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的地震灾害虽然已成历史,但战胜灾难所铸就的英勇精神和爱心情怀当永远传承。孙守廷著的《血脉(附光盘赴川抗震救灾手记)》虽然记述的只是那些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医生、护士、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的点点滴滴,但却折射出世间伟大的人性光辉,这也正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一个个美丽缩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血脉(赴川抗震救灾手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孙守廷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残酷的地震灾害虽然已成历史,但战胜灾难所铸就的英勇精神和爱心情怀当永远传承。孙守廷著的《血脉(附光盘赴川抗震救灾手记)》虽然记述的只是那些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医生、护士、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的点点滴滴,但却折射出世间伟大的人性光辉,这也正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一个个美丽缩影。 内容推荐 孙守廷著的《血脉(附光盘赴川抗震救灾手记)》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全书以独特的视角、朴实无华的语言、饱含深情的笔墨,再现了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河北唐山丰南区全体赴川救援队员不畏艰险、舍生忘死、救死扶伤的动人事迹;再现了灾区人民顽强不屈、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抗震精神;再现了各地群众情系灾区、无私相助、大爱无疆的伟大情怀。读来回肠荡气,品之感人至深。 目录 开篇 出征 爱心如潮 志愿者群像 灾情就是命令 与死神赛跑 力量之源 血浓于水 汶川行 后来的故事 共同的见证 附录 丰南赴川抗震救灾大事记 丰南赴川抗震救灾媒体报道目录 歌曲《盛开的栀子花》 温暖的回放 灾难带给我们的意外财富 读《血脉》长精气神 后记 试读章节 大街上寂静无声,昏黄的灯光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偶尔有上下夜班的工人骑着摩托车驶过,一阵嘈杂过去,显得更加空旷。清凉的风吹在身上,十分惬意。走进小区的时候,值夜班的保安老李认出了我,隔着玻璃扬扬手,算是打了招呼。我悄悄打开房门,在楼下简单冲了个澡,蹑手蹑脚地爬到楼上,听着妻子老张轻轻的鼾声,上床躺下,却怎么也睡不着。正迷迷糊糊的,听到老张起床的声音,连忙一个激灵蹦起来,看看表,刚好六点。一边洗漱,一边对老张说:“你先给我收拾东西,我要出趟门儿。” 她问:“去哪儿?” 我说:“汶川。” 我这个人平日凡事将就,不喜欢讲究,说出差,拔腿就走。老张给我收拾东西也习惯了,洗脸刮胡子的工夫,她就收拾妥了,五八差不了四十,缺什么,临时再买。 但是,那天早上,老张的动作比往常慢了一拍半,小心而笨拙。她从地下室拖上来一个大行李箱,细心地擦拭干净,打开,往里面装东西,外罩、内衣、袜子,然后是充电器、洗漱用品、胃药、消炎药、丹参滴丸等等。想了想,又拉开,往里边塞上一瓶驱蚊油,转了一圈回来,又装上一瓶安眠药。我想告诉她,我是带医疗队去的,相当于一个流动的二甲医院,什么药也用不着。可刚要说出口,又闭了嘴,任她在那里折腾。 我趁她不注意,走进书房,麻溜儿地抽出一张纸,抓起笔,把夜里想好的几句话写在上边:“老张,此番前去,吉凶未卜,倘有意外,请照以下办理:一、将双方老人养老送终,抚养儿子成人;二、老家及现居房产家财均由你自行处置;三、尔心念之,还要终身有托,对不起。老孙字,2008年5月14日。”写完,看了一遍,匆匆折起,压在书桌一角,下楼吃饭。大米粥、花卷儿、咸鸭蛋,还有一样小咸菜,不记得了。我站在那里,抓起一个花卷,三下两下塞进嘴里,也没吃出个啥味儿来。看看七点将近,拎起行李箱,想想,随手又把腰上挂着的钥匙串摘下来放在门口的博古架上,便往外走。老张在后面,冲我问了一句:“还和爸妈说不说?”我停下脚步,答道:“别让妈知道!”在门即将关闭的那一刻,我又补了一句:“告诉爸,我不回来,就别看电视!”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乘坐的高铁正通过长江大桥。望着宽阔的江面和往来的船只,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现在想想,当时也很奇怪,我丝毫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同,就像平日出差旅游一样,大步流星地走了。父母在乡下老家,儿子在合肥上大学,扔下老张一个人在家。那一年,父亲78岁,心脏不好。母亲73岁,将近20年的糖尿病和四次脑栓塞,已经让她非常衰弱,整天像个孩子一般,一时糊涂一阵明白的。我这次到四川去,若让他们知道了,父亲倒没事儿,啥事都能拿得起放得下,但母亲可不行,地震对她的伤害太深了,姐姐那年才24岁,尸骨未存,阴阳两隔。要是她知道老儿子去了地震灾区,那还不得要了她的老命。拿出手机,想给哪个哥哥打个电话说一下,想想还是算了,能瞒几天算几天吧! 谁承想,当天晚上,丰南电视台就播出了我们出征的新闻。 上楼的时候,我办公室的门口站着一男一女两个人。走近了一看,男的是张庭富,卫生局长,是我的后任,廊坊固安人,部队转业干部,当过组织部副部长,五十岁出头,身材魁梧,性格温和,是个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女的是张艳春,卫生局副局长,四十岁出头儿,和我搭过班子,原来是县医院脑外科主任,专切“脑瓜瓢儿”的,后来从政,在副局长的位置上一干就是七八年。她精干泼辣,没心少肺,我送她外号“没心大白菜”,是我的得力助手。她的老公在我手下当副主任,是一对模范夫妻,都是直肠子,又都热心肠,人缘不错,酒量也不错。据说年轻时两口子对酌,一人一瓶白酒对着嘴吹,少有对手。 我打开房门,把两个人让到屋里。张庭富一如既往地客气,拿出一张纸,双手递到我的桌上,谦和地说:“老局长,这是我们拉的单子,你看合适不合适,不合适我们再回去改。”我拿起一看,一共20人,其中区医院9人,中医院10人,张艳春的名字排在第一位。 我逐一看下去,医生11人,以骨科、外科、急救为主,护士8人,以手术室、急诊和“120”为主,看来是动了一番心思的。我看了一下张艳春,她也在看我。一起共事两年多,彼此了解,默契得连一个眼神都能读懂。望着她探询的目光,我不说话。她轻轻地说了一句:“我跟你去吧!”