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经济理论和金融实践的角度,主要解答了以下几个问题:
为什么20世纪以来金融市场屡屡发生崩盘事件?
为什么有的经济学家自称是科学家,有的自称是工程师?
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和物理学有什么渊源?
股票市场是选美比赛,还是盗梦空间?
回到事实和数据的一维和二维空间,能获得安全、稳定的回报吗?
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如此迅猛?
分享经济为什么具有广阔的前景?
市场崩盘是创造还是毁灭?
20世纪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发生了多次崩盘和危机事件,甚至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如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1987年美国股市暴跌、1989年日本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破裂、1997一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科技股泡沫破裂、2008年次贷危机。股市崩盘作为一个频发的金融现象,不但会摧毁金融市场的信心,而且有可能影响国家的金融稳定。每次市场震荡和危机中都会有一大批所谓“大而不倒”的公司倒闭,伴随着这些公司的破产,金融危机达到高潮。
另外,经济学家熊彼特将危机比作“创造性毁灭”。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石,经济的生命力在于改革创新,而改革创新之后,企业又将趋于固化,企业家精神渐渐消亡,这会造成一种极为不稳定的体系。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生产方式使旧的一切变得过时,强迫现存企业要么适应新形势,要么负隅顽抗直至最终宣告失败。当创新步伐突然加快的时候,严重危机就爆发了。这说明,在各种形式的危机掩盖之下,都孕育着新的投资的“黄金机遇”。直面和抓住机遇,才是穿越市场周期获得成功的关键,也就是说,任何时候,总有一种资产处于牛市状态。
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和劳动分工
人们对经济和金融现象系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亚当·斯密。斯密出生于苏格兰一个富裕的海关职员家庭,曾在格拉斯哥大学任教,讲授道德哲学课程。1776年3月,亚当·斯密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在《国富论》中,他说道:“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说的话不是唤起他们的利他心,而是唤起他们的利己心。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在他看来,自由市场表面看似杂乱无章,背后其实受到了“看不见的手”的指引,去促进一个并不是出自本心的目的,并把事情做得恰到好处。
《国富论》还讲了一个扣针厂的故事:有一次,亚当·斯密去参观一家扣针厂,发现做一枚扣针需要18道工序,在一个按照分工组织的10个工人的工厂里,平均每人每天可以生产4800枚扣针。如果没有分工,一个普通人一天做不了一枚扣针,一个会使用机器的人也做不了20枚。这让亚当·斯密看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增加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这个故事连同亚当·斯密的头像都印在了英格兰银行20英镑钞票的背面。
亚当·斯密开创了自由主义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家为证明市场竞争下的个人理性会推动经济和谐而前赴后继。期间,所有对自由主义经济的质疑,都被古典经济学和亚当·斯密的光芒所掩盖。
大萧条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
直到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纽约证券交易所经历了其问世以来最具灾难性的一天——大崩盘开始了。其中有一则小故事:
一个投资者在1929年初的财产有’750万美元,最初他还保持着理智,用其中的150万美元购买了自由国债,然后把它交给妻子,并且告诉她,那将是他们以后所需的一切花销来源,如果,万一有一天他再向她要回这些债券,一定不可以给他,因为那时候他已经丧失了理智。
而在1929年底,那一天就来了。他向妻子开口了,说需要追加保证金来保护他投到股市上的另外600万美元。妻子刚开始拒绝,但最终还是被他说服,把钱都给了他,故事的结局可想而知。这个故事成为那个时代投资者经典的缩影。
大崩盘之后,随即发生了经济大萧条。到1933年底,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跌去了2/3。大约有1300万人失业,几乎在4个劳动力中就有1个人失业。大萧条迅速波及全球,德国和日本则走上了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不归路,将世界拖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渊。
伴随着大萧条进入高潮阶段,1936年终于盼来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通论》的问世在惊魂未定的西方世界引起了轰动。有的学者甚至把凯恩斯的理论比作“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
