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祥编著的这本散文集《雪禅》中“感恩大地”是其主要篇章,是作者对乡土题材的不懈探索。作者的故乡在泥阳川,这道川北半是徽县泥阳镇,南半是成县店村镇,两县接壤,两县居民村落错落有致,习惯上统称为泥阳川。从江洛发源的洛河南北贯通,作者就生长在洛河畔,人生之根扎在洛河畔肥沃土壤中,所写的乡情故土情真意切,对养育他成长的大地敬畏感恩。如《大麻地》《会说话的芦苇》《番麦会唱歌》,作者对洛河畔的一系列描写,童趣横生,诗情画意跃然纸上,笔触细腻,感悟深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雪禅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永祥 |
出版社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永祥编著的这本散文集《雪禅》中“感恩大地”是其主要篇章,是作者对乡土题材的不懈探索。作者的故乡在泥阳川,这道川北半是徽县泥阳镇,南半是成县店村镇,两县接壤,两县居民村落错落有致,习惯上统称为泥阳川。从江洛发源的洛河南北贯通,作者就生长在洛河畔,人生之根扎在洛河畔肥沃土壤中,所写的乡情故土情真意切,对养育他成长的大地敬畏感恩。如《大麻地》《会说话的芦苇》《番麦会唱歌》,作者对洛河畔的一系列描写,童趣横生,诗情画意跃然纸上,笔触细腻,感悟深刻。 内容推荐 《雪禅》是一部散文集,精选了作者张永祥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来创作的散文几十篇,其中有关于佛教、道教及人世沧桑的感悟文章,有怀念故人的纪念文章及游览山川名胜的游记。本书稿共分七章,分别为感恩大地、禅外说禅、寻道、鸿爪雪泥、心灵漫笔、怀人篇什、杂论。 目录 第一章 感恩大地 大麻地 番麦会唱歌 土地之恩 夏耕三伏 乡间明月 青泥河畔起新村 会说话的芦苇 田野心花 瑞土 剜黄豆 秋收秋播 捋槐花 第二章 禅外悦禅 细微之爱 柴胡禅茶 烦恼生菩提 为心灵点灯 五蕴空、苦厄除 大山是佛 向人问好 明月·禅境·佛心 我的腊八缘 我的佛缘 在生活中参禅成佛 与花对语 成功即佛 难得有自知之明 与佛为邻 临水而歌(外一篇) 觉悟人生 举起与放下 善种福田 雪禅 腊八禅 低头是佛 寻找菩萨 第三章 寻道 寻道 大道无形《逍遥游》 读《庄子·缮性》有感 《大宗师》的生死观 大道无形天地宽——读《庄子·天地》篇 复归婴儿 循道 刘一明与自在窝 白云观听涛 德有所长,形有所忘——读《庄子·德充符》 无为虚静成《天道》——读《庄子·天道》 第四章 鸿爪雪泥 谒西夏王陵 走进腾格里 月照大散关 永远的官鹅沟 盘盘青泥栌叶丹 石门峡游记 品读大唐芙蓉园 参谒成灵 遥望萧关 玉绳摇曳香水洞 成县要隘黄渚关 诗圣、赞上人与成县大云寺 桃源仙境浪沟峡 寻访达摩洞 张三丰与成县金莲洞 五仙山之洞天福地 第五章 心灵漫笔 圆巢之梦 早识麻雀 蛙声何处 洛河人物 广化茶柏记 何以嫌真 自造心篱 哈达铺的红色九月 第六章 怀人篇什 母亲的唠叨 父亲的抗战故事 父亲的猎枪 茅德贤逝世悼念活动随感 百岁红西路军女战士的峥嵘岁月 侯得成八口之家长征的传奇家事 第七章 杂论 登承天寺塔感悟 我看动物世界 感恩牢骚 吹尽狂沙始到金——读樊军先生《台海往事》 满目青山枫叶丹——评吕兴才《枫叶集》《栗亭诗抄》 后记 试读章节 大麻地 大麻地是绿色的森林,在一望无际的大麻林里有我童年的梦。徽成两县交界的泥阳川洛河穿流而过,两岸肥沃的土地上都种大麻。年年清明前后生产队就组织社员新翻沉睡一冬的土地,被犁铧和耧铃摇醒了的土地,春天和煦的阳光照得泥土生气氤氲,似一层薄薄的白纱游逸。耙平、施肥、撒麻籽,经过这些工序后就种上了大麻。此时,队长就安排社员看护麻田,新种上要防麻雀啄食麻籽。一星期后麻籽破壳出芽了,纤细的黄芽毛茸茸,星星点点,头顶两瓣还未脱落的壳,招惹得麻雀铺天盖地而来。此时,看护的任务最为繁重,队长看我十岁了,怪精灵调皮的,就派我跟父亲去看护麻田,一天挣二分工贴补家庭收入。父亲对我说麻苗出齐三瓣叶子,长成草苗麻雀就不啄食了,于是我就天天盼望小麻苗快些长成三瓣叶子,好减轻看护任务。