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汪曾祺去世二十周年,由汪曾祺的故乡高邮宣传部牵头,组织编辑了汪曾祺故乡题材的作品综合文集《梦故乡》。在汪曾祺那些织满乡情的文字里,故乡旧貌得以永存,故土之景花团锦簇近在眼前。此书主要收录了《故人往事》、《故乡水》、《我的家乡》、《故乡的食物》等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梦故乡 |
分类 | |
作者 | 汪曾祺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017年是汪曾祺去世二十周年,由汪曾祺的故乡高邮宣传部牵头,组织编辑了汪曾祺故乡题材的作品综合文集《梦故乡》。在汪曾祺那些织满乡情的文字里,故乡旧貌得以永存,故土之景花团锦簇近在眼前。此书主要收录了《故人往事》、《故乡水》、《我的家乡》、《故乡的食物》等篇。 内容推荐 故乡,最熟悉、最遥远的地方;故乡,流转于记忆,给你温柔安慰;故乡,让你魂萦梦绕,永远热泪盈眶。故乡的风物、故乡的景致、故乡的人情、故乡的回忆、故乡的传说、故乡的梦境…… 《梦故乡》,独家收入数篇汪曾祺首次公开出版作品,完全囊括汪曾祺一生写故乡的所有作品。 目录 小说篇 散文篇 文论篇 诗联篇 书信篇 试读章节 刚才那两个老人是谁? 父亲在洗刮鸭掌。每个踱蹼掰开来仔细看过,是不是还有一丝泥垢,一片没有去尽的皮,就像在做一件精巧的手工似的。两副鸭掌白白净净,妥妥停停,排成一排。四只鸭翅,也白白净净,排成一排。很漂亮,很可爱。甚至那两个鸭肫,父亲也把它处理得极美。他用那把我小时就非常熟悉的角柄小刀从栗紫色当中闪着钢蓝色的一个微微凹处轻轻一划,一翻,里面的蕊黄色的东西就翻出来了。洗刷了几次,往鸭掌、鸭翅之间一放,样子很名贵,像一种珍奇的果品似的。我很有兴趣地看着他用洁白的,然而男性的手,熟练地做着这样的事。我小时候就爱看他用他的手做这一类的事,就像我爱看他画画刻图章一样。我和父亲分别了十年,他的这双手我还是非常熟悉。 刚才那两个老人是谁! 鸭掌、鸭翅是刚才从鸡鸭店里买来的。这个地方鸡鸭多,鸡鸭店多。鸡鸭店都是回回开的。这地方一定有很多回回。我们家乡回回很少。鸡鸭店全城似乎只有一家。小小一间铺面,干净而寂寞。门口挂着收拾好的白白净净的鸡鸭,很少有人买。我每回走过时总觉得有一种使人难忘的印象袭来。这家铺子有一种什么东西和别家不一样。好像这是一个古代的店铺。铺子在我舅舅家附近,出一个深巷高坡,上大街,拐角第一家便是。主人相貌奇古,一个非常大的鼻子,鼻子上有很多小洞,通红通红,十分鲜艳,一个酒糟鼻子。我从那个鼻子上认得了什么叫酒糟鼻子。没有人告诉过我,我无师自通,一看见就知道:“酒糟鼻子!”我在外十年,时常会想起那个鼻子。刚才在鸡鸭店又想起了那个鼻子。现在那个鼻子的主人,那条斜阳古柳的巷子不知怎么样了…… 那两个老人是谁? 一声鸡啼,一只金彩烂丽的大公鸡,一个很好看的鸡,在小院子里顾影徘徊,又高傲,又冷清。 那两个老人是谁呢,父亲跟他们招呼的,在江边的沙滩上?…… 街上回来,行过沙滩。沙滩上有人在分鸭子。四个男子汉站在一个大鸭圈里,在熙熙攘攘的鸭群里,一只一只,提着鸭脖子,看一看,分别丢在四边几个较小的圈里。他们看什么?——四个人都一色是短棉袄,下面皆系青布鱼裙。这一带,江南江北,依水而住,靠水吃水的人,卖鱼的,贩卖菱藕、芡实、芦柴、茭草的,都有这样一条裙子。系了这样一条大概宋朝就兴的布裙,戴上一顶瓦块毡帽,一看就知道是干什么行业的。——看的是鸭头,分别公母?母鸭下蛋,可能价钱卖得贵些?不对,鸭子上了市,多是卖给人吃,很少人家特为买了母鸭下蛋的。单是为了分别公母,弄两个大圈就行了,把公鸭赶到一边,剩下的不都是母鸭了?无须这么麻烦。是公是母,一眼不就看出来,得要那么提起来认一认么?而且,几个圈里灰头绿头都有!——沙滩上安静极了,然而万籁有声,江流浩浩,飘忽着一种又积极又消沉的神秘的向往,一种广大而深微的呼吁,悠悠官育,悄怆感人。东北风。交过小雪了,真的入了冬了。可是江南地暖,虽已至“相逢不出手”的时候,身体各处却还觉得舒舒服服,饶有清兴,不很肃杀,天气微阴,空气里潮润润的。