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庸全编/读书人典藏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道纪居士主编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天命: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典欣赏】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翻译】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那些可以离开的,都不可以称之为道。因此,对于品德高尚的人而言,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无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时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尚未表现出来时,叫做“中”;表现出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本性;“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万物就可以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义理评析】

本段文字是《中庸》的第一章,就“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提高个人的自觉性,诚心诚意地遵循本性去行事,依照道的原则去修养自身。

在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重要的儒学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在本章,作者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进行了解读。在他看来,当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这些情感时,内心是宁静恬淡的,因此称之为“中”。然而,喜、怒、哀、乐是每个人都具有而不可避免的,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就称之为“和”。二者协调和谐,在为人处世时做到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温不火、不急不躁……执两用中就达到了“中和”之境。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平安无事了。

“慎独”、“中和”虽然是两个概念,但总是围绕着“中庸之道”这个根本。一个人唯有达到中和的境界才可以做到慎独,而只要有了慎独精神,距离中庸之道也就不远了。

【跟进解读】

1.幽兰自馨,君子慎独

孔子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儒家风范的最高境界。对于其含义,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意思就是说,小人闲居独自一人做坏事时,什么都做得出来。见到君子的时候就畏畏缩缩,掩藏自己不善良的行为,而标榜自己的好处。其实别人看他,好像就能看到他的五脏六腑一样清楚,这样的做法有什么益处呢?因此,勉强在形迹上伪装是伪装不了的,唯独像慎独的人一样“诚于中”,方可“形于外”,“诚于中,形于外”是慎独的一个主要含义。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加强“慎独”修养,谨慎个人行为,就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在独处时也要做到表里如一。

东汉名臣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吏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到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荐举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这是什么原因呢?”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说:“晚上又有谁能知道呢?”杨震听后大怒,斥责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慎独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一旦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当个人私欲成为至高无上的追求时,就会腐蚀一大批的心灵,就会危害到社会的健康发展。

慎独不该只是先哲和圣贤们的追求,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践行之。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人何境,我们都要做到严于律己,谨慎不苟。慎独的表现在于隐和微,它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便是此理。

一天,元代大学者许衡与人结伴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中途,路边有一棵挂满果实的梨树,他人纷纷跑到树下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一人未动。有人问许衡:“你为什么不摘梨,难道你不渴吗?”许衡回答说:“这不是我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人们讥笑他迂腐,辩白说:“世道这么乱,管他是谁的呢!”许衡回答:“世道乱,而我的心不乱,梨虽无主,可我心有主。”

慎独来自于不断的反省自己,它可以使你的内心不断的清朗透彻,可以让你的人格越发的坚韧,慎独还是一面盾牌,它可以使你抵御来自方方面面的不良诱惑,可以使你踏实做事,坦荡为人,使得我们这个社会更加的文明有序,相处和谐。

慎独的品德如空谷幽兰,虽处高山峡谷之中,虽在人们视野之外,却能坚守自己的本分,保持自己的操守,独自绽放,默默飘香。

清朝雍正年间的叶存仁,他先后在很多地方做官,历时三十余载。一次,在他离任时,僚属们派船送行,然而船只迟迟不启程,直到明月高挂才见划来一叶小舟。原来是僚属为他送来临别馈赠,为避人耳目,特地深夜送来。他们以为叶存仁平时不收受礼物,是怕别人知晓惹出麻烦,而此刻夜深人静,四周无人,肯定会收下。叶存仁看到此番情景,即兴写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随后将礼物“完璧归赵”了。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有了这些古人训诫弟子鞭策儿孙的激语,才有了头悬梁、锥刺骨、凿壁透光、囊萤映雪等诸多苦读的铸成大器扬名于世。

想想渭水河畔闲情垂钓的姜子牙,虽有经天纬地的治国才能,却不张扬,更不助纣为虐。是贤明的周文王慧眼识珠,这才有了八百年周家天下的长久传承。

人生不会总是被繁华、鲜花、荣誉和掌声所包围,当一切在华丽转身之后,长久陪伴你的将是落寞和空虚。这时的你,需要的是用慎独慎行来应对困难,用微笑来善待生命,在岁月的风霜雨雪中去深刻地感受生命的醇厚绵长,让心境坦然,让生命淡然!P2-5

