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行良编著的《时光不老(史嘉秀的人生故事)》分为三部分:亲情篇、友情篇和作品篇。亲情篇为家庭成员、包括嘉秀的史家侄男侄女们的文章。友情篇文章以嘉秀的先后工作单位为序。首先为华东师大中文系,之后为市政府教卫办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再后为市政府对台办和谢晋明星艺术学校。每个时期的文章,大体以收到文稿的时间先后为序。作品篇选编嘉秀生前所写的文章和文稿,同样以写作时间先后为序,先为她在市政府教卫办和上海美院时以教育改革为主题的文章,后为在市政府台办工作期间所写谈两岸文化交流的批量文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时光不老(史嘉秀的人生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陆行良编著的《时光不老(史嘉秀的人生故事)》分为三部分:亲情篇、友情篇和作品篇。亲情篇为家庭成员、包括嘉秀的史家侄男侄女们的文章。友情篇文章以嘉秀的先后工作单位为序。首先为华东师大中文系,之后为市政府教卫办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再后为市政府对台办和谢晋明星艺术学校。每个时期的文章,大体以收到文稿的时间先后为序。作品篇选编嘉秀生前所写的文章和文稿,同样以写作时间先后为序,先为她在市政府教卫办和上海美院时以教育改革为主题的文章,后为在市政府台办工作期间所写谈两岸文化交流的批量文章。 内容推荐 史嘉秀,中共党员,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曾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宣传处处长和所属大地文化社总干事。退休后,协助电影大师、著名导演谢晋创办谢晋一恒通明星学校(今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前身),著有《游园惊梦——从小说到戏剧》。陆行良编著的《时光不老(史嘉秀的人生故事)》是史嘉秀的亲友对她的纪念文章汇集而成,分为亲情篇、友情篇以及史嘉秀的生平作品汇编等。 目录 亲情篇 陆行良:情思万千忆嘉秀——同甘共苦五十载 一、我失去最后送别她的机会 二、校园里的爱情甜甜蜜蜜 三、家园落户校园,尔后家园校园两不离 四、家园在“文革”风浪中没有被颠覆 五、嘉秀妈妈不幸病故 六、天赐良机,姐弟俩的青岛之旅 七、在市政府教卫办,并主持筹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八、让两岸文化交流更精彩 九、最后十年,协助并主持谢晋一恒通明星学校 胡伟民生前的一个热切心愿 陆星:妈妈永远鼓励着我成长 陆阳:妈妈永远活在我心里 郜峰:梅雨时节总思念 岳母的细花碎片 徐菱:我的婆婆 郜均霖:外婆桥 陆芷芸:我心中的奶奶 史长发:从紫金山到天马山——怀念姑妈史嘉秀 王卫庭:她依然注视着我关心着我 中学生史嘉秀,高高瘦瘦常爱笑——专访姨娘当年的老同学 史晓玉:血浓于水一家亲——怀念我的小孃孃史嘉秀 友情篇 陈启正:嘉秀,您是百花丛中的一朵鲜花 马鼎三、张友荣:仰望天空——追忆史嘉秀同志 戴如法:追念学姐史嘉秀 王铁仙:率真的人——记施蛰存先生 刘菊英:余章成老伴的来信 吕必松:怀念史嘉秀 谢德馨:书记善待不寻常,皤右遥忆涌胸膛 刘景清:怀念史嘉秀同学 崔盐生:怀念嘉秀兄 杨如能:胡杨礼赞——史嘉秀之歌 史孝贵:纪念史嘉秀兄 戴林发、李本荣:怀念史嘉秀老师 李本荣:回忆我的大学历程 后志民:留在记忆屏幕上的温馨 李元:亦师亦姐史嘉秀 敖定祺:永远的微笑 洪本健:忆史嘉秀老师 