新麦、旧柳,抽了卷须的豌豆苗,散过了絮的蒲公英,全都欣然接受这点水气。鸭子似乎也很满意这样的天气,显得比平常安静得多。虽被提着脖子,并不表示抗议。也由于那几个鸭贩子提得是地方,一提起,趁势就甩了过去,不致使它们痛苦。甚至那一甩还会使它们得到筋肉伸张的快感,所以往来走动,煦煦然很自得的样子。人多以为鸭子是很唠叨的动物,其实鸭子也有默处的时候。不过这样大一群鸭子而能如此雍雍雅雅,我还从未见过。它们今天早上大概都得到一顿饱餐了吧?——什么地方送来一阵煮大麦芽的气味,香得很。一定有人用长柄的大铲子在铜锅里慢慢搅和着,就要出糖。——是约约斤两,把新鸭和老鸭分开?也不对。这些鸭子都差不多大,全是当年的,生日不是四月下旬就是五月初,上下差不了几天。骡马看牙口,鸭子不是骡马,也看几岁口?看,也得叫鸭子张开嘴,而鸭子嘴全都闭得扁扁的。黄嘴也是扁扁的,绿嘴也是扁扁的。即使扳开来看,也看不出所以然呀,全都是一圈细锯齿,分不开牙多牙少。看的是嘴。看什么呢?哦,鸭嘴上有点东西,有一道一道印子,是刻出来的。有的一道,有的两道,有的刻一个十字叉叉。哦,这是记号!这一群鸭子不是一家养的。主人相熟,搭伙运过江来了,混在一起,搅乱了,现在再分开,以便各自出卖?对了,对了!不错!这个记号作得实在有道理。 江边风大,立久了究竟有点冷,走吧。 刚才运那一车鸡的两口子不知到了哪儿了。一板车的鸡,一笼一笼堆得很高。这些鸡是他们自己的,还是给别人家运的?我起初真有些不平,这个男人真岂有此理,怎么叫女人拉车,自己却提了两只分量不大的蒲包在后面踱方步!后来才知道,他的负担更重一些。这一带地不平,尽是坑!车子拉动了,并不怎么费力,陷在坑里要推上来可不易。这一下,够瞧的!车掉进坑了,他赶紧用肩膀顶住。然而一只轱辘怎么弄也上不来。跑过来两个老人(他们原来蹲在一边谈天)。老人之一捡了一块砖煞住后滑的轱辘,推车的男人发一声喊,车上来了!、他接过女人为他拾回来的落到地下的毡帽,掸一掸草屑,向老人道了谢:“难为了!”车子吱吱咀咀地拉过去,走远了。我忽然想起了两句《打花鼓》: 恩爱的夫妻 槌不离锣 这两句唱腔老是在我心里回旋。我觉得很凄楚。 P20-23 序言 汪曾祺和他笔下的故乡高邮 陆建华 一 汪曾祺,一九二○年三月五日(农历正月十五),出身于江苏高邮城镇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祖父汪嘉勋是清朝末年的“拔贡”,这是一个略高于“秀才”的功名。父亲汪菊生,字淡如,多才多艺,不但金石书画皆通,而且是一个擅长单杠的体操运动员,一名足球健将,学过很多乐器,养过鸟,汪曾祺审美意识的形成与他从小看父亲作画有关,父亲的随和、富有同情心,对汪曾祺一生的为人处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汪曾祺三岁丧母,生母姓杨。第一位继母姓张,后因肺病去世。第二位继母姓任,是她伴随汗曾祺的父亲汪菊生度过漫长而艰苦的沧桑岁月,汪曾祺对她很尊重。 汪曾祺六岁入高邮县立第五小学读书,十二岁时考入高邮县初级中学。他自幼好读书,受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小学、初中阶段就表现出爱好文学的倾向。十五岁初中毕业后考入江阴县(今江阴市)南菁中学读高中。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了江南,江北危急,正读高中二年级的汪曾祺不得不离开南菁中学,并随父亲、祖父避战火于离高邯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一住就是半年。后来,他在小说《受戒》里写了这个小庵。 在这个小庵里,汪曾祺除了带考大学的教科书,另带了两本书:一本是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一本是上海一家野鸡书店盗印的《沈从文小说选》。他翻来覆去地看这两本书,激起了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他自己认为:“说得夸张一点,可以说这两本书定了我的终身。”