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行动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编写组编著的这本《中国在行动(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详细记录了中国驻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亚等使馆,以及中国委生计生委、国防部派往上述三国的医疗队、友好医院、维和部队在当地与非洲国家人民一道,抗击埃博拉疫情,共同谱写人类生命赞歌的壮举,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国际友好情谊,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在行动(附光盘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在行动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编写组编著的这本《中国在行动(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详细记录了中国驻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亚等使馆,以及中国委生计生委、国防部派往上述三国的医疗队、友好医院、维和部队在当地与非洲国家人民一道,抗击埃博拉疫情,共同谱写人类生命赞歌的壮举,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国际友好情谊,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内容推荐 2014年初,西非埃博拉疫情扑面而来,病毒肆虐,无药可治固然可怕,但更令人担心的是该病毒还极有可能漂洋过海,蔓延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8月,在党中央的英明果断决策下,中国全面启动了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的旷世义举。本次中国援非抗埃援助行动,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一次全面演练。参与部门涵盖了中国外交、卫生、交通、通讯和后勤保障等多个部门和行业。中国在行动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编写组编著的这本《中国在行动(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收录了医疗队员、新闻记者、驻外使馆、维和部队和警察的真实记录和生动回忆,将为这次抗击埃博拉历程留下珍贵的史料。 目录 序 第一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援非医疗队抗埃纪实 第一节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抗埃纪实 第二节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利医疗队抗埃纪实 第二章 中国公共卫生系统抗击埃博拉纪实 第一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抗击埃博拉综述 第二节中国移动实验室检测队援塞纪实 第三节中国公共卫生师资培训队抗埃纪实 第四节中国援非医疗队抗埃纪实(常驻医疗队) 第三章 中国驻外使馆抗击埃博拉纪实 第一节中国驻塞拉利昂使馆抗击埃博拉纪实 第二节中国驻利比里亚使馆抗击埃博拉纪实 第三节中国驻几内亚使馆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 第四章 中国赴非维和部队抗埃纪实 第一节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工兵分队抗埃纪实 第二节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分队抗埃纪实 第三节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抗埃纪实 第四节中国赴刚果(金)维和工兵分队抗埃纪实 第五节中国赴刚果(金)维和医疗分队抗埃纪实 第六节中国赴马里维和警卫分队抗埃纪实 第五章 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抗击埃博拉纪实 第一节 中国第二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抗击埃博拉纪实 第二节后埃博拉时期的疫情攻坚战 附录 编辑后记 试读章节 12月23日,诊疗中心检出首例埃博拉阳性患者。随后,再相继检测出四名确诊埃博拉病人。随即,中国埃博拉治疗病区启用,五例确诊埃博拉病人由留观转入治疗病区。 与死神的肉搏战开始了。虽然都是临床经验丰富、参加过各种公共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医护人员,但当他们首次正面遭遇目前世界上最恐怖的疫魔,还是难免有些紧张,又有些兴奋。当天晚上,医疗队队长王云贵主持召开专家组会议。分析讨论病人病情,研究制定针对确诊埃博拉病人的治疗方案。他说:“能用的措施都用上。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治疗过程中,由于埃博拉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案,他们采取了一种综合治疗的方式,如对症退热、止泻、补液等。 “我们把中国抗击非典以及甲型H1N1病毒的防控经验,带到了利比里亚。但由于没有特效药品,要治愈一名患者很有挑战性,但我们已经竭尽全力。”王云贵说。 埃博拉的恐怖与凶险还是出乎他们的预料。首例埃博拉患者是一名年轻女性,入院时尚能行走,活动自如。待翌日确诊时,病情已严重恶化,出现休克,意识模糊。大家虽奋力抢救,患者也未能挺过第三个晚上。接着,是一名五个月大的男婴。为了救治他,队员们付出了巨大努力和艰辛,在他连续高热39℃的状况下,维持了近10天。就在希望的曙光似乎即将到来时,埃博拉再次显示了它的强大淫威,毫不留情地夺走了男婴幼小的生命。 