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剖
我是个好动的人;每回我身体行动的时候,我的思想也仿佛就跟着跳荡。我做的诗,不论它们是怎样的“无聊”,有不少是在行旅期中想起的。我爱动,爱看动的事物,爱活泼的人,爱水,爱空中的飞鸟,爱车窗外掣过的田野山水。星光的闪动,草叶上露珠的颤动,花须在微风中的摇动,雷雨时云空的变动,大海中波涛的汹涌,都是在触动我感兴的情景。是动,不论是什么性质,就是我的兴趣,我的灵感。是动就会催快我的呼吸,加添我的生命。
近来却大大地变样了。第一我自身的肢体,已不如原先灵活;我的心也同样地感受了不知是年岁还是什么的拘絷。动的现象再不能给我欢喜,给我启示。先前我看着在阳光中闪烁的金波,就仿佛看见了神仙宫阙——什么荒诞美丽的幻觉,不在我的脑中一闪闪地掠过;现在不同了,阳光只是阳光,流波只是流波,任凭景色怎样的灿烂,再也照不化我的呆木的心灵。我的思想,如其偶尔有,也只似岩石上的藤萝,贴着枯干的粗糙的石面,极困难地蜒着;颜色是苍黑的,姿态是倔强的。
我自己也不懂得何以这变迁来得这样的兀突,这样的深彻。
原先我在人前自觉竟是一注的流泉,在在有飞沫,在在有闪光;现在这泉眼,如其还在,仿佛是叫一块石板不留余隙的给镇住了。我再没有先前那样蓬勃的情趣,每回我想说话的时候,就觉着那石块的重压,怎么也掀不动,怎么也推不开,结果只能自安沉默!“你再不用想什么了,你再没有什么可想的了”;“你再不用开口了,你再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了,”我常觉得我沉闷的心府里有这样半嘲讽半吊唁的谆嘱。
说来我思想上或经验上也并不曾经受什么过分剧烈的戟刺。我处境是向来顺的,现在如其有不同,只是更顺了的。那么为什么这变迁?远的不说,就比如我年前到欧洲去时的心境:啊!我那时还不是一只初长毛角的野鹿?什么颜色不激动我的视觉,什么香味不奋兴我的嗅觉?我记得我在意大利写游记的时候,情绪是何等的活泼,兴趣何等的醇厚,一路来眼见耳听心感的种种,哪一样不活栩栩地业集在我的笔端,争求充分的表现!如今呢?我这次到南方去,来回也有一个多月的光景,这期内眼见耳听心感的事物也该有不少。我未动身前,又何尝不自喜此去又可以有机会饱餐西湖的风色,邓尉的梅香——单提一两件最合我脾胃的事。有好多朋友也曾期望我在这闲暇的假期中采集一点江南风趣,归来时,至少也该带回一两篇爽口的诗文,给在北京泥土的空气中活命的朋友们一些清醒的消遣。但在事实上不但在南中时我白瞪着大眼,看天亮换天昏,又闭上了眼,拼天昏换天亮,一枝秃笔跟着我涉海去,又跟着我涉海回来,正如岩洞里的一根石笋,压根儿就没一点摇动的消息;就在我回京后这十来天,任凭朋友们怎样的催促,自己良心怎样的责备,我的笔尖上还是滴不出一点墨沈来。我也曾勉强想想,勉强想写,但到底还是白费!可怕是这心灵骤然的呆顿。完全死了不成?我自己在疑惑。
说来是时局也许有关系。我到京几天就逢着空前的血案。五卅事件发生时我正在意大利山中,采茉莉花编花篮儿玩,翡冷翠山中只见明星与流萤的交唤,花香与山色的温存,俗氛是吹不到的。直到七月间到了伦敦,我才理会国内风光的惨淡,等得我赶回来时,设想中的激昂,又早变成了明日黄花,看得见的痕迹只有满城黄墙上墨彩斑斓的“泣告”。
这回却不同。屠杀的事实不仅是在我住的城子里发见,我有时竟觉得是我自己的灵府里的一个惨象。杀死的不仅是青年们的生命,我自己的思想也仿佛遭着了致命的打击,比是国务院前的断脰残肢,再也不能回复生动与连贯。但这深刻的难受在我是无名的,是不能完全解释的。这回事变的奇惨性引起愤慨与悲切是一件事,但同时我们也知道在这根本起变态作用的社会里,什么怪诞的情形都是可能的。屠杀无辜,还不是年来最平常的现象。自从内战纠结以来,在受战祸的区域内,哪一处村落不曾分到过遭奸污的女性,屠残的骨肉,供牺牲的生命财产?这无非是给冤氛团结的地面上多添一团更集中更鲜艳的怨毒。再说哪一个民族的解放史能不浓浓地染着Martyrs的腔血?P424-427
代序徐志摩:一只泣血歌唱的痴鸟
即便是最幸福的人,也难免不为世事人情所累。希望自己活得洒脱,本是无数人的心愿,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历来受人称道,实在不足为奇。瞧啊,看上去多么洒脱: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作为诗人,能有一首诗深入人心,就不枉为诗人了,而徐志摩让人铭记的好诗,何止一首呢?自其罹难之日起,八十多年过去了,徐志摩仍然活在很多人的心中、口中,这是令人惊叹的。历史的风沙湮没无数达官显贵,有时却无力摧毁一首诗歌。
