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的南阳
想写这篇文章是源于二月河先生出任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一职在南阳引起的风波。如今,这场风波早已尘埃落定,当初南阳公众的种种猜测和不安已成为烟云,而先生笃守自己对南阳的“三不”诺言,仍在南阳这块养育了“四圣”的古老土地上生活着,让南阳人集体松了口气。由此,也足见南阳人对先生的热爱之深。
我当初听到这个消息时也很紧张,很快就给先生发了短信。后来才知道给先生打电话、发短信的人不计其数,扰乱了他正常的生活秩序,我顿时汗颜,这里边也有我的一份罪过呢。后来因为眼疾,我做手术住院了,也有更多的时间对一些事情进行思考,内心一拷问,我觉得自己和绝大多数南阳人对先生出任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一职的态度是不对的。
我和众多南阳人一样,对二月河先生的热爱来自敬仰。由对其作品的热爱,到对其人格的尊崇,我更觉得先生是我的人生导师。认识先生是从认识他的书开始的,后来与先生真正相识,是缘于先生与我素未谋面,却慨然为我这个无名小辈撰写书序,这使我在内心深处更增加了对他的敬意。在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遗憾:一些人,距离远时往往被罩上神圣的光环:走近后,就会由“神”还原为人。但与先生交往却不然,相交越深,知道他的故事越多,内心的敬意就越深。
先生多年来除了写作,每天都坚持写毛笔字、画画。我曾听一个朋友说过,他开了家玉器店,曾数次托人向先生求墨宝做招牌,均被先生婉拒了。我细细想想,还真没见先生为哪家店铺题过字呢!我知道,先生绝不是因为惜墨如金而不为这位朋友题字的,我亲眼见过很多县级,甚至是一个乡级的学校要办一个文学社的报纸找到先生,先生不收一文润笔费却欣然挥毫泼墨。一边是重金面前的拒绝,一边是分文不取的有求必应,说到底,我想在先生的心中是有一个底线的。一方面,对那些与文有关的,他无私扶持、倾心相助;另一方面,他也不是滥好人。先生心中泾渭分明,在先生这里有些东西是拿钱买不到的。在当下这个什么都讲效益、什么都讲钱的年代,这种对信念的坚守显得尤为可贵。
作为一个名家大师,先生为人很低调。我见过先生多幅字画:有淳朴可爱的果蔬,有凌寒傲雪一枝独秀的红梅,有雍容华贵富丽饱满的牡丹……而且先生的画几乎都配有诗词,品格不凡。我每每一见,即觉得眼福不浅、爱不释手。所以,当一个国家级期刊的编辑提出想为先生推出一期书画专栏时,我连赞是好事,很爽快地答应帮忙,没想到跟先生一汇报。先生却谢绝了。他认为艺术是修身的重要环节,写字画画的本意是修炼内心,没必要张扬。有相当长时间,我不理解先生为什么多年来一直捐款。但从不指名捐给某个人,而是捐给希望工程之类的官方组织。后来我理解了:他之所以不指名捐赠,是不愿人家感恩。为善而不图回报,这应该是真正的佛心,是大慈悲!
