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太平洋西岸的局势波诡云谲!
东亚的隔阂、南海的纷争,这层层危机与矛盾,早在百年前的巡游中已埋下伏笔,看美国如何在遥远的大洋彼端拨动亚太地区的政治走向!
詹姆斯·布拉德利编著的《1905帝国巡游:美国塑造亚太格局的伏笔》共十三章,以时间逻辑为经,以历史逻辑为纬,从吞并夏威夷到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从马汉的“海权三叉戟”到特纳的“边疆消失”,从“大棒外交”到“亚洲门罗主义”,从“荣誉雅利安”到黄祸论,四个维度立体论述1905年美国太平洋扩张的经过。文笔生动活泼,对“泰迪”总统、“大胖子”塔夫脱、“爱丽丝公主”等历史形象的描绘栩栩如生。
1905年,西奥多·罗斯福派出一支美国历史上规模很大的政府代表团,出使西太平洋沿岸国家。这支使团由战争部部长威廉·霍华德·塔夫脱率领,以罗斯福总统长女爱丽丝·罗斯福为形象大使,巡游夏威夷、日本、菲律宾、中国、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名义上传播雅利安文明,实际却是罗斯福建立美国太平洋霸权、走上海权崛起之路的开端。在长达数月的巡游中,塔夫脱在罗斯福的授权下,与日本密谋瓜分中国、朝鲜、菲律宾等太平洋殖民势力范围。《1905帝国巡游:美国塑造亚太格局的伏笔》作者詹姆斯·布拉德利认为,1905年的巡游是“二战”太平洋战争的隐源,是塑造当今亚太地区格局的伏笔,对20世纪的美国乃至当代国际关系格局都有深远影响。
第一章 一百年以后
我希望看到美国成为太平洋海岸的主导力量。
——西奥多·罗斯福,1900年12月29日
1994年,我的父亲约翰·布拉德利(John Bradley)与世长辞,而他那段长埋心间不愿倾诉的往事却使他的人生经历熠熠生辉。因为他就是在硫磺岛插上美国国旗的六个人之一。《父辈的旗帜》(Flags of OurFathers)这本书及同名电影讲述的就是父亲的故事。当我完成另一本关于“二战”期间太平洋地区的小说《飞行员》(Flybogs)之后,我开始怀疑美国究竟为何参加战争。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一灾难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所谓“无风不起浪”,我开始寻找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
1905年夏天,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人称“泰迪”)派遣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外交代表团前往亚洲。其中有战争部长、七位参议员、二十三位众议员、各种军事和文职官员。此外,他的女儿也乘坐远洋邮轮从旧金山到夏威夷、菲律宾、中国、朝鲜、日本,最后返回旧金山。当时,约翰·海伊(John Hay)刚刚去世,伊莱休·鲁特(Elihu Root)尚待批准任职,因此西奥多·罗斯福兼任他自己的国务卿。此次出访过程中,西奥多·罗斯福作出了重要的决定,这些决定将在未来几十年影响美国对亚洲事务的介入。
此次代表团由战争部长威廉·霍华德·塔夫脱(William Howard Taft)率领,他的体重重达147公斤。为了保证“罗斯福”的名字出现在报纸的头条,罗斯福总统让女儿爱丽丝一同出行。爱丽丝时年21岁,就像后来的杰奎琳·肯尼迪一样年轻漂亮,世人亲切地称呼她“爱丽丝公主”。她的男伴也乘船同行,塔夫脱答应罗斯福会照看这对情侣。然而,这绝非易事。塔夫脱总是担心在极度炎热的夜晚,总统的未婚女儿在邮轮甲板的黑暗角落里会遇到什么。
罗斯福一直热衷于美国在亚洲的势力扩张,他曾说过“我们的未来,将更多地取决于面对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地位,而不是面对欧洲在大西洋地区的地位”。罗斯福坚信美国势力会像在北美大陆一样席卷整个亚洲。在他小的时候,美国早已通过消灭异己和修筑堡垒征服了西部,这些军事堡垒之后逐渐变成了乡镇和城市。现在美国正在建立太平洋地区的海军通道,他们期望给亚洲带来文明。1898年美国吞并了夏威夷,实现了该计划的第一步,而菲律宾则被认为是其通往中国的跳板。
罗斯福从未去过亚洲,并且对亚洲人知之甚少,但他对他的计划却信心满满。他曾说:“我希望看到美国成为太平洋海岸的主导力量。”西奥多·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威望的总统之一,也是一位异常聪明、勇敢的人。他最喜欢的格言是“温言在口,大棒在手”。这本书指出在罗斯福发起的太平洋之行背后,1905年那个至关重要的夏天就是一根相当有力的“大棒”——帝国巡游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太平洋地区的爆发,对中国的内战和朝鲜战争,甚至如今我们生活中的一系列紧张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伴随西奥多·罗斯福发起的这场史无前例的帝国巡游,20世纪美国与亚洲的关系将卷入随之而来的外交浪潮。