可是小麻苗生命力太脆弱,一钻出土皮就好像使出了吃奶的劲,再以后的几天里我天天早晨到麻地细看,麻苗还是低头耷脑的两瓣,只是颜色有些变,由嫩黄变成紫绿。此时,麻雀还引来蒿叫子,黑鸽鸟叽叽喳喳欢叫着席卷而来,一落地就是一大片。我持竿吆喝着驱赶,东边赶到西边,西边赶到东边,它们像是和我捉迷藏。有时只顾瞅着向落鸟雀的麻田奔跑,一脚踏空跌下田边的堰渠成了落汤鸡,爬上岸还是跑着驱赶麻雀,嘴里咒骂着该死的鸟雀作践麻苗,该死的渠水太多碍手碍脚。 父亲见我跑得一头雾水,浑身湿淋淋的,就说得另想方法驱赶,光跑不行。于是我给父亲打下手扎起了稻草人,稻草人手持竹竿,竹竿两端都扎塑料纸条,风一吹迎风招展,哗哗作响,麻田的中心和四角都插上稻草人,真够神的,麻雀吓得不敢落地。可是过了两天,麻雀胆子慢慢就大了,它们不但敢于落地啄麻芽,而且还堂而皇之地停栖在草人头上、胳膊上,鸟屎也拉在草人头上。可是就在麻雀不敢落地的两三天,麻苗齐刷刷地出齐了三瓣叶子,叶子的颜色一天一变,由紫灰到嫩绿,不几天就遮住了地皮,也就再不怕鸟雀啄食了。 立夏以后,大麻长一米多高了,它的叶子像竹叶,排列整齐,错落有致。一望无际的大麻林是鸟雀们的乐园,嘎嘎吱吱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它们在三四株靠得近的麻秆半腰搭窝产卵,孵育幼鸟。我和几个小伙伴给猪割草时偷偷地躲过看护麻田的人就进去掏鸟窝,惹得嘎嘎吱吱鸟惊叫声四起,在麻林里飞蹿。它细长的爪子抓住麻秆一株换过一株,跳跃飞蹿特敏捷。掏鸟窝时它虽然惊恐万状,但不远逃,在你周围的麻林里凄厉惊叫,时而向你脸上猛扑,引得看护麻田的人寻声赶来,一见是我们在掏鸟窝,他恼怒万分但又不敢晾吓,只是瞪着眼睛给我们打手势,压低声音说:“好我的大哩,小心绊断麻秆。若让队长看见了要扣你大的工分哩,麻利些出来,小心点让着麻秆。” 放暑假了,大麻正在开花,一片浓郁的麻香四处弥漫。家乡人把男女在麻林里幽会叫摇麻花哩,谁和谁在麻林里摇麻花,经村民口头演义,描绘得绘声绘色,引得笑骂声四起,他们用这种方式排释集体劳动的疲劳,给紧张繁重的体力劳动平添了一丝乐趣。立秋过后,大麻颜色变黄了,麻杆变粗了,顶端枝杈挑着沉甸甸的麻籽,随风摇曳,泛起金灿灿的波浪。收割大麻时几十社员从地边搭伴割起,镰刀贴着地皮喳喳作响,虎口握麻秆要顺着势叫压交,够一握放地里再割,一握一握交叉重叠,排列有序。队长巡视纠正着,嘴里吼骂着:“把交压上,要不沤出的大麻水淋淋的,谁能撒得开。”人们时不时割出鸟窝,雏鸟起窝了可是还都恋着窝不肯飞走,惊叫着飞蹿。这时,麻田里的蛇、青蛙、老鼠则被驱向一隅乱跳乱窜,我和同伴手持青竹棍守在地边打老鼠捉青蛙总会战果辉煌。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家乡确是水乡,老水磨堰渠的水长年不断,水力打转水磨磨面、碾米。洛河四季细浪滚滚,引河水注满池塘沤麻,二十握一捆的大麻放进塘里,压上木板、碌碡,渠塘两边闩上槐木大杠,不让麻梱浮出水面,水淹住麻梱五寸深。此时,队长就选有经验的老农白天测试三次,晚上测试三次,手探入水中摸试麻条子的光滑程度,如果麻条还涩就说明还没有沤熟,若光滑指甲能掐进去就说明已经沤熟了。麻沤熟了不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都要赶快出塘,迟了麻就沤脱骨,只剩下白冽冽的光麻秆在塘水中漂浮,即使不脱骨麻也不韧,纤维脆弱禁不得拉力扯动。因此,社里不分男女老少一听锣响就都赶赴沤麻塘,青壮劳动力下池塘钻人齐腰水中,一握连一握往上送,塘边的人接住小心翼翼地转身跑向河滩把一握水淋淋的麻直立撒开,一拢挨一拢将条子拨匀,撑起让太阳晒,夜露漂,直到麻条子晒干漂黄亮。此时,那一握麻梱不开就说明没有压住交,嘴里骂着谁的臭技术。 出麻最累最苦,但也最热闹快乐。大人或小孩接上一握麻都奔跑不已,汗水和着麻梱上的水,可人们总是乐哈哈的。一塘麻沤成功了一社人的经济收入就有指望了,工分的劳动日值就升值了。大麻是家乡人的衣禄,更是家乡人生活的希望。土地承包到户后,家乡人还在种大麻,把出产的大麻加工成麻绳,一村人十有八九都在纺麻绳。自制的纺车脚手并用,摇动的纺车声满村响成一片,悦耳动听的纺麻绳声是村民发家致富的交响乐曲。村上人靠纺麻绳钱袋鼓起来了,彩电洗衣机等电器家具进入了农家,麻绳村出名了,一条街卖麻绳全是家乡人,买主一问是哪里产的麻绳,只要一说是张寨的,买主就放心地将麻绳拿走,保管耐用得很。 