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故人(一个陕北县城里的家族记忆)》的作者王馨用22篇貌似独立的讲述,将童年时期所遇的人物和事件条分缕析地串联,组成了一个家族盛衰的变迁史,以及在这种变迁中所涉的人和事。虽然不可避免地被时代的变迁烙印,但故乡就是故乡,那些生长在其中的人,那些在生活中滋长在心中的深情,那些乡里亲戚之间的走动,那些和我们注定亲密的人,那些曾经的相聚与分散,那些或浅或深在心底的印痕,那些对命运变幻的感慨,唏嘘,羡慕,感动,怜悯,都真实地存在过。作者捡拾的点滴记忆,沉淀了太多的思考,让我们在碎片中窥见真实。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故城故人(一个陕北县城里的家族记忆)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馨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故城故人(一个陕北县城里的家族记忆)》的作者王馨用22篇貌似独立的讲述,将童年时期所遇的人物和事件条分缕析地串联,组成了一个家族盛衰的变迁史,以及在这种变迁中所涉的人和事。虽然不可避免地被时代的变迁烙印,但故乡就是故乡,那些生长在其中的人,那些在生活中滋长在心中的深情,那些乡里亲戚之间的走动,那些和我们注定亲密的人,那些曾经的相聚与分散,那些或浅或深在心底的印痕,那些对命运变幻的感慨,唏嘘,羡慕,感动,怜悯,都真实地存在过。作者捡拾的点滴记忆,沉淀了太多的思考,让我们在碎片中窥见真实。 内容推荐 《故城故人(一个陕北县城里的家族记忆)》是作者王馨对陕北清涧王家及小城故人旧事的摹写。斯人已远,风采依然,在作者克制而不失情感的行文里,我们得以窥见上世纪初、中叶,中国西北小城家族传统文化的流风余韵,也从一个侧面观察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世情百态,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变迁。 目录 那城那水那绵绵的雨 照片里的曾祖父 祖父和那些远逝的岁月 最后的乡绅 伊人如菊 若云在天边 天生逸云 寻找常瑞 坤鹏不言 青鸾之远飞 传说中的蕴兰 贵儿与贵婿 白家姑父 向明的出逃 离离原上草 奶舅爷一家 榛子叔叔 哑巴六爷 隔壁高邻 操场上的老头儿 他们仨 吴家夫妇 后记 试读章节 那城那水那绵绵的雨 城 我出生在北方的一个小县城,那城叫“清涧”,两个水旁的汉字,有水,且清澈,深幽,很美。 城西有一座山,叫“笔架山”,山势略有起伏,可以歇驻几支大笔,山上松柏郁郁,山下曾有一座书院叫“笔峰书院”。 小城在唐贞观年间叫“宽州”。到北宋仁宗年间,大名鼎鼎的范仲淹来到这里戍边,为防御西夏入侵,他派大将种世衡在宽州故址筑起了一座月牙形的石头城。小城两山夹水,两岸石青,取名“青涧”。 金代这里设置青涧县,沿至明洪武年间,“青涧”改称“清涧”。 清涧是一座石头城,筑城材料取自当地最著名的特产,一种青色石头。这种石头属页岩,可以整块揭起来做建筑或生活用石材。有首流传甚广的陕北民谣这样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可见,这种青石板的名气之大。 小城的街道自然也是青石板铺就。一两寸厚的石板,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车马,承载着小城的繁华,日子久了,石板会有断裂,城里的大户自会出资修补。 石板街的最后一次大换修工程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有一年,一位叫石谦的军人驻防清涧,他后来因为参与领导清涧起义而被载人了史册。但在民间,他是因为重新铺设了小城的石板街而留下了名声。 在清涧,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有用整块石板支起来的石桌石床。夏季的时候,白天,一家人围坐一起吃饭;晚上,铺张凉席躺着纳凉、看星星;闲暇时,支根扁担就是乒乓球桌。早些年,一般在清涧长大的孩子,从小就会打乒乓球。 城里的人家集中居住在北关、南坪、东街和寨山,城西便是那条河了,河西便是笔架山。 