眼看战争在继续,总不能老是待在农村小庵里,汪曾祺便辗转借读于淮安中学、私立扬州中学以及盐城临时中学,这些学校的教学秩序都因战争而被打乱。汪曾祺就这样总算读完高中。 一九三九年夏,汪曾祺离开高邮,到上海与南菁高中同学聚合,一伙年轻人经香港,绕道越南,再沿滇越铁路乘火车到昆明,报考西南联大。汪曾祺所以不远千里奔赴昆明,就是冲着西南联大中文系有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等著名学者。特别是沈从文,对汪曾祺尤具吸引力。汪曾祺读大二时才正式成为沈先生的学生。他把沈先生开的三门课都选了,这三门课是: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沈先生很欣赏他,曾把他二年级的作业拿给四年级学生看。汪曾祺说:“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 正是在西南联大中文系,汪曾祺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小说《灯下》是创作实习课上的习作。在沈先生的指导下,汪曾祺对《灯下》进行反复修改,后来这篇小说经沈先生推荐,改了题目发表在一九四八年三月出版的《文学杂志》第二卷第十期上,这就是得到人们称赞的《异秉》。 一九四四年,结束了西南联大学习生活的汪曾祺,在昆明郊区的一所中学当了教师,后与同在这所中学任教的施松卿相识,并建立了恋爱关系。两年后,一九四六年秋,汪曾祺到上海,经李健吾先生介绍,到民办致远中学又当了两年教师。 一九四八年春,汪曾祺离开上海到北京,失业半年后,经沈从文先生介绍,在北平历史博物馆谋到一份工作。一九四九年春,汪曾祺的第一部小说集《邂逅集》,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中的一种,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入汪曾祺初期作品八篇:《复仇》《老鲁》《艺术家》《戴车匠》《落魄》《囚犯》《鸡鸭名家》和《邂逅》。 解放后,一九四九年一月,汪曾祺与施松卿结婚。三月,他报名参加“四野”南下工作团,在武汉被派到第二女子中学当副教导主任,干了一年回到北京。一九五○年初,北京市文联成立,在西南联大同学杨毓敏和王松声(时任北京市文委负责人)的介绍、安排下,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这个杂志后来改为《说说唱唱》。 在北京市文联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汪曾祺逐渐意识到自己熟悉的创作素材,所擅长的创作方法都与主流文学相距甚远,加之编辑工作繁忙,很少有机会体验现实生活,他只偶尔写些数量不多的散文、短论,小说创作却搁浅了。一九五四年,在朋友们的鼓动下,汪曾祺创作出京剧剧本《范进中举》,后获得北京市戏剧调演京剧一等奖。 一九五四年秋,汪曾祺调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任《民间文学》编辑。一九五八年被补划为“右派”,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两年后摘掉右派帽子。因北京一时无接收单位,暂留农科所协助丁作。 …… 第三,把淡泊名利真正落实到行动中,而不是放在嘴上;做人真诚了,文章也就真诚了,读者自然喜欢。 汪曾祺的书长期畅销不衰与读者面广阔丰富有着直接的关系,买汪曾祺书的人几乎涵盖当今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同的文化层次和年龄段的读者,在选择别的作家作品那里可能会产生明显的差异,但对于汪曾祺的作品,这种差异迅速缩小甚至不复存在。