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进大变革时代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晓龙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走进大变革时代》收录了作者王晓龙曾发表在《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新闻出版报》、《中国教工》、《新闻三昧》等一些报刊上的上百篇文字。这些在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上所做的采访心得,都从侧面记录了变革时代中的社会众生相、百姓心态以及改革发展轨迹。该文集包含新闻通讯、社会调查、采访札记、杂文评论、论文论述、会议发言等不同文体的文章上百篇。

内容推荐

《走进大变革时代》作者王晓龙先后任工人日报社编辑、记者、副总编辑、党委书记;中国工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该书是作者发表于《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新闻出版报》《中国教工》《新闻三昧》等报刊上的文章结集,为作者30年新闻工作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全书分为七辑,都是作者在新闻工作中采写并发表的文章,广大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集中感知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百姓生活的变化和祖国的可喜巨变。

目录

第一辑

 时代弄潮儿

  ——记全国劳模、优秀企业家李铁锤

 为了东方大港的崛起

  ——写在亚欧大陆桥开通之前

 戈壁滩上的英雄城

  ——访西北某地核工业联合企业

 他们的事业在边疆

  ——记建设戈壁新城石河子的人们

 三峡,走向新纪元

 大坝,我们为你而生

 寻找“金娃娃”的人们

  ——武警黄金部队十五支队见闻

 生命像火一样燃烧

  ——老工人梅顺庆的临终时刻

 理想,在这里闪光

  ——记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王永霞

 养灰喜鹊的姑娘

 他的车厢,他的心灵

  ——优秀司机王传山事迹见报之前

 他想做个好“园丁”

  ——庄则栋近况

 托起新世纪的朝阳

  ——萧乾老人二三事

 卖书老人的故事

 百里盐场老愚公

 志在猎乡披新绿

  ——记鄂伦春自治旗汉族农艺师朱振中

 化作轻柔的风,化作清甜的水

  ——记163/164次车队的乘务员们

 情系蓝天

  ——国航空中小姐纪事

 老字号里的“小字辈”

  ——仿膳饭庄青工素描

 谭家菜的传人

 小生命,从死神手里夺来

 太阳带来七色光彩

  ——记北京北海幼儿园弱智班

 “利康”成名记

 赵章光与他的“101”

 志在中国陶瓷重放异彩

  ——访全国先进工作者、景德镇陶瓷学院前院长周健儿

第二辑

 冬天里涌动的热流

  ——京城“人体热”探析

 逛书市

 北戴河的蟹市

 “PICC”走进佛山万户千家

 难填的会海

 晚霞消失的时候

 在旧货市场上

 城南,有这么个茶座

 看“洋倒爷”练摊

 天涯海角今异古

 草原上的蓝宝石——呼伦湖

 天府之国的“宝贝”

