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华东以及华中的枢纽,也是从东部沿海地区进入中原地区的通道,且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会于此,加之大运河横贯南北,可以说握鲁豫苏皖之关健、扼交通联络之枢纽,是为南北第一重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抗战前的徐海防卫计划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将徐州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八大城市之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不仅占领了我东北三省,建立伪满洲国,更觊觎我华北华东地区,在华北策动“华北特殊化”,不断进行军事挑衅,妄图将我广大华北地区变成第二个东三省。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又从上海发动侵略进攻,在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后,仍驻兵上海,直接威胁南京国民政府的京畿地区。其由南北两端逐渐蚕食侵略我广大领土的野心已暴露无遗,而位于这南北两地之间的徐海地区的安危也立即提上了议事日程。如果中国军队能控制徐州地区,不仅可以截断位于津浦路两端的日军,北上对济南形成威胁,南下可进逼南京,而且可以保持东西向的大动脉——陇海铁路,屏障武汉,确保华中地区的安全。因此,徐州的得失,关系重大。
南京国民政府在充分认识到这一危局的情况下,在徐州地区作了相应的军事部署。1933年的国防计划中,就徐州国防一节专门提出:“第三,速成徐海地区之防御式事;第四,对山东潍河两岸防御阵地平时应准备周密之计划,并密储充裕之器材。”其后,国民政府历年的国防作战计划中都对徐海地区作了专门设计。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国内形势更趋严峻,在该年度的国防作战计划中,国民政府已清楚地认识到:“敌国之军备及一切物质上均较我优势,并掌握绝对的制海权,且在我华北造成强大之根据地,故对我之作战方针将采积极之攻势而期速战速决”“敌军之攻击方向,为对黄河迤北,由古北口—山海关经北平—天津,沿平汉—津浦两路,向郑州—济南—徐州前进”“其主战场以华北为中心,并以有力之一部沿平绥路西进及由山东半岛、海州等处登陆,截断我南北连络线,策应其主力军之作战,以囊括我华北全部,同时以一部由扬子江口及杭州湾上陆,以掠夺我资源,威胁我首都,并以台湾部队向闽粤沿海岸登陆,期助援其主力军作战进展容易。”南京当局据此制订的作战计划中强调:“山东方面固守潍河,徐海地区固守运河,以为最后抵抗线”“并在山东半岛经海州—长江下游亘杭州湾迤南沿海岸,应根本扑灭敌军登陆之企图。”因此徐海地区成为必战之地。为实施这一防御计划,徐海地区被划为全国七大作战区之一,国民政府还特地在徐州设立了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以示对此地区的重视。至1937年2月止,根据作战计划的规划,徐海地区国防工事基本构建完成。
日军的企图
抗战全面爆发 1937年以后,日军为了占领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不断在华北境内发起事端,进行挑衅。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是为“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中国共产党立即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族奋起抗日。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庐山讲话:“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P10-11)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两大主要内容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史学界关于抗战正面战场研究从无到有、从略到详,经过30余年的努力,除整理出版了大批有关历史资料外,还出版发表了大批的专著和论文。总体上看,这段历史已经做到全局展现,史实清楚。有关研究工作正在向评价的客观化、论述的精细化、考据的准确化方向发展。
首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全国人民不分党派不分民族,全面投入了神圣的抗日救国战争,与日本侵略者开展了浴血奋战。其中执政的中国国民党及其军队,负责了正面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而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与战略上指明了抗战的路线与方向,其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武装担负了敌后战场对日伪军的作战,抗击了全部的伪军及战争后期的大部分日军,发挥了中国抗战中流砥柱的坚强作用。因此,对于全体中国人来说,对日抗战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是中华民族捍卫独立自由、争取民族复兴的开始。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荣光,值得全民族永远纪念与珍惜。历史的经验证明,只有全民族团结一致对外,才能保证我们民族付出巨大牺牲代价而取得的历史性胜利不至受到轻辱,民族根本利益不至因内部矛盾被人利用而受损害,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东方主战场的国际地位和应有的历史评价不至丧失。
正面战场的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它是中日两支不同水平层次军队的正式较量,中国军队依靠正确的战略和官兵们惨烈的牺牲,在盟军合作下最后勉力战胜了强大的对手,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有许多的历史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思考总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正面战场的抗战结果称之为“惨胜”,是十分生动而贴切的。而就中国抗战的全局而言,抗日战争为中华民族的反侵略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抗战的胜利是伟大而光荣的,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精神、智慧、毅力和勇气将万世留芳。
为回顾历史,缅怀先烈,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与本丛书编写组策划撰著了九卷本《正面战场抗战启示录》,依据民国历史档案,体现最新研究成果,全景式再现中国抗战正面战场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历史过程,以警惕日本军国主义亡灵复活,珍惜维护来之不易的世界和平。
关于正面战场抗战史的全面记载及全新评述,是本套丛书的特点。自1937年到1945年,发生在抗战正面战场的各主要战役,其起因、发展经过与结局,不仅出自敌我双方的军事性战术性因素,而且具有更广泛深刻的战略原因,甚至具有超越军事因素以外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际战略关系等因素。回顾整个抗战正面战场的作战历史,厘清上述问题是一项很有意义但也很复杂的工作,但也正是本丛书的学术价值所在。
本丛书作者群为抗战史研究领域的档案工作者及史学研究与教学者,对相关历史资料及研究状况较为熟悉,兼具一定研究心得,为本丛书撰著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由于本丛书作者均是长期从事于民国档案与民国历史编研教学的专业人士,因专业范围所限,对抗战正面战场作战史较为熟悉,并不涉及对于抗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关系及两者战略地位的评价。我们坚定地认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在肯定正面战场上中国将士英勇奋战牺牲卫国的同时,我们也试图对国民党与国民政府在抗战中从战略到战术指挥中的成功以及失误与弊端进行全面的分析与公允的评价。
丛书由本人担任主编,杨智友任执行主编,袁炜、薛立若任副主编及策划,学术顾问由郭必强担任。丛书共分9册,以发生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的22次大战役为描述内容,以“会战”与“战役”为专题,分别为“太原会战”“八一三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滇缅会战”“豫湘桂会战”和“湘西会战”,以此构成对抗战正面战场的整体描述。
马振犊
2016年6月30日
夏军编著的《徐州会战/正面战场抗战启示录》介绍了抗日战争中著名的徐州会战。1938年1月至5月,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地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防御作战。中国军队广大官兵英勇奋战,先阻敌于淮河南岸,继阻敌于滕县,三阻敌于临沂,一举取得台儿庄大捷,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然而,由于国民政府最高军事当局对总体形势认识不足,最终导致会战后期陷于被动,被迫全军撤退。此次会战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迟滞了其进攻速度,为部署武汉保卫战赢得了时间。
本书可供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研究使用,也可供广大军事和历史爱好者阅读参考。
关于正面战场抗战史的全面记载及全新评述,是本套丛书的特点。自1937年到1945年,发生在抗战正面战场的各主要战役,其起因、发展经过与结局,不仅出自敌我双方的军事性战术性因素,而且具有更广泛深刻的战略原因,甚至具有超越军事因素以外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际战略关系等因素。回顾整个抗战正面战场的作战历史,厘清上述问题是一项很有意义但也很复杂的工作,但也正是本丛书的学术价值所在。
夏军编著的《徐州会战/正面战场抗战启示录》是其中的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