空间均已统一的世界,对人类事务的研究若想取得成效的话,就必须从广阔视界人手。”P14-17
我是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留校从教,迄今已有30个年头。大学期间的我还很青涩,由于昧于学业意义的理解,故不知大学为何。从教当初的我尚属“青椒”,由于疏于职业意义的思考,故不知大学何为。如今自省其过,蹉跎多年,有时甚感愧对自己的大学时代,枉为自己的职业生涯。
得其髓者,方得其法。一个偶然机会,我阅读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先驱、英国教育家纽曼先生的((大学的理念》,书中关于大学的学理性阐释深契我心,犹如雾霾散尽,顿觉豁然。适当其时,我国改革开放风声水起,大学开放改革渐入佳境。一段出国留学的经历,让我对中外大学有了比较的机会,目睹了大学为民族文明进步所付出的卓越努力,见证了大学为国家繁荣昌盛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正是基于对文本大学的理解以及现实大学的体验,我便“跟着心走”,在“自家专业”之外,开始倾心于大学的探寻、发现和思考。一路走来,我如叩圣域般地轻轻触摸大学的历史,细细品咂大学的内涵,慢慢解读大学的密码,静静思索大学的价值,孜孜以求大学的真谛,逐渐有了些许的悟解,隐伏于大学运行中的内在机理以及沉潜于大学理性生活中的充盈意义日渐凸显,比如何谓“知识社会”,何谓“学术共同体”,何谓“智识教育”,何谓“大学理性生活”,何谓“心灵的攀登”,这些常挂嘴边却不甚了然的问题缓缓地明晰起来。
难怪有那么多的社会贤达心慕大学、寄情大学。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先生肯定大学有培养一代“新民”之功效,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前校长克尔教授则称大学为“才智之都”。曾经担任国立四川大学校长的任鸿隽先生的概括尤为精确:“大学者,智识之府也。对于既往,大学为其承受之地。对于现在,大学为其储蓄之地。对于将来,大学为其发生之地。”寥寥言语,意味隽永。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杰弗逊总统曾情词剀切地说:“我以创办和扶植一所教育后来人的学校作为结束生命的最后一幕。我希望学校对他们的品德、自由、名声和幸福起到有益而永久的影响。”临终前,杰弗逊总统依然执着地希望将其墓碑上的碑文,镌刻为他是弗吉尼亚大学创办人,而不是美国总统。可见,大学在这位政治智者心目中所占有的位置非同一般。
大学是人类社会奉献给自己的最珍贵的礼物。大学从悠远的历史走来,虽在江流潮涌的时代变迁中迭经千载,却依然气象兴盛、云蒸霞蔚、福泽万千。大学不仅成为人类文明进步不拔的基石,而且成为人类社会创新巨大的力量。诚如美国学者罗斯德教授所赞誉的那样:大学是人类社会进入第二个千年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创造。美国密歇根大学前校长杜德斯达教授也称颂大学“作为人类文明中的一个社会机构保持了其辉煌而持久的地位。在一千多年中,大学作为知识的坚守人与传承者,不仅曾经改变了它所在的社会,甚至成为变革中的巨大力量”。环顾当今世界,试问还有哪一个国家不倾力于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忽视知识或轻忽大学,无异于自毁“长城”。
我们从小学、初中、高中一路走进大学,如同从一个偏僻的村庄切换到一座繁华的都市,所获得的林林总总的感受是前所未有的。大学生涯既为我们提供了异彩纷呈的成长情境,也为我们创造了终身受用的生命体验。用纽曼先生的话说,我们走进了一个崭新的环境,开启了一种积极的生活,开始了新颖的学习方式,扩大了空前的思想范围。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如是说:“大学除了传授各种专业知识,还要有诗歌,有美文,有激情,有梦想,有充满想象力的文学创造与艺术鉴赏。”美国学者布瑞德利更是十分肯定地赞述了大学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意义:上了大学,你也就不是过去的你,你会变得比以前的你更高更大更强。很少有学生能够改变大学,但是大学几乎能够深深地改变任何一个学生。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够像大学一样托载着如此丰富的人生意义。