  ——国际沼气技术讲习班在四川乐至酒厂参观学习记

 今日川藏线

 北京市住总三千管理干部全部实行聘任制

 学校民主建设在探索中前行

 这里,成功之花光荣绽放

  ——教育系统建功立业活动纪要

 民办教育领域集体协商的大胆探索

  ——全国首份市级民办学校工资集体合同诞生记

 劳模精神进校园

  ——江苏省教育系统学劳模主题教育活动巡礼

 工会工作品牌是这样铸成的

  ——广东省创建教职工活动示范基地记事

 解决代课教师问题需要新思路

  ——关于代课教师问题的调查报告

第三辑

 那方热土

  ——马来西亚杂记

 难忘《拉沙沙扬》

  ——马来西亚报界一瞥

 最动听的,是友谊之歌

  ——罗马尼亚散记

 和日本新闻界同行在一起

第四辑

 聂卫平给我们的启示

 要八方扶持不要八方伸手

 搞活固定工制度的有益尝试

 从市长挨骂说起

 化嫉妒心理为竞争意识

 痛定思痛

 都来给“倒爷”亮红灯

 莫学叶公好龙

 片面压低指标就是人为制造落后

 承包不应忘记社会效益

 焕发企业生机的法宝

 “炒鱿鱼”的启示

 问路

 广告、路牌及其他

 中国职工应有的风貌

 共产党员要做遵守职业道德的模范

 让这样的志气歌响遍神州

 树雄心壮志创光辉业绩

 让劳动者体面劳动

 共赴春天的约会

 改革仍是主旋律

 人间最美是师爱

 开启基层民主的更大空间

 掌声响起来

  ——写在党的十八大开幕之际

 推动协商民主更大发展

 实现教育强国梦,工会组织大有可为

 走在大变革时代的前列

第五辑

 抒写我国教工运动的壮丽史诗

  ——纪念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成立65周年

 我党角色定位的转变与新时期中国工会工作

 调节劳动关系——时代赋予工会的重要使命

 化解劳动争议,工会应有更大作为

 社会组织与工会工作

 发挥教育工会作用积极推进师德建设

  ——写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重新修订之际

 妇女解放依旧任重道远

  ——写在2010年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女职工委员会

  会议召开之际

 以新的思想解放促进新的改革发展

  ——在教科文卫体工会首届理论研究会议上的致辞

 加强对中国特色工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研究

  ——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第二届理论研究

  会议上的演讲

 在实践中求创新谋发展

  ——为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第三届理论研究会议而作

 承担起我们的社会责任

  ——写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第四届理论研究会议召开之际

 让工会理论建设焕发更大活力

  ——寄语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第五届理论研究会议

第六辑

 道德重建是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必须公正合理地解决代课教师问题

 农村教师生存状况应引起全社会关注

 制止派遣制用工形式向教学科研等重要岗位蔓延

 女知识分子应与男性同龄退休

 绩效工资改革须把职工民主权利落到实处

第七辑

 热情讴歌当代工人风采

 突出典型报道的时代特色

 增强贴近性选准切入点

 关于热点宣传的思考

 渴望宁静清新的大地

  ——读苇岸散文集《太阳升起以后》

 小说引进中的“大片”

  ——简析《末世迷踪》畅销的社会原因

附 录

 挡路之石,是勇者的阶梯

  ——谈谈我的自学经历

 书库是市场最好的课堂

  ——访中国工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晓龙

 创造崭新的未来

  ——《中国教工》记者访新任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主席王晓龙

试读章节

时代弄潮儿

——记全国劳模、优秀企业家李铁锤

虽然他刚满52岁,却过早地谢了顶,只在耳鬓后面留下一绺绺灰白的头发。双眉问如同被砍了一刀,竖着一道深深的纹,看不出是在皱眉思索,还是从不皱眉。瘦削的双颊,更像是被一个狠心而天才的雕塑家砍了简练的两大刀。雕塑家唯一手下留情一点没砍的,是他那长长脸高高鼻上的两道浓黑的眉,拎得起,镇得住。浓眉下一对眸子,炯炯有神,仿佛正透过美丽的蓉城和春水流淌的锦江,构思着企业的明天。

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个人,就是改革大潮中又一位冲上涛头的“弄潮儿”、全国劳模、全国优秀企业家、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厂长李铁锤。正是他,以“企业家就是冒险家”的胆识,率领全厂职工劈波斩浪、大刀阔斧,短短几年便把一个号称“扶不起来的阿斗”的老大难企业,变为我国电子行业利税上亿元的五大巨头之一。“七五”期间,全厂利税总额达3.03亿元,是十三届三中全会前15年的14.5倍,工厂被评为国家一级企业,荣获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奖(金马奖)和全国十年改革创新奖,产品远销亚、非、欧、北美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厂里的职工们都爱称他为“铁锤厂长”。铁锤是怎样把一个陷入困境的企业,锻造成“亿万富翁”的?

敲醒沉睡的“阿斗”

1982年,红光厂这个当时有4800多名职工的大企业,账面上的利润仅2000元,而实际负债额竟高达2000万元!大家辛苦了一年,年底吃顿团圆饭的钱都不够,好令人心酸。银行停止贷款,企业只好靠卖处理品过日子。

1983年9月,曾在厂里担任过技术员、车间副主任、机动科副科长、厂工会副主席等职位的李铁锤,刚刚结束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深造,便走马上任当了厂长。望着眼前的烂摊子,他想,小打小闹已经起不了多大作用,急症还需使猛药。可是,这“定乾坤”的一锤往哪儿打呢?

