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机车(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追梦历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鹤蜚
出版社 大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鹤蜚,本名孙学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辽宁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现任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民进会员,大连市政协委员。曾就读于辽宁文学院青年作家班、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年文艺人才(编剧)高研班。

《大机车》是以中国机车工业的代表——大连机车车辆厂成长、壮大、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发展不懈奋斗创造了中国机车无数个世界首例为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

《大机车》寄予了作者鹤蜚对中国梦的理解以及民族工业命运的深刻思考。

内容推荐

《大机车》是以中国机车工业的代表——大连机车车辆厂成长、壮大、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发展不懈奋斗创造了中国机车无数个世界首例为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

该书以时间为序,通过重要事件和涌现出来的人物真实地再现了大连机车车辆厂百年发展历程:屈辱中诞生的大连铁道工厂;可歌可泣的机车工人斗争史和涌现的民族英雄;新中国成立后大机车肩负起振兴中国机车工业的历史使命,从首台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的问世,到电力机车等机车产品的批量生产投放市场,大机车经历了从研修到研制、从替代进口到批量出口、从单一品种到多元化经营的一次次重大转变,凝聚着大机车几代人赤城的爱国情怀、勇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坚韧执着勇于创新的追梦精神。该书紧扣党中央、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主题,符合中国制造走出去的主旋律。寄予了作者鹤蜚对中国梦的理解以及民族工业命运的深刻思考。

目录

引子 国人的极致迁徙

第一章 沧桑印迹:屈辱中诞生的大连铁道工厂

 《中俄密约》催生中国东省铁路公司

 东方自由港

 大连第一家铁道工厂兴建

 为掠夺异地重建——东北头号大工厂

 满铁四十年“高速运转”

 “风光”一时的“东亚珍品”

第二章 暗夜明灯:可歌可泣的机车工人斗争史

 伤痕累累的老槐树

 疾风骤雨的革命斗争史

 大连中华工学会——光耀中华的名字

第三章 永载史册:追求长青梦想的民族英雄

 大机车走出共产党员大连第一人

 老铁山上的美丽候鸟

 骄子情怀

 世纪老人的荣耀

 赤心永鉴

第四章 绝地重生:废墟中的大机车

 惨不忍睹的破烂工厂

 粉碎国民党封锁

第五章 凤凰涅槃:开启中国机车新征程

 成就中国最大机车制造企业的雏形

 红色“引擎”的动力

 中国工人的骄傲

 田汉夫人安娥与大机车结缘

 工人捐赠朝鲜战场“大连铁路工厂职工号” 战斗机

第六章 中苏携手:那些永难忘怀的岁月

 开往莫斯科的专列

 聘请专家与培养人才

 北七街19 号——风雨中的小洋楼

 “建议大王”巴霍莫夫

 特殊的“生日派对”

 难归故里

 阿盖耶夫首推计件工资制

第七章 肩负使命:十年奠定中国最大的蒸汽机车生产基地

 雄关而今从头越

 脱胎换骨的重生之路

 蒸汽机车的国家任务

 中国蒸汽机车第一家

 特殊的颁奖词

 激情燃烧的岁月

第八章 “巨龙”腾飞:内燃机车开启中国机车历史新篇章

 中国首台内燃机车牵动人心

 120 多个备选名字

 “巨龙”横空出世

 京剧《巨龙红旗游月宫》

第九章 亲切关怀:那些伟岸的身影

 周恩来与大机车的不解之缘

 刘少奇和邓小平同行视察大机车

 出特刊只为传佳音

 康克清大姐的叮咛

第十章 艰苦创业:打造内燃机车中国第一厂

 大机车强身健体

 吹响内燃机车的建设号角

第一台“ND 型”内燃机车研制成功

 首获铁道部一等奖

 为了告别的聚会

 援建坦赞铁路

第十一章 “东风”万里:“国宝”进入黄金时代

 夯实根基

 了不起的“东风4 型”