在很多人印象中,徐志摩是一个浪漫的爱情诗人,有他的众多爱情诗为证。其中人们吟诵最多的,可能就是那首写日本女郎的《沙扬娜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这首短诗精巧绝伦,“低头的温柔”映衬“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人与花映照,花与人呼应,人亦花,花亦人,可谓风情万种。不懂得欣赏女人的男人,不是好男人。凭这首诗,我认定徐志摩是一个好男人。
人们常吟诵的还有《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其中有这样的句子:“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容不得恋爱,容不得恋爱!……你跟着我走,我拉着你的手,逃出了牢笼,恢复我们的自由!”在一九二五年那个没有恋爱自由的年代,写这样的诗无异于向社会秩序宣战,弄不好会成为“人民公敌”的。而徐志摩不仅写,还付诸行动。出于对林徽因的爱,他决定解除父母包办的婚姻,和妻子张幼仪离婚,去追求自由的爱情。
胡适在《追忆志摩》中用三个字词概括徐志摩的一生:爱、自由、美。然而,爱与自由,比面包更难以获得。徐志摩对才女林徽因一往情深,然而林却嫁给了徐的老师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那种失恋的心痛,影响了徐志摩一生。唯一可慰的是,徐志摩因爱的痛苦写出了众多感人的情诗,算是收获了“美”(徐志摩的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是人们所称道的)。在林徽因之后,徐志摩又爱上交际名媛、才女陆小曼。他毅然与陆小曼结婚,结果导致了他与家族的决裂。
至今仍有人对徐志摩离婚有微词。其实他对待爱情是虔诚而执着的。为了满足陆小曼的奢华需求,他在众多大学任教,经常奔波于北京、南京、上海之间,辛苦备尝。而对林徽因及其家人,他也始终没有停止过关心与支持。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九日,为出席林徽因给外国使节做的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讲演会,徐志摩从南京飞往北京,不料飞机撞山坠毁。梁思成到机场接机无功而返,得知噩耗时林徽因当场昏倒。徐志摩死后,陆小曼洗尽铅华,开始整理《志摩全集》。
回顾徐志摩的情史,我不禁想起他所尊崇的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话:“女人比男人更理解小孩,可男人比女人有更多孩子气。真正的男人内心隐藏着一个小孩:这小孩想游戏。你们这些女人啊,请为我发现男人心中的小孩吧!”在当时那个年代,徐志摩对爱情、自由、理想的叛逆追求,是不识时务的。而这种不识时务,恰恰让我相信,他有点像尼采所说的小孩——林徽因和陆小曼对志摩之死的反应,表明她们是爱这个小孩的——一个有美好情怀的小孩。
徐志摩的美好情怀有众多表现。比如说爱,他的爱绝不局限于男女情爱,还有大悲、大爱。他的诗《先生!先生!》,表达了对女童乞丐的深切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痛恨;他的诗《古怪的世界》,描写背井离乡的老妇的伤悲,是对社会黑暗的鞭挞;他的《太平景象》,控诉了军阀混战导致的生灵涂炭。他的《一小幅的穷乐图》,写一帮穷人在富人家的垃圾里淘宝的情景,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妈呀,一个女孩叫道,我捡了一块鲜肉骨头,回头熬老豆腐吃,好不好?”穷女孩的话多么孩子气,乍一看,让人想笑,但是接下来,更想哭!普希金曾说果戈理的幽默是“含泪的笑”,徐志摩却让我们看到了“含笑的泪”。
在日常生活中,徐志摩也颇有点孩子气。据梁遇春记载,有一次在上海,徐志摩为抽烟向朋友借火,他说“Kissingthefire”,译成汉语是“吻火”。把点烟称为“吻火”,实在富于童趣和创意。其实,这话折射了徐志摩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活在一个充满丑陋的世界,除了歌颂“美”之外,他还写关于“丑”的诗歌。在这点上,他与他所推崇的《恶之花》的作者波德莱尔有几分相似,难怪他写有关于波德莱尔的随笔。