我问:“孩子今年中考吧?”她没有回答,只是更加坚定地说:“我跟你去吧!” P20-23 序言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浩劫。32年前曾历经地震磨难的唐山丰南人民,率先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1000万元,第一时间派出救援队深入灾区开展抗震救灾。他们的善行义举,受到灾区人民的高度赞扬,并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的亲切称赞。丰南人民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美德,充分展示了丰南人民“感恩、博爱”的高尚情操! 我是在四川灾区见到守廷同志的。他当时是丰南赴川抗震救援队的队长,正带领一百多名丰南的志愿者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作为抗震救灾工作的亲历者,守延同志不忘历史,积淀数年,夙夜笔耕,几易其稿,整理编辑并自费出版了《血脉》一书。他以善良独特的视角、朴实无华的语言、饱含深情的笔墨,再现了全体救援队员不畏艰险、舍生忘死、救死扶伤的动人事迹;再现了灾区人民顽强不屈、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抗震精神;再现了各地群众情系灾区、无私相助、大爱无疆的伟大情怀。读之,回肠荡气,涕泪动容;品之,感人至深,荡涤灵智!使我们无不由衷对全体救援队员和志愿者们肃然致敬,无不由衷为灾区人民鼓劲加油!同时,我们更要对作者铭史扬善、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表示敬意! 残酷的地震灾害虽然已成历史,但战胜灾难所铸就的英勇精神和爱心情怀当永远传承。《血脉》虽然记述的只是那些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医生、护士、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的点点滴滴,但却折射出世间伟大的人性光辉,这也正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一个个美丽缩影。我相信,它定会如润物无声的绵绵春雨、如默默盛开温暖人间的栀子花一般,为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深厚无尽的道德滋养! 以上为序。 2015年秋于唐山 后记 在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一直在追问自己,这些抗震救灾的人们,是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所付出的一切,是不是值得我们记述下来,并告知后人?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区区十几万字,面对地震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应当用怎样的笔触来描写,才能在平淡的叙述中透视社会的现实意义,以及折射出的微弱的人性光辉。换句话说,除了应对灾难,向死求生,坚强不屈,我到底想告诉人们什么?似乎很难找到满意的答案。 但是,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仍然试图说服自己。本书所记述的这些人物和他们的经历,是一种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壮举。尽管他们出身卑微,事迹平凡,也没有多大的社会影响,但我认为,与那些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人相比,与那些麻木不仁、视而不见的人相比,与那些见死不救、明哲保身的人相比,与那些贪生怕死、避之不及的人相比,这些人要显得高大、伟岸得多。 这些人,在单位可能就是普通的职工,在家庭也就是个平凡的父母、爱人和儿女,在社会上就是一个与你擦肩而过却素不相识的人。总之,他们就是一个一个的普通人,平时混杂在任何一个角落都毫不为奇,但是,当他们挺身而出、捐款献血、奔赴灾区、救治伤员、安抚灾民的时候,我们仍然感到震撼,受到鼓舞,心情长久的平静不下来。 只要有大自然,只要有人类的存在,自然灾害就永远不会消除。谁也说不准,在下一秒钟,这个世界又会发生些什么。在这些灾难面前,人类显得很渺小、很无奈,但同时又很伟大、很坚强。人类和大自然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千百万年,还将一直持续下去,孰胜孰负,红方黑方,永无休止。人们在经历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情况下,所焕发出来的大爱无疆和互帮互助的人文情怀,以及激发的顽强不屈和坚忍执着的精神,将不断弘扬光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直前,永不停歇。 我想,这也是我编写此书最希望达到的目的。 得知我正在回忆和撰写这段经历的时候,许多领导和同事都给予了鼓励和支持,唐山市政协主席郭彦洪、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关仁山分别亲笺为之作序。汶川大地震以后,以一首《大爱无边》感动全国的著名歌唱家、书法家、板胡演奏家张琳为本书题写了书名。广东省知名作家、评论家王散木先生在为本书的审稿过程中有感而发,写下专题评论。唐山市资深记者、长篇小说《平安扣》的作者李焱看到初稿后,连夜写下书评。曾在滦县师范执教40年,年近八旬的老教授宋玉珍精读数遍,撰文修订。在作者为本书配上歌词《盛开的栀子花》以后,优秀词人渔鱼给予了耐心指教,河北著名青年作曲家刘亦敏欣然谱曲、几易其稿,并请中国歌剧舞剧院独唱演员、大陆知名创作型女歌手李雨儿倾情演唱,制成光盘、随书附赠。在编写过程中,王东印、尚兵、兰绍光、孙永才等领导和同事们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帮助,得到了赴川救援队战友们的大力配合,得到了刘建体、于东兴、李继隆等老同志的悉心指导,李伯林、张志祥、张宝华等同志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田殿江、张全胜、张国金、王丽珠、于富宽、高海燕、郝秀敏等同志在编排设计、出版发行等环节给予了大力支持。董红艳、白薇、刘新、吴琼、王茜等同志进行了仔细地校对。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因水平有限,时间仓促,难免错误,敬请原谅。 2015年初冬于丰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