 50 多条生产线称霸行业

 “毛泽东号” 机车组的期待

 中国机车告别大批进口的历史

第十二章 往事荣耀:数不尽风流人物

 失聪的工程师

 “专家”的力量

第一代设计师的优秀代表

第十三章 长子情深:胸怀开阔勇担当

 305 条英雄好汉

 共和国长子情怀

 建造东北第一人行立交桥

第十四章 中外合作:从合作伙伴到竞争对手

 走出去天高地阔

 不断升级的合作之路

 “东风”劲吹

 铸就1000 台内燃机车的传奇

 “机车摇篮”的1988 年

 “东风6 型”走向世界

第十五章 沧桑砥砺:中国机车奏响民族工业的时代最强音

 中国铁路线上的“大连制造”

第一份国家海外订单

 勇敢的“自我淘汰”

 大机车的“中国心”

第十六章 风雨洗礼:“东风”万里谱华章

 角力中国铁路大提速

 “非洲雄鹰”青睐大机车

 “钢铁丝绸之路”上的检验

 百年大机车厚德流光

第十七章 再造优势:铸就中国机车新时代

 “大力牌”电力机车创造历史

 重拾“老本行”

 来自大西北的召唤

 伊拉克——大战前的坚守

 中国首列城轨车辆大连下线

 曲线轨道上的一匹野马

第十八章 大机车改制:而今迈步从头越

 改制后的第一份大单

 蓬勃的“心脏”

 引进技术,接轨国际

 文化助力

 牵手庞巴迪

 登高远望

 聚集人才的高地

第十九章 筑梦天下:民族工业的世界传奇

 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产大功率机车开上“世界屋脊”

 泪洒唐古拉山口

 新兴的“无辫”有轨电车

 中国企业史上内燃机车最大出口订单

 登陆大洋洲

 电力机车冲出国门

 永远的“毛泽东号”

第二十章 红旗红 机车蓝:城市精神的原乡

 凝聚人心的力量

 滨海路上的蓝色河流

 “机车之夏”的情怀

 机车俱乐部——无法抹去的记忆

 风景这边独好

 守望城市工业历史文脉

第二十一章 深深依恋:那片我热爱的土地

 硬汉也柔情

 运动员变身“洋机神医”

 金牌“80 后”

 永远绽放的“机车玫瑰”

第二十二章 中国机车:“一带一路”的国家名片

 尾声 中国机车的大连样本

 附录 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大事记(1899 年—2014 年)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国产大功率机车开上“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这些高山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

2014年,大机车“和谐N3型”高原内燃机车首次登上“世界屋脊”,打破了青藏铁路大功率机车主要依赖美国进口的历史……

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铁路上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那就是青藏铁路的修建与开通运营。青藏铁路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成为沟通西藏、青海与内地联系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通道,同时也成为西部腹地路网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藏铁路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运输保障。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运营里程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青藏铁路的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其中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线路有960公里;昼夜温差达40摄氏度,最高风速达32米/秒,常年有风沙雨雪,并有较长的雷电区段,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为平原地区的50%,还有较强的紫外线照射;铁路最大坡度为20‰,最低海拔为2800米,最高海拔为5072米,还要经过世界海拔最高的风火山隧道、世界最长的昆仑山隧道和条件恶劣的羊八井隧道;铁路为单线运行,沿线基本实现了无人管理。青藏铁路的延伸线拉萨至日喀则段全长253公里,桥隧占全程的60%以上,其中最长隧道长达10.4公里。一直以来,担当青藏线客货运任务的是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进口的78台“NJ2型”机车。

2012年3月27日,由大机车制造的“和谐D3C型”0473号机车——牵引功率为7200千瓦的新型机车——牵引着K110次旅客列车从昆明火车站出发,途径滇、贵、湘、鄂四省2000公里长的铁路线,于次日正午抵达武昌,这是大机车制造的机车第一次穿越海拔平均2000米的云贵高原。