用英国近代科学家赫胥黎先生的话说: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让“那些渴求理智和创造并为这种神圣情感所激励的人,得以更多地致力于他们的事业……这些人将成为智慧的中心,自然界的阐述者或美的新形式的创造者”。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先生曾经不无动情地表达了自己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时的感受:“我的眼睛是康桥(今通译剑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脱胎的。”现任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教授在2015年新生开学典礼的致词中也如是说:在大学里,我们“可以领略各领域优秀学者的言传身教,选择启迪心智的课程、聆听深邃前沿的讲座、投身洞察社会的实践、倾情探索未知的研究、参与拓展视野的学术交流、沉浸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所有这些都将成为我们成长的养分和创造力的源泉”。美国耶鲁大学前校长雷文教授更是策励学生:大学所有的一切都支持着我们,鼓励着我们。这四年将使我们的一生丰富多彩。好好享用这一切吧,把这四年的光景变成我们探索发现的新时代。正是经过大学生活的熏习和淬炼,我们质地焕然,视域有了宽度、境界有了高度、思想有了深度、智识有了增进、能力有了提升,开始脱心志于俗谛,从稚嫩走向成熟、从木讷走向灵动、从忐忑走向自信、成为一代挺然卓立于时代潮头的“新民”。
时间如驰。伴随职业生涯的增长,我总有一种挥之难却的执念盘桓于心——期望打开一扇窗户,与更多人分享我对大学以及大学理性生活所蕴含的充盈意义的悟解,以修补我们对大学以及大学理性生活认知的缺失,唤起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大学的发展,期待更多的莘莘学子珍惜大学的时光。
尤其对广大新同学来说,能够跃上龙门,是我们存兹念兹的梦想。然而,进入大学后,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食堂——宿舍”这样周而复始的学习过程中,又很容易觉得大学生活单调和枯燥,甚至感到困顿和迷惘,进而感到沮丧和失望。我们如果对沉潜于大学理性生活中的深刻价值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定然通达觉醒,自奋自爱,在充满挑战的心智探索中,铭记真谛,怀揣宏愿,一心向学,坚韧心性,丰富智识,日新月进,为如火如荼的青春年华谱写理性的生命乐章,这将是我们人生之幸事!亦是我们国家之幸事!若不然,不日新者必日退。会当垂老,嗟悔无及。
基于对文本大学的理解以及现实大学的体验,我便点墨走笔,将储积的想法陆续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学时报》以及《中国大学教学》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同时,我还向具有丰富教育思想的先辈冯玉忠教授和对大学有深刻理解的恩师金明善教授请教,与许多学界同行交流,其中所获得的教诲和启发,给予我巨大的信心支持。尤其是在《中国大学教学))杂志社夏鲁惠先生和人民出版社郭彦辰女士的鼓励下,我又放胆撰写了这本小书,借此表达我对大学的特质、大学运行的内在机理、大学社会存在的特征、大学的人才培养以及大学理性生活的意义等方面的点滴悟解。
最后,我想借用德国教育家包尔生教授在其出版的((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这一著作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我可以公平地讲,我是怀着一颗诚恳的心去发现和描述事物的,我并不想唱赞歌,不管是大学还是个人,我都没有去掩盖那些对我而言是该鞭挞的东西。我很少去关注那些其实常常会听到的诽谤之辞,我总是努力认识到这一点:任何事物的主因即是它的精髓。尽管大学的教师以及他们的教学还存在着瑕疵,但我们的大学仍然是健康、鲜活、让人振奋的机构,这一点正是促使我写作本书最为基本的信念。”
纸短意长,难以尽述。如有不妥,翘盼读者容谅。
徐平
2016年5月
