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生哲学(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冯友兰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生下来就具有欲望,能满足欲望的东西,在人的眼中,都是好的,譬如母乳之于婴儿,金钱之于商贾,官位之于政客。世界万物,“彼之琼浆,我之砒霜”。

《人生哲学(精)》广泛收集冯友兰先生各类著述,梳理冯友兰先生著作版本源流。本书为您提供了“10+1”种“理想人生”或哲学样态,教您于众好中取“仅有的好”,在实际人生之外,求理想人生作为自己批评人生及行为的标准。

内容推荐

《人生哲学》是冯友兰先生在哥伦比亚大学时所作博士论文的中文改写本,旨在探寻一理想人生作为自己批评人生及行为的标准。人生下来就具有欲望,能满足欲望的东西,在人的眼中,都是好的,譬如母乳之于婴儿,金钱之于商贾,官位之于政客。世界万物,“彼之琼浆,我之砒霜”。譬如下雨,农人喜而渔人忧。在世间纷纷攘攘的“好”中,求“唯一的好”,在现实利益纠缠冲撞的人生外,求“理想人生”,作为我们批评人生和行为的标准,在冯友兰先生看来,这就是哲学。哲学,“求好之学也”。冯友兰先生在书中为读者展示了“十样理想人生”,即十种哲学系统,打破东西界限,通过对“损道”“益道”“中道”的平等分析,最终得出自己对“欲”“好”“天道”“人道”“宗教”“意志自由”等问题的人生思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哲学与人生

 第二节 哲学及人生哲学

 第三节 哲学家之“见”与“蔽”

 第四节 人生哲学之派别

第二章 浪漫派——道家

 第一节 所谓道德之意义

 第二节 何为幸福

 第三节 人为之害

 第四节 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

 第五节 个人之修养

 第六节 纯粹经验之世界

 第七节 万物一体

 第八节 余论

第三章 理想派——柏拉图

 第一节 柏拉图与其时代之问题

 第二节 柏拉图对于此问题之解决

 第三节 宿慧说与概念说

 第四节 理智的世界与感觉的世界

 第五节 灵魂与肉体

 第六节 爱与哲学

 第七节 灵魂之转变

 第八节 概念说之困难

 第九节 余论

第四章 虚无派——叔本华

 第一节 叔本华哲学之来源

 第二节 何为柏拉图的概念

 第三节 概念与个体之关系

 第四节 超越的知识

 第五节 爱之事业

 第六节 永久的公道

 第七节 “无”

 第八节 余论

第五章 快乐派——杨朱

 第一节 杨朱与道家之关系

 第二节 杨朱之人生观

 第三节 杨朱之人生术

 第四节 不顾社会制裁

 第五节 不顾任何结果

 第六节 救世之法

 第七节 余论,

第六章 功利派——墨家

 第一节 普通原理

 第二节 客观的标准

 第三节 实用主义的方法

 第四节 何为人民之大利

 第五节 兼爱

 第六节 宗教的制裁

 第七节 政治的制裁

 第八节 余论

第七章 进步派——笛卡儿、培根、费希特

 第一节 进步主义之要素

 第二节 进步主义与耶教之关系

 第三节 笛卡儿注重知识之动机

 第四节 笛卡儿求知识之方法

 第五节 笛卡儿对于将来之希望

 第六节 培根注重权力之动机

 第七节 培根求知识之方法

 第八节 培根对于将来之希望

 第九节 费希特所主张之道德进步

 第十节 费希特对于自我之肯定

 第十一节 费希特之求助于信仰

 第十二节 余论

第八章 儒家

 第一节 道之观念

 第二节 实用艺术之起源

 第三节 礼乐

 第四节 国家之起源

 第五节 宇宙之演化

 第六节 活动之好

 第七节 忠恕与正名

 第八节 合理的幸福

 第九节 合外内之道

 第十节 余论

第九章 亚力士多德

 第一节 亚力士多德与柏拉图之异点

 第二节 概念在亚力士多德哲学中之地位

 第三节 爱与终因

 第四节 所谓上帝

 第五节 灵魂与肉体

 第六节 不好之起源

 第七节 艺术之目的

 第八节 国家之起源

 第九节 道德与中

 第十节 快乐与活动

 第十一节 思考的生活

 第十二节 余论

第十章 新儒家

 第一节 万物一体

 第二节 致良知

 第三节 对于“二氏”之批评

 第四节 爱之中道

 第五节 恶之起源

 第六节 动静合一

 第七节 余论

第十一章 黑格尔

 第一节 黑格尔对于康德及费希特之批评

 第二节 “在自”、“为自”与“为他”

