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传》是冯玉祥部属简又文根据他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并参考其他人对冯玉祥的研究成果,写成的一部传记,详细记录了冯玉祥将军传奇式的一生,并对许多历史事实做了澄清。读者可由此而对于冯玉祥其人、其行、其时代及与其有关之国家大事,得到更为准确的认识。本书既可作为近代掌故读,而一般专治中国现代史者也可由本书而获得可用的资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冯玉祥传/传记文学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简又文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冯玉祥传》是冯玉祥部属简又文根据他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并参考其他人对冯玉祥的研究成果,写成的一部传记,详细记录了冯玉祥将军传奇式的一生,并对许多历史事实做了澄清。读者可由此而对于冯玉祥其人、其行、其时代及与其有关之国家大事,得到更为准确的认识。本书既可作为近代掌故读,而一般专治中国现代史者也可由本书而获得可用的资料。 内容推荐 冯玉祥由一个不识不知的贫寒小子,艰苦奋斗,屡著勋劳,而成为功业煊赫、权势重大、拥数十万大兵之军事领袖,其中年为国民革命努力以完成北伐之殊功伟迹,与晚年团结戮力以达到抗战胜利之苦心孤诣,耿耿精忠,自无可非议。但也因其间及晚年与国民党中央时合时分,屡有不协之言论与行动,不免受人指摘。 《冯玉祥传》的作者简又文曾任冯玉祥军中政治部主任,与冯半生结患难之交,以第一手资料,站在客观的历史立场作此传记,再现冯玉祥沉浮一生。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家世及童年(一岁至十四岁,一八八二;一八九五) 第二章 在行伍间的奋斗(十五岁至廿一岁,一八九六;一九○二) 第三章 新军的下级军官(廿一岁至廿七岁,一九○二;一九○八) 第四章 革命势力之生长(廿八岁至卅三岁,一九○九;一九一四) 第五章 第十六混成旅(卅三岁至卅六岁,一九一四;一九一七) 第六章 蝉联旅长八年长(卅六岁至四十岁,一九一七;一九二一) 第七章 入关出关(四十岁至四一岁,一九二一;一九二二) 第八章 陆军检阅使(四一岁至四三岁,一九二二;一九二四) 第九章 首都革命(四三岁,一九二四) 第十章 “首都革命”;;成功欤?失败欤?(四三岁至四四岁,一九二四;一九二五) 第十一章 西北边防督办(四四岁至四五岁,一九二五;一九二六) 第十二章 去国与归国(四五岁至四六岁,一九二六;一九二七) 第十三章 国民革命(四六岁至四七岁,一九二七;一九二八) 第十四章 北伐成功(四六岁至四七岁,一九二七;一九二八) 第十五章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四七岁至四九岁,一九二八;一九三○) 第十六章 最后十八年(四九岁至六七岁,一九三○;一九四八) 试读章节 入营当兵 自天津回保定后,毓亭公移防于安肃县(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即迁家于县城之北关。翌年(光绪廿二年,一八九六),冯氏发愤自立,入营服务,自是正式当兵。他那时已是十五岁了,生得身长体阔,魁梧壮健,在军中有;冯大个儿;之称。三十多年的正式军队生活自此开始。(按:《自传》与《我的生活》均言十六岁,但自一八八二至是仅得十五岁。) 这时,父子俩同在军营。冯氏处于父亲和长官双重的威权之严正的训导和监督之下,无异继续其家庭的训育,得益实在不少。在积极方面,对于营中的种种规矩和生活,他固然得正当的指导;在消极方面,他有严正的父亲,事事监督管教,因而不致沾染了军营和社会的恶风败俗。例如:当时营房附近有一家新开张的烧锅店,为巴结顾客以广招徕,天天请士兵们去吃酒。有一天,他也在被请之列,众人因其父亲当哨长,都称他为;少爷;,拥其坐了首座。你一杯,我一盏,彼此劝饮,热闹非常。他一时高兴起来,也就开怀多饮了几杯,登时醉倒。朋友们扶他回营,他便呼呼大睡,直过了一日一夜才醒过来。他的父亲知道了,立刻严厉地教责一顿。