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进入高山下的深林,遇到暴风雷雨而不迷失方向,尧由此知道舜是足以托付天下的人。尧告老时,让舜代理天子的政事,让他巡视天下。舜被举用处理政事二十年后,尧便让他代自己执政。舜代理执政八年而尧去世。三年服丧结束后,舜让位给丹朱,天下人却都归向舜。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侄、益、彭祖这些人,尧在世时就都被任用,但却没有明确的职务分工。于是舜来到文祖庙,同四方诸侯之长商议,大开四面国门,畅通言路,命令十二个地域的长宫发扬光大帝尧之德,广施仁政,疏远谄佞的人,只有这样,偏远的部族才都会前来归顺。舜对四方诸侯之长说:“哪一位能奋力做出成绩,发扬光大帝尧的事业,让我任用他,辅佐我治理天下呢?”众人都说:“伯禹出任司空,可以发扬光大帝尧的功业。”舜对禹说:“嗯,好的!禹,你来平定水土,你可要努力做好这件事。”禹跪拜叩头,要推让给稷、契和皋陶。舜说:“虽说如此,还是你去吧。”舜说:“弃,百姓开始闹饥荒了,你掌管农事,负责种植各种谷物。”舜说:“契,老百姓之间不亲睦,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者都未能实现,你来担任司徒,细心地推行五教,宽厚待人。”舜说:“皋陶,野蛮的边民经常到中原来进行骚扰,内外贼寇猖獗。现在任命你担任狱官之长,触犯了五刑的要执法惩处,五刑分别在市、朝、野三处执行;五种流放之刑各有流放地点,五种流放地分别在三个范围之外:只有刑法严明才能取信于民。”舜说:“谁能管理好我的各种工匠?”大家都说垂可以胜任。于是任命垂为共工。舜又说:“谁能管理好各地的山林原野、草木鸟兽?”大家都说益可以胜任。于是任命益为主管山林原野的虞官。益跪拜叩头,想推让给大臣朱虎、熊罴。舜说:“还是你去吧,你们互相协助。”于是便派朱虎、熊罴辅佐他。舜说:“喂!四方诸侯之长,谁适合为我主持三大祭典?”大家都说伯夷可以。舜说:“喂!伯夷,任命你担任秩宗,每天从早到晚,都要恭谨,内心要安静、纯洁,公正无私。”伯夷要推让给夔、龙。舜说:“好吧,任命夔掌管音乐,教育公卿大夫之子。要正直而温和,宽宏而谨慎,刚强而不暴虐,办事干练而不傲慢失礼;诗是表达思想的,歌能加长诗的音节,声调要依据歌咏,音律要使声调和谐,八种乐器的声音都能和谐,就不会伦理错乱,神灵和世人都将安宁和睦。”夔说:“啊!我敲打起石制的乐器,各种兽类都随着我的节拍载歌载舞。”舜说:“龙,我最憎恶谗言和暴行,它会惊扰我的人民,任命你担任纳言,不论早晚负责颁发我的政令,你一定要诚实不虚。”舜说:“啊!你们二十二人,要恭谨啊,每时每刻都要辅佐我处理好上天交给我的工作。”舜每三年考核一次大家的政绩,考核三次以后,决定升迁或罢免。因此,无论远近,各项事业都兴盛起来。把三苗部族分别隔离开来。
这二十二人都成功地完成了他们的工作:皋陶担任法官,执法公平,实事求是,百姓信服;伯夷掌管礼仪,上上下下都谦恭礼让;垂统领工师,各种工匠都做出了成绩;益管理山泽,山林湖泽都被开发利用起来;弃主管农业,各种谷物都生长得茁壮茂盛;契担任司徒,百姓亲密和谐;龙主管接待宾客,远方的部族都来归附;十二个地区的长官奉法行事,九州百姓没有哪一个敢躲避和违抗的。他们当中唯有禹的功绩最大,他开通了九座山脉,疏通了九个湖泊,治理了九条江河.划定了九州的疆界,并规定丁各州对朝廷的贡物,没有不符合规定的。疆域方圆五千里,延伸到了遥远的不毛之地。南至交耻、北发,西至戎、析枝、渠夏、氐、羌,北至山戎、发、息慎,东至长夷、鸟夷,四海之内,都感戴帝舜的功德。于是,禹创作了《九招》乐曲,招来珍奇异物,凤凰也会飞来。天下的文明德政都始自虞帝时代。
原文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珠,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P15-16
国学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因此,国学不仅包括数千年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孙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也包含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广言之,国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文献,也包括实物;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我国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音乐、绘画、医药、戏曲等等。
国学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学问。上面说的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近代以来,国学的研究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比如敦煌学、甲骨学,是随着有关文物的出土而兴起的;比如红学,是随着文学理论和学术风气的发展变化而兴起和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术的进步,必将有更多的学问被纳入国学研究的范围。