《通论》提出了人类的三大心理规律,证明自由竞争的经济会最终走向有效需求不足。首先,随着收入的上升,消费的比重会越来越低;其次,人们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进行投资的行为会受“动物精神”的左右;最后,越来越低迷的利率,会使货币政策掉入“流动性陷阱”而宣告失效。P1-3
本书将人口研究和宏观经济理论应用于理解资本市场,具有独到的框架和见解,对于理解新常态下经济和行业发展方向,颇具借鉴意义。
——蔡昉
在古典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框架下,在任意一个时间窗口,地球上总存在一类牛市资产。这是本人2010年在世博会法国馆给巴黎九大博士生开学典礼的学术报告中的定理一。前宏源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陈博士等人,他们作为新生代的高颜值的宏观分析师,开放中蕴含古典。
本书将一般均衡思维与活生生的金融现实结合,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实战性强,值得一读。
分享经济时代,既是古典思想的回归,更是新兴古典时代的到来。未来,属于专业时代。新时代不是期待来的,是我们共同创造出来的。新时代,属于所有时代的人。我们20、30、40、50、60、70、80、90以及00、10后,一起共勉。同时,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执政党的新改革暨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思维。
——房四海
该书从古典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分析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框架,并预示了未来分享经济的发展方向。分享经济的优势在于对接碎片化的需求和供给,有助于有效供给对于需求的回应与引导,一旦实行了成功的颠覆性创新,市场上的回应就是波澜壮阔的交易生成,对于经济增长是实实在在的推动。
——贾康
作者广泛涉及了汇率、资本回报、货币发行和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等货币经济学热点前沿问题,既立足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又体现了金融创新时代货币的内生性,还深入解读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该书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分析的新颖角度值得推荐。
——盛松成
力图基于宏观经济分析复杂的谱系,吸取其分别深刻、互补的思想,建立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诸问题的分析框架,这是本书的最大特征。这也许是中国经济学人,站在21世纪欲创新经济学所不能忽视的重要视角。
——夏斌
三位笔者相识于在五道口金融学院学习期间,共同关注中国经济的现状、问题、发展与未来。纵观世界金融发展史,每种经济思想体系的出现都和其时代背景、现实问题紧密相连,从新古典、新凯恩斯到奥地利、后凯恩斯等有代表性宏观经济学学派的思想,尽皆如此。
当前中国经济也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特殊时代。这给予了经济研究特别的机遇。从大的周期看,人口结构正在改变,人口红利已过拐点;从经济和货币政策周期来看,市场化价格体系进一步完善。然而,转型过程中波动剧烈,其冲击在资本回报率和人民币计价资产价格上已显现;各国经济地位的改变,也推动以更细致深人的社会化分工为目的的分享经济的崛起,不啻于一次“金融巨震”,更深层次改变世界经济的格局与版图。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向新的更加分散和去中心化的发展模式转变,在这个关键的时点来呈现我们对经济、金融市场和行业发展的理解,也颇具意义。因此,站在这一角度,本书极力从经济理论、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实证去捕捉这一时代的脉搏。最终形成了本书的特殊结构,既有经济思想,又有经济、金融理论和资本市场的印证,从研究出发,落点在经济现实和资本市场。
本书包括人口、汇率、货币、财政等多个主题。本书的完成得到了众多的专家、学者和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在此特别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蔡叻院长,九方宽客房四海教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贾康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盛松成司长,当代经济学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参事夏斌等权威专家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推荐。感谢给予我们诸多帮助的同学和同事。感谢中国经济出版社的编辑燕丽丽博士。还有关心关注过我们的所有朋友,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书中的问题和结论都是探讨和开放式的,文责自负。
导读
第一章 经济学实证主义与跨学科的方法论
