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召政先生的散文写作主要集中在自然和历史两个方面。他用心灵与自然和历史进行对话,并对自然和历史加以审视和表现,并试图寻觅中国历史文化的“钥匙”。《千古风流》这本书在写作上有三个方面的典型特征:其一是善于运用中国古典文学乃至中国画特有的写意和造境手法,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山水图卷,令人顿生身临其境之感。其二是直接采用了古代散文的体式,写作风格直指柳宗元、欧阳修的古代游记。其三是散文语言从词汇到句式,自觉吸收了古汉语的营养,这使得他的散文平添了凝炼与典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千古风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熊召政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熊召政先生的散文写作主要集中在自然和历史两个方面。他用心灵与自然和历史进行对话,并对自然和历史加以审视和表现,并试图寻觅中国历史文化的“钥匙”。《千古风流》这本书在写作上有三个方面的典型特征:其一是善于运用中国古典文学乃至中国画特有的写意和造境手法,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山水图卷,令人顿生身临其境之感。其二是直接采用了古代散文的体式,写作风格直指柳宗元、欧阳修的古代游记。其三是散文语言从词汇到句式,自觉吸收了古汉语的营养,这使得他的散文平添了凝炼与典雅。 内容推荐 《千古风流》是熊召政先生的历史随笔集,分为“青山自在红”“自然的恋情”“古桥上的中国”三辑,书中介绍了中国历史上一些名人的风雅趣事和诗歌词赋;山水和花鸟;以及各地古桥。该书的主要特色就是以作者的游览足迹为线索,在讲史、评史的同时紧密地结合现实生活,摆脱了空洞、生涩之感,充满了生活气息,既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给读者以启迪。 目录 第一辑 青山自在红 醉里挑灯看剑 天台山上说寒山 苏舜钦与沧浪亭 怎一个愁字了得 青山自在红 禅房空落雨声微 谒张居正墓 第二辑 自然的恋情 中国士大夫的山林之趣 花鸟六考 诗人与酒 龙舟 山水中的禅 自然的恋情 林子里的风景 运河是一段乡愁 猿啸中的三峡 诗中的三峡 玉树两题 第三辑 古桥上的中国 风雨赵州桥 泸县龙脑桥 绍兴古桥 闽东廊桥 婺源访桥记 侗乡风雨桥 二十四桥明月 虹桥修禊 试读章节 禅房空落雨声微 第一次听说果一师父,是在深圳静缘居士那里。 静缘原是《长江日报》的记者,后来不知为何就辞职经商了。前几年皈依佛教,把头发剃了,却是在红尘中修行,当了居士。他和庐山东林寺的佛缘很深,果一师父是庐山东林寺的方丈。他给我讲了果一师父的很多故事。 最让我感动的,是两件事。 “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尽毁,作为中国净土宗祖庭的东林寺,尽管在海外特别是日本佛教界声名赫赫,却是依然难逃其厄。寺庙毁了不算,还要强迫和尚还俗。许多僧尼屈于压迫,只得脱掉僧服,结婚成家。东林寺中,果一是少数的几个例外之一。任造反派如何恐吓、谩骂以至殴打,他是决不还俗的。有一次,造反派强迫他吃肉,虽被打得遍体鳞伤,他也决不开禁。当他捧着一碗菜粥吞咽时,造反派又围上来,每人朝他的碗里吐了一口痰。果一头都不抬,把那碗堆了几十口痰的菜粥吃了下去。这一吃,造反派从此再不找他麻烦了。 另一件事是: 东林寺毁了之后,只剩下一间破殿,大部分庙基都被当地农民分来做了菜地。果一虽身处逆境,却仍想着如何振兴东林寺。他坚信,东林寺会在历尽劫难之后再次获得发展的良机。他不是坐等这一天的到来,而是坚忍不拔地用自己的方式,来迎接他期望的那一天。他每天起早贪黑,在山坡上开垦荒地种植杂粮和蔬菜。凭着一股子锲而不舍的精神,十几年来,他硬是把一片片山石嶙峋的野坡改造成肥沃的菜地。当宗教政策开始落实,上级主管部门要农民退出占领的庙基时,果一并没有颐指气使,借此机会向当年整治他的人施加报复,而是以佛家的慈悲心怀,用自己开垦出来的土地,从农民手中一块一块地换回东林寺的庙基。 《楞严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琉璃光法王子,观世间众生,皆是妄缘风力所转,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尽同一虚妄也。”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妄缘风力蛊惑的芸芸众生,忽然间都变得愚不可及。已经修得法性圆融的果一和尚,在他们眼中反倒变成了怪兽。难能可贵的是,果一和尚作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一代大师,真正破除了“我执”,用伟大的慈悲化解了在常人看来应当是刻骨铭心的仇恨。 用日本当代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的话讲:“净土”是大地的延续。大地像是一个万能的宽大为怀的母亲,不管是华美还是丑陋,它都慈悲地接受。从某种意义上讲净土就是大地,大地就是净土。做所有的事情,爱所有的人,并接纳所有的事物。美、丑、恶、善都可以进入其中,这就是净土,这也就是佛家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的伟大胸怀。 基于此,我决定去庐山东林寺拜谒果一大和尚。 第一次到东林寺,是去年金秋十月。 出九江市西行,车子一直沿着庐山东麓前行。庐山逶迤参差的峰影在明净的蓝空下显得那么雄奇。那些突兀的峰头虽然尽显个性,但连成完整的画面时却缺乏那种一气呵成的紧凑感。这是庐山的风格,亦是庐山人文历史的风格。无论是宗教的庐山,还是政治的庐山,抑或是儒家文化的庐山,都在各自的领域中获得过不可替代的席位,但坐在这些席位上的领袖人物,往往因为难以模仿而成为历史的绝响。 与果一大和尚还未见面,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属于这一类人物。 及至进得东林寺,先有两奇: 一奇庙堂之大,山门之内,有一巨大庭院,中有莲池,三道石桥跨过莲池而入三重大殿。庭院宽阔,大殿巍峨,两厢偏楼亦各有两重,那建筑的格局,让我感到竟似一个缩小的故宫。 另一奇,就是果一和尚本人了。 东林寺现有一百多僧尼,其规模在中国现存的名寺中,也可摆在前几位了。我到过一些名寺,那里的方丈都很难见。进得东林寺,我还是担心会被果一拒之门外。因为我的印象中,这样的得道高僧,个个都心性寂然,养神于深闭的禅房之中,轻易不肯接见红尘中人。 P74-7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