徐志摩追求理想是执着的,像个任性的孩子。他的《为要寻一个明星》是一曲追求者的颂歌:“我”骑着“拐腿的瞎马”,“向着黑夜里加鞭”,“为要寻一颗明星”。“明星”一直没有出现。“我”和“瞎马”最后累死在途中,而这时“光明”却出现了。似乎是造化弄人,然而诗中那“光明”有如“水晶似的”,在它的辉光下,倒在荒野和黑夜里的“瞎马”和“我”是那么的沉静、悠远,仿佛是在达利的油画中,于是我们看到的不是死的悲哀,而是理想追求者的悲壮。
最直接反映徐志摩孩子般的执着的,是他的散文《海滩上种花》,此文是根据他给中学生做的演讲整理的。他颂扬在海滩上种花的孩子:“他平常看见花草都是从地土里长出来的,他看来海砂也只是地,为什么海砂里不能长花他没有想到,也不必想到,他就知道拿花来栽,拿水去浇,只要那花在地上站直了他就欢喜,他就乐……”徐志摩所看重的,是追求的行动过程,是在荒漠上创造奇迹的奇情异想,以及为实现追求而奋不顾身的英勇精神,难怪他接着说:“耶稣为什么不怕上十字架?弥尔顿何以瞎了眼还要做诗?贝多芬何以聋了还要制音乐……”在中国积贫积弱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写了那么多散文推崇伟人们的巨人性格,可谓用心良苦。
在海滩上种花,是一种诗人式的奇想。以世俗的功利眼光看,它是可笑的,无意义的。然而,离开了奇情异想,人类恐怕到今天都还没有电灯,更没有飞机。果真如此,那么人类恐怕比蝙蝠也高明不了多少,因为蝙蝠在黑暗中可以自由飞翔。再说,试想人类假若只有电灯、飞机之类,却没有音乐、美术、文学、哲学等,那么,人类活得像机器一样,恐怕也会因缺少生趣而无聊至死。
《海滩上种花》其实包含了人生的一种艺术精神,这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禀赋。而诗歌作为一种人类艺术之花,其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唯其如此,希腊的七个城市才会争着去作荷马的故乡。没有诗歌和诗意的人生,犹如没有花朵的荒原。只可惜这种认识有时并不为社会所认同。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曾经因写诗而被捕,罪名是“社会寄生虫罪”。当一个诗人被迫宣告自己是“诗人”的时候,他是何等痛苦,他所处的时代又是何等缺乏诗意啊!
对诗人的痛苦,徐志摩是有深切体会的,他曾经说:“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浑成的一片。”仔细读读他的诗文,我们不难发现,徐志摩的诗是用心写出来的,其中很多还泛着心血的红光。一个人能有多少血,供他去写他的诗歌呢?只凭这点,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向他表示深深的敬意。有诗人诞生是一个民族的幸运。我们应该记住,在这片叫作中国的土地上,有一只叫徐志摩的痴鸟,在歌唱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这歌声里有欢欣,也有悲哀;有迷茫,也有希望。它们让我们低头沉吟,更让我们抬头仰望,尤其在深沉的夜里。
莫雅平
康桥,是徐志摩曾游学的地方。正是康桥的水,激活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性,“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再别康桥--徐志摩精选集》收录了徐志摩诗歌的经典名作与散文精品,读者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徐志摩为人为诗的奇异风采。书中配有插图140多幅,更添阅读趣味。
《再别康桥--徐志摩精选集》荟萃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的诗歌与散文精品,全面展示徐志摩为人为诗的奇异风采。收录了徐志摩的诗歌佳作几十首、散文力作几十篇,并配精彩插图160多幅。诗歌部分包括《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等诗集;散文部分选自众多书刊,编为《魂牵梦绕的地方》《令人敬仰的人物》《一言难尽的话题》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