邓乔彬:踏莎行二阕——怀念史嘉秀老师 刘京海:怀念恩师史嘉秀老师 附: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史嘉秀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事迹(姚芳藩) 林起章:她出色完成这项重要任务——忆史嘉秀参加市 教育工作会议文稿起草的经过 李醉:一位朴素、清廉、务实的党委副书记——记史嘉秀大姐 陈祥元:克难攻坚无私奉献——史嘉秀逝世十周年的怀念 姚昆田:七律一首——悼念史嘉秀同志 韩煜:书法一帧——录姚昆田悼念史嘉秀同志七律一首 陈祖民:热情善良睿智执着的好师长史嘉秀 陆士清:怀念史嘉秀女士 陈明正、卢若萍:怀念尊敬的史嘉秀老师 范雨林:难忘时光中留下的永存的情感记忆 秦隽哲:为了两位母亲的纪念 刘钧:我们的老师去世了 李吉文:怀念史嘉秀老师 杨德广:桃花依旧笑春风 附:2006年悼念史嘉秀诗文电函选辑 作品篇 在教师塑像前(诗一首) 克服忽视德育的倾向,坚持全面发展的培养方向 试述高校学生政工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同步关系 二十年代的上海大学 谈谈大学生的美育 油画——《孔子》 也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 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纳入常规教育 游延安万花山 悼念画家张雪父同志 妈妈的遗物 辩论结束友情长存——记海峡两岸大学生的会见和友情 附:复旦大学嘉奖辩论队师生 上海电影界观摩研讨台湾影片 谈台湾电影的艺术特点 《游园惊梦》情深两岸 台湾诗人在上海 怀念胡伟民导演 海佳——台胞之家 用心灵摄影的人——台湾摄影家赵承厚 纪念一代影后胡蝶 陶艺奇葩——记台湾陶艺家陈佐导先生 五年耕耘喜结硕果——大地文化社成立五周年纪念 活动侧记 台湾剧作家姚一苇在上海 卢燕漫谈“奥斯卡” 她从台湾来——画家徐令仪其人其画 摄影大师郎静山和他的集锦 吟诗作画见真情——谢稚柳与张大干诗画情谊 追求写意——戴明德人物画 将门之后——白先勇 谢晋起灶再造未来 明日之星将从这里升起 全新的教学思路 名师调教 精心摄制首届学生毕业作品 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的硕果——写在《女儿谷》首映之际 谢晋和他的新作《女儿谷》 贵在严格与科学 怀念袁国瑛副校长 因走进《鸦片战争》剧组而骄傲——谢晋一恒通明星学校 第二届学员在横店实习散记 记电影《音乐之声》导演和卢燕的一次讲课 爱之深,恨之切 京华访梅志——关于胡风的“二十二条提问” 后记 试读章节 情思万千忆嘉秀 ——同甘共苦五十载 陆行良 对时间的感觉也许与年龄有关吧,年纪大了,老了,到了耄耋之年,拥有时日毋多而倍加珍惜。原本就如飞逝的时间似乎还在加速闪过。新世纪的又一个十年又将过半了。2016年是我的爱妻史嘉秀诞生八十周年,也是她离开大家的第一个十年。十年前她的离世,对由我俩共同努力建筑而成的家园而言如轰然倒塌了半边天。我和儿子女儿失去了贤妻良母,第三代的孩子永远地失去了一位慈祥的外婆和奶奶。当然,生活要继续下去。我们只能共同承受着这份无从补偿的重大损失,只能永远地置悲痛于心头,只能默默地把悲痛化为力量,以进步和健康向上的心志和姿态告慰亲人的在天之灵。 一、我失去最后送别她的机会 2006年6月13日是我全家人难忘的一天。那天下午四时光景,我在家忽然接到儿子陆阳从医院病房的来电,要我马上去医院。我即刻动身,赶到医院病房,看到在场的除了儿子外,还有女儿陆星和女婿郜峰,还有身穿白大褂的该院医生儿媳徐菱,一个个默然地围在妈妈的病床前,她们是不约而同地来看望的吗,这个场景从未见过。我推开她们冲近病床,只见嘉秀再也没有睁开双眼笑迎我的到来,而是闭着双眼,平静得像睡着了似的,脸色也失去了红润。