红光厂有条拖了9年也没建成的年产50万支黑白显像管装配线。9年中,兄弟单位和红光厂职工不断地搞“会战”,这里成了电子行业的大试验场。结果,全厂上下都被拖得疲惫不堪,工厂秩序混乱,设备缺胳膊少腿,职工纪律涣散。最后,各家银行谁也不愿再往这个“无底洞”里填钞票了。

李铁锤抡锤了。上任后的第一次全厂大会上,他斩钉截铁地保证黑白显像管装配线一定要在年底竣工验收!

他在台上讲,台下却炸开了锅:9年没办成的事,他想三个月拿下来?听他胡抡吧!

胡抡?不,李铁锤不是那样的人。他从22岁就在这显像管车间干,20年了,哪台设备他没摸过?哪道工序他没干过?他早算计好了,这条装配线是摇钱树,早一天出管子,就早一天见效益。只有这条线验收了,才能搞别的技术改造,红光厂才能活起来。

要干,也真不容易,显像管车间的工人太苦了,一个工人上一个班,仅把显像管搬上挪下,累积起来就相当于搬运5吨多重的东西,还得走几十公里路。因此,谁也不愿来,只靠临时从其他车间借调来的500人勉强维持。

3个月要出显像管,首先得改革旧的用工制度,实行定岗定员。李铁锤一声令下:借调来的人,全部算正式调入。这下子,500多人全都傻了眼。但厂长有令:第一,增加奖金,把全厂40%的奖金放到这个仅占职工总数14%的显像管车间;第二,有意见3天之内提,超过3天不上班算旷工,超过12天就按规定除名。在吃惯“大锅饭”、端惯“铁饭碗”的人们看来,这可是破天荒第一遭,谁敢当儿戏?结果,一个人也没走。

与此同时,李铁锤一面跑银行找贷款,一面把长期下放当工人的技术人员请回来重新起用。就这样,到12月5日,红光厂迎来了多年不遇的喜庆日子,年产50万支黑白显像管的装配线通过了验收。又经过改造,1988年,这条线竟生产出102万支黑白显像管。

沉睡了9年的“阿斗”,叫李铁锤3个月就敲醒了。

砸断“左”的绳索

红光厂还有条玻壳生产线,也差不多已搞了9年。这条线是“文革”期间自行设计的,由于设计水平低,产品合格率只有百分之几,国家每月要赔进去30多万元。炉火不停地烧,等于人民币在不停地烧。李铁锤痛心疾首:“粗糙的时代,就是浪费的时代。”他逢人便讲,不能容忍任何忽视企业经济效益的行为再继续下去。

1984年1月,他派人到日本考察,决定引进日本旭硝子株式会社的关键技术与设备,改造这条半死不活的生产线,使之达到当代国际水平。岂料,此举却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官司一直打到省、市、中央。P2-5

序言

转眼间竟成了年过六旬的老人,连自己都觉得难以相信。如果把人生看作一次旅行,这旅程已走完了一大半。可是心态上,我并没有老迈感。回望走过的路,尽管也有坎坷,但总体上还是顺当的。尤其这30多年来,行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自我感觉心情是舒畅的,精神也很充实。同亲友聊天时,我不止一次宣称:赶上这样一个时代,是我的幸运!

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它使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短短三十几年,浓缩了发达国家用几个世纪才取得的成就,国民财富以几何级数扩增,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据专家预计,再过几年,还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今日之中国,正经历着“数千年未遇之大变局”,正处于近代以来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时刻,就连国际有识之士也把中国的崛起,称作“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大事”。身为炎黄子孙,能亲自见证这一重要时段,我不能不感到是一种幸运。相信不独是我,凡稍具家国情怀的人,都会有同感。