2014年8月16日上午9时,随着韩红优美的歌声在车厢里响起,青藏高原的拉日(拉萨至日喀则)铁路线上首趟“和谐号”客车缓缓启动,由大机车独家研制的“和谐N3型”高原火车头,牵引着长长的列车,昂首驶进“天路”。青藏高原铁路上从此用上了大功率国产牵引动力机车,将不再进口美国机车。

高原内燃机车的开发,大机车充分考虑和依托了青藏铁路的运行条件。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有强紫外线、多风沙、长交路等特点,而且青藏高原空气稀薄,气压低,燃料无法有效释放能量,此前,国产机车在青藏铁路面前只能望而却步,仅从事一些简单的调车任务,无法在这个区域运营。大机车研制的“和谐号”机车在拉日铁路担当客运和货运牵引任务,这是中国国产大功率机车首次登上“世界屋脊”。

大机车在研制高原内燃机车时采用了近远期方案相结合的思路。近期方案主要是在现有的“和谐型”机车基础上进行适应性改造,争取机车在短时间内小批量投入运用,充分摸索和研究目前“和谐型”机车在高原的适应能力和运用情况。远期方案是根据近期机车的使用情况及积累的数据和经验,为青藏铁路量身打造一款适用的机车。

总体方案设计是在“和谐N3型”机车主结构和主参数不变的基础上,针对高原地区的特点进行适应性改进,以保证机车满足青藏线的运行要求。“和谐N3型”机车是我国目前性能最卓越的内燃机车,此前主要运用于我国东北平原地区,担负北煤南运等重要物资运输牵引任务。大机车在主传动参数、电气系统、冷却性能、柴油机、制动系统、转向架及司机休息室等方面对“和谐N3型”做了适应性改进和优化配置。机车为双司机室、内走廊、底架承载、整体式燃油箱结构;双司机室分为操纵端和非操纵端司机室,非操纵端司机室为司机生活休息区,内有休息床等生活设施,操纵端司机室内有操纵台、座椅、电暖气、空调、热水壶及制氧系统等;电气间为模块化整体式电气控制柜,强迫正压通风,左侧装有整体干式卫生间;电阻制动间内有电阻制动、I架通风机、主发通风机及空气制动柜;空气滤清间内有惯性滤清器、玻璃纤维滤清器等;动力间有16V265H型柴油机、主发电机及膨胀水箱;冷却间有顶置式散热器、冷却风扇、转向架通风机、两台空气压缩机及油水管路。每台机车单司机室操纵,双侧贯通内走廊,两台机车重联使用,两台机车可通过非操纵端司机室实现互通。电气系统、制动系统、辅助系统、转向架等都愈发科学合理。

大机车先期试制的两台“和谐N3型”高原内燃机车,于2014年7月13日抵达青藏铁路公司格尔木机务段,并且顺利完成了格尔木至拉萨、拉萨至日喀则的往返牵引试验,完成了高海拔地区的冷却能力、油耗、排放及制动的高原适用性试验。

“和谐N3型”高原内燃机车具有优异的牵引和制动性能,具有牵引吨位大、速度快的特点,能够缓解突破铁路客运运输紧张的局面,满足西部铁路客货运市场的基本要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机车采用了电子喷射柴油机及交流主辅传动技术,机车传动系统的效率提高到92%,辅助功率仅占机车总功率的4%。由于“和谐N3型”高原机车最高时速可达120公里,从拉萨到日喀则(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日喀则市南部)仅需三个小时车程,缩短了从拉萨到珠峰的时间,实现了拉萨至珠峰一日通达,游客坐火车看珠峰不再是梦。日喀则地区还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通过拉日铁路运输方便、经济,改变了以前只能依靠汽车运输的历史。  高原机车是大机车针对极端地理和气候条件研制的产品之一。通过攻克极端条件下的市场和技术难关,大机车不仅快速推进了研发制造技术的提升,也有利于市场的大规模拓展。

