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关中记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力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古代关中有“天府之国”,周秦汉唐俱建都于此,文化遗存得天独厚,风土民情自然独具特色。张力著郝成院绘的《关中记忆》作者以散文笔法描述关中渐行渐远的村落记忆与风土人情,并穿插图画,以期还原关中风貌与非物质文化遗存。该书颇具知识性与趣味性,自然拥有可读性。

内容推荐

总有一些时光,要在过去很多年后,才发现它已深深刻印在记忆之中。张力著郝成院绘的《关中记忆》中土生土长的陕西关中作家张力、郝成院先生用最真实的笔触和寥寥几笔的简笔画,把自己孩提时代的农村经理形象逼真地表达出来,如捉蚂蚱、滚铁环、玩泥巴、割麦子等等。

目录

爷爷去世了

妈妈的纺车

园子爷

园子婆

爷爷的大老碗

二伯的心愿

爷爷的大房梦

父亲

碾坊

猪儿肥了

油灯

娃娃亲

牛车·马车·架子车

二姨的婚事

舅家

捉蚂蚱

甜甜的记忆

玩泥巴

柳笛声声

滚铁环

她抓垃我弹球

打包子

桑叶·桑葚·我

故乡的月

撵兔

打猴儿

上学了

童年的冬天

看电影

风筝的联想

夏天的记忆

到远方去

自卑的枷锁

一场垒球的代价

白球鞋

草庵子

赤脚医生

武力崇拜

红小兵

胆怯

耧柴火

放学后

拾粪

拾麦

割麦

编草帽

打胡基

上地了

纳底子

春耕

自留地

缴粮

翻红苕

钢丝面

清汤面

豆腐脑担担

爆米花

老家的锅盔

乾州挂面

玉米搅团

记忆中的社火

挑灯笼

邻居

土匪四爷

弦板腔皮影戏

秦腔自乐班

门前

拜年

大年三十

丢方

燎花花

听房

老井

端午节

我们是山西大槐树下来的

抢菜刀磨剪子

家乡的集会

叫街

歇凉

修补的日子

换粮

涝池

吃派饭

学步

自行车

顶神

关中火炕

卖丝线的来了

棉花的情结

大槐树下

惯娃

涝池旁有棵皂荚树

儿的心在石头上

叫花子马十三

饲养室

一头沉

爷眼倒过了

张瑞之死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张瑞家是个书香人家。他祖父是清末秀才,在我们那一带很有名,属于地方绅士,县长都到过他家。他父亲在西安读过书,年轻时也激进过,听说还到延安去过,结果叫家里人连拉带拽回来了,娶了媳妇也就安然了,在我们那一带教书,人称“大先生”。二哥弟兄三个,老三读了些书在外边工作,他和大哥在家种地。关中有很多这样的耕读之家。

二哥也念过两天书,但因为他还是爱务弄庄稼,不喜欢关在那像蚂蚱笼子似的学校里咿咿呀呀读书,识了几个字,《三字经》、《千字文》会读了,就没再念。他是个劳动的料,个子不高,但很敦实,四肢发达,碾场碌碡他能翻几个过儿。碾场扬场,耕地摇耧,不管是场里活还是地里活,没有他不会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家的铁锨,亮得能照人。

二哥女儿叫盘乐,因为她舅家在盘州村,就起了这么个名字。二哥和二嫂对我好,把我当孩子看,有好吃也能混一口。实际上,我就是孩子,只不过班辈高,但我在盘乐面前装得跟大人一样,不叫小叔不开口。二哥家日子过得虽然平淡,但也舒心快乐。

张瑞人勤快本分,对谁都好,加之有点文化,就让他当记工员。二嫂嫌他老实,不让他干这给大家记工分的活,晚上既费油,又不加工分,弄不好还得罪人。可是大家还赞同他干,队长也没有找下人替他,就没辞掉。二嫂说他就没真心辞。其实二嫂知道他这人,不要看他胳膊腿多粗多有劲,其实最胆小怕事了。

没听二嫂的,果然事来了。“四清”运动刚开始就把他黏上了,说他给干部记工分记得不对,干得少记得多。这事刚说清,有人又说给队长老婆记多了,接着就是找证人,谈话对证。这一场下来,就脱了层皮,你想一晚一晚睡不着,人哪能撑得住,那么壮实的人,最后都失了形。好不容易脱了干系,又传来三弟上吊自杀的消息,人彻底倒了。三弟是邻县一个供销社的会计,说是账本上出了问题,说不清,又胆小,一时想不开,就上吊了,落了个畏罪自杀的名声。

