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外省书丑行或浪漫(插图珍藏版)/张炜文存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炜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阅读张炜的《外省书丑行或浪漫》的难度即在于习惯妥协和随顺的我们与一颗灼热的、忧虑的、高远的心灵对话的难度。“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风雨吹荡它,云翳包围它,但人们在那里呼吸时,比别处更自由更有力。……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这是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部分谈到的,阅读张炜,我们会有庶几近似的感受。

内容推荐

《外省书丑行或浪漫》收入《外省书》和《丑行或浪漫》两部长篇小说。

《外省书》是张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创作的第四部长篇小说,首发于二十一世纪初,获首届齐鲁文学奖。小说既延续了《古船》等作的历史审视、人性探索和道德反思,也显现出他在新的时代语境里对以往创作的深化和超越。小说主要塑造了史珂和师麟两个大时代里的“多余人”的形象:一个是身处边缘的思想者,一个是被社会抛弃的刑满释放分子。前者孤独避世,沉思默想生命的本质;后者则以百折不挠的热情和高贵的热情,对抗生命的寂寥。小说进而通过他们辐射出一段苍茫的历史和被历史命运摆布的一代知识分子,深刻呈现了这代人在历史磨难和现实选择中的惶惑和焦虑,以及为寻找救赎而展开的忧愤的精神旅程。

《丑行或浪漫》是“一部奔跑的书,痴迷的书,苦爱之书,流连忘返之书,歌哭相随之书”,曾获全国畅销书奖。书中描写了一个丰硕健美的庄户女子刘蜜蜡恋上老师雷丁,后被邻村恶人强占,不堪其辱,趁隙逃跑。她在逃跑过程中遇上少年铜娃,暗自倾心。蜜蜡被抓回后被迫犯下命案,只能再次出逃。在二十年的流浪与追寻之后,终于在城市里和旧情人铜娃重逢。女主角刘蜜蜡粉白丰润、水灵动人,身体内有着蓬勃的情欲,也蕴藏着醇厚的母性。这位奔跑的野地女神任情任性,在与三许、双子、蔑儿等一个个的男人们邂逅又离开,这些所谓的“丑行”其实正是她恣肆进射的生命热力,她在与自然的依偎和对穷苦者善意的呵护中化解掉命运叠加给她的悲苦。小说情节简洁然而又有着阔大的生命境界和历史意识。在语言上,张炜大量使用登州地区的方言,赋予了小说特别的风味,并与主题相得益彰。

目录

前言

本卷导读

外省书

卷一 史珂

卷二 史东宾

卷三 鲈鱼

卷四 师辉

卷五 肖紫薇

卷六 狒狒

卷七 史铭

卷八 元吉良

卷九 胡春旖

卷十 马莎

卷十一 真鲷

丑行或浪漫

第一章 南瓜饼

第二章 金色睫毛

第三章 食人番家事

第四章 浪女

第五章 河马传

第六章 飞驴

第七章 初识不夜城

第八章 家有蜜蜡

附录

试读章节

卷一史珂

又是午夜。史珂打开收音机,听了两句摇滚又赶紧关上。“有时候,你会觉得全世界都在‘摇滚’。”他在笔记前怔着。深浅不一的笔迹,每天的只言片语。少而精,字字戳准。今夜刚写下几个字笔就松了:“他高大魁梧,身体状况很糟,但精力旺盛。”反复端详了一会儿,再添一行小字:“谁知道,这人也许是个善良的色鬼。”

关于他的女儿师辉还没有记上一笔。因为无从下笔。真怕不经意戳伤什么。唯有嫉羡。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却有这样一个女儿。她孝顺,体贴,也许是背着母亲来探望父亲了。是啊,谁有这样一个父亲都没有办法。史珂不由得将自己与那人做了一番比较:都进入了老年,不过自己比对方年轻一点——这也许是极重要的一段光阴;都独居市郊丛林,我有收音机,他没有;不过他有一个懵懵懂懂的黄狗“老憨”。他有一个女儿——一想到这里就沮丧。她那口纯净到透明的京腔直到这会儿、直到午夜了还在耳边回响。他骂了自己一句。现在是什么时候啊,现在是摈弃的时刻,是独自一人回到了偏远省份。真的,京腔不足为训……这就是一个老人的判断,他饱经沧桑……至于美丽的师辉嘛,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与那个不道德的家伙比了一会儿有的和没有的,想躺下睡一会儿了。可是刚刚闭眼又想到了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我还比他少一个外号!像赌气似的,他最后向着黑洞洞的窗户吐出一句:“我比你多了一个干干净净的人生!”