后来雨水渐渐稀少,洛河水小了,池塘大都干涸了。大麻没有水沤,种麻的人就少了,纺绳的人要到一百多里路的麻沿河去买大麻,麻绳村徒有其名了。可是故乡的大麻在我梦里生了根。当一种物种存在时大家都习以为常,一旦消失才知道珍惜,才时时记起,生长大麻的乡土从不消失,永不疲倦地给人们生产物品。如果人们在索取的同时学会善待和珍惜,物种就不会消失。因为乡土在,乡土上生息着的农民在,大麻产生的声誉在我梦中升华。 (摘自《甘肃日报》百花副刊2005年11月28日)P3-5 序言 散文是以情境取胜,以叙事见长的文体。散文家梁衡把散文要达到的三个层次,或日三个境界分为:一是景物之美,描绘出逼真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谓之“形境”,类似绘画的写生;二是情感之美,创造一种精神氛围,叫人留恋体味,谓之“意境”,类似绘画的写意,如徐渭《青藤》;三是哲理之美,说出一个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让人心服口服,谓之“理境”,类似绘画抽象画法,如毕加索的《向日葵》。据我看一般散文能达到“形境” “意境”就不错了,达到“理境”,富有哲理之美的散文实属凤毛麟角。在心浮气躁的当今社会,愿意深度思考问题的作者少,故报纸杂志大量散文,走不出抒发个人情感的小圈子,写亲情、友情、山水情不一而足,很难发现有理性的内涵。散文的思想性、哲理性内涵不足,外露的抒情泛滥,这就是大散文不多的原因。永祥先生从事文学创作几十年,对自己要求比较高,散文集《雪禅》中的一些文章,有意识在追求形、意、理的要素。 永祥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他去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铁血红旅——红军陇南战斗与三大主力会师》,让我市红色文化创作上了一个层次,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反响。今年又要出版三十万字的散文集,其对文学事业的执着确实令人感佩。 散文集《雪禅》中“感恩大地”是其主要篇章,是作者对乡土题材的不懈探索。作者的故乡在泥阳川,这道川北半是徽县泥阳镇,南半是成县店村镇,两县接壤,两县居民村落错落有致,习惯上统称为泥阳川。从江洛发源的洛河南北贯通,作者就生长在洛河畔,人生之根扎在洛河畔肥沃土壤中,所写的乡情故土情真意切,对养育他成长的大地敬畏感恩。如《大麻地》《会说话的芦苇》《番麦会唱歌》,作者对洛河畔的一系列描写,童趣横生,诗情画意跃然纸上,笔触细腻,感悟深刻。 永祥先生对宗教文化情有独钟,尤其他的人生进入中老年,对世界的因果关系、人生的终极目标思考,聚集在对佛教思想的认识、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写出不少文章发表在佛教刊物上,《柴胡禅茶》 《伏山是佛》 《与佛为邻》这些哲理性、思辨性很强,见解独到的文章,受到佛教刊物主编高僧大德的青睐,对我们也有深刻的启示。 作者对庄子哲学思想也有研读感悟。如《伏道无形逍遥游》,是读庄子名篇《逍遥游》对庄子大道无形,逍遥无待思想的探究。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庄子》,被道家奉为经典,《庄子》一书被称为《南华经》。后来由于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分为正一派,亦称天师道,主要祈禳吉凶,降魔除怪,衍生出来了阴阳风水,占卜麻衣相术等实用主义践行者。到了宋代北方以王重阳、丘处机为代表,创立了全真教派,以修真养性为主。由于老庄哲学思想深奥幽远,修道之人理解不了其思想的精髓,使道教与老庄思想拉开了距离。作者国学基础扎实,不断思考,参禅悟道,写出了一组比较深刻,要仔细体会才能理解的文章,读后让人心静神安。 “心灵漫笔”,是作者内心世界的集中展示。如《圆巢之梦》,乡下人进城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无房居住,租金高,工资低,就拣最便宜的“城中之乡”的房租。