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1章 吸引力: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第2章 一种惊诧美学:早期电影和(不)轻信的观众
2.1 过道里的惊恐
2.2 吸引力美学
2.3 震惊的分心娱乐与模棱两可
第3章 叙事情境与叙事者机制
第4章 好莱坞西部片的叙事方法
4.1 类型
4.2 开花的仙人掌:价值和结构
4.3 永恒的西部:视觉元素和故事原型
4.4 标准西部片流程
4.5 西部人
4.6 印第安人
4.7 女性
4.8 社区
4.9 结语
第5章 神经喜剧剧本模式的探讨
5.1 神经喜剧的概况
5.1.1 神经喜剧主人公的社会身份
5.1.2 神经喜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5.1.3 神经喜剧情节转折点的人物动机
5.1.4 神经喜剧中的双主人公模式
5.1.5 神经喜剧当中的台词设计
5.2 神经喜剧兴起的历史背景
5.3 两位作者
5.4 结语
第二部分 创作研究
第6章 脱下伪装之后:比利·怀尔德剧作研究
6.1 历史
6.2 伪装
6.3 巧遇与人物搭配
6.4 现实主义
第7章 希区柯克和他的编剧们:作者论与改编权威
第8章 《改编剧本》如何改编:从小说《兰花贼》到考夫曼“兄弟”的剧本,再到电影
8.1 麦基或者不是麦基?这是个问题
8.2 “整个世界都是一个(有声的)舞台”
8.3 “电影就是这么回事……”
8.4 结语:布局完好全面,结尾方显精彩
第9章 《米尔德丽德·皮尔斯》:一笔棘手的剧作财富
9.1 詹姆斯·M·凯恩的作品和黑色电影传统
9.2 杰瑞·瓦尔德作为制片人
9.3 特内的剧本与马尔兹的评论
9.4 格鲁恩和福克纳的剧本
9.5 麦克杜格尔的剧本与皮尔森的修订
第三部分 个案分析: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
第10章 再次上路:《塞尔玛与路易丝》剧作解读
10.1 绪论
10.2 作为情节转折点的人物动机
10.3 “搭档”电影中的双主人公模式
10.4 两位作者
10.5 1991年的不安
第11章 结冻,从明尼苏达通向美国精神:《法尔戈》剧作解读
11.1 绪论
11.2 人物先行和人物定性
11.3 主题变奏和视觉实践
11.4 科恩工作法
11.5 独立电影年
第12章 博弈:从原著剧本到电影呈现——《心灵捕手》剧作分析
12.1 对现代好莱坞叙事模式的利用与突破——剧本分析
12.2 导演改变剧本,使叙事回归传统
12.3 《心灵捕手》的主题及其局限性
第13章 近距离观看:《美国美人》剧作解读
13.1 绪论
13.2 视点策略
13.3 拟多主人公模式
13.4 类型混搭
13.5 一次成功的奥斯卡运作
第14章 一种新的感受力:《纯洁心灵的永恒阳光》剧作解读
14.1 绪论
14.2 传统构架的拓展
14.3 单主人公模式
14.4 视听的伸展
14.5 关于查利·考夫曼
14.6 第77届奥斯卡
14.7 结语:一种新的感受力
附:查利·考夫曼创作年表
出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