随着我国在高原铁路上投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西藏铁路网在“十三五”期间的扩张势如破竹,高原机车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同时也为我国高原机车向智能型、环保型方向创新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广阔空间。

“和谐N3型”高原内燃机车的成功研制填补了国内高原型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的技术空白,完全满足西部铁路对客货运内燃机车的需求,同时其先进性高、可靠性好、油耗小等特点使用户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谐N3型”高原内燃机车价格在2500万元左右,远低于美国的“NJ2型”机车,而且各项水平参数相当。大机车首期向青藏铁路交付了30台“和谐N3型”高原内燃机车,不仅促进了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态文明的发展,也是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的重要保证。P247-250

序言

每当年关将近,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都会同时把目光聚焦到轰轰烈烈的春运上。春运,几乎与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春运是一场国人共舞的温情大戏,那延伸的铁轨的另一端是家的牵挂,漂泊在外的人总会忍耐遥远旅途的苦楚艰辛,因为再艰难的旅途,也抵挡不住归家的诱惑。春运,像不可阻挡的巨大洪流,裹挟着国人的思乡之情和团圆之梦,将传统节日——春节的内涵用一种集体的奔走和短暂的迁徙推向了极致。

2015年1月29日,北京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人们只是稍微感觉有些凉意,仿佛冬的严寒已经过去,就连电视屏幕上的气象播报员也神情怡然地告诉观众朋友:这样的好天气较适宜旅游,您尽可陶醉于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中。然而,在这个年关将近的日子,恐怕没有多少国人会有心思去旅游,更为严峻的任务正在逼近。

当天从交通运输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传来消息:2015年春运从2月4日开始,在未来的四十天里,全国公路、铁路、民航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8.07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4%。春运期间,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联合开展%隋满旅途”活动,围绕社会关注的春运服务方面的热点问题,加强部门问协同,采取综合措施,为旅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担任春运重任的首选交通工具当然是火车。  。

2014年以来,中国铁路运输部门逐渐更换新型车体,装备最先进的牵引动力设备,实现时速由120公里向160公里升级,快速、特快列车向直达列车升级,对有一定代表性的旅客列车进行冠名,打造服务品牌,搭建了以列车为载体,以传承文化、宣传旅游资源为主题的合作桥梁。高品质的列车服务需要高质量、高性能的火车头承担牵引任务。2015年春运期间,“伊斯佳号”“QQ星号” “松花湖号” “大理号” “西柏坡号”等冠名号列车集体亮相,其中九成以上的冠名号火车选用了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生产的客运机车作为牵引动力。在进出首都北京的40对直达特快列车中,由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研制的“和谐D3D型”火车头牵引的就有28对。“和谐D3D型”火车头执行繁忙线路的旅客列车牵引任务,领跑春运,成为中国铁路真正的“客运王”。

“和谐D3D型”客运机车最高时速可达160公里,凭借7200千瓦的功率,可轻松牵引20节旅客列车车厢,一次最多可输送3000名旅客。它不仅可以在铁路客运专线上行驶,也可以在全国所有的电气化线路上快速牵引直达和特快旅客列车,实现我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和普通铁路的并线运用,满足客运形式多样化的要求。目前,它是我国铁路旅客列车牵引的主打车型。 或许没有多少人知道,无论是在美丽的南部非洲,还是在广袤的中国大地,到处都有大机车的身影。在全球电力机车中,每5台就有l台产自大连,而在遍布中国的无数条铁路线上奔跑的火车中,每2辆火车头就有1辆出自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有着“机车摇篮”之称的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就坐落在大连繁华的西安路商业区兴工街正对面——中长街51号。 “大机车”是中国机车行业,也是大连人对它的习惯性称谓。