2005年夏天,恰逢帝国巡游一百年后,我沿着当年的路线前行。
在夏威夷,我像爱丽丝一样乘风破浪,目睹了她当年所看见的风景,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夏威夷居民不欢迎她。
美国要求日本进一步增强军事力量,从而帮助美国扩大在北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尤其是在朝鲜半岛的利益——中国和俄国都想在朝鲜半岛寻求更大的影响力。1905年的夏天,东京和华盛顿特区之间的秘密外交信息通过太平洋深处的电缆进行传达。在与日本首相进行的绝密会议上,塔夫脱在罗斯福的授意下促成了一项保密协议,允许日本进军朝鲜。而对于一位美国总统而言,与他国签订协议却未经参议院批准,这是违反宪法的。在与日本进行秘密谈判的同时,罗斯福也作为“诚实的中间人”,力促日本和俄国进行谈判。那时候,日本和俄国正在进行一场那个时代最大的战争。1905年夏天,战争双方将要签署《朴次茅斯和约》。一年后,罗斯福总统将会成为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人。诺贝尔委员会根本不知道他的秘密谈判,公众也仅仅在其死后才得知这些外交电报的存在。1902年7月4日,罗斯福总统宣布除穆斯林以外的地区,结束美菲战争。1905年,帝国邮轮驶入三宝颜市(菲律宾南部的港口城市),这是位于马尼拉以南800多千米以外的一个穆斯林飞地。“大胖子”塔夫脱言辞天花乱坠,吹捧美国模式的种种好处,“爱丽丝公主”在炎热的热带阳光下抿着潘趣酒。
P1-5
美国亚洲之行最终以失败告终。一方面,中方极力抑制美国宣扬其民主和贸易,另一方面清朝的政府官员对于美国与亚洲邻国建立同盟怒火中烧,他们将这一结盟视为军事包围。
总统指责中国的贸易太过封闭。然而,清政府则认为问题出在美国,他们抱怨美国应该停止游说,并且不要再和亚洲邻国建立军事联盟。总统否认结盟是出于控制和操控中国的目的,然而满清政府则不相信美国总统。
这位年轻的美国总统就是西奥多·罗斯福,那一年是1905年。105年之后,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近日也出访亚洲,好像历史又在全球重演。
美国对中国及其在亚洲举足轻重的地位了解不足,这也注定了1905年和2010年的亚洲之行均以失败告终。罗斯福轻视并且忽略了中国,而把美国在亚洲的前景与英国和日本联系在一起。
1905年和2010年美国的选民整体对华态度并不友好,因为两位时任美国总统都奉行类似的政策——方面严厉批评中国的贸易政策,另一方面又与其他亚洲国家结盟,对中国进行军事封锁。在西奥多·罗斯福的暗中鼓励下,日本在亚洲大陆进行军事扩张。与此同时,大英帝国在亚洲的霸主地位日益受到威胁。事实证明,正是西奥多·罗斯福在亚洲的错误行动点燃战争的导火索——我们后来称之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人们都认为,一百年之后美国总统会对中国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有着不同以往的理解。奥巴马也的确如此,但不幸的是,他似乎和西奥多·罗斯福采用了相同的方法,而这一方法却误导了他们。虽然罗斯福认为当时的中国是日渐衰退的弱国,但是奥巴马则面对着现在发展中的中国。罗斯福一直幻想掌控中国人民,而奥巴马则认为他可以把握中国的崛起。这两种观点都反映出他们对历史的无知。
几百年前的中国,无论在亚洲还是全球,都是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富有、文化最先进的国家之一。《马可·波罗游记》于1295年出版,书中讲述了惊人的故事:巨大的宴会厅里有上千个座位,墙壁上镶嵌着宝石。书店里图书成堆,图书都是规模印刷,顾客用纸币购买图书。(马可波罗见到纸币非常惊讶,他专门用了一章记录此事。)在欧洲,僧侣们读的都是手抄书,而在中国,印刷机可以印制成千上万的畅销书。
中国钢铁制造业生产量达到每年12.5万吨,而西方国家直到20世纪才有如此高的产量。铸铁、手摇曲柄、天然气深层开采、皮带传动、象棋、火柴、火药、纸牌、纺车、伞和无数其他的发明都是中国的天才们创造的。
欧洲最终也不得不从中国引入这些创新,比如耕犁,从而开启了欧洲的农业革命。同样,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文化教育快速发展。欧洲工业革命也有赖于中国的技术发明。 似乎美国领导人不愿承认他们和中国人在文化上存在某种相似性。在他们看来,中国人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依靠卑劣、野蛮的手段。