两条生命的离去,让队员们心痛,也让他们更加清醒和镇定。 埃博拉诊疗中心的条件有限。按照WHO的标准,惟一能做的检查,是对病人进行血液检测,确定埃博拉病毒是阴性,或者是阳性。所以,每个队员都成了“老中医”,依据经验行事。他们只能坚定信念摸索前进,竭尽所能救治病人…… 每天安排五组以上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安排专门的监控值班人员,通过视频系统适时查看病人情况;每天两次会诊,分析讨论病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实施个性化治疗;远超WHO口服用药和必要时输液的标准,用上了监护仪、氧气,下了胃管。 有创治疗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但队员们全然顾不上,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治病人。 医疗队队长王云贵,每天早晚都要参加病例讨论,一有空就要到病区探望,时刻牵挂着病区病人治疗情况。医疗组组长吴昊、护理组组长宋彩萍、首席专家毛青、总护士长游建平,每天在病区现场办公,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点钟,有时工作直至第二天凌晨,平均每天病区工作时间超过14个小时。 病魔是残酷的,残酷得超乎人们的想象。五个月大男婴的母亲,也是中国埃博拉诊疗中心的一名确诊埃博拉患者。她的丈夫和另一个儿子,不久前已因感染埃博拉相继死去。小儿子的不治,对她来说是雪上加霜。沉重的打击,让她失去了求生的欲望,经常把输液针头从自己手上拔掉。曾经一个晚上,医疗队员连续三次进入病房,重新为她连接输液针,折腾了队员们整整一夜。随后,医疗队专门安排与她熟识的护工,进病房陪她聊天,开导她,并从当地找来心理治疗师,对她进行心理辅导。最终,这名埃博拉患者治愈出院。 有一名七岁的男孩的父亲和哥哥,不久前被埃博拉夺走了生命。刚入院时,他在隔离治疗病房独自一个人,有些害怕,常到邻近有人的病房,不愿回到自己的房间。可如此,就增添了交叉感染的风险。为此,队员们每次进病房,都多陪他一会儿。给他买来各种儿童玩具、小食品,哄他玩耍。队员们还经常通过视频呼叫系统,找他聊天,逗他开心。 时间在一点点地流逝,中国军医在与死神殊死搏斗中终于创造出奇迹!2015年1月8日,治疗中的三名确诊埃博拉病人血液检测呈阴性。11日,再次检测,仍为阴性。按照WHO的标准,确定治愈。那一刻,整个诊疗中心沸腾了,他们为病人祝福,也为胜利欢呼! 在与埃博拉疫魔战斗日日夜夜里,医疗队员们舍身忘我,心情也随着病人病情的变化而变化。每当病人病情恶化,他们就会眉头紧锁,而当看到病人病情好转,能自由地在病区走廊活动,他们又是那样的惬意。到任务期满时,我军首批援利医疗队共接诊病人112例,收治64例,其中疑似和可能埃博拉患者59例,确诊埃博拉病人5例。治愈和转诊非埃博拉病人50例,治愈出院确诊埃博拉病人3例。他们不仅救治了埃博拉病人,也治愈了数十名非埃博拉病人,还为当地培训医护人员和卫生骨干1500多人。 当地群众说,中国诊疗中心是最好的!医疗队启程回国出发时,许多利比里亚群众自发前来送行,相互合影留念,挥泪告别!他们不停地说道:“感谢中国,感谢中国军医!” P138-141 序言 2013年底以来,西非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埃博拉疫情,给非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种疾病死亡率高达90%,目前仍无任何经证实有效的专用药物。在疫情最为严重的西非三国,利比里亚近1.1万人染病,4800人死亡;塞拉利昂8697人染病,3586人死亡;几内亚已有3500余人染病,死亡率超过60%。这是埃博拉疫情自1976年首次为世人耳闻以来,规模最大、致命性最强、传播面积最广的一次爆发。成为现代社会“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不仅威胁着疫区国家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安全,且已威胁到国际和平与稳定,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在这场全球战役中,中国同非洲疫区人民感同身受并一直坚定地走在援助的最前列。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就做好国内疫情防控和援助非洲国家抗击埃博拉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根据中央指示,刘延东副总理亲自主持并成立了“国务院应对埃博拉出血热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卫生计生委、外交部、商务部等中央职能部门和全国各地区各司其职,通力协作,有效防控埃博拉疫情输入中国。在抗击本次埃博拉疫情的战斗中,中国交出了援非卫生人员零感染、驻非中资机构人员零感染、国内零输入病例的完美答卷。 在2014年4月疫情爆发的初期,中国政府就向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比绍4国提供400万人民币的援助物资。8月7日,我向西非国家提供3000万人民币的第二批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并首次以包机形式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运送交付任务。9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印度期间宣布向疫区国家及其周边高危国家提供第三批,包括现汇、粮食、物资和援建生物安全实验室和留观中心等多种形式在内的,价值2亿人民币的援助,并向世界卫生组织和非盟各提供200万美元的现汇援助。10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来访的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时宣布启动第四批紧急援助,再向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亚3国和有关国际组织提供总价值5亿元人民币的急需物资和现汇援助,派出更多中国防疫专家和医护人员,并为利比里亚援建和运营一个治疗中心。