从此之后,他便终身戒酒,有如童时父亲禁戒看戏一般有效。 一日,毓亭公骑马进城。马劣路滑,跌下马来,身体受伤,在家卧床九个月才痊愈。在卧病期间,冯氏在家服侍老父,但逢三、八两日,军营教练之期,则须进城报到。每入城一次,父亲给他制钱六枚买油条吃。可是这笃孝节俭的小兵,拿钱在手,总舍不得花了。每次,他把这六枚,凑上照例到操场打响剩下的药条卖得十余枚,跑上东关去买些肉,回家孝敬卧病的父亲。他父亲不知怎地晓得小儿子这番心事,每一举箸,便掉下几滴老泪来,想是嗟叹自己老命蹉跎,不能为一家老幼挣扎得较好的境遇,致令孩子们要这样为己牺牲,同时亦未尝不感领其儿子的一片纯孝心也。在冯氏呢,多年后思之,犹以此时能稍尽子道,为生平大乐事和大幸事,因父亲病愈之后不久便要和他分离了。 原来,队伍不久由安肃撤回保定,上官旋即要实行裁兵。毓亭公入伍多年,虽有功绩,亦在老弱被裁之列。冯氏却得留在军中照常当兵。他弟兄俩尚未成立,无力奉养,只得典宅质衣,筹些路费,送他老人家回原籍休养。毓亭公舍不得其少子,原意是要带他同去的,但因倾家所有只凑得路费八十千钱,不敷两人之用,没奈何只得父子分离。于是老人家孑然一身,踽踽凉凉地回安徽巢县去了。自是之后,冯氏的生活又进入另一阶段,从此不再得严父的督导,个人完全独立。前途一生的成败、祸福、进退、荣辱,自己须完全担负道德上的责任了。 在北方社会里有一种流行的秘密教;;;理门;,或称;在理;。这一教门具有些少的宗教仪式,入教者须经过一种神秘的手续。其最要的教规是戒绝烟酒,团结精神,实有一种道德社会的性质,确是切中我国社会上道德的需要。会员;;教徒;;不可胜数,为北方社会之一种很大的道化势力。冯氏自老父南旋后,即自动加入;理门;,恪守其教规。他本来已烟酒不沾,自为在理教徒后,对于其个人操行更有莫大的利便,因自己是;在理;的,对于朋友的应酬便可坚决谢绝烟酒,却不至于有碍情面而且得人体谅了。(按:有研究中国宗教史学者尝发表一理论:北方的;在理教;原是唐初入中国的基督教;;即;大秦景教;,后至元时称;也里可温;;;被消灭后,民间教徒继续秘密组织,改称;在理;或;理门;,奉行基督教道德伦理云。未能断定,姑志此待考。) 冯氏在营中,不特自己戒除嗜好,而且时时劝导同营的弟兄们戒嫖赌、戒烟酒,不惜苦口婆心以帮助同人共度道德上清洁生活。因此之故,有好些人讨厌他,但却又有好些人得他的勉励而成为好人,而深心佩服他的也不少哩。(按:这是当年与冯氏同营的人告诉我的。) 军营的生活,颇为枯燥。操练之余,兵士们又没有别的娱乐或教育,而当时军中纪律废弛,所以他们逛街、冶游,否则抽烟、赌博,相聚嬉戏、言不及义。冯氏则不然,自始即表露其努力上进之苦心和大志。他不肯耽于逸乐和嗜好,一有余暇便写字读书。其对于种种武功;;摔角、劈刀、攀杠等;;均勤苦练习。当时的军队,略具新式,对于喊操一项甚为注重,喊得好的易于升级。冯氏知有此上进途径,则昼夜习之,甚至在街上独自行走,也傻头傻脑地一边走,一边喊,致惹路人注目惊愕,莫名其妙。他自走自喊,一概不管不理。同伍的兵士,交相讥笑,送他一个绰号,叫作;外国点心;;;意谓其好喊洋操,终必为外国人打死也。冯氏听人这样称呼他,则反唇相讥说:;被外国人打死,是为国而死,荣幸之极,胜过你们要做‘中国点心’多哩。;多年后,他制私章,镌有;外国点心;四字,以留纪念,至饶风趣。其在营中当兵时,刻苦努力和特立独行的行为多类此,故不识其心怀鸿鹄之志者,又以;冯傻子;呼之云。 在此两三年当兵时期,还有一件可以记述的轶事。保定军营外树木甚多,居民往往偷伐作柴火用。军官屡下令禁止,但无效。一日,冯氏持申令禁止伐木的告示,手持军棍前往劝谕,人窃议于其后,他问人仍敢偷伐树木否,众又视为具文,且怒扑之。冯氏只身与斗,大显身手,仆其两人于地,痛打一顿,余众四散。经此一击,树木遂得保存不少。他执法如山,自为兵士时已露头角,后来之所以能掌数十万雄兵而指挥若定者,此种赏罚严明、公正不阿之精神是其一大秘诀也。 P14-17 序言 岳麓书社依据台湾的《传记文学》,分类编纂,陆续出版;传记文学;书系,这是两岸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大事、喜事。 1962年2月5日,时值春节,曾在北大读书的刘绍唐向当年的校长胡适拜年,谈起胡适长期提倡传记文学,而始终未见实行,向老师透露,自己正准备创办《传记文学》月刊。胡适虽肯定其志,却以为其事甚难,办月刊,哪里去找这么多;信而有征;的文字,因此不大赞成。