第一节 演化经济学的谱系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中的控制论:反馈与均衡
第三节 索罗斯的反身理论
第四节 人口红利、刘易斯拐点与中国通胀
第二章 中国经济的周期分析框架
第一节 人民币实际汇率研究框架
第二节 中国资本回报暨人民币汇率研究
第三节 内生的流动性
第四节 人民币货币发行机制
第五节 大宗商品价格和中国需求的实证
第六节 中国的库存周期和资产配置
第七节 资本账户开放与货币国际化之辩
第三章 经济和人口周期下的“牛市”
第一节 汇丰PMI靠谱吗
第二节 十问索罗斯:货币机制、汇率和利率体系
第三节 新常态的货币政策价格工具
第四节 回顾日本量化宽松的市场表现
第五节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从人口视角看本轮牛市
第六节 股市为什么会崩盘——理论分析框架总结
第四章 经济未来和行业展望
第一节 经济周期下的互联网金融
第二节 共享经济的分布式去中心化发展
附录一 汇率决定和宏观均衡汇率理论
附录二 萨缪尔森—巴拉萨模型假设和推导
附录三 资本生产率的均衡值
参考文献
后记
凯恩斯在《通论》中曾说:“从社会观点看,要使投资高明,只有战胜时间和无知的神秘力量,加强我们对于未来的了解;但从个人观点看,所谓最高明的投资,则是先发制人,智夺群众,己所不欲施之于人。”投资从长期来看,是“战胜时间”;从短期来看,是“先发制人”。而只有基于严谨的学术之上的研究才能“战胜时间”,继而才能“先发制人”。但短期的市场博弈,后者受到索罗斯所说的市场的“反身”作用而变得不可控。
宏观研究已经基本形成了学术研究、政策研究和商业研究三种在方法、目的和结果上均泾渭分明的模式。首先,学术研究追求的是研究框架和分析方法的创新性。经济学诺奖级的研究很多是将其他学科的理论或统计方法引入到经济领域,从而开辟了分析经济问题的一个新的视角,例如,理性预期、真实经济周期和信息不对称等。学术宏观的特点是不仅知道,而且知道为什么知道,即有方法论基础。
政策研究的问题更为短期和务实,政策研究的出发点通常是某种学术观点,最终目标是解决现实问题。如果把学术研究者比作科学家的话,那么政策研究者就可以比作工程师。科学家的目标是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工程师首要的是解决问题。革命性新技术都是科学家推动出现的,科学家的使命是发现或发明新技术,他们遇到的问题是开放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是发散的。科学家做事情的目标也是模糊不可量化的。而工程师需要做出满足指定要求的产品,工程师遇到的问题是封闭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是收敛的,做事情的目标也是清晰量化的。前美联储主席Alano So Blinder说:“经济学家在他们最为了解,也最易达成一致的领域,对政策的影响最小;而在他们最不了解,分歧最大的领域,对政策的影响最大。”
而商业研究与前二者的差别更大,商业研究追求的并非客观数据的准确性或真理,而是市场博弈或交易操作上的it!确,索罗斯把其比作“金融炼金术”。例如,在商品交易所内,交易员会对新的信息做出反应,如经济增长和失业率等信息,但是,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并不是经济数据,了解新闻不如预见场内的反应更为重要。有一个场内交易员在政府发布通货膨胀报告引发的交易混乱中赚了1000万美元,混乱平息后,他走出交易所后向周围的人打听:“顺便问一下,最新的通胀率到底是多少?”对于同样的信息,准确地预测市场反应是商业研究的本质。而信息本身的重要性退居其次。
因为学术宏观有方法论基础,所以能够涵盖政策宏观和商业宏观研究。从这一理念出发,本书的主要特色就是形成了学术传统和金融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体系,用金融市场去证伪理论假设和预测。因此,我们采用的是理论(长期)、框架(中期)和实证(短期)三位一体的结构,基本涵盖了宏观研究的三个模式。要从理论和方法论开始研究的原因,除了研究的严谨性之外,在方法论上找出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共通性,有利于各学科背景的读者以较为熟悉的直观感觉,从更多的角度来体会经济学的思维。如“宏观经济学中的控制论:反馈与均衡”就以反馈、滤波、系统特性等自动控制角度去理解宏观经济学中主流的一般均衡过程。
这也是我们在经济学思维的跨学科比较方面的初步尝试。因此在写作的最初,我们就是按照自上而下、前后连贯、逻辑一致的要求来组织研究的。本书历时4年的写作和更长的思考时间,最早的一篇“人口红利、刘易斯拐点与中国通胀”发表于2011年5月。时间跨度并没有破坏各部分的连续性,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丰富和验证我们的观点,显示出理论思考的生命力。
经济学家对于几乎所有问题的争论,追根溯源来自方法论的分歧,或者说是问题打开方式的不同。大部分经济思想史多侧重于经济思想传承和发展的纵向历史,而忽略了与同时代其他学科的横向比较,而经济思想的对立往往来自其起源的学科视角之间的对立。从历史上看,经济学思想很多时候来源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控制论等其他学科,有时候经济学问题对其他学科也同样有启示作用。这就是为什么一流的物理学家和一流的经济学家能够毫无障碍地沟通,因为他们的研究在哲学和方法论上是相通的。就主流经济学的均衡理念而言,经济学在方法论上极大地借鉴了物理学的概念体系。