我握她的手感到体温偏凉,我哭喊她也没有回应。又看到床头的桌台上放着的不再是她的日常用品,代之以一台医疗仪器,似乎用以测量她的血压或心脉什么的。儿媳徐菱是这家医院的医生,从业多年,主要工作为编辑口腔学期刊,这也便于她广交朋友。她当然也能从病房医生那里第一时间正确地得到有关妈妈病情及其变化的信息。她轻声地告诉我,妈妈的病情到了危险时刻,据测量数据看,现在情况还算可以,需要时刻观察。 机会是这样失去的 我想子女们都是上班族,不能连夜陪伴。我提出由我先回家去准备一下,吃过晚餐再赶来,与阿姨小刘共同陪伴妈妈过夜,让她们可以回家休息准备第二天。我怀着极其不安的心情回家,晚餐还没有吃上几口,儿子又来电话,叫我马上再去医院,他也没有回答我的问话,只是告诉我别心急,天将黑,路上要当心。我猜测情况不妙,嘉秀病情有变。约个把小时赶到病房,呈现在我眼前的是另外一种惊心动魄的景象。子女们一个个低头抹泪哭泣,表情是无以言状的悲伤,桌台上那台仪器也不见了。嘉秀身上换上了一套崭新的寿衣寿裤。我奋身扑过去抱住她大声哭喊:“嘉秀……嘉秀……”我不住地敲打自己的脑袋,后悔自己出了一个歪主意,失去了在现场最后送别她驾鹤西去的机会。 嘉秀的人生由此告终,是年她刚到虚年70。她犯病两年多,这也是她与病魔作顽强斗争的两年。期间发生的一些事情是我有生之年难以忘怀的。 嘉秀的二哥不只是个能工巧匠 2004年清明节,嘉秀带着儿子去南京老家与史家亲人团聚,参加并主持组织了一场家庭重要活动,即西安二哥史嘉麟逝世周年之际,遵照他生前遗嘱,他的骨灰不要土葬,而是选择海葬。而且还得要叶落归根,魂归故里,骨灰要送回他的出生地南京进行海葬。他选择海葬用意很明确,具有个人特点而与众不同。因为他的二子一女分散在天南地北和海内外,长子晓峻在西安,次子晓峰在深圳,女儿在美国。生前他和夫人一起,从第二故乡西安出发去深圳探望儿孙和媳妇,在新兴的南国城市环境中生活一年半载,享受天伦之乐。接着又去美国看望女儿晓玉一家。两个外孙子原本由他二老抚养长大的,几年过去了,在国外成长几何,期盼亲眼看一看。他那次到异国他乡的史家分支小家庭,生活了将近一年之久。他对美国的自然风光极为赞赏,当然他更为满足的是所在小家庭成员无论女儿女婿,还是一个个的孙辈,生活愉快,事业有成,没有辜负二老早年的辛劳和培养。他在一个个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无意久留,但又有意于有机会再来。在他晚年犯病期间,他依然想念那种走南闯北、飞行地球去探望子女儿孙的甜蜜的日子,并且回味无穷。为了在未来的世界中继续有机会享受那种生活方式,他十分坚定地认定,只有水,也唯有水,才能把他送往子女们的所在之处。在他看来,只有水无处不在,也只有水无处不相通。为此,他生前嘱咐后人要把他的骨灰进行海葬,与水为伴。这是嘉秀二哥的独特的海葬观,是与他豁达开放的性格和对儿女们的热爱紧紧相连的。嘉秀的这位二哥真不简单,50年代在南京航空学院从业,继承父业当木工。高校院系调整时,他带着老婆随校搬迁到西安,成为西北工业大学木工厂的员工。他从事的木工非同一般,是高级别的,要按照飞机制造工程师们提供的图纸设计,用特殊的木质材料精心制作成木质的飞机模型,化纸上的飞机为实体。这是飞机制造过程中必经的一个过程。这与他爸爸生前在南京开办木工厂制作家具出售完全是两码之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论文化,史家的这位二兄没有嘉秀妹子的幸运,小学也没有读完,但他爱读书爱动脑,又能说会道,口若悬河,似乎满腹经纶。他从能工巧匠而步步晋升为西北工业大学航院木工厂厂长之职。他的这段人生经历令人敬佩。我曾领略和享用过他的木工艺术。嘉秀和我婚后不久,他不声不响地在西安家里利用业余时间为新婚之妹打造一只床头木柜,俗称夜壶箱。从备料到设计,从制作到油漆和配锁,均由他一手完成,直到他感到满意为止。