不料当年6月1日,绍唐先生主编的《传记文学》竟在台北出刊了。自此,直到2000年2月10日,绍唐先生因病在台北去世,历时38年,共出版453期。每期约30万字,453期就是约13590万字。此外,传记文学出版社还出版了;传记文学丛书;和;传记文学丛刊;,其中包括《民国人物小传》《民国大事日志》等许多民国历史方面的著作。 尽人皆知,绍唐先生没有任何背景,不接受任何政治集团、经济集团的支持,只身奋斗,孤军一人,却做出了台湾官方做不出的成绩,创造了中国出版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因此,绍唐先生被尊为;以一人而敌一国;,戴上了;野史馆馆长;的桂冠。 我在大学学习中国文学,毕业后业余研究中国哲学,1978年4月,调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参加《中华民国史》的编写,自此,即与绍唐先生的《传记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在众多历史刊物中,《传记文学》最为我所关注。但是,我和绍唐先生相识则较晚,记得是在1995年9月,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当时,台湾史学界在台北召开学术讨论会,我和其他大陆学者31人组团越海参加。这是海峡两岸学者之间交流的起始阶段,有如此众多的大陆学者同时赴会,堪称前所未有的盛事。我向会议提交的论文《九一八事变后的蒋介石》,根据毛思诚所藏《蒋介石日记类抄》未刊稿本写成。当时,蒋介石日记存世一事,还不为世人所知,绍唐先生很快通知我,《传记文学》将发表该文。9月3日,闭幕式晚宴,由绍唐先生的传记文学出版社招待。各方学者,各界嘉宾,济济一堂。我因事略为晚到,不料竟被引到主桌,和绍唐先生同席。那次席上,绍唐先生给我的印象是热情、好客、豪饮。次年,我应;中研院;近史所所长陈三井教授之邀访问该所,在台北有较多停留时间。其间,我曾应绍唐先生之邀,到传记文学出版社参观。上得楼来,只见层层叠叠,满室皆书,却不见编辑一人。绍唐先生与我长谈,详细介绍《传记文学》创刊的过程及个人办刊的种种艰辛。绍唐先生特别谈到,办刊者必须具备的;眼力;;耐力;;定力;等条件,可惜,我没有记日记的习惯,未能将绍唐先生所谈追记下来,至今引为憾事。绍唐先生交游广阔,文友众多,因此宴集也多。每有宴集,绍唐先生必招我参加,我也欣然从远在郊区的南港住所赴会。许多朋友,例如旅美华人史学家唐德刚等都是在这样的场合下认识的。在台期间,台北史学界为纪念北伐战争70周年,召开北伐及北伐史料讨论会,我根据原藏俄罗斯等处的档案,撰写《1923年蒋介石的苏联之行及其军事计划》一文参加,绍唐先生不仅到会,而且当场确定《传记文学》将发表拙文。我离开台北前,绍唐先生再次将我引到他的藏书室,告诉我,凡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喜欢什么就拿什么。我因为;近史所;已赠我大量出版物,又不好意思,只挑选了《陈济棠自传稿》《傅孟真先生年谱》《朱家骅年谱》和李济的《感旧录》等有限几种,回想起来,至今仍觉遗憾。 绍唐先生自述,他有感于两岸的文士因为历史原因等种种关系,;许多史实难免歪曲;,因此,创办此刊,以便;为史家找材料,为文学开生面;。我觉得,绍唐先生的这两个目的,比较成功地达到了。政治对学术,特别是对历史学的干预,古已有之,但是,学术特别是以真实为最高追求目标的历史学,又最忌政治和权力的干预。绍唐先生在台湾的白色恐怖余波犹在的年代,能够不怕;因稿贾祸;,创办刊物,发行丛书,保存大量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民国史资料,供千秋万代的史家和史学爱好者采用,这是功德无量的盛事、盛业。刊物虽标明;文学;,但是,取文、选文却始终恪守历史学的原则,排斥任何虚构和想象,这也是值得今之史家和文家们借鉴和注重的。 绍唐先生去世后,《传记文学》由中国新闻界的前辈成合我先生的后裔续办,至今仍是华人世界中的著名历史刊物,衷心希望绍唐先生的事业和精神能长期传承,永放光彩,衷心希望;传记文学;书系的出版,能得到读者的喜欢,助益历史学的繁荣和发展。 杨天石 2015年5月于北京东城之书满为患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