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次是遇见你》由张丹著。现代性的理性和逻辑鼓励恶性竞争和强权,其实这是对演化论的错读和误用。从博物学的观点看,适应与共生对于个体、群体和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建立在现代科技之上的强力角逐正在把人变成机器、变成非人,但这并不是人类的宿命,人们可以尝试博物学生存。
张丹的这本《另一次是遇见你》告诉您: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我们的非人类动物朋友,你们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血亲、芳邻。终有那么一天,在每一个是或不是世界动物日的日子里,人性的光辉同样也照耀在被遗忘的动物身上,人类动物与非人类动物作为生命共同体唇齿相依的意识融入你我衣食住行的每个细节,自觉、自愿、自动、自发。
1.假如给你三天黑暗
——盲人陈燕与导盲犬珍妮的故事
她
我要努力把别人眼中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把别人耳中的音乐当做我的乐曲,把别人唇上的微笑当做我的幸福。
——海伦·凯勒
她喜欢一切能动的东西。滑旱冰、开卡丁车、骑独轮车都能带给她一种自由自在、飞翔般的感觉。
唱歌、游泳(深水证)、跆拳道(黄带)、绘画、弹钢琴、调钢琴、写作、演讲、操作电脑、收拾房间、手工活、全套包饺子……这么说吧,还有什么是她不会的?
这“十八般武艺”有的是出于兴趣,有的则是被逼出来的。比如,童年时因为看不见而常被欺负,没人愿意跟她玩。一些顽童总是对她到底能看见什么格外感兴趣,常常打她一下就围着障碍物跑,她只要追赶就会被撞到或摔倒,顽童们见状便开心得哈哈大笑。后来她练会了打暗器的本领,顽童们故伎重演时,她就让石子去追他们了。
她双眼患有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左眼视力为0.02,有微弱光感和色感,右眼完全失明。
说白了,她从小就是一个盲人。
上帝给她这个盲人关上了一扇门,又给她打开了一扇窗——不,是好几扇窗。
她就是陈燕。
一生笃信佛教的姥姥和中国盲人钢琴调律师委员会主任李任炜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贵人,前者教她做人,后者教她做事。
她成名甚早,2004年就出版了自传《陈燕耳边的世界》。她的诸多头衔中包括中国第一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北京陈燕新乐钢琴调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燕钢琴公益热线创办者兼主持人、北京市东城区盲人协会主席,等等。
对于“盲”字,字典上的解释是:“亡”意为“丧失”“消失”“失去”。“目”指“视力”。“亡”与“目”联合起来表示“丧失视力”,本义:双目失明。
盲人被称为“残中之残”,是困难群体中最困难的群体。
然而,究竟谁是盲人,谁是明眼人,这是个在我与她交往的过程中常常自问的问题。
一个眼睛“没毛病”的人,心灵却被污垢尘封,不敬天地,不信因果,造孽无数,这样的人其实才是真正的“失明者”,顶多也只能算是个有视力的盲人。用眼看世界只能看到眼前,难有远见卓识。
而一个像她这样的人,虽然不幸双眼失明,虽然世界在她的眼里无比模糊,可她的心却清净透亮,就像西北风劲吹时北京上空那万里无云的蓝天,没有丝毫阴影。她看这个世界的方式是用心。她的心里充满了光明。眼盲心不盲,即使眼睛看不见,也有爱指引着她前进。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
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名著《笑面人》里有一章的标题就叫“瞎子教我们怎样看”,里面这样写道:
我们全都是瞎子。吝啬的人是个瞎子,他看到了黄金,却看不到财富。挥霍的人是个瞎子,他看到了开始,却看不到结局。风骚的女人是个瞎子,她看不到自己额头的皱纹。饱学之士是个瞎子,他看不到自己的无知。老实的人是个瞎子,他看不到无赖。无赖流氓是个瞎子,他看不到上帝。上帝是个瞎子,他创造世界的那天,竟没看到魔鬼也混在里面。我也是个瞎子,我滔滔不绝地说,没看到你们全都听而不闻。
“健全人”或“正常人”通常只开发了其生命潜能的一小部分,而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和演讲家海伦·凯勒、意大利著名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盲人女教授杨佳和本文中的陈燕们则显然大幅度地开发了某些沉睡的潜能,焕发出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在她的生活和生活乐趣中,凯勒小姐给我们这些没有那么多困难需要克服的人们上了不能遗忘的一课。”“凯勒是一个让我们自豪与羞愧的名字,她应当得到永世流传,以对我们的生命给予最必要的提醒。”美国前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与《青鸟》作者梅特林夫人在推荐海伦·凯勒的作品时所说的话,同样适用于陈燕。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