乾隆十七年(1752),知县吴其琰为县志作序:“顾其地,万山环抱,民皆沟居涧饮,不通商贩,所恃者力田。……幸而弦诵遍野,就县试者千二百余人,沿边诸邑,文风首推清涧,明以来登甲乙榜者不绝。” 简洁的文字描绘出一个虽然偏僻封闭却有着深厚耕读传统的小县。一个当时五万余人口的小县,其中成年男丁只有不足两万人,能有一千二百多人参加县试,可见其教育普及程度。 一直到上世纪中期,清涧全县人口也不过二十万左右,县城的老居民是可以掰着手指头数过来的。 进了北门,先是王大老爷的宅第。这是一处民国初年的建筑,坐落在高高的石头坡上,他家在清末出过翰林也出过留洋生,所以设计很有特色,几进门楼都是中西合璧,典型的民国风格,看上去很洋气。他家的后代于上世纪中期已经迁居海外,只有一个衣着整洁的老太太无声无息地出没在拐角处的小屋里,据说是大老爷的孙媳妇,留下来看家的。其他的房屋,被收归公有,住了一些外姓杂户。头进院子还开办了一家集体企业,是由街道的妇女组成的一家小型丝绸厂。进得大门,石板路两边排着两溜黑色的大瓮,盛着染丝的颜料,院子上方挂着红红绿绿的丝线和丝织品。有段时间,院子里还办了一家鞭炮厂。 我们是同宗。王家迁至小城已有十几代人,祖屋就在城东的寨山上,共七个大院,错落分布于各处。在科举时代,王家曾有一条规矩,子弟没有功名不入家谱,所以人人读书,家业日兴,人称“寨山王家”,在周边名气很大。寨山王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集体定了一个地主成分,族谱被烧毁,已经无从寻根。 县衙也设在寨山上,山上开阔处还屯了官田。 紧挨着大老爷家的是县城另一个有名的惠姓富户。他家的老爷曾当过国民党警察局长,当年共产党打进小城时,编了一首流传甚广的民谣:进得清涧城,先捉惠华亭……P1-3 后记 从2010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秋在室杂记》至今,我一直存着一个心愿,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我所知道的关于那个时代和那些人物的故事。 就在本书即将完稿之际,我家的祖宅轰然倒塌。一座居住了几代人有百余年历史的老宅院,在挖掘机的铁臂下,在街坊四邻的惊呼声中,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 急急忙忙赶回家的老父亲,在拆迁现场遮天蔽日的黄尘中黯然落泪。 得知消息后,我半晌无语。 我的家园,一个实实在在的念想,一个血缘联结的大家庭的象征,一个祖祖辈辈寄托乡情的所在,从此消失了。 那些与家园一起深埋在我们记忆中的人,那些温暖而悠长的日子,那种甜蜜而质朴的情感…… 我不知道,随着城市扩张和改造,随着乡村移民和城镇化,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带着无比复杂的情感回望家园、怀恋家园? 我十八岁离开家乡,之后不久,抚养我长大的祖父母相继离世,从那时开始,我常常会用回忆慰藉自己的思念。 跟着隔辈人成长,往往被溺爱而养成很多的坏习惯,我也是。但也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在你成长的岁月里,总是有很多人物和关于他们的很多故事,一直陪伴着你。那些人物,大多是你从未谋面的祖先、亲戚,那些故事,往往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地方的历史。 如同今天的穿越,在长辈近似自语的叙述中,我自由穿行于他们冗长重叠且渐远渐淡的记忆,穿行于几代人的生命和忽隐忽现的历史,成长为一个容易感伤也容易沉静的人,一个喜欢用文字记录和表达的人。 我爱我的亲人,那些有缘陪伴和那些无缘相见的亲人。我爱我的家乡,我生活的小城和我出生的家园。 对我来说,他们一直存在,存在于一个我们看不见的时空里,一个与我们平行的世界里,与我休戚相关,相望相伴。 我感谢他们,滋润我的生命和灵魂,让我成为今天的我。 我会在某一个清晨,睁开眼睛的一瞬,突然从心底发出一个声音: 你们还好吗? 我的亲人,我的家园。 即便隔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我仍然希望,能够用这本书,向我爱的人和我逝去的家园致以问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