 第三节 对于“创世”之解释

 第四节 对于“堕落”之解释

 第五节 伪与恶

 第六节 文化之目的

 第七节 绝对的知识

 第八节 余论

第十二章 一个新人生论(上

 第一节 实用主义的观点与新实在论的观点

 第二节 宇宙及人在其中之地位

 第三节 人生之真相及人生之目的

 第四节 欲与好

 第五节 天道与人道

 第六节 中和及通

 第七节 人性与道德制度及风俗习惯

第十三章 一个新人生论(下

 第一节 文学美术

 第二节 宗教及宗教经验

 第三节 意志自由问题

 第四节 幸偶

 第五节 人生术

 第六节 死及不死

试读章节

第一节哲学与人生

人生哲学一名词,近在国内,甚为流行;但其意义,究为何若?所谓人生哲学者,其所研究之对象为何?其所以别于伦理学者安在?其中派别有几?吾人讲人生哲学,应取何法?凡此及类此诸问题,俱应先讨论。

欲明何为人生哲学,须先明何为哲学。但关于何为哲学之问题,诸家意见,亦至纷歧;本书篇幅有限,势难备举众说,今姑将个人意见,约略述之。

人生而有欲;凡能满足欲者,皆谓之好。若使世界之上,凡人之欲,皆能满足,毫无阻碍;此人之欲,彼人之欲,又皆能满足而不相;中突;换言之,若使世界之上,人人所以为之好,皆能得到而又皆不相冲突,则美满人生,当下即是,诸种人生问题,自皆无从发生。不过在现在世界,人所认为之好,多不能得到而又互相冲突。如人欲少年,而有老冉冉之将至;人欲长生,而民皆有死。又如土匪期在掠夺财物,被夺者必不以为好;资本家期在收取盈余,劳动者及消费者必不以为好。于是此世界中,乃有所谓不好;于是此实际的人生,乃为甚不满人意。于是人乃于诸好之中,求唯一的好(即最大最后的好);于实际的人生之外,求理想人生,以为吾人批评人生及行为之标准。而哲学之功用及目的,即在于此。故哲学者,求好之学也。

哲学家中有以哲学即是批评人生者,美国哲学家罗耶斯(J.Royce)说:哲学,在其字之根本意义,不是僭妄的努力,欲以超人的灼见,或非常的技能,解释世界之秘密。哲学之根源及价值,在批评的反省人之所为;人之所为是人生,对于人生之有组织的、彻底的批评,即是哲学(见罗耶斯《近代哲学之精神》,1--2页)。此以哲学为人生批评。不过批评人生,虽为哲学之所由起,及其价值之所在,但未可因此即谓哲学即是批评之自身。凡批评之时,吾人(一)必先认所批评者为有不满意、不好、不对之处;(二)必先有所认为满意,所认为好,所认为对者,以为批评之标准。不然,则批评即无自起,即无意义。即如鲁迅《风波》中之九斤老太“常说伊青年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伊以现在的世为不对,必有伊所认为对者。伊虽未曾具体地说明何者为对,但至少我们可知,对的天气必不是这般热,对的豆子必不是这般硬,对的小孩必重九斤。伊所认为对者,即是伊的批评之标准。我故意借此戏论,以证我的庄语;因由此可见,即最不经意的批评,亦皆含有批评之标准;至于正式的、严重的批评,必待批评之标准,更为易见。布鲁台拿斯(Plotinus)说:若对于好没有一种知识,则此是不好之话,即不能说(全集英译本,745页)。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道德经》二章)此言虽不错,但吾人亦可以说:天下皆知恶之为恶,斯美矣;皆知不善之为不善,斯善矣。九斤老太知天气之这般热为不善,则天气之非这般热之为善,已可概见,此即一例,余可类推。