历经不同的历史阶段,大机车这座中国铁路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工厂,以其曲折而又辉煌的历程,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机车的摇篮。从新中国第一台“和平型”蒸汽机车问世,到新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和谐电力机车等机车产品问世和批量投放市场,中国机车经历了从修理到研制、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替代进口到批量出口、从单一品种当家到多元化经营、从直流传动技术到交流传动技术的一次次重大转变,大机车成长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中唯一一家既能研制内燃机车又能研制电力机车和城市轨道车辆的行业领军者,内燃机车产量稳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占全国总保有量的一半以上,出口缅甸、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国家。大机车是我国火车头生产最多的工厂,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机车第一厂”。

大机车和大连这座城市一起,即将迎来116岁的生日。对于一座城市来说,116岁可能还过于年轻,但对于一座工厂来说,116岁,足可以笑傲江湖!

可以说,百年中国机车的历史浓缩在大机车。

大机车,你有着怎样的辉煌,你又有着怎样曲折的经历,你又是如何泅渡过历史的长河,不屈前行?……

后记

《大机车》从最初的采访到最后的写作完成,经历了两年多时间。两年多的时间里,我马不停蹄地在采访,在写作。当书稿完成的那一刻,我产生的不是如释重负的感觉,恰恰相反,我有了更多的忐忑和遗憾,为那些不能加入的文字,为那些未写进书里的同样感人和鲜活的人和事。由于篇幅限制,我只能选取采访中的一部分去写作,还有许多我采访过的让我感动的人和事没有写进来。但我要说,我的内心对你们永远充满敬意。

记得有一天,我接到一位老领导的电话,他对我说:“20世纪80年代,我们有《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有《高山下的花环》等打动人心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反映当时火热的生活和民族的精神的。你作为一个作家,应当多关注我们的时代,关注当下的生活,关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要写出时代的声音,记录时代的变迁,写出传递正能量的优秀作品。”

这之前,在一次画展上,我认识了大机车的杜刚、姜宏夫妇,又通过他俩认识了幽默的林治水等许多大机车人,他们颠覆了以往我脑海中固有的工人封闭和沉闷的印象。他们豁达、开朗、阳光、幽默、聪明、机智,又不乏质朴淳厚。他们在和我聊天时,每每会把“我们大机车”挂在嘴上。而提到大机车时,我能感到,他们都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和自豪。他们热情地邀请我说: “你到我们工厂看看吧,看看大机车是什么样的,写写我们大机车人。”

2013年年初,作为新当选的政协委员,我参加了大连市第十二届政协会议,在政协委员的名单中,我看到了郭福林、张忠等几个大机车人的名字。我找到郭福林副总工程师,当我把要写大机车的想法告诉他时,他非常高兴,并对着我这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讲起了大机车,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差点儿过了吃午饭的时间。他语速极快,从大机车的历史到现在,从大机车的产品到大机车人,滔滔不绝,如数家珍,那种动情的样子,深深地感染了我。大机车人对自己工厂的那份爱,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在我看来,那份爱已经刻在了大机车人的骨子里,融入了他们的生命中。

2013年1月23日,我第一次走进大机车,见到了毕毅副书记,他非常支持我的创作。2月6日,应毕毅副书记的邀请,我参加了大机车一年一度的新春团拜会,那算是我深入大机车采访的第一堂课。这第一堂课,就让我非常感慨。我曾经在政府部门工作过十几年,参加过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总结会、团拜会,大机车的团拜会是我见过最简洁、最干脆利落的会。团拜会上,没有主席台上一排排“老中青齐全”正襟危坐的严肃面孔,没有一项项繁杂周到的仪式,没有惯常冗长的让人昏昏欲睡的报告,董事长闵兴极其简短的致辞后,团拜会的文艺演出就开始了。所有节目全部是大机车工人自编、自导、自演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排练的,我至今还保留着那份团拜会的节目单,全场12个节目环环相扣,个个精彩,演出质量极高。