“四清”运动深人进行,县上派干部亲自进行,手段也比前边更硬了。这次不说“工分”的事了,而是说他家“成分”定得有问题,这个事一提就把二哥吓软了。在那个阶级斗争的社会,一个人的成分高低,决定了这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甚至生死。没经过的人,是不能真正理解的,不但影响你个人,连你孙子都带灾,孩子上学、娶媳妇都麻烦。

二哥家解放前有几十亩地,父亲教书种不了,所以大部分就租出去了,剩下几亩地由村里孤儿狗剩种。狗剩是二哥远方叔叔,狗剩父母死时把狗剩托付给二哥父亲大先生了。狗剩吃在他家,住在他家,和他家人一样,而且说好等将来狗剩大了给娶亲,一切花用由大先生承担。但没等给狗剩娶媳妇就解放了,有人说大先生是骗狗剩的,应当按雇长工认定。这样就不是“小土地利出租”成分,成“地主”了,至少应定个“富农”。

人哪能受得了这样反复折磨,二哥彻底垮了。记得死的那天,村里广播叫他到大队部去,不长时间就从大队部出来回家了,路上趾见人也不招呼。回去一会,二嫂就疯了似的抢天呼地地喊人,说二哥跳井了。等人来打捞上来,人早就不行了。渭北塬上水井深,一般人掉下去,摔都摔死了,摔不死也淹死了。跳井的人,在我们那儿很少有救活的。

两个儿子相继非正常死亡,把号称世事已经洞明的大先生击倒了,一病不起。第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红卫兵在他家搜出了许多老书,说是“封、资、修”的东西,我抢了一套书,爷爷说是好东西,没让我叠包子玩。现在还在我书架上放着,是一套锦章图书局印行的《四书补注》。

P271-272

序言

天下竟然确有不谋而合的事。

同样的环境、相似的阅历,还有趋同的爱好,会产生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在想同一件事,甚至在做同一类文章的自然现象。

自2015年初开始,我就开始着手将尘封了近20年的旧书稿拿出来进行润色。同时,也情不自禁地写些新的篇章来。我把这本待出世的册子定名为《我的乡村记忆》。

丙申新春,大地泛绿之时,经老朋友——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贾宇先生介绍,我接到了张力的美文集《关中记忆》。稍稍翻动目录,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便如同电流一般触及全身。我们似曾相约,似曾在同一位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命题作文写作。我索性放下手中待审的自己的书稿而拜读《关中记忆》的清样。如同欣赏《清明上河图》,我一篇一篇地看,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琢磨,生怕错漏某个重要的细微之处。阅读中,我涂写了许多感叹的言辞,也画上了不少我认为足以捶胸的符号。过了数日,我又一次将那些我画出来的篇章再阅读、再欣赏、再思考,不免生出诸多感想来。

我是将这些关中风情的巧妙描述与我的书写方式加以比照之后而梳理出快感的。

《关中记忆》在很大程度上把整个关中地区乃至三秦大地上的风土民情给说到头了。加上郝成院先生看似简约,其实意蕴高远的绘画搭配,构成了一个民俗的、风情的历史文化长卷。我视其为一个民俗民间的收藏馆或并不嫌小的关中风情博物院。它会长久地存在下去,成为一段历史的真实记录,成为我们的乡愁中不可多得也不可取代的标本和陈列。它会让我们的后辈了解和记住先辈的生产生活方式,当然也包括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精神诉求,这些行为和诉求是多种多样的,也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同时也会让后辈知晓,我们民族的文化艺术之所以形成独有的特质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由这些民间的习俗、节庆和形态来启蒙、来演化、来发展的。大俗就是大雅,草根就是高洁之源。张力先生以勾勒式的语言描绘这一切,比我的书写方式更明快、更清丽,我由衷地赞赏。张力先生自幼就有文学梦想,可是后来却学习法律专业,这当然不是他的选择。可贵的是他一面执着于本职工作,又从未放弃文学梦想。而在临近退休之年,将积于胸中的情愫翻腾起来,又如流水般地倾泻,结集出版,更让人刮目相看。

因为是亲身经历,其感受就深切,其书写就自然而流畅。而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当年的社会气息也就如同炊烟一般,弥漫在整个作品之中。