说完了才发觉这句话很像书面语,笑了。书生,然而……怎么也摆脱不掉无儿无女的哀伤,这都是触景伤情的缘故啊!那家伙让他触了个“大景”:孩子嘛,要么没有,要有就得亭亭玉立,惊世骇俗。史珂今夜不能原谅自己和妻子了,尽管妻子像个美妙的谜语一般。妻子也有责任,她不生育或是拒不生育。能力和态度压根就是两个问题啊。如果她能够再积极一些,如果做最后的一把努力,也许结局就大不一样了。

与自己不同,妻子差不多生来就有外号。她叫肖紫薇,字面上足够雅致,想不到却隐下一个滑稽的谐音:小刺猬。他这辈子大多数时间都这样叫着,即便在激烈争吵时也不例外。只有一段特别的时光他舍弃了这个称谓,那时他的心破碎了。史珂永远不愿回想那些日子。比较起一生中的这段遭遇,其他困苦磨难简直算不了什么。他在内心深处一直忍着,忍着没有离开京城。当时如果说出这个想法准会吓人一跳:疯了吗?一个人要奋斗多久才能跨进这个“中心”!是的。可忍着也是真的。早就该走了,然后,走了。

他们没有替别人算一笔账,所以才惋惜。要知道一个人在京城呆了四十年,一俟妻子过世,也就双手空空两眼茫茫。当他失去了爱妻、学问、朋友、梦中情人,也许还有支撑他活下去的——对世道人心的信任,最好的结局也许就是拍拍屁股回老家。

奇怪的是一夜未眠,早晨却无倦容。史珂热了一碗米粥喝下,觉得很好。简单的食物是抵抗那班王八崽子的良方之一,回想与史东宾合住的日子,早餐也是个麻烦。在侄儿的带领下,侄媳和孩子都起劲地研究西洋菜谱,中餐晚餐动不动就要吃半生不熟的牛排猪排,而且天色稍晚必要拉灭电灯点上昏暗的蜡烛;饮用的东西一概加冰,胃受凉了就大口喝健胃冲剂。早餐要有火腿咖啡牛奶,单面煎蛋和色拉。保姆已经更换了三次,辞退的主要原因是她们拒不接受洋人礼数。史珂已多次向侄媳提出喝一点粥、吃一点四川榨菜,对方总是充耳不闻,还说:“去国外是早晚的事儿啦,如果现在不能适应……”史珂搬离他们当有更大理由,但起码饮食可以自己抉择了。侄媳按时让人送来做粥的大米和玉米粉,咕咕哝哝,说人啊,弄到最后还得认命。史珂开始不解,最后才知道她和史东宾曾找人为他算了一卦,卦辞大意是孤身一人不得善终之类。她和史东宾断定他要毁于荒村野盗之手。

上午八九点钟的野鸡叫个不停,此起彼伏。史珂舒展一下双臂,迎着近处的几声呼叫念道:“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蒂是你们的。”举目四顾,心里还没有成形的念头,两脚却向着一个方向移动起来。又是冲着那座孤屋去的,他骂了一句。

这次一进门“鲈鱼”就手捧一册图谱迎上来,拍打着:“看看吧,你的外号有了。琢磨这事儿可不是个轻松的活计啊。”史珂见又是一条鱼,一条何其漂亮的鱼!“鲈鱼”指点文字部分念道:“真鲷,体高而侧扁。红色,有淡蓝色斑点。头大口小,栖于沙砾海底……一种上等食用鱼。”他大叫:“啊哈,真是像你啊!‘头大口小,体高而侧扁’——你看多像啊!还有,它的模样总像在庄重地思考,实际上不过是一道美餐。瞧这多像你们啊!”P15-17

序言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尝试写作到今天,张炜创作发表了大约一千五百万字的作品,这还不包括他亲手毁掉的约四百万字的少作。就体量而言,现当代的严肃作家几乎无人可出其右者。这些文字至广大而尽精微,有宏阔的视野和抱负,也有对人性与存在最幽微处的洞察和发掘。张炜不但代表齐鲁文学的高度,也一直屹立在中国文学的高原。鉴于此,我们请张炜先生编选了这套颇能代表其个人创作实绩的文丛,也希望它能成为引领读者深入张炜丰茂的文学世界的一个精要读本。

