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渊所著的《一带一路的文化使者(一名外派教师的印尼行纪)》是笔者在印尼支教期间,于报刊上发表的文章的汇集。 作者在亚院支教期间,感受最深的是各类华人社团在印尼华文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棉兰是印尼华人聚居的城市之一,各类华社较多,对华文教育出钱出力,使各类华校得以顺利发展。毕竟历经32年的禁锢与摧残,印尼华文教育已发生巨大变化。最明显的是“从母语教育到第二语言教育”,传统的华文教育是典型的华侨教育,以“落叶归根”为主导理念。对于新一代印尼华人,华文教育则是第二语言教育,“落地生根”成为华文教育的共识,表现为印尼国民教育体系下的外语教育及多元文化政策下的华族文化教育。华文教育无疑要与时俱进,开创新理念、新思路、新教法。
鲁渊所著的《一带一路的文化使者(一名外派教师的印尼行纪)》以一位海外华文教师的观察视角,真实记录印尼三年支教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让更多的人了解海外华文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同时欣赏印尼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观、千姿百态的人文景观,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本书的特色在于真实高于一切。篇章结构大致分为两部分:上篇支教生活,约二十篇散文随笔,真实记录海外华文教师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下篇印尼风情,约二十篇印尼风景名胜的游记,生动展示了印尼独特的历史文化。
“一带一路”的文化使者
本书出版之际,说起书名的来历,许多往事萦绕心间。
2011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广东省侨办的一则关于招聘外派华文教师赴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达加斯加等国教汉语的通知。一时心血来潮,就填报了赴泰国任教的志愿,随后去广州参加面试,不久却接到外派印尼的通知。心中不免失望,随手百度“印尼”二字,却看到“98屠华”的血腥画面,顿时毛骨悚然,不免打起“退堂鼓”。此时“外派办”的工作人员耐心给予解释开导,家人最终理解支持。同年6月,在紫薇花盛开的季节,我来到美丽的华南师范大学,参加外派华文教师岗前培训。此次培训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是文化交流的使者,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
2011年8月18日,我们18位中国教师飞抵印尼棉兰。令人欣喜的是,到达亚院的第二天,苏北华联的苏用发理事长设宴款待,当地华文报刊整版报道,盛赞华文教育是“留根工程”,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华文教师堪称文化的使者。在印尼支教的日子里,几乎每一次大型聚会,苏用发先生都向诸位嘉宾郑重介绍到场的中国教师,给予传承中华文化的使者最为隆重的欢迎、最为热烈的掌声。尽管随着岁月流逝,先后在亚院支教的中国教师已有一百多位,但每当念及此情此景,心中仍倍感温暖欣慰。
2011年9月9日,我们抵达棉兰不足一个月,喜逢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棉兰总领事馆开馆,在庄严隆重的开馆仪式上,杨玲珠总领事勉励中国外派教师,不负祖国人民的嘱托,勤奋努力工作,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凝视着鲜红的国徽和五星红旗,心中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在棉兰支教的岁月里,总领事馆就是我们的“娘家”,无微不至地关爱我们,是我们心灵栖息的港湾。每年元旦、春节、国庆、中秋等传统佳节,“娘家”都邀请我们参加各种庆典活动。记得有一年的教师节,总领事馆特赠中国教师贺词:苦心培桃李香满天下,无私育英才功在中华。
我们很快就适应了紧张忙碌的支教生活,尽管课堂教学任务繁重,但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中华文化,老师们不辞辛劳,在周末还开设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手工、武术等兴趣班。辛勤的汗水换来收获的喜悦,亚院在“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多次蝉联印尼赛区总冠军。节假日期间,我们还结伴旅游,走遍苏门答腊岛、爪哇岛、龙目岛、科莫多岛……“千岛之国”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历史悠久的宫殿神庙、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令我惊叹不已,爱上了这片生机盎然的热土,情不自禁地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支教生活的经历感悟,发表在印尼主流华文报刊上。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硕果累累。印尼是“海上丝路”的大国,近年来与中国经济文化的合作日益加强,需要大量的“双语”人才。亚院作为印尼第一所华文本科院校,自2008年招生以来,培养了大批各民族毕业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不仅许多华人的子弟,甚至一些“友族”的孩子,也因掌握华文而改变了命运,毫无疑问,印尼华人不懂华文历史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是千千万万华文教师数十年来辛勤耕耘的成果,也是“一带一路”文化先行的必然结果。
仿佛冥冥之中早有注定,也许一切又仅是巧合。我生长在“丝绸之路”的要塞——新疆,又在“海上丝路”的枢纽——印尼,以外派教师的身份,工作生活四年之久。我国的新疆和印尼一样都是多民族、多文化交融之地,都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地位独特。我在多年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和许多民族的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我认为: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印尼支教圆满结束、书稿付梓之际,同仁们对书名提出了许多建议,文集因此而得名。
行文至此,抬眼望见一个精美的工艺品,那是归国前夕,苏北华联、亚洲国际友好学院董事会敬赠给中国教师的礼物,上面镌刻着金色的“感谢词”,文采飞扬,感情真挚,借此献给所有曾在印尼支教的中国外派教师:
难忘您曾在美丽多巴湖上赞美的语言,
记得您已经在马达山高原种下的诗篇。
您曾感叹日里河边子民的友善与淳朴,
您曾赞扬海外游子热爱印尼国家情怀。
您们挖开了亚洲国际友好学院的沃土,
在久已荒芜了的土地上打造华夏花园。
待到百花齐放桃李芬芳向阳的季节里,
始终不忘您为开荒而带头争光的成果。(P1-P4)
前言
众所周知,“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中国新时期的全球化大战略,对“中国梦”的实现和世界经济共同体的构建都至关重要。印尼是东南亚重要的地缘大国,人口最多,领土面积最大,也是“海上丝路”的一个重要枢纽。中国视其为东南亚最重要战略伙伴,两国近年来高层互访频繁,合作取得显著进展,但两国具有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关系,历史上印尼曾多次发生严重的排华暴乱,在当今东南亚形势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一带一路”中“文化先行”的意义日趋重要。
印尼是全世界华人华侨最多的国家,华文教育历史悠久,在“二战”后一度达到辉煌时期。苏哈托总统上台之后,华文教育受到严重摧残。1966年5月,全国华校被封,华文报刊被禁,印尼成为没有华文教育的国家,是东南亚华文最薄弱的地区。1990年8月中国与印尼复交,华文教育略有解禁。1999年瓦希德总统执政后,印尼政府改变政策,华文教育迅速复苏。2005年7月苏西洛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两国达成有关华文教育的协议。随着中国的崛起,两国关系日益改善,印尼华文教育蓬勃发展,三语学校都开设华文课程,许多青年学子赴中国留学深造。
既然“文化先行”成为普遍的共识,语言的沟通交流必定首先受到影响。中国政府每年派出大量华语教师,他们堪称文化交流的使者。华语既是海外华人的“留根工程”,也成为越来越热门的世界性语言,是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桥梁。笔者有幸成为外派教师的一员,远赴印尼棉兰支教。棉兰是印尼第三大城市,是苏门答腊岛北部省会,华裔人口占20%,濒临马六甲海峡,有不可替代的“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在抗日战争时期,许多文化名人曾经来到这里,推动了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在印尼华文惨遭禁锢,中断32年之后,踏着先辈的足迹,许多中国外派教师再次来到这里,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
笔者由国务院侨办、广东省侨办、广东省高教厅选派,于2011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棉兰亚洲国际友好学院支教。本书以一位海外华文教师的观察视角,真实记录四年印尼支教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本书内容主要是记录支教、品味棉兰、走遍印尼,汇集特写、随笔、游记等共38篇。从中人们可了解海外华文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以及印尼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观、千姿百态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本书的出版得到“嘉应学院著作出版基金”“苏用发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基金”的共同资助,在此深表感谢!
鲁渊
2015年8月2日于印尼棉兰亚院
后记
本书是笔者在印尼支教期间,于报刊上发表的文章的汇集。书稿付梓之际,许多往事历历在目,回首四年印尼支教生涯,首先要感谢广东省侨办、广东省高教厅、嘉应学院、亚洲国际友好学院,是他们给了我出国支教,传播中华文化的机会。这是我人生中一段很重要的经历,能为国家、为民族敬献微薄之力,是我永远值得骄傲之处。
在亚院支教期间,我感受最深的是各类华人社团在印尼华文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棉兰是印尼华人聚居的城市之一,各类华社较多,对华文教育出钱出力,使各类华校得以顺利发展。毕竟历经32年的禁锢与摧残,印尼华文教育已发生巨大变化。最明显的是“从母语教育到第二语言教育”,传统的华文教育是典型的华侨教育,以“落叶归根”为主导理念。对于新一代印尼华人,华文教育则是第二语言教育,“落地生根”成为华文教育的共识,表现为印尼国民教育体系下的外语教育及多元文化政策下的华族文化教育。华文教育无疑要与时俱进,开创新理念、新思路、新教法。
印尼是“海上丝路”上的大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笔者利用节假日等闲暇时光,品味棉兰的历史文化神韵,探访苏门答腊岛、爪哇岛、龙目岛、科莫多岛的名胜古迹,开启“千岛之国”的文化之旅,在印尼《国际日报》《千岛日报》等大型报刊上发表了多篇随笔、特写和游记。由于篇幅有限,本书仅精选了一部分。
本书即将出版之际,特别要感谢嘉应学院邱国锋院长、科研处韩小林处长,外事处魏宇文处长,是他们的认可与鼓励,使我有信心完成书稿。由于大部分书稿是在亚院完成的,苏北华联理事长苏用发先生、副理事长廖章然先生,都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廖章然先生,从选题、修改到定稿,都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并在百忙之中审阅书稿,对本书的出版可谓功不可没。
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郭小刚老师,是我在亚院支教期间的同事,他为本书的定名和篇章结构的设计献计献策,使我受益匪浅。还有亚院许多中国老师和本地老师,把自己精心拍摄的照片与我共同分享,由于时问较长远,师资流动性较大,已分不清书中每帧照片的摄影者,只好在此一并致谢。
最后,我要由衷地感谢我的家人,我的父母双亲、兄弟姐妹、丈夫儿子。为了让我安心在印尼支教,他们默默地付出了许多,没有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我不可能在印尼坚持四年。遗憾的是在支教结束前夕,远在新疆的父亲突然病故,飞越万水千山,未能见到慈父最后一面,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痛。
出版是一项浩繁的工程,暨南大学出版社李战副总编辑、责任编辑黄少君、校勘周优绚等,都为本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将永远铭记于心。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关心与帮助过我的人!
鲁渊
2015年8月2日于印尼棉兰亚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