目录

第一章 天命: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1.幽兰自馨,君子慎独

 2.懂得自省,才能不断进步

第二章 时中:张弛有度真君子

 1.不择手段的“反中庸”者

 2.逐渐修成君子

 3.恪守道德,甘于清贫

第三章 鲜能:利欲之心人皆有之

 1.孔子的“中庸”思想

 2.学会做财富的主人

 3.只因欲望漫无边,结果两手攥空拳

第四章 行明:既无过之,亦无不及

 1.凡事都讲求“度”

 2.物壮则老,过犹不及

第五章 践行:实践出真知

 1.行得一分,才真能解得一分

 2.实践方得真知

 3.学以致用方显真智慧

第六章 大知: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1.善执两端而用其中

 2.善扬其长,力避其短

第七章 予知:聪明反被聪明误

 1.切莫聪明过了头

 2.聪明并不等于高明

 3.不要拿鸡蛋碰石头

第八章 铭记:终身践行中庸之道

 1.修身贵在自觉

 2.认识到错误就立即改正

第九章 至境: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1.宁死不食周粟

 2.中庸之道与对症下药

第十章 问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

 1.宽恕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2.坚持原则,和而不流

 3.志向坚定,品格高洁

第十一章 素隐:无怨无悔,遵道而行

 1.欺世盗名的明武宗

 2.半途而废者难以成功

 3.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第十二章 费隐:君子之道费而隐

 1.细节不可忽视

 2.努力摆脱一知半解

 3.谦虚好学,乐此不疲

第十三章 笃行:君子之行,安然守正

 1.以人为本,善待人才

 2.忠恕之道与中庸之道

第十四章 修身:贫贱富贵,各安其行

 1.安守本分方得安享终生

 2.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第十五章 行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积累知识就是积累成功

 2.有谦乃有容,有容方成广

 3.夫妻和顺则万事可兴

第十六章 鬼神:道是无所不在的

 1.重视祭祀的孝文帝

 2.内心的“诚”是关键

第十七章 福禄:功夫不负有心人

 1.王祥“卧冰求鲤”

 2.汉文帝德礼治天下

第十八章 无忧:周公制礼行天下

 1.中庸道德价值的评判

 2.对自己的修养和作为要谨慎

 3.按礼制服丧也是孝道的体现

第十九章 达孝:孝是治国安邦的修身基础

 1.百善孝为先

 2.善于继承前人的志向

第二十章 问政:治国理政的方法和原则

 1.国以人兴,政以才治

 2.以仁治国,以仁兴国

 3.成事在勤,谋事忌惰

第二十一章 诚明:诚则明,明则诚

 1.诚是儒学的奠基性观念

 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自诚明”与“自明诚”

第二十二章 至诚:真诚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1.君使臣以诚,臣事君以忠

 2.谋事以诚,信誉为重

 3.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对方

第二十三章 致曲:真诚之人能化育万物

 1.由局部达到整体的诚

 2.真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第二十四章 前知:至诚之道,可以先知

 1.先知来自于自身的修炼

 2.倒行逆施,天怒人怨

第二十五章 自成:诚者自成,合内外之道

 1.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

 2.仁者爱人,成己成物

第二十六章 无息:至诚的德行永不停息

 1.生命不止,为诚不已

 2.博大高明,悠远长久

 3.至诚的三种情形

第二十七章 明哲: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1.修养德行,适应圣人之道

 2.能知进退就不会招人嫉妒

 3.积蓄力量,寻找合适的时机

第二十八章 愚贱:愚而好自用,贱而易自专

 1.独断专行,必铸苦果

 2.人要有自知之明

 3.孔子遵从周礼的原因?

第二十九章 取信: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1.把王道推行到天下

 2.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3.身体力行,为不言之教

第三十章 敦化:至圣之德广大如天

 1.孔子祖述尧舜的脉络

 2.孔子祖述尧舜的内容

 3.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第三十一章 至圣:能与天相匹配的德行

 1.居上者要“临之以庄”

 2.成大事者,必有过人的肚量?