阅读张炜,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四十余年来,张炜切实参与了新时期文学的进程,且在每个时段均留下具有范本意义的作品,如《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融入野地》等代表作无一不被允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有意味的是,除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期以忧愤的态度参与过人文主义精神的讨论,在更多的时间里,他与所谓的文学热点和流行话题自觉保持着距离,他的创作也很难被妥帖地归类到某一文学思潮和概念之下。比如,在一些文学史中,《古船》是反思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在另一些文学史中,它是改革文学的扛鼎之作,还有一些文学史则将其放入寻根文学的专章中讨论。事实上,张炜对庞大之物近乎偏执的关怀,他那些让人战栗的道德诘问,他交织着时代的迫力、灵魂创伤与人类苦难的文字所彰显出来的写作的德性和思想性都决定了他不会是一个文坛的“弄潮儿”,恰恰相反,他常常是潮流化写作的反动者。可是,当我们以文学史的眼光回头打量他所置身的文学时代,又会讶异地发现,原来有那么多重要的文学话题,张炜在它们成为热点之前便已做出实践或洞见。比如,批评界一度称许新历史主义写作,尤其推重以个人史、家族史取代阶级史和革命史的写作范式,在批评家们罗列出一通九十年代的重要文本之后,蓦地发现发表于一九八六年的《古船》已经几乎包孕了这个写作范式所有可能的向度,并且以家族史和阶级史并举的方式避免了新历史主义容易滋生的意义偏失。又如,近年来批评界强调发掘中国本土的叙事资源,激活汉语传统美学的意义,而多年来张炜持续与古老而灵性不散的齐文化和更古老的神话传统对话,他在演讲中说过:“怪力乱神基本上是文学的巨资。”他在《<楚辞>笔记》《也说李白与杜甫》等诠解古代经典的散文中所表现出与前贤思接千载的会心以及借此获得的启悟,在《外省书》中对史传记人方式的创造性化用,也显见他对本土文学传统的倚重。再如,新世纪的底层文学蔚为壮观,欲迷人眼,当批评界顺着“底层”的概念前溯时,即会注意到张炜很早之前即有这样的提醒:“一个作家心灵的指针要永远指向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甚至有时,张炜会因创作上的前瞻意识让他的作品陈义过高而逾越出时代的理解和逻辑框架,导致外界严重的错位式的误读,如对其“道德理想主义”的标签化概括,以及连带的反现代性的保守立场的质疑等,在我看来,即属此例。

关注张炜的人都知道,《九月寓言》发表后,他一直承受着来自标榜启蒙现代性立场人士的非议,认为他的作品存在着一个善恶、正邪、大地伦理与现代文明的二元结构,并以对后者的弃绝将自己变成一个与潮流逆势的具有强烈乌托邦气质的不合时宜者。张炜对此决不妥协,他把道德力量视作一个写作者才华和人格构建的关键部分,依旧以近于独战的姿态横对失范的科技理性和物质欲望。阅读张炜的这些文字,常常让人想到二十世纪思想史和文学史上被划归到文化保守主义阵营的那些名字,学衡派、新儒家、杜亚泉、梁漱溟、梁实秋……他们在历史潮汐的进退中也一度被时人视为逆流而生的卫道士,是螳臂当车的文化反动势力,但当后来的人们跳出时代的烟云却发现,他们的探求和思索与西方近现代以来尤其是启蒙迷思被世界大战轰毁之后兴起的新人文主义思潮遥相呼应,他们代表的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工具理性万能论进行自我反省与批判的另一现代性路径,是参与现代性对话的建设性思维,也是与主导性的历史行为和历史观念相对峙的必不可少的制衡力量。当代西方最重要的伦理学家麦金太尔在他的《德性之后》中曾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谁来为失去形而上学品质的现代人的精神立法,或者说,在德性被放逐的时代还有没有对个人而言的至善的目标?他如此质问道:“道德行为者从传统道德的外在权威中解放出来的代价是,新的自律行为者可以不受外在神的律法、自然目的论或等级制度的权威的约束来表达自己的主张,但问题在于,其他人为什么应该听从他的意见呢?”他认为当代人深陷一种“情感主义”的道德迷思中,走出这种迷思的根本在于为当代人重建德性,而“德性必定被理解为这样的品质:将不仅维持使我们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而且也将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所遭遇的伤害、危险、诱惑和涣散,从而在对相关类型的善的追求上支撑我们,并且还将把不断增长的自我认识和对善的认识充实我们。”我们以为,张炜的“道德理想主义”也应在此意义上理解。他捍卫君子固穷的价值观、严守义利有别的守成文化立场其实是对上述现代人文主义思路的自觉传承,其间固然有接续“斯文”、承袭道统的传统天命意识,亦有在终极关怀的层面重建现代人的意义世界的激进实践意图。他坚守民间的姿态也绝非像某些批判者说的那样是蹈入了老旧道德的泥淖,这些批判者被时代困陷的局限让他们忽略或者说失察了张炜站在全人类立场的超越意识和存在意识。而且,张炜这一信念几乎在他写作之初就建立起来,它当然经过一个不断磨砺和成熟的过程,但并不像一些批评者描述的那样存在着一个从八十年代张炜到九十年代张炜的急遽转型。我们分明可以在老得、隋抱朴和宁伽之间看到一条贯通的精神的丝缕。我们也不应忘记,《你在高原》的写作所经历了漫长的二十二年,没有持之以恒的心力和不为世移的信念,这样一部描写五十年代生人意志、情感和命运的百科全书式的大书不会完成。