截至2015年10月,中国已累计向疫区及周边共13个国家提供了4轮总价值超过7.5亿人民币(约1.2亿美元)的援助。 更值得称道的是,除了援助物资和资金,还有更为宝贵和更为急需的人力资源——中国援非医疗队和中国的防疫和公共卫生专家也来到了战斗的第一线。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他们没有抽身逃离,而是选择了坚守,与非洲人民携手相助,共渡难关。截至发稿时,中国此次援非行动,共派遣了1200多名医护人员。向塞拉利昂运送了移动生物安全实验室,援建并投入运行了固定生物安全实验室。在利比里亚援建了100张床位的治疗中心。向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周边国家等国派遣了30余批公共卫生、临床医疗和实验室检测专家组,与当地中国援非医疗队一起参加埃博拉防控。累计完成公共卫生培训12471人次。中国军地医务人员团结一心,培训队、监测队、医疗队形成合力,援助引领和带动了国际援非抗疫行动,受到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一致高度赞誉。 1963年中国第一次向阿尔及利亚派出援外医疗队以来,中国共向6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过医疗队员2.4万人次,累计诊治患者约2.7亿人次,为受援国培训了大批医务人员,留下了一支“不走的中国医疗队”。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刚果(布)期间,首次提炼总结出“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激励着中国卫生工作者在非洲克服条件艰苦、国情不同等困难,一切从非洲人民健康出发,以拼搏的精神、精湛的技术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也进一步加深了与非洲人民的传统友谊。 中国政府提供的四批援助金额不是最多的,但在中国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危机史上却是持续时间最长、援助力度最大,主要有五大特点: 第一是新。2014年8月初,习主席就向疫区3国元首发去慰问电,并派包机向疫区国家运达急需物资,这在中国援非史上均属首次。中方向塞拉利昂运送检测移动实验室,在利比里亚建设、运营治疗中心,向海外派遣成建制的传染性卫生防疫力量和军事医护人员,在中国援外史上也是首次。 第二是快。中方急人所急,特事特办,租用包机在对外宣布第二批援助决定后一周之内将援助物资送达疫区3国。习主席10月24日宣布启动第四批援助后,26日和29日中方先后租用三架包机将援建利比里亚治疗中心所需建材和设备运抵利比里亚。 第三是实。中国对非援助历来重信守诺,言出必行,注重实效,所援助的防疫物资、现汇、粮食、移动实验室、治疗中心以及防疫专家和医护人员等都是疫区国家最需要的。 第四是全。习近平主席分别向疫区3国元首致电慰问,李克强总理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通电话,充分体现了中方最高领导人对疫区国家和联合国的政治和道义支持。中方援助不仅面向疫区3国,而且向3国毗邻的马里、塞内加尔、多哥、贝宁、加纳、科特迪瓦、尼目利亚、刚果(金)、刚果(布)等国提供了防疫物资援助。同时还覆盖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不仅有抗疫物资、粮食、现汇等硬援助,也提供了专家和医护人员等软援助。 第五是开放。中方对与联合国、美国、法国等国际社会开展合作抗击疫情持积极、开放态度。中美在利比里亚的三方合作已有很好的成果。就在中国三架包机抵利时,美在利机场空军部队出动大型叉车协助卸货。中法两国外长10月19日发表了关于抗击疫情合作的联合新闻稿。 中国援助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创造了多个“第一”:疫情加剧蔓延后,中国政府率先行动,采用包机在一周内紧急将物资送达疫区,这是疫区收到的第一批援助物资;租用包机援助非洲,这在中非关系史上也是第一次;中国还第一次向海外成建制派出数百名有抗击传染病经验的军事医护人员和传染病防控领域的顶级专家,到疫区与受援国人民和国际社会同行并肩战斗。 2014年8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致电几内亚总统阿尔法·孔戴、塞拉利昂总统欧内斯特·巴伊·科罗马、利比里亚总统埃伦·约翰逊一瑟利夫,对三国近期爆发埃博拉疫情造成重大人员和经济损失表示慰问,并赞赏三国政府全力以赴抗击疫情所做的努力。习近平表示,中非是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好兄弟、好朋友、好伙伴。中国政府和人民不会忘记,每当中国人民遇到困难时,非洲人民都及时伸出援手,给予支持和帮助。值此艰难时刻,中国政府和人民同三国政府和人民站在一起,愿向三国紧急援助一批传染病防治物资,支持三国抗击疫情。习近平强调,面对埃博拉疫情,中方呼吁国际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向疫区国家紧急提供援助,携手支援疫区人民共渡难关,战胜疫情,早日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 …… 在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前,中国率先施与援手,再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真、实、亲、诚”的对非合作理念,迅速响应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的呼吁,积极参与开展国际合作,展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的率先行动和急人所急的援助也在国际上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和加大了国际社会对疫情的关注与投入,得到了非洲国家政府和人民的衷心感谢和高度赞扬,以及国际社会的一致肯定与好评。 