先生是南阳的一张名片,是南阳的宝贝。南阳人深爱着先生,而先生也始终将自己和南阳紧密相连。他说:“在我的心中,南阳是我的故乡、我的家园,自己对南阳有太深太厚的感情。”他将自己对南阳的感情总结为“三不”:人不走,情不变,不放弃。他一有机会就宣传南阳,宣传南阳的文化。我有一次到先生家中,见到先生一改往日风格,在家中穿着一套紫红色的唐装,更显得儒雅而神采奕奕。一询问,原来先生第二天要出访欧洲四个国家,去介绍南阳的汉文化,让中国古老文明的种子走出国门,传向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二月河是属于南阳的,但也是河南的,更应该是中国的。对这样一个德高望重、胸怀千山万壑的大家,我们一心想把他留在南阳,是不是束缚了他凌云的双翅?作为南阳人,我们的胸怀和眼界是不是太狭隘了呢?二月河不只是南阳人的二月河,他应该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代表。我相信先生走得越远,他的文化和精神就会传播得越远、越广……
P4-6
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厚重,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名人辈出。理清南阳文化发展的脉络。才能更好地探寻南阳文化发展的道路与方向。通过这几年对南阳的了解与感受,我认为文化是南阳最突出的城市符号,是南阳未来发展的宝贵资源。
南阳是汉文化的昌盛之地,其标志性无可取代。早在战国时期,南阳就是全国的冶铁中心,农业、手工业都十分发达。西汉时,南阳“商遍天下,富冠海内”,为全国五大都市之一。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发迹于此,故南阳有“南都”“帝乡”之称。经济的繁荣有力地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昌盛。两汉、三国时期南阳名人荟萃:张衡的科学成就举世称誉,因而他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以医圣张仲景为代表的汉代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医药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足智多谋的军事家诸葛亮成为人类智慧的化身。南阳的文学、乐舞、绘画、雕刻等艺术门类异彩纷呈,各领风骚,在整个汉代文化艺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最能反映汉代艺术水平的南阳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朴素而不单调,豪放而不粗疏,被世人称为“东方艺术宝库”。
南阳是河洛文化、荆楚文化和秦巴文化的荟萃之地,其多样性特色鲜明。南阳文化既有河洛文化的典重质实,又有荆楚文化的清奇灵巧,还有秦巴文化的苍凉豪放。这是南阳自古以来优越的自然环境、发达的水陆交通和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的。南阳境内河流纵横,山川秀丽,是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和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南阳郡为秦、楚等国与中原各国的交通枢纽,由关中向江淮此乃孔道。由伊洛向荆襄此乃要冲,既是南北交通的咽喉,又是西北通往东南的必由之路。发达的水陆交通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不仅为南阳的经济繁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更为河洛文化、荆楚文化和秦巴文化在这里的交融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阳是文脉相承的兴旺之地,其稳定性十分罕见。得益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并且较少受到战争的影响,自古以来南阳文化都十分发达,兼容并包,千姿百态。兴旺的文脉如长河奔流滔滔不息,从未中断。自两千多年前到现在,南阳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以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这“四圣”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人灿若群星:“二十四史”里有记载的南阳历史文化名人超过800人。到了现当代,南阳名人仍然层出不穷。目前,仅南阳籍两院院士就有19人,占河南籍两院院士的三分之一。另外,还有以姚雪垠、二月河等为代表的南阳作家群等。
先辈留下的丰厚文化资源为我们开展文化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我们要在传承和保护南阳厚重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创新与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使文化成为实现南阳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成为南阳城市发展的终极竞争力,这是我们共同的历史使命。人类前行到今天,“文化是根,文化是魂”的共识更有力地彰显出文化本来应有的鲜明印记。如果说文化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那么,一个国家对民族精神的塑造肯定是文而化之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无疑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民族精神最形象、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而且也考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毫无疑问。南阳作家群在南阳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南阳现有国家级作协会员30人、省级作协会员340人、市级作协会员450人,其中在全国知名或有相当影响的就有十数人。南阳作家群以整齐的阵容、众多的人数、独特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坛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成为文学豫军的重要力量,而且在中国文坛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是南阳当之无愧的文化名片和南阳人的骄傲,堪称南阳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
近年来。南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支持南阳作家群的发展。为建设人才队伍,培养文学新人,南阳成立了文学院,加强了《躬耕》杂志、《南阳日报·白河副刊》等文学阵地的建设,为南阳的文学创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全市广大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群众,创作了一批精品力作。这次我们从南阳老中青三代作家中遴选出35位代表,将其优秀作品以“南阳青年作家丛书”和“南阳作家自选集”两套丛书的形式结集出版,这是南阳文学发展史上空前的举措,旨在助推南阳文学创作,全面系统地展示南阳当代作家的整体实力,为南阳转型跨越、绿色崛起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希望这种助推能够成为南阳作家投身文学创作的新动力,期盼各位作家在个性化的文学创作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中共南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新会
2015年11月19日
王璇的《开满鲜花的大地/南阳青年作家丛书》描摹了南阳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记录了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悟,展示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解读处于现代发展中的南阳的文化渊源与情感趋向,力争从文化的角度揭示南阳文化的独特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地方文化特征
南阳作家群以整齐的阵容、众多的人数、独特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坛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成为文学豫军的重要力量,而且在中国文坛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是南阳当之无愧的文化名片和南阳人的骄傲,堪称南阳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
这本王璇著的《开满鲜花的大地/南阳青年作家丛书》为其中一部南阳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