最后由火车托运,把提货单随信寄给嘉秀,要她届时凭寄托单去上海车站领货。这个任务当然由我骑着自行车来完成。打开包装,一只油漆闪亮、制作精良的床头柜展现在面前,嘉秀和我十分喜欢,既美观又实用,柜肚里还有个小抽屉。这是我们新婚房中唯一耀眼的新家具产品。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送礼者和受礼人先后仙逝,人去物还在,唯有我还继续享用着这份厚礼。P3-5 后记 迎新辞旧之际,恰逢与母校出版社签订出书合同。回顾这本书的由来,感慨良多。 2014年清明前,举家三代前往天马山嘉秀墓地祭扫,在墓地办公区看到一片片催交管理费名单,因为每隔十年家属就得交次费。嘉秀到此“入住”还不到但也将到十年了。作为家人该作怎样的追思纪念呢? 嘉秀生前就形成一个习惯,每逢双休日第一天,全家老少得在老家师大一村团聚午餐,边吃边聊,家务事,儿女情,所见所闻和工作学习交流,馈赠或共享礼品土特产等一并在谈笑中完成。记得在那次祭奠后的家庭聚餐时,首先由女婿提出,能不能在妈妈离世十周年编一本书做纪念。当时尽管应者聊无,但却引起全家的思考。之后不久,有老同事老朋友过世,受其家属之约,要我写篇纪念文字,以供他们编纪念文集。几乎与此同时,又收读另一位已故友人家属寄赠的纪念册子。特别是在当年的上海书展上看到有嘉秀的故友胡伟民家人为他撰写的一本富有传记色彩的大书,大受感触。别人做得了的,我们也可试做。在又一次家庭聚餐时重提出书之事,随即一致通过,形成一个不成文的家庭决议,并规定:全家成员,每人一篇,不论老少。 更为有幸的是,嘉秀工作过的单位,无论在市政府教卫办、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还是市政府台办或谢晋明星艺术学校,她的领导、同事和朋友,更不用说她在母校华东师大中文系长期工作的领导、老师、朋友,以及57级和62级的广大同学们,他(她)们个个都是这本书的组稿对象和挥笔杆的能手。当然,本书的容量是有限的。在今年6月所拜读到的一大批大作,不出所料,质量上乘,给我全家以极大鼓励。 书稿的出版之事渐渐提上日程。我带着部分老校友老同学的建议,就教于郭豫适先生。郭先生明确地讲:史嘉秀是华东师大培养出来的好学生、好老师、好干部,这本写她的书可以由我校出版社出版。他的这个意见又为王智量、王铁仙等先生赞成和支持。由此,我们正式向母校出版社领导提出出版申请。令人高兴的是,不久即被告知:同意接纳出版。这个好消息的传来又倒逼我们把待写的文章写好,并再组织一批文稿,以求提高书稿质量。尤其令人高兴的是,邀请到了钱谷融先生、郭豫适先生和王铁仙先生,就嘉秀的为人为事作了题词,使本书大为增色。 本书文字内容分为三部分:亲情篇、友情篇和作品篇。亲情篇为家庭成员、包括嘉秀的史家侄男侄女们的文章。友情篇文章以嘉秀的先后工作单位为序。首先为华东师大中文系,之后为市政府教卫办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再后为市政府对台办和谢晋明星艺术学校。每个时期的文章,大体以收到文稿的时间先后为序。作品篇选编嘉秀生前所写的文章和文稿,同样以写作时间先后为序,先为她在市政府教卫办和上海美院时以教育改革为主题的文章,后为在市政府台办工作期间所写谈两岸文化交流的批量文章。特别是写谢晋明星学校师生的最后一组文字是嘉秀生前没有发表过的遗稿。另外,本书又选辑嘉秀生前的相片,作为图像篇,置于文字内容之前。分为两组,一组为嘉秀与文化名人的题词和留影;另一组为嘉秀与南京老家,包括从读小学、初中和高中时的照片,以及与家庭成员的照片。另有少许照片,穿插于相关文章。 在收笔之际,我们全家感谢亲朋好友们挤出宝贵时间应邀撰文为本书奠定基础。更要感谢母校出版社大力支持和帮助,使本书有机会以更好的模样面向可敬的读者朋友。 编著者于2015年12月2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