塞拉利昂总统科罗马表示,“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塞拉利昂遭遇危难时刻能提供应对埃博拉疫情的紧急援助,这极大地增强了塞拉利昂应对疫情的决心和信心。中国人民是真正的朋友。中国对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的支援值得赞赏,援助毫无疑问将进一步巩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利比里亚总统约翰逊一瑟利夫表示,“感激中国政府和人民为抗击埃博拉所给予的无私和重要援助。埃博拉疫情给利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带来重大负面影响,中国及时提供了多批援助,是世界上第一个派出专机向利运送援助物资的国家,引领了国际社会援助行动,为利抗击埃博拉疫情作出重要贡献。”几内亚国际合作部长萨诺表示“患难见真情,这次援助体现了中国是几内亚真正的朋友和兄弟,值得几内亚人民世代铭记。”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感谢中国及时向非洲国家抗击埃博拉提供支持和帮助表示,“中国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巨大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树立了榜样。”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面对疫情肆虐,中国没有退却,中国医疗队员依然坚守在那里,这显示出中国对支持应对疫情国际努力的坚定承诺,并为其他国家作出了表率。” 此外,一些学者和媒体也积极评价中国援非行动。德国学者2014年8月11日对《环球时报》表示,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慰问以及中国专家和医疗队不顾危险挺进或者坚守在疫区不撤回,是向非洲和世界表明,作为新崛起的大国,中国会承担国际责任。中国不仅关注非洲的贸易,也关注非洲的公共卫生,是非洲真正的朋友。英国《金融时报》2014年10月10日报道称,中国正不断加大对西非国家抗疫援助,这既是出于维护本国在非经济利益、人员安全和中非友谊的考量,也表明中国参与国际人道主义事业的表现日益成熟。 埃博拉是全世界人民的公敌,我们倾力支持非洲抗击埃博拉符合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事实证明,我们率先行动,紧急驰援,始终同疫区人民战斗在最前列,不仅充分体现出中非兄弟般的真挚情谊,有效增强了中非人民之间的情感联系纽带,而且全面展示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培育和增强了中国人的大国情怀。 本书收录了医疗队员、新闻记者、驻外使馆、维和部队和警察的真实记录和生动回忆,将为这次抗击埃博拉历程留下珍贵的史料,并将激励后来者以此为起点,将中国的卫生事业和援外事业不断推上新的高度。 编者 二○一五年十一月 后记 2014年初,西非埃博拉疫情扑面而来,病毒肆虐,无药可治固然可怕,但更令人担心的是该病毒还极有可能漂洋过海,蔓延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8月,在党中央的英明果断决策下,中国全面启动了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的旷世义举。中国政府和人民,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迎难而上,勇敢肩负起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责任。 本次中国援非抗埃援助行动,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一次全面演练。参与部门涵盖了中国外交、卫生、交通、通讯和后勤保障等多个部门和行业,尤其是首次在和平时期,以成建制的方式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派驻其他国家执行海外任务,实现了我军历史上新的突破。 也正因为如此,本书的编辑工作也注定成为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国家、跨越时空的复杂工程。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得到了中国驻外使馆、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等部委和军事领导机关及其所属17家单位的大力支持,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和精力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稿件和素材,并不断为此更新和保持内容的同步,为本书的付梓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我们在此深表感谢。在本书半年多的撰写过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的黄显斌政治协理员和总后第三军医大学政治部宣传处张远军副处长,作为随队记者,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以翔实的材料和珍贵的照片,为本书提供了直观的现场素材,在此特表鸣谢。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援非抗击埃博拉行动,远远超出了国际主义援助义举的范畴,在中非人员和物资双向大量流动的当代,此次援非行动为中国人民筑起了生命健康的坚实屏障,它是我国卫生防疫工作的一次端口前移的重大战略举措,它为中国人民抗击埃博拉疫情争取了时间、积累了经验。 我们在此再次向奋战在援非抗疫第一线的白衣战士和勇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谨以此书,记录下他们的光辉事迹,并通过我们对本书内容的共享,了解和普及恶性传染病防控知识,增强全社会的防疫信心和勇气,以此来铭记他们的壮举,回馈他们的无私奉献。 编者 二○一五年十一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