团拜会不久后,我参加了大机车春节前的走访。我跟着大机车工会的同志一起到了退休工人李宝德师傅家中,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大机车工人的家庭。让我惊讶的是,这个多年独自居住的70多岁的老人衣着干净整洁,家里收拾得整齐明亮,几乎是一尘不染。老式的柜子保存得完好如新,擦拭得锃明瓦亮;六七十年代产的老沙发,靠背虽然很旧,沙发布却洗得雪白;瓦斯台收拾得干净整洁。他曾经是一名吊车司机,工会的同志告诉我说,他开的吊车里里外外从来都是收拾得干干净净。李师傅精神矍铄,不停地打听工厂里的情况,言语中充满了对大机车的想念和热爱。

就这样,我开始了在大机车的采访。不知不觉,一个个大机车人开始向我走来,我也带着热情和期待,走进了大机车沸腾的厂区,开始了在大机车的采访和写作。

大机车已经走过了一百一十六年的历程。要写大机车,不仅要对大机车纷繁复杂的历史进行梳理,对那些尘封久远的往事进行甄选,更要了解中国机车的历史和大连城市的历史,了解那些曾经为中国机车工业发展而奋斗的人和事。我知道,这将是一项费心费力费时甚至是有些庞大的工程,仅仅有热情、有才华、有想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恒久的耐心、恒心、细心.更要有像大机车人一样对工厂的热爱、对工人的热爱、对中国机车的热爱、对中国民族工业崛起的自豪、对产业工人的“中国梦”的理解和对国机车工业未来的关好畅想。

这是我给自己设置的一场大考,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没有任何命题作文的担忧,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选择,这一切源于大机车的独特魅力和品质,源于大机车人对企业、对事业、对人生的热爱之情。

……

《大机车》书稿完成后,经过长时间的编辑出版过程,这期间大机车又发生了许多故事,而我又无法将这些故事及时地补充进书中,这成为我永远的遗憾。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写出了令人满意的《大机车》,我只希望通过这样一本书,能让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大机车,让更多的人关心中国机车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关注中国民族工业,让更多的人关注中国产业工人大军。毕竟,民族工业才是国家的支撑、希望和脊梁。

我还要感谢辽宁省作家协会,感谢负责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的专家评委对我的信任,把《大机车》列为辽宁省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给了我掘进的底气和力量。

经常,我看到远处飞驰而过的火车时,就会不由得想到大机车和大机车人,我会对着火车由衷地充满敬意地行注目礼。要知道,在中国,无论是冰天雪地的北疆,还是四季如春的南国,无论是风沙弥漫的戈壁,还是广阔无垠的草原,哪里有铁路,哪里就有大连机车的雄姿。

如今的大连已经昂首挺进地铁时代,那穿行于时光隧道里的地铁车辆,正是出自我们勤劳智慧的大机车人之手;城市最美丽最动人的风景,无疑是大机车生产的快轨车,当漂亮大气的快轨车疾驶过城市,我的心里会由衷地升腾起骄傲与自豪,为大机车,也为我们这个城市。

《大机车》终于写完了,虽然很累,但我又不舍得放下手中的笔,因为我发现,我有很多东西没有写进来,那些纯朴的笑容,那些期待的目光,还有那些鲜活的往事……我将在未来的写作中,对大机车和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振兴投入更多的笔墨。

当年,著名女作家安娥在大机车体验生活,她肯定不会想到,六十多年后的今天,也有一个和她一样对大机车充满好奇的女作家来到这里。她一定更想不到,六十多年后,她当年笔下曾经描写过的大机车,如今发生了怎样惊天动地的变化,成就了怎样的辉煌和荣耀。

也许再过六十年,还会有一位女作家走进大机车。我想,那时的她一定也会羡慕我,因为在大机车走向辉煌的进程中,我来过,亲历过,记录过,并真诚地热爱过。

走过一百一十六年历程的大机车正肩负着“接轨世界,牵引未来”的历史使命,正朝着成为跨地区、跨行业一流集团化企业的目标奋勇前行。

我知道,未来的大机车会更加辉煌。

祝福你,中国机车!

祝福你,永远的大机车!

鹤蜚

2015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8: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