全书一百多篇文章,大致可分为亲情类、童趣类、民俗类、乡情类等七大类。回忆亲情类的文章主旨是在写情。这种情主要体现在勤劳、纯朴和良善方面,也反映在他们的生活苦辣酸甜咸五味之中。作品把关中人的品质写活了,也写扎实了。回忆童趣类的文章生动地记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孩子丰富多彩的田园生活,快乐而天真。读这些篇章,自然会联想到今天的施教方式,更会联想到今天的留守儿童的生不逢时甚至是种种不幸。回忆少年时期的文章写得更真实,也更耐人寻味。千百年的农耕文明中,家庭这个基础的教育方式到底是何状态,优劣自在读者评判。回忆参加农村生产劳动类的文章再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农村孩子参与农村集体劳动,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场面。那个时代的生活有很多痛苦,但也有很多欢乐。苦乐如同正反两个教材,会让孩子变得更坚强,也更智慧。回忆小时吃食类的文章是对那个艰难时代还要生存下去而进行种种努力的描绘。谁能想到,那么粗糙的食物,仅仅可以充饥的东西,现在竟然成了人们改善生活的美食。这才叫变迁,才叫哲学。民俗类的文章让人们看到了关中地区独有的文化、村民自娱自乐的快乐生活、豁达的人生态度,活灵活现。回忆乡情类的文章不仅反映了关中地区的民风民俗,也反映了关中农村浓郁的乡情、人们对自然充满敬畏的态度。这一切都使读者对关中人深沉而滚烫的生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篇篇文章仿佛像一张张浓墨重彩的关中风情画,紧紧抓住了人的眼球,让人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作者在回忆过去生活的同时不忘关注当今的生活状态,不忘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思索,因而增加了本书的厚重感。作者在描写与回顾过去生活,但并不停留在简单的叙述上,并非就事论事,而是在叙述中不断与现今生活进行对比,不断思索。叙述中有对过去生活的浓情留恋,也有对过去生活状态的深入剖析和评论,同时还有对当前生活状态的反思。过去的生活单调、贫乏、落后,但却宁静、朴实和厚重;当今的生活丰富、多元、先进,但也有许多浮躁、空虚和无奈。

叙述语言的清新自然,包括方言的运用、民谣的搭配,还有历史典故的填充等等,都使文章呈现出一种灵动的、鲜活的风格。显然,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朱自清散文的某些风格。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一切都追求外包装,表现在写作上就是刻意追求辞章华丽而缺失亲切,其实是生活的贫瘠和心灵的空虚。张力的语言不是这样,他不事雕琢,多用白描手法,有朴素淡雅的风格,正像他的为人一样,率性、洒脱、不做作。读他的文章就像在春日的雨雾中漫步一样,感到一种适意和超然。

本书在文中配以和文章相得益彰的插画,自然就“文中有画”又“画中有文”了。如果说张力的文章是美丽的织锦,那么郝成院的画就是锦上添花。郝成院有着丰富的关中生活积累,又真正读懂了张力的文章,因而生动地再现了文章的意境和意图。让读者在阅读中既可以细细品味文字的意蕴,又可放松心情观摩图画的恒久魅力,从而获得如诗如画、如坐春风的感觉。  《关中记忆》是一部以独特的视觉记录关中地区一个历史阶段人们生活、奋斗、挣扎、享乐、行进的全景式作品,值得研读。我和张力、郝成院约定,等我的拙作有幸面世,也请他们评判和斧正。

丙申年仲春

后记

书是因郝成院的画而起的。

韩振习同学在微信圈内不断地发一种简笔画,很有冲击力,简单抹几笔就把一件事说清楚了,也许是他的画反映的是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关中的事吧,能引起我的共鸣。遂试着给画配以小文发在微信圈内,微友们都说好。谁知这浓浓的故乡情怀一写开就收不住了,像犯魔怔似的,每天早上起来就边走边在手机上划拉,连续三个多月,一百篇成。

要说久不动笔了,手底下有点生涩,可一看到成院的画就有一种想诉说的冲动。最后发展到不管是谁,你只要提起小时候家乡的那些事,我立马就能给你写出一篇文字来,《庵子》、《白球鞋》、《涝池旁的皂角树》就是这样出来的。

和成院可谓神交。要说成院在认识之前,是来过我们法院的。当时,他随着陕西省法院书画家采风团来我院,没有作画,只写字。我不会写字,看不来个瞎好,就没引起注意,失之交臂。后想认识,又牵扯出一堆朋友。郝成院和我不但同校而且同乡,对生活的感悟相近。一查地图,我们两家很近,我家在塬上,他家在塬下,就说嘛,咋就好像在哪里见过。

事情本来到此为止,在微信上热闹热闹就算了。可有好事者滕兑现非撺掇我出书,还有一大帮子朋友也跟上帮腔帮力。同学顾德镳、贾宇、周健更是热心,不仅给出版社打电话,且陪我面见陕西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宋亚萍,相谈甚欢,决定出书。

《关中记忆》能与大家见面,还要感谢我的中学同学卫志骞。他在延安大学从事文学研究工作,相同的生活感受和深厚的文字功底,使文章倍添色彩。没有他的梳洗打扮,这本书就像丑媳妇一样,是见不得公婆的。如果大家觉得这书还可以读的话,一半功劳在他。

成院的画把我们对故乡关中的怀念具象化。为了使年轻人更好地理解我们的父辈,我把它变成文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