历时两年多的写作,终于键入完毕。此时,春天已经惠然而至。在这爽快的季节,我从爬“格子”的“压力山大”状态中释然,带着轻松的心情,重拾清晨校园漫步的习惯。当从吵闹的市街拔脱,切换到宁静的校园——蒲河校区,清爽的空气裹着怡人的气息扑面而来,直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胸怀通达。
清晨的校园,光明朗照,分外洋溢,呈现出一派万物昭苏的景象。漫步南环路,走过百余米的弯径,是一条笔直的道路。展目远望,颗颗翠树在微风的吹拂中挺立,片片碧草在清新的空气中舒展,簇簇花朵在和煦的阳光中婀娜。尤其是那几簇迎春花更是鲜嫩欲滴,烂漫耀眼,引人驻足。道路深处的映雪湖更是动人。纯净如洗的天空下,细柳环绕湖面,伴风媚舞;柔美的湖色春水,欢快的生命盎然其中。野鸭在湖面上悠闲戏游,鸟儿在树枝上嬉戏欢唱,松鼠在灌木丛中抚弄欢腾。不远处,工人正在修剪新绿。由被修剪的新绿爆表式地外溢出的浓郁清香,弥漫在空气中。只要嗅闻一下,便会勾连起体内迭迭的血脉流动,顷刻间浸漫了每一个细胞,宛如植入了快意软件,令人从心底里奔涌出一种愉悦淋漓的感觉。
大自然是人类最伟大的财富!每当我们宅身优容的自然环境,一切都显得那么意趣生动。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谁亲近了大自然,谁就油然觉醒到自我的鲜活存在,谁就拥抱了一种思通无碍的怡悦,如同在天地间徜徉。记得卢梭在《爱弥儿》中这样描写大自然给他带来的美妙感受:“在这样的清新、美丽的景色中,一种从心灵深处发出的透彻和愉悦游遍全身,这种感觉让人沉迷。所见所感足以荡涤我们的灵魂。”人与自然,相生相映。有蓝天,就油然生联想;有清爽,就油然生盎然;有绿草,就油然生隋怀;有画意,就油然生诤晴;有鸟呜,就油然生沉醉。与自然相融,既可乐陶陶,亦可尽天真;人因自然而欢悦,自然因人而跃动。黑格尔如是说,自然是人类的出发点,因此需要人与自然两者之间“存在”的“调和”。这或许也是海德格尔所希望寻找的人与自然的原初关联性吧!
在湖畔一侧的小路上,犹如飞燕入园的学子,有的细声晨读,有的悠然踱步,有的抚琴轻歌。还有几个看来是即将毕业的同学,为了留住校园的记忆,身穿毕业服围绕在花丛中留影。这情形,恰似一幅“天地人”适然一体的和美图景,让我猛然记起20世纪80年代风靡全国的校园歌曲——《校园的早晨》①。这首歌词的原创地是崇山校区,它已经成为几代学人的校园记忆。路始于斯却不止于斯,任重而道远。
万物之中生长最好,万事当中出新最宜。近年来对大学真谛的追寻以及所获,有许多是在校园漫步中完成的。美丽校园带给我的启悟依然,如今又分明感受到一股升腾的气息,我国大学的发展又将迎来新的机遇。我们置身一个伟大的时代,身处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新近,中央领导聚焦高等教育改革,频繁到大学考察,表达了对大学的殷切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贺信中言约旨远地强调,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他殷切希望高等教育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殷切鼓励广大学者要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蒙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很多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
日出江花红似火,舂来江水绿如蓝。剑指卓越的大学改革再度开启。创新已经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时代的发展正在呼唤大学思想的超越、品质的提升、创新精神的播扬。卓越大学建设的终究结果,必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进步与粲然昌盛。真诚希望这本小书能够对期盼已久的大学改革有所增益,但愿我们的大学勿忘初心、力负其责、认准方向、坚守定力,把握“知识社会”的本质,尊重“学一"同体”的特点,真正发挥应有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
徐平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