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精)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作者 李倩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虽然每个人都是言语的主体,但一般民众对语言学知之甚少,学界的人又都忙着写鸿篇巨制专业文章。《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作者李倩以圈外人的身份,尝试做一点普及工作,既联系曾经的专业所学,又跟当下的语言生活亲密接触。毕业多年以后,仍然抱着写作业的心情想题目查资料字斟句酌。曾经从师长和学校教育得到的好处,想传播给更多的人。

内容推荐

普通人离语言很近,离语言学很远。

人人都会说话,却未必能洞察其中的妙趣。

学者著书立说,却可能有意无意自说白话。

李倩编著的《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这本小书,想做的无非是个“人话翻译”的活儿,把学术圈的艰深翻译成日常生活的直白浅显。从语言学的角度说八卦,用语言学的方法看问题,有时你能会心,有时你会诧异——原来事情是这样子。

目录

1 恼人的口音

2 关于“儿”的那些事儿

3 食洋不化分隔符

4 若无其屎

5 谁坑了东北话?

6 生番熟路

7 我汗

8 百无禁忌

9 露馅儿

10 你是哪种Chinese?

11 普通话的三种译法

12 命名

13 “里”的三种写法

14 母语潜伏

15 女王的英语和谬误

16 梯子故事

17 会打招呼吗?

18 有多少词可以恋爱9

19 关于粤语的流言

20 汉字之难

21 小俩口

22 人造语言

23 巴别塔

24 莲与荷花

25 隐蔽的偏见

26 男女有别

27 慌乱的入声

28 词典风波

29 石头剪子布

30 拼音之惑

31 复韵母之殇

32 外企腔

33 从番茄的分类说起

34 柬埔寨的译法

35 从碧咸到贝克汉姆

36 语序问题

37 机长的腔调

38 梦回唐朝

39 文字的细节

40 何安的秘密

41 蓝青官话和塑料普通话

42 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

43 标准

44 自己的尺度

45 翻译腔

46 繁简之间

47 开张与关张

48 烟花易冷韵难T

49 名字的秘密

50 笔画里有乾坤

51 那只狐狸

52 征婚启事背后

53 珊珊的困境

54 翻译魔芋

55 学中文的用处

56 为什么是成?

57 一吟双泪流

58 别字事大

59 责任

60 女国音

61 河南河南

62 呵呵

63 翻译势利眼

64 文盲张老二的现代生活

65 南腔北调

66 语法的苦恼

67 旅行中的英语

68 悠长意大利

69 重叠与卖萌

70 简单和复杂

71 新成语运动

72 念念有词

73 不可言说之妙

74 辣辣秧的春天

75 超级语言游戏

76 日本人的英语

77 疯狂英文菜单

78 双语难不难?

79 恼人的英语

80 我你他

81 牙人与中介

82 玄幻小说生成器

83 年度热词

84 姥姥家门前唱大戏

85 分手引发的联想

86 轻重之间

87 被语感出卖

88 闺蜜之辨

89 标准答案

90 伪雅与土豪

91 年不是一头怪兽

92 从前有座山

93 语词的陷阱

94 一百个林黛玉

95 被眼睛欺骗的耳朵

96 一个出轨男道歉声明的文本分析

97 瞎操心的岳父

98 蹩脚二传

99 名字的烦恼

100 最陌生的亲

101 好话一条街

后记

试读章节

5 谁坑了东北话?