与西奥多·罗斯福一样,奥巴马把矛头指向世界第二大国家的官员,指责他们操纵中美贸易。然而,事实是现在的中国已经熟练地完成当年的美国总统希望美国人做的事——发现、创造并制造商品,然后再销往世界各地。奥巴马在讲话中又再次引用这一谣言:中国所取得引人注目的经济成就主要是由于其采取的欺骗性的汇率紧缩政策。他曾经抱怨:“我们一直以来低估了人民币,这是因为中国花费了大量的金钱来干预市场,才使得人民币一直被低估。”
然而,最近当美联储宣布将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QE2)时,德国财政部长指出:“美国指责中国,而其实美国只不过是采取不同的方式而已……美国人指责中国操纵汇率,而自己却在央行的协助下开动印钞机,人为地降低美元的价值。因此,这种指责是毫无意义的。”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婉转地表示:“现在我们需要有人能够给我们一个解释,否则这一指责会伤害到全球经济的复苏和信心的增长。奥巴马总统却极力回避这一尴尬的问题,只是微笑着说:‘从现有的一切数据来看,这个决定不会对美元汇率产生影响。”’
奥巴马的亚洲使命陷入败局,但是为了给美国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仍拒绝为其“所作所为”道歉。事实上,他应该向美国纳税人道歉。
针对美国渴求进口的现状,德国的财政部长给出了一些建议:“我们更需要关注而不是抨击成功的出口国。德国的成功是由于国内公司的竞争力得到提升,而不是依靠政治手腕操控货币。美国一直以来依赖信贷,金融行业虚增,并且忽视了产业基础。美国存在问题的原因众多,但德国出口顺差绝对不是造成其现状的原因之一。”
毫无疑问,中国在若干领域所奉行的政策都将有利于全球经济。与中国打交道的第一步,也是最好的一步,就是承认其是一个平等的国家——不是依据可量化的统计数据(事实上,在许多数据方面美国远远落后于中国),而是依据其性质。可喜的是,奥巴马对亚洲的误解远不及西奥多·罗斯福的误解影响大,也不及其伤害大。
詹姆斯·布拉德利
2010年11月16日
出版后记
1905年,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派遣一支规模史无前例的外交代表团,乘坐“满洲”号邮轮前往亚洲。该团由战争部长威廉·霍华德·塔夫脱率领,罗斯福长女“爱丽丝公主”为形象大使,七位参议员、二十三位国会议员以及数十名文职官员参加,巡游太平洋沿岸,途径夏威夷、日本、菲律宾、中国、朝鲜,最后返回美国西海岸。使团打着“传播雅利安文明”的旗号,暗中主导了吞并夏威夷、占领菲律宾、支持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等一系列秘密外交。这一行径印证美国从此走向太平洋海上扩张,不仅对20世纪初太平洋国际关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而且成为“二战”时期美国卷入太平洋战场的隐秘根源。
詹姆斯·布拉德利,《纽约时报》畅销书《父辈的旗帜》《飞行员》作者,其父是在硫磺岛插上美国国旗的六人之一。2005年,恰逢1905年帝国巡游一百周年,作者沿着帝国巡游路线,爬梳史料,探寻美国为何参加太平洋战争。
全书共十三章,以时间逻辑为经,以历史逻辑为纬,从吞并夏威夷到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从马汉的“海权三叉戟”到特纳的“边疆消失”,从“大棒外交”到“亚洲门罗主义”,从“荣誉雅利安”到黄祸论,四个维度立体论述1905年美国太平洋扩张的经过。文笔生动活泼,对“泰迪”总统、“大胖子”塔夫脱、“爱丽丝公主”等历史形象的描绘栩栩如生。
本书最初于2010年在美国出版,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我们此次引进本书中文版,不仅希望帮助读者了解这段被忽视的历史,更希望书中探讨的论点有益于我们认知当下中美两国关系。正如作者所说,2010年奥巴马总统的亚洲外交行动似乎印证了历史的重演。105年前,西奥多·罗斯福梦想操控中国的衰落,105年后,奥巴马梦想扼制中国的崛起,罗斯福亚洲政策的失误为太平洋战争埋下伏笔,奥巴马的亚洲外交策略又将何去何从?
因时间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我们恳切地希望读者提出建议,以期再版修订更正。
服务热线:133—6631—2326 188—1142—1266
服务信箱:reader-@hinabook.com
后浪出版公司
2015年11月
西奥多·罗斯福一直以卓越的国内改革家和自然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形象示人,而詹姆斯·布拉德利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罗斯福的外交扩张政策、种族理论以及所谓的民族阳刚气概进行评判。本书立意鲜明,独具新意,是对历史的一次完美修正。
——《纽约时报》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