明乎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张炜的写作不能被简约地归类了,他的写作对应的并非时代,而是时间。他不存在趋时的问题,自然也就无法被时代利诱或者绑架;他能预知文学的热点,只是因为他内心有对文学恒常价值笃定的判断。也因此,我们以为,出于表达的权宜,人们可以用一些约定俗成的语汇来评价张炜其人其文,但必须警惕这些语汇对其文学世界丰富性的缩减。比如我们一再提到的“民间”。因为参照物的不同,“民间”至少有两重意涵,它既可以指与庙堂相对的知识分子的价值寄居地,亦可指与精英文化相对的大众化的文化生成空间。张炜的民间立场中和了这两种意义的理解,同时又对二者抱有清醒的审视。四十余年中,他像一个真正的地质工作者一样不断漫游在以其故地为中心辐射开的莽野林间,并反复倾诉这种“在民间”的行旅之于写作的滋养,因为这种跋涉不但是对民间的亲历和发掘,还构成与庙堂那种案牍之劳的有效区隔,是逃逸体制化和职业化写作伤害的最有效的方式,漫游让他的写作与那些想象民间的写作之间划开了一道鸿沟。与此同时,他赞美民间的苍茫与混沌,颂扬民间热辣活泼的不驯顺的生命热力,但并不以为这是可以豁免民间藏污纳垢的理由,事实上他也从未搁置对民间之恶的揭示和批判——把张炜的民间简略成浪漫的乡愁或野地的生趣显然是失当的。

同样,我们也应当小心在时下生态写作的浪潮里,对张炜写作呈现出的生态伦理观念的简单追认。的确,他二十年前在《寻找野地》等作品中对大地之灵踪的追觅放之今日依旧是不可掩其光彩的,而他笔下还有那么多多姿多彩、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有那么多对自然魅性的倾心书写,但仅以生态立场来解读他的这些作品是远远不够的。他写有情的生灵万物,写悲悯的山河大地,会让人想起《猎人笔记》《鱼王》《白鲸》《草原》《白轮船》,也会让人想起楚辞和诗经里那些精魂不散的草木花树,他以对自然的敬畏尝试建立连接“宇宙的神性”的可能。而且他并没有像很多生态写作者习惯的那样,因为要质疑人类中心主义的僭妄,便把人排除在自然万有之外,在他笔下,我们总能找到一个辽远的人,一个因为自然而获得性灵延展的人,用里尔克的话说,这是一个“沉潜在万物的伟大的静息中”的人,他“不再是在他的同类中保持平衡的伙伴,也不再是那样的人,为了他而有晨昏和远近。他有如一个物置身于万物之中,无限地单独,一切物与人的结合都退至共同的深处,那里浸润着一切生长者的根”。某种意义上说,张炜文学世界的开阔和深邃来源于他对自然理解的开阔和深邃,来自于他作为野地之子深扎在大地中的根须。

阅读张炜的难度即在于习惯妥协和随顺的我们与一颗灼热的、忧虑的、高远的心灵对话的难度。“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风雨吹荡它,云翳包围它,但人们在那里呼吸时,比别处更自由更有力。……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这是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部分谈到的,阅读张炜,我们会有庶几近似的感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1:0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