数千年来,中国人做学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比如思想理论、史学理论、文学理论,以及训诂学、考据学、音韵学等等。但这些理论和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史学研究领域,由于地下文物的出土,王国维等人提出了以地下文物与传世文献相补充互证的“二重证据法”。近代以来,西风劲吹。国人主动借鉴西方学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学问。王国维借鉴尼采的哲学理论研究中国的文学戏剧,胡适以杜威的实验主义研究中国的“国故”。国学从来没有拒绝外国学问的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改造,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学、因明学;自明朝末年西学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天文学、数学等就已经融入了西学的因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不少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它们自然也成为了国学的一部分。因此,国学又是开放的、随时代而进步的。那么,当今我们研究、振兴国学,不允许也不应该倒退,不允许也不应该僵化。
然而,国学又是与西学明显区分的。国学是西学的对应物,是与西学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在近代,西学挟坚船利炮强势进入中国之后,中国人还视自我,对于中国固有之学问的称呼出现了中学、国故学、国粹、国学这样的名称。面对“帝国主义”的强大,中国人自愧不如,一方面拼命地学习、引进西学,另一方面拼命地贬低、抛弃国学。虽然也有一些人,如张之洞为保护中华文化之根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胡适,提出“整理国故”,以“再造文明”“建立民族自信心”,但其声音终被时代所淹没。国学一再被严重曲解和轻视,造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大断裂。也许,这一历史过程是必然的。但回顾过去,中国在走向独立富强的过程中,国学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太惨重了。
新中国成立后,饱受屈辱的中国人从此站立了起来,民族自信心大大加强,但没有能够及时认识到国学在新时代的重要性,甚至仅存的一点点国学遗产也进一步成为被抛弃的对象。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走向富强的国人终于幡然醒悟,保护和振兴国学逐渐成为全民的共识。一个强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中国人,从领导者、学术界到普通百姓,都在重新发现国学的现代价值。同时,在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东西方各国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中国学问,中国的一切都在被重新评价。中国不仅为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而且也面临着以优秀的中华文化向全人类贡献智慧的责任和挑战。
那么,这套经典传家丛书的编纂就是可喜的,编纂者的初衷和努力就是可敬的。希望这套丛书能发挥点滴作用,如同涓涓细水与千百万有志者的努力一道汇成大潮,去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为序。
由司马迁著的《图解史记/经典传家系列丛书》选取《张仪列传》,读者阅读之后,会对张仪这位战国时期著名的辩士和战国时期的外交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战国时期,贵族盛行养士,著名的“四公子”都拥有大量的门客,本书特意选取了“四公子”中的代表,即信陵君和春申君两人的传记一一《魏公子列传》和《春申君列传》,使读者能对战国时期的社会风气有所了解。陈胜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首倡者,是一位反抗暴政的平民英雄,虽然没有成功,但他首举义旗的历史意义不容忽视,因此本书选取了《陈涉世家》,把它和《秦始皇本纪》对照,也可看出秦王朝统治的残暴和人民的苦难。张良、萧何、曹参都是西汉开国功臣,通过阅读他们的传记《留侯世家》《萧相国世家》和《曹相国世家》,读者可以了解西汉开国的艰难和这些功臣的治国之道。
本书所选《史记》各篇,在文学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如《项羽本纪》《商君列传》《魏公子列传》和《陈涉世家》等,都是千古传颂的名篇,今天读来,仍能感受到司马迁所刻画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图解史记/经典传家系列丛书》是西汉时期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它规模宏大、体制完备,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等方面,几乎囊括了中国早期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它既是对先秦文化的重要总结,也是后人了解西汉初期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一手资料,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史记》原本精彩的语言给当代人造成了一定的阅读障碍,加之篇幅浩繁,影响了普通读者对于这座巨大宝库的开掘。为了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原著的精华,我们精选了其中具代表性且精彩的篇章辑录成书,并绘制了大量精美插图,力求更加真实、直观、全面地将中国历史的丰富与精彩呈现在读者面前,引领读者跨越时空的距离,进入辉煌的历史殿堂,从全新的角度和崭新的层面去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