在方法论的有用性上,我们认同弗里德曼提出的实证主义的理念,即在一定时间框架下,经济学理论的预测结果必须是可以证伪的,否则理论就失去现实意义。之所以强调预测结果,是因为已经发生的事情总是会有无数种看似合理的解释。这一点在金融市场尤其重要。分析师和交易员的最大差别在于,分析师要领先于市场,分析师的预测必须是逆势的才能一鸣惊人,而交易员不能超前市场太多,只有顺势交易才能风险最小化。很多错误的原因分析却可能得到正确的结果,但并不意味着逻辑是对的,而只是一时没有被证伪。一旦在错误的逻辑上走得太远以致最终被证伪,后果可能难以想象。
本书按照逻辑的过程,首先,从经济学方法论开始(第一章);其次,在确立一定方法论的前提下,建立分析中国经济问题的框架(第二章);再次,利用本轮经济和市场周期进行检验(第三章);最后,展望更长期的经济和行业的走势——分享经济时代(第四章)。
第一章的“演化经济学的谱系”中古典经济学的对比,正如牛顿力学与达尔文进化论的比较。意识形态和方法论上的争论是推动现代宏观……一”“点对点”的即时互动,形成短期资源利用的所谓的“分享经济”,其中以Uber和Airbnb为代表,也包括在中国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三轮财富创造周期:第一轮是进出口贸易:第二轮是房地产和基建;第三轮是电商的发展。我们认为,第四轮财富的创造很可能来源于“分享经济”的崛起,“分享经济”对于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资本收益率下降、人口红利的消失等问题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正如量子理论统治着诸如粒子相互作用的微观世界,这也是微观世界的概率性存在和宏观世界的决定性存在的对立。既然只有一个自然存在,那么宏观与微观应该形成一个融洽的整体,应该存在一个万物终极理论。能把物理学所有领域纳入其中的单一理论,它就是物理学界的圣杯。也有学者认为,尽管一个包含万物的终极理论虽然是虚幻的目标,但在追寻过程中,也会得到很多新的科学洞见。
如第一章方法论部分所说,同样的困惑存在于经济学当中,如何调和对于经济的两种观点——一个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和马歇尔的供求曲线;一个是凯恩斯对遭受有效总需求不足的经济的分析——自宏观经济学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就是一个深邃的且不断受到困扰的问题。一直以来,经济学教科书中微观和宏观理论的割裂始终存在,追求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也是经济学界的圣杯,同样也是概率性和决定性的矛盾。后工业化经济,在经历了互联网崛起、社交网络传播后,终于迈进了“分享经济”的时代。从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的全球经济来看,资源的大量闲置和产能过剩,与凯恩斯所处的时代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分布式去中心化”结构的深化却浮现出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的身影。
按照《万物理论》,如果弦论能够描述量子引力,填补微观和宏观世界之间的理论鸿沟,那么,有理由相信,紧随其后的经济学也能迈出一大步,微观和宏观问题鸿沟的填补可能就在“分享经济”时代,也许就不会再有曼昆式的感叹了。
本书力求形成完整框架的系统性思维。书中的公式并不深奥,即使略去不看,也丝毫不影响对上下文意思的理解,各部分之间也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希望本书第一部分方法论和经济学思想的追溯对于对宏观经济学本身感兴趣的读者有所帮助;希望第二部分对于思考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和长期发展的人们能有所启发,从汇率、利率、通胀、人口等宏观现象到形成一定的思维框架;希望第三部分对关心经济如何影响资本市场的人们有所借鉴,金融市场的波动是检验思考成果的最好场所。
胡文杰、何珊、陈光磊编著的《金融巨震--迈入分享经济时代》从经济理论和金融实践的角度,主要解答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20世纪以来金融市场屡屡发生崩盘事件?为什么有的经济学家自称是科学家,有的自称是工程师?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和物理学有什么渊源?股票市场是选美比赛,还是盗梦空间?回到事实和数据的一维和二维空间,能获得安全、稳定的回报吗?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如此迅猛?分享经济为什么具有广阔的前景?
《金融巨震--迈入分享经济时代》既可以看作是具有深厚宏观经济理论基础的金融市场投资研究,也可以看作是涵盖了金融市场实证案例的经济理论的研究。一方面自上而下,融合了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非主流经济学思想、索罗斯的反身理论以及跨学科的方法论。从更宽更长的视野把握投资的时钟,总会发现任何时候都有一种资产处于牛市状态。另一方面承前启后,从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利率、通胀等宏观经济现象着手,对于探讨和理解在长期人口、传统经济周期拐点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分享经济兴起背景下中国经济未来的方向,提供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分析的框架。本书结合了作者(胡文杰、何珊、陈光磊)长期的经济理论和市场研究的思考,对关心金融投资、经济波动和行业发展问题的读者都有比较强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