 3.精明强干,内外兼修?

第三十二章 天德: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1.孔子的“天命观”

 2.“诚”是天人合一的联结点

第三十三章 德化:弘扬德行的最高境界

 1.君子之道不可急功近利

 2.于无声处听惊雷

参考文献

序言

《中庸》是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中庸》原为记载古代典章制度的书籍——《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子思所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子思“困于宋,作《中庸》”。子思(前483—前402年),姓孔,名伋,字子思,鲁国人。他是孔子之孙,又为曾子的弟子。在《中庸》中,子思通过对孔子中庸思想的阐发,完善和深化了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因而被后世尊为“述圣”。孟子受业于子思,将其学说进一步发扬光大,形成了思孟学派,因此子思又是儒家思想发展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中庸》是古代儒家典籍名篇,被南宋理学家朱熹列为“四书”之一,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传统文化之“经学”中“立天下之大本”的学问,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朱熹曾高度赞誉《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只要按照《中庸》的要旨修身、治国,一定可以达到天地万物各得其所、世界大同的美好境界。由此可见,在古人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中庸》起着多么巨大的作用。两千多年来,无数志士仁人通过精研《中庸》,从中汲取智慧,上以治国平天下,下以修身齐家。

《中庸》全书包括三十三章,其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及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的内容着重从多个角度论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第二十章承上启下,从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处理政务的方法一事着手,通过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与加强人自身修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阐明天下通行的五项伦理关系、三种德行以及治理国家的九条原则。在本章的最后引出全书后半部分的核心——“诚”,并强调要做到“诚”的五个具体方面。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的内容,便是围绕“诚”来展开的。

从整体来看,《中庸》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至诚无息”,将“诚”看作是世界的本体。《中庸》的核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迂腐、缺乏个性、走中间路线、不思进取,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中庸之道是儒家先圣先贤的智慧结晶,也是最能代表中华思想的人生观,而且不仅是儒家,也不仅在中国,中庸之道还得到世界上其他思想派别、其他文明的一致推崇,这在世界思想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与人类生活问题有关的古今哲学中,还不曾发现一个比中庸这种学说更深奥的真理。

中庸之道上达于天,下至于地。它发端于浅显的知识,推究到事物的深奥精妙之处,昭然于天地万物之间。如天鹅绒衬托下的水晶,处处闪现着美妙的光芒。许多理学大家持守《中庸》的信条,许多儒者用《中庸》的方法论思考,即使到了现代社会,它仍然历久弥新。这正是经典与众不同、永不过时的魅力所在。

为了便于读者读懂、读通《中庸》这部高层次的理论色彩浓厚的著作,我们精心编制了《中庸全编》这部书,对《中庸》进行全面细致、通俗易懂的解读。本书除了原文外,还包括“白话翻译”、“义理评析”、“跟进解读”三个部分,“白话翻译”对《中庸》原文进行了准确细致的翻译;“义理评析”在把握《中庸》原文要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带领读者聆听《中庸》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方略;“跟进解读”从修身养性、处世经验、人生励志、领导艺术等多个角度出发,阐发蕴藏其中的真理,并以经典案例加以印证,帮助读者深化理解《中庸》这一传世经典中所包含的智慧,相信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内容推荐

《中庸》体现做人的规范与智慧。《中庸》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君子诚信、宽容、理性,和顺致中和,不好高骛远、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君子必安分守己、实事求是,顺其自然,而不生非分之想,不做有求之事;不管是失意还是得志,是顺境还是逆境,都秉持高尚的道德原则,恪守本分,己立以立人,己达以达人。

这本由道纪居士编写的《中庸全编》是对本书的一次全新阐释。

编辑推荐

《中庸》是对为人处世的精辟总结。《中庸》主张,做人做事要公平公正,无偏私,要合群,为群体谋福利,以人为本,注重和谐。有句话:存在就是合理。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险恶的世界,如果能按中庸之道,以包容、接受的态度去对待一些“异”的存在。做人各尽其职,名副其实,那么,既能保持自身的利益,懂得制约,又不会失去总体的团结和平衡,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

这本由道纪居士编写的《中庸全编》是对本书的一次全新阐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3: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