香港女作家钟晓阳时隔二十几年后修订自己的少年成名小说《停车暂借问》,小说是沈阳姑娘赵宁静二十年的爱情与流离,“妾住长城外”、“停车暂借问”、“却遗枕函泪”三部曲,从四十年代写到六十年代,从东北写到香港,婉转曲折。不像金庸大师修改小说那般对情节伤筋动骨,钟晓阳最重要的改动只是“把当年一些限于经验资料缺乏没能解决的方言上的难题稍做处理”。她甚至借助新科技,找到了网络上热闹滚滚发展出的“一套颇为像样的东北方言的写法和用法的规格”。

作者广州出生香港长大,离乡别井多年之后连她母亲口音都荒腔走板,18岁才第一次踏足沈阳听到浓浓味道的关东腔的她,却认真地尝试用母亲和外婆的母语来写那段乱世情缘,真是个不小的挑战。若果做文本分析,钟晓阳熟读《红楼》,填词作诗,中国古典文学功底了得,小说叙述的部分,依旧是才女作风,细致典雅,难怪有人把她称作张爱玲的传人。可到了人物对话,却认真揣摩着鲜活的东北口语,一下子就把人物放回了她的乡她的土她的来处。

“圆咕噜咚又一个,圆咕噜咚又一个,矮爬爬扁塌塌的,走道儿膗得膗的,眼睛小不点儿的。”——宁静这么形容一个日本兵。

“王八犊子,你不下来是不是?”——宁静这么骂姨娘生的弟弟。

“啧,贼坏。人家惹了你了?”——宁静这么跟心上人爽然发嗔。

可是,实话实说,我关于东北话的语言经验几乎全部来自于本山大叔的搞笑小品、《乡村爱情故事》的姑嫂拌嘴,所以看小说的过程中我不得不时时处于分裂之中。一面为明明暗暗的儿女情长感喟,为“早知相思无凭据”的暧昧纠缠触动,可小儿女正为半阕残词拉扯之际,男主角一句诧笑道:“啥玩儿?”,我还是会笑场。实在忍不住,想起小沈阳了。

在香港长大的钟晓阳形容东北话爽气可喜是得自母亲的乡音,但一定与我等北方人有着不同的语言经验,这不是我的个人偏见,是长期以来某一种语言以怎样的方式出现在公众场合形成的刻板印象。总拿残疾人、肥胖者和精神病开涮的表演加上题材永远局限于农村生活,并且在全民联欢会和电视黄金档得到最广泛的传播的方言,它在表达情深深雨蒙蒙的时候,叫人怎能不思维错乱?

电影《春娇与志明》上市那会儿,发动了各地网友用方言给片花配音,有人上传了《翠花与赵四》——刻骨相思,用东北话讲出来,这真叫人唏嘘,反倒是钟晓阳和彭浩翔两个香港人给了东北话别样的机会。

6 生番熟路

去上海出差,上了出租车,跟司机说,我去番(pan)禺路。“哪里?”看人家一时没反应,我赶紧照着上海人的方式表述:“番禺路,近虹桥路。”

除了是全中国门牌号码管理最靠谱儿的城市之外,上海人在我看来也是定位顶有逻辑的,不管是商家指南,还是普通人口中,交代一个地点,除了指明在哪条路上,同时会说明,在近这条路上的某交叉路口。比如新天地朗廷酒店,网上查的地址是“卢湾区马当路99号(兴安路口)”。在没有GPS的时代,这种定位描述,信息充分、准确,非常有效率。因此我从善如流。

没想到还是被上海人鄙视了,司机依旧算得上温和,可是那语气中分明有海派的骄傲和对我们“乡下人”的轻慢嘲讽:“那是fan禺路好不啦?”我登时石化无语。别的地名读得对不对不敢拍胸脯,这番禺可是我们广州的地名啊,我们大街小巷电台电视,不论是粤语还是普通话,这个“番”字,都是读“潘”音的嘛。