我赞美这个时代,还在于它给众多草根平民提供了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或是早年受当过记者的父亲的影响,我一直向往做一名职业报人。但不幸我出生在个人少有选择权力的年代,文革中年仅16岁就被分配到北京的一家工厂接受“再教育”去了,只能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向报刊投稿,发点“豆腐块”文章。正是在改革春潮涌动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刚刚复刊的工人日报向我敞开了大门,那一年我已28岁。这以后,我开始了多年的报人生涯,先后担任编辑、记者、报社副总编辑、党委书记。九十年代末,调任中国工人出版社总编辑、社长。新世纪开始后不久,奉调进入全国总工会,先在研究室当巡视员、副主任,后到我国唯一的知识分子产业工会——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任主席。几年前退休了,又受聘重操旧业、再做冯妇,为一家杂志社发挥“余热”,回到了我所喜欢的新闻行当。有业界同仁称,一个报人的“理想人生”是:年轻时办报纸,中年时做杂志,老年时搞出版。看来,我的人生与此理想似乎相距不远。我的经历也许可以证明,是改革开放改变了一个普通人的命运,成就了他的梦想,为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提供了广阔天地。每念及此,我怎能不由衷地感谢这伟大的时代!

把自由选择的权利还给每一个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巨大进步。实际上,如今除了出生的时间、民族、父母以外,一切都是可以选择的,包括国籍和性别。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只要有能力,从政、从商、从工、从农、从文、从武,是每个人的自由。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让每个人都有权力去选择自己的命运,而且只要努力,只要坚持,每个人都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梦想。问题在于,你选择了他(它),他(它)也要选择你。你置身于这个时代,也要为这个时代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我最引以自豪的,就是自迈进报社大门起,就彻底否定了自已有什么天赋,懂得一切成功,都只能凭着孜孜不倦的努力,靠加倍的勤奋去争取。岁月无穷,人生有限。《万物简史》告诉我们,即使活到七八十岁高龄,一个人的生命时间也仅仅65万多个小时。当我们被太多诱惑牵扯太多精力时,光阴已经逝去。新闻工作者作为时代的鼓手和史官,我和我的同行们实在没有任何理由让自己懈怠。为此,我时常告诫自己,不论眼前这场变革有多少复杂尖锐的矛盾、斗争,有多少磨难和痛苦,都必须怀着一个报人的良知、担当和使命感,秉笔写春秋,客观忠实地记录时代的风云变幻,不遗余力地为改革伟业呐喊助威。这些年我就是这样走过的,我也以此作为对这个伟大时代的某种回报。当然,比起时代的眷顾,这点回报简直微不足道。

我把人生既看作一次旅行,也看作一次采访。这本《走进大变革时代》,收入了曾发表在《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新闻出版报》、《中国教工》、《新闻三昧》等一些报刊上的上百篇文字,是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凑成集子,权作我对改革时代所作的采访。受水平、条件等诸多因素制约,我无力也无意去描写改革进程本身,只想把改革之年的一些人、一些事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现社会众生的心态、改革发展的轨迹,及其对民众和社会带来的影响,进而激发更多的人投身到奔腾向前的时代大潮中。集子里既有近来所写的文章,也有不少篇什是若干年前的旧作,彼时的新闻如今早已蒙上了厚厚的灰尘,文中的某些观点也已成为“明日黄花”,现仍收入集子,除了敝帚自珍,也想为关心新闻、出版和工会工作的同志留下一点原生态的资料,让人们有一天还能想起漫漫改革路上的那些雪泥鸿爪。

本书按内容大体分为七辑:第一辑是描写四化建设中普通劳动者感人事迹的特写和通讯,旨在展示当代工人阶级的精神风貌;第二辑是对改革年代一些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的报道,立足于针砭时弊,弘扬新风;第三辑是出国访问所写的几篇采访札记;第四辑收入了一些杂文、评论,是我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社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第五辑是近几年学习研究新时期工会理论的一点心得体会;第六辑是我作为政协委员,就维护农村教师、代课教师、派遣制人员等群体的合法权益,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所作的发言;第七辑是几篇关于新闻出版工作的感悟。最后三篇“附录”,是我在工作中应约与青年朋友及报刊界同仁进行互动交流的命题作文和专访文章。

要说明的是,集子里的有些文章,是我与其他同志共同完成的。他们不仅是我的合作者,不少人还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对这些同志我充满感激之情。  谨借此机会感谢多年来关心支持过我的领导、前辈、同行、同事和朋友。

感谢所有为本书的出版费心费力的人。

还要感谢所有耐下心来阅读本书的读者。

作者

2015年12月于北京六铺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3: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