由此可见,凡若使批评可能,则必先有一批评之标准,此标准必为批评者所认为之理想的,至其果为实际的与否,则无大关系。所谓理想有二义:(一)最好至善之义,(二)最高观念之义。例如柏拉图《共和国》所说之圣王政治,即是其所立之理想的标准,以批评当时政治者。此圣王政治就其自体方面言,即柏拉图所认为之理想政治,最好至善之政治;就人之知识方面言,则即柏拉图之政治理想,对于政治之最高观念。凡此皆以眼前之对象为不满意、不好、不对,而以其所认为满意、所认为好、所认为对者为标准,而批评之。至于批评人生,亦复如是。吾人若以实际的人生为不好而批评之,则必有所认为之好人生,以为批评之标准。此好人生,就其自体方面言,即是理想人生,最好至善之人生:就人之知识方面言,即是人生理想,对于人生之最高观念。人生理想,即是哲学。所以批评人生,虽为哲学之所由起及其价值之所在,但批评之自身未即是哲学,而批评之标准方是哲学也。

杜威先生谓哲学乃所以解决人生困难,此与以上所说正相符合。实际的人生所以不满人意,正因其有困难。理想人生正是人之一种生活,于其中可以远离诸苦。故哲学,就一方面说,乃吾人批评人生之标准,就又一方面说,亦乃吾人行为之标准。人之举措设施,皆所以遂其欲,所以实现其所认为之好。理想人生是最好至善的人生,故人之行为,皆所以实现其所认为之理想人生,其所持之哲学。“贪夫殉财,烈士殉名,夸者死权,众庶凭生”,此四种人之行为不同,正因其所认为之理想人生有异。

问:人人既皆有其理想人生,有其哲学,则何以非人人皆哲学家?答:普通人虽皆有其理想人生,有其哲学,但其哲学多系从成说或直觉得来。哲学家不但持一种哲学,且对其哲学,必有精细的论证,与有系统的说明,所谓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哲学家与普通人之区别,正如歌唱家与普通人之区别。人当情之所至,多要哼唱一二句;然歌唱家之唱,因其专门的技术,与普通人之唱固自不同。故普通人虽皆有哲学,而不皆为哲学家。P3-7

序言

民国十年,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会中,宣读一篇论文,题为《中国为何无科学——对于中国哲学之历史及其结果之一解释》(Why China Has No Science: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thecbnsequences of Chinese Philosophpr)。此文于次年(1922)四月登入《国际伦理学杂志》(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thics)三十二卷三号。以后我又从同一观点观察西洋哲学,亦颇有所发现,遂用英文写成《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一名《天人损益论》)一书。此书于民国十二年夏作成。当时师友颇主张将其在纽约印行,适我返国仓猝,未及与出版家接洽妥协,遂以中止。此书后于民国十三年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于民国十四年春再版。民国十二年冬,我往曹州山东省立第六中学演讲,以后整理讲稿,作成《一种人生观》一文。此文由商务印书馆印入其所发行之“百科小丛书”内,于民国十三年十二月出版。

现在这本书,自第一章至第十一章,可以算是《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之中文本;其中虽不少改动之处,而根本意思则一概仍旧。此书之第十二、第十三两章,大体与《一种人生观》相同,但内容扩大,而根本意思亦有更趋于新实在论之倾向。

关于此书所引用诸书之版本、出版地点、时期等,均已详于《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漠文本所附之引用书目中,所以此书亦不再赘阅者如愿查考,请参看彼书。

此书第六章中所引《墨子》,有时直依校改字句,未加声明。盖于无关宏旨之处,姑以省烦琐为佳耳。

对于帮助我写《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之诸师友,如杜威先生等,我已于彼书序文中表示感谢之意。此书写成后,又承徐旭生(炳昶)先生、傅佩青(铜)先生、黄离明(建中)先生、周涤笙(作仁)先生、汤锡予(用彤)先生、邓叔存(以蛰)先生指教校阅,李伯嘉先生招呼印行,我于印成此书之机会,特向助我者表示感谢之意。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著名国际问题专家 李慎之东方哲学与重视逻辑和论证的西方哲学不同,讲究领悟。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和战胜人生磨难的智慧,让我领悟到了如何自正其身,如何善良正直地活着。

——朴槿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