在广州,番字两读,“几番痴心”读同“翻”,在地名番禺里却要读作“潘”。一般人觉得这就是个多音字,而语言学家从类似线索里,则发现了语言演变的规律。这就是清代大学问家钱大昕总结出的“古无轻唇音”。这条关于汉语声母演变的重要规律,说通俗点,就是上古汉语里,只有双唇触碰在一起发音的b、p、m;没有把牙齿放在下唇上发音的f。唇齿音f是唐宋以后才慢慢发展演变出来的。只是后来社会在变,语言也在变,一部分双唇音分化出了唇齿音,“番”字就在变化之列,改朝换代时节,日常口语“三番两次”随波逐流,牙齿轻巧地往前探,声母成了f。至于“番茄”、“番薯”、“番枧”,都是明清以后才从海外传入中华的东西,那时大势已定,自然也读如“翻”。但地名因为跟特定的山川、河流、区域相对应,在本地是经常挂在嘴边的,为了交际的方便,读音字形需要相对稳定,以免造成误解含混。作为在战国时候就出现了的地名“番禺”,于是成了思想保守、行动迟缓的遗老遗少,顽固地双唇一抿,保留了两千年前的古音。

上海开埠晚,很多马路的命名来自别处的地名。就拿番禺路来说,一公里多长,北起延安西路,南至虹桥路,早年初建时以美国城市命名为哥伦比亚路,1943年改名番禺路,沿用至今。不少民国政要,比如胡汉民、叶公超、古应芬、叶恭绰都是广东番禺人,就算当初改名没有攀附权贵的意思,至少也沾民国望人的光。早年大家比较了解番禺二字的由来,也颇知道正音如何读。前几年还有老人家写信到报社提意见,投诉上海的72路公共汽车电子报站读了别字,把番禺路读成了“翻禺路”。风流云转世事变迁,在如今上海人的知识谱系里,番禺二字就只是延安西路附近的一条马路而已,甚至不知它是广州下辖的一个区,自然将番禺之番,等同于番茄之番。我接触到的上海本地人或者上海新移民,十有八九根本觉得说fan禺路天经地义。  我可没傻乎乎地跟出租车司机讨论古音演变,别忘了语言有个重要原则叫约定俗成,既然是在上海地界上,入乡随俗最省力气。至于回到广州,生番熟路,泾渭分明。

P9-13

后记

这些文字,在我心里,首先是一份作业。

作业交给父亲。父亲是一位勤勉温厚的方言学者,是我进入语言学行当的引路人。我们曾经一起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去内蒙古做田野调查。可惜,他的生命终止在即将退休的那一年。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痛楚。

作业也交给恩师王福堂和王洪君二位先生。即使过了四十岁的年纪,在北大承泽园那间朴素的小屋里,我仍然可以做个偶尔撒娇的孩子。北大语言学专业七年的科班训练,我终究做了逃兵,没有成为老师期望中那个投身学术的好学生。

所以,这些文字,即使是报纸每周一篇的千字专栏,仍然是抱了当日做学生的时候写作业的战战兢兢,连朋友都讪笑,没见过人写个小破专栏还查专业学术期刊的。

唯一觉得没有愧对父亲和师长的,是即使离开学校多年,仍然保持了对语言学的关注与好奇。文章的素材来自于平素生活,职场风波、闺蜜交往甚至八卦事件。我试图用自己粗浅的见识,从语言学的角度解释和分析世界。

必须承认,这场并不轻松的写作,是受了“果壳”鼓动。我一直非常感谢“果壳”那些写作者,用生动有趣浅显的笔法,让我这样一个文科生对完全陌生的物理、化学、生物、认知领域,可以稍窥门径。既然它们可以,语言学为什么不可以?

谢谢学姐宛屏,以她多年严肃学术著作编审的经验,愿意接纳鼓励我这些泼皮文字,并最终促成小书在商务印书馆出版。那天收到她的短信,说书中涉及引用的古籍,她都仔细核对过文献,可能跟我的原文略有出入。这让我既欣慰又汗颜。

谢谢蓝瓦,我的专栏编辑,每周给她交公粮,一交竟然已经十年。若不是有个专栏逼着,我未必能坚持这么久。

这本书若有可取,多得当日的师长教诲;所有与学术有关的谬误,则由我自己承担。

李倩

2015年早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