“我们要是能变成鸟多好,把巢筑在树上。”这是十岁小女儿说的话,一种无奈、无助、对巢的渴望,读来令人感伤。作者和我交往多年,他家的生活情况我知道一些,妻子是农民,家中有七八亩承包地要作务,上有老下有小,进城多年在上城租房居住,带着一双儿女在城里上学读书。双休日赶回家帮妻子作务庄稼,在城乡之间往来奔波,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待后来教师实施康居工程给他分了一套福利房,才把妻子带进城里生活。作者不失本色,文章朴素自然,他笔下所写之事我都有真切感受。 “怀人篇什”,这组散文怀念亲人、怀念先烈,每篇都情真意切。《母亲的唠叨》,写老母亲身患绝症,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可是还唠叨不休,牵挂儿女的生活琐事。每一句唠叨话都深系对儿女的爱,总怕自己对儿女照顾不周。无尽的关爱、无尽的舐犊之情,催人泪下。《父亲的抗战故事》,写父亲在绥远傅作义将军率领下抗战十年,为保家卫国,英勇无畏,浴血抗战到最后胜利。父亲的形象是千千万万抗战老兵的形象,日本投降后,国共内战打响,父亲以最质朴的认识脱离部队回家乡务农,过他本分的农民生活。他说“中国人打中国人,怎么也下不了那个狠心。都是他娘辛辛苦苦抓养大的娃,战场上死一个人很容易,可是死了儿子父母多心疼。”《侯得成八口之家长征的传奇家事》里,侯得成年近五十岁了带领一家八口人,跟随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长征,在成县五龙山战斗中壮烈牺牲,五岁的小儿子侯宗元流落抛沙街头,被穷苦人何天颂老两口收养,抚养成人,娶妻成家。一九六一年,被已是解放军师职干部的大哥侯清芝寻访到招回老家认祖归宗。二○○六年十月底阔别四十五年后,回成县为父亲扫墓。真实感人的长征故事,激励着我们永远铭记历史。 综观永祥先生散文知识面广,大多有厚重之感。作者在文学创作方面可谓“杂家”,他年已花甲,阅历丰富,国学基础扎实。他的文章语言简洁明快,不管是论述还是叙事,都能体现出深厚的学养。说他是“杂家”,是指他涉猎面广泛,小说、散文、诗词、歌赋楹联都有一定造诣,成就不菲,在我市文学创作群体中当属佼佼者。永祥先生毕十年之功创作的长篇小说《铁血红旅》四十多万字,这不但要有非凡的毅力,更要有相当的才力;板凳能坐十年冷,数十年如一日,他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乐于吃苦,默默献身于文学事业。在文学这块土地上勤奋耕耘,不图名不图利,安贫乐道,在金钱至上、享乐盛行的时代,是很难得的。 永祥先生不忘初心,安守本分,特立独行,看似不合群、不媚众、不随大流,不人云亦云,身边可能没有很多朋友。可他惜时如金,作品甚丰,我知他手头现有的文学作品再出版一本散文集、诗词集都绰绰有余,可他治学创作严谨,精益求精,不成熟的作品不轻易示人。他年龄虽已进人中老年行列,可在文学创作上正处于黄金时期,正是出成果的年龄阶段,祝愿他永葆青春,再创佳绩,为我市乃至我省文学殿堂再添精品。 2016年7月于武都 (毛树林系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陇南市文联主席) 后记 散文集《雪禅》出版之际,我百感交集。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散文伴我半生。当人生步人花甲之年,回顾所走过的道路,只有不离不弃的数百篇散文在充实我日渐淡泊的心灵。自从二○○九年家里购置了电脑,我学会用电脑打字,把写的散文打在电脑上,保存在文档里,散文集《雪禅》人选的八十多篇文章都是在电脑里保存的。之前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散文剪辑装订成册,闲暇时翻阅,回顾走过的人生履痕,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像窖藏的老酒,储藏时间愈久,酒香愈浓,这些剪贴的几大本散文虽然没有人选在《雪禅》集里,可我依然很珍视。要把这些文章转换在电脑上,还得再费周章,只能以待将来再出版散文集时备选。 