汪曾祺的作品中弥漫着挥之不去的怀旧情绪,这容易让文化层次高的、年纪大些的读者产生共鸣,这容易理解;可是,年轻的读者也喜欢读汗,当然不是为了怀旧,他们是在读文化,读生活,读人生;至于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也喜欢读汗曾祺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则是他们能从作品中享受生活的真实与情感的真诚。 出现在汪曾祺作品中的大多属市民阶层的小人物,作者从小接触他们,熟悉他们,所以写得真实。但这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作者从不鄙弃他们,而是真诚地尊重他们。他总是从他们身上发现一些美好的、善良的品行,这才写下了淡泊一生的钓鱼的医生,“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岁寒三友;即使所写的人物身上有可笑之处,但在汪曾祺笔下,这些可笑处也是值得同情的,作者从不持过于尖刻的嘲笑态度。他总是怀悲悯之心看人间百态,以赤诚之心写红尘见闻。他真诚对待笔下的人物,用真诚的态度写作,从来没想过“写”出一个迎合某种宣传需要、进而能获得这样那样大奖的作品和人物,却用心去揭示一个个小人物身上美好的灵魂;他从来没想过通过写作获得什么,只求通过写作获得“非外人所能想象的快乐”!他这样描写自己的写作生活:“凝眸既久(我在构思一篇作品时,我的孩子都说我在翻白眼),欣然命笔,人在一种甜美的兴奋和平时没有的敏锐之中,这样的时候,真是虽南面王不与易也。”(《自得其乐》)就为了这,他说:“我愿意悄悄写东西,悄悄发表,不大愿意为人所注意。”(《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只有真正淡泊名利的人,才能拥有这种视写作为快乐、为享受的创作态度。汪曾祺的淡泊,不仅表现于他在认准了的位置上坚守,还表现在他的创作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和赞誉之后,仍然对自己保持清醒的认识。《受戒》问世后好评如潮,他在应《小说选刊》编者之约而写的文章中却这样写道:“我们当然是需要有战斗性的,描写具有丰富的人性的现代英雄的,深刻而尖锐地揭示社会的病痛并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悲壮、宏伟的作品。悲剧总要比喜剧更高一些。我的作品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主流。”(《关于<受戒>》)没有丝毫的骄矜自得之情,字里行间充溢着的尽是真实、真挚与真诚。 汪曾祺是历史悠久、蕴藏丰厚的高邮地方传统文化哺育成长起来的一代文学大家。他以自己一生创作的在当代中国文坛独领风骚的优秀作品,表现了他对故乡高邮始终如一的依恋和深爱,回报了家乡对他的哺育培养之恩。家乡人民同样深爱着汪曾祺,并把他在文学上取得的杰出成就视为家乡的光荣与骄傲。汪曾祺辞世后不久,高邮地方政府就在当地著名的风景区文游台内建立了“汪曾祺文学馆”,此后,又陆续成立“汪曾祺研究会”,建立“汪曾祺文学基金”,还多次组织关于汪曾祺的研讨活动、纪念活动等。 汪曾祺和他的作品已经成为发展中的高邮地方文化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邮的地方文化也定将因为汪曾祺而不断开拓新局面,跃升到新高度。 书评(媒体评论) 若世界真还公平,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沈从文 像曾祺这样下笔如有神的作家,今天是没有了。他的语言炉火纯青,已臻化境。 ——张兆和 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贾平凹 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 ——铁凝 他是我认为全中国文章写得最好的,一直到今天都这样认为。 ——黄永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