《雪禅》首选的文章是我对乡情故土的怀念,这是因为在我五十岁之前,过的是乡村农民生活,我的人生之根深深地扎在农村肥沃的土壤里,离家乡愈久思念之情愈深,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历历在目,乡情使我梦萦魂牵。我妻子是农民,家乡还有她和两个孩子的七亩多承包地,我上班下班,星期天都在城乡之间奔波,赶回家帮妻子干农活。农民干的都是体力活,耕田种地,春播秋收,很苦很累,但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当我看到自己耕种的庄稼在泥土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收获劳动果实时的那份怡然自得,充实自在的喜悦之情充盈心底,对土地的热爱之情更加根深蒂固。 数十年农村生活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童年农村生活物质很匮乏,但那时自然生态环境很好,家乡清凌凌的洛河水、杨柳岸、稻花香、芦苇荡,四季百鸟鸣唱,田园牧歌,既是鸟的天堂,也是我童年的天堂,每每忆及童年,向往之情油然而生。每当写童年乡村生活,内心激动不已,情注笔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泻,写起来得心应手,写完一篇仿佛就了了一个心结。 在数十年的农村生活中,妻子苟淑云是我庄稼院里的女王,我只是她的辅助劳动力。她任劳任怨,吃苦耐劳,主要农活都是她干,家务都是她操持,地里回来猪、鸡、鸭、鹅都待她喂食。她把地里的农活作务得井井有条,回到家里家务、养殖干得班班整齐,以此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我才有一个安逸温馨的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我才有空闲时间读书写作,默默笔耕。结婚数十年她从未说过“我支持你写作” “你的文章写得好”这样的话,可她默默地做家务干农活,腾出更多时间让我写作,我感恩于她。 回首所来径,苍苍满翠微。当我年龄过了知天命时,常常不自觉地回首往事,对人生观、世界观进行反思,对人生终极目标进行思考。诸如什么是幸福,如何掌握命运,怎样认识因果。本来我半生所践行的修身之路就是说好话、做好事、当好人,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步人中老年以后,有了这样的善心作基础,对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就容易理解。佛家的生活禅就是要人们修行在当下,在现实生活中修行,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在生活中修行:无我利他,利乐有情。 道教老庄思想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治国理政、行政管理要无为而治。这里所说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循道而为,不可乱为。道家之“道”是世间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的规律,循道则生,逆道则死,即使不死也会出大乱子,逆天行事焉能久长?本书中的“禅外悦禅”“寻道”就是对佛、道思想的认识与感悟。《雪禅》集入选大量发表在佛教、道教刊物上的文章,占近二分之一内容,以示推崇。 本书的出版,承蒙陇南市文联主席毛树林先生关照,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 成县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石文峰先生不辞辛苦,对书稿进行了详尽的修改和校对。 在此,对上述诸位先生深表谢忱! 散文集《雪禅》里的文章可能还有不少败笔和谬误,诚心就教于方家,望不吝赐教! 张永祥 2016年8月12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