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协和(民国趣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韩淑芳著的《老协和(民国趣读)》是追忆民国时期协和医学院之文字集纳,作者皆为民国之大家,如邓家栋、吴阶平、叶恭绍、荣独山、王琇瑛等,这些民国大家讲述了当时那些老协和医学院的图书馆、病案室、名师名医、学生生活、校风校纪……片段小文、三言两语,生动鲜活地再现了民国时期老协和的那些逝去的过往。咀嚼这些富有特色和活力的文字,彼情彼景历历在目,那段旧时光也显得华丽而有光彩。

内容推荐

《社会服务部的日常》、《意外到了皮肤科》、《教学大巡诊》、《幸运成为总住院医师》、《首创妇产科病理学》、《妇产科的繁重工作》、《重视学术交流和病理讨论》……韩淑芳著的《老协和(民国趣读)》收入的这些片段小文、三言两语,生动鲜活地再现了民国时期老协和的那些逝去的过往。

目录

第一辑

医学圣地的诞生

 第一章

院史杂说

邓家栋:协和医学院的前身

邓家栋:洛克菲勒的投资

张复合:协和医学院的开办

胡传媾:1921年的开幕典礼

邓家辏:以美同最先进的医学院为榜样

邓家栋:临床教学的基地——协和医院

雷洁琼:协和医学院与燕京大学的渊源

李懿霾:学校被强制关闭

聂毓禅:迁回北平

邓家栋:重建协和内科

 第二章

漫谈院风与制度

裘祖源:协和的办学原则

何观清:系主任负责制

周华康:24小时负责制

叶恭绍:严格的值班制度

王绣瑛:以教学为中心的组织管理体制

胡传揆:三年预科

严镜清:八年制

王季午:临床医师的等级

须毓筹:严格的逐级负责制

邓家栋:办进修教育

邓家栋:聘请客座教授

邓家栋:全英文教学

邓家栋:高水平的师资

邓家栋:从开办时就立起的宏大志向

叶惠方:近乎严苛的制度与规矩

周璇:医院总是干干净净

张承平:夜间的门卫制度

荣独山:放射科的规章制度

荣独山:专人负责X线片的保管

林必锦、吴阶平:外科住院总医师

林必锦、吴阶平:外罔医师占优势

李懿秀:新生要试读

吴阶平:学生司仪

梅祖懿:随时准备考试

施锡恩:自由的学术空气

邓家栋:重视实验室和临床实践

林必锦、吴阶平:外科疗效统计会

诸福棠、吴瑞萍:小而人才辈出的儿科

荣独山:高水平的放射治疗

王季午:教师多、病床多、学生少

第二辑

名不虚传的“协和三宝”

 第一章

协和三宝之名师名医

叶惠方:中国妇产科第一人——林巧稚

朱顶:医德高尚的林巧稚

严仁英:产科的奇特现象

汤国云:血液学专家邓家栋

聂毓禅:我接任护校校长的经过

周文斌:张孝骞的协和岁月

张乃峥:严厉的钟惠澜

须毓筹:钟惠澜当患者

汪猷:我国生物化学的创始人——吴宪

汪猷:诲人不倦的吴宪

诸福棠、吴瑞萍:儿科主任诸福棠

聂毓禅:护校校长胡智敏

须毓筹:内科教授王叔成

马家润:病案管理工作的开拓者王贤星

吴宝荣:内分泌学专家朱宪彝

冯羲人:寄生虫学家冯兰洲

陆秀芳:微生物、免疫学家谢少文

施锡恩:协和外科的奠基人

荣独山:生理学教授林可胜

桑独山:带学生参晏不威游行的林可胜

王志均:在林可胜教授指导下当进修生

王志均:严格而又多才多艺的林教授

王志均:别具一格的生理学实验课

张锡钩:不畏美国教授刁难

张锡钧:把自己当作实验品

叶恭绍:内科主任狄维德教授

林必锦、吴阶首任外科主任泰勒

诸福棠、吴瑞薄:儿科客座教授豪特

李洪迥:皮肤科主任傅瑞思

荣独山:放射科的创办人保罗:霍奇斯

李肇特:首创协和解剖科的考德里教授

李肇特:专心研究北京人的步达生

李肇特:客座教授艾里斯:卡佩斯

张中堂:社会服务部的筹备者浦爱德

张中堂:浦爱德捐助创办怀幼会

叶恭绍:公共卫生学教授兰安生

何观清:兰安生与第一卫生事务所

林必锦、吴阶平:美国教授之间的一场纠纷

 第二章

协和三宝之图书馆

赵庭范:在协和图书馆当练习生

赵庭范:开架阅读

赵庭范:成立图书馆委员会

赵庭范:购买新书的手续

赵庭范:增设现期期刊阅览室

赵庭范:搬入新址

赵庭范:出纳台的多兀化服务

赵庭范:免遭战争破坏的协和图书馆

李懿秀:跑图书馆

 第三章

协和三宝之病案室

马家润:久负盛名的协和病案室

马家润:专门成立的病案委员会

马家润:差点被付之一炬的病案

王泉:病案室的内部组织

王泉:琐碎但重要的病案室工作

王泉:病案室主任的任免权

第三辑

老协和的读书与生活

 第一章

招生与课程设置

曹竹平、臧美玲:扩大招生范围

邓家栋:严格的选拔

胡传揆:淘汰率惊人

李懿秀:入学门槛高

叶恭绍:从南开大学到协和医学院

叶恭绍:虚惊一场

金荫昌:双重身份进协和

王雅芳:投考协和护校

王瑗瑛:如愿被录取

黄文美、黄文:同等学力入协和

冯德培:从复旦到协和

俞焕文:公共卫生系的教学安排

李懿秀:护校的课程设置

李懿秀:重视个案研究

周璇:营养部的教学任务

裘祖源:教学风格多样化

王志均:熔教材与实验于一炉的生理学大纲

 第二章

回想当年的学生生活

邓家栋:学医的缘由

叶恭绍:最难过关的一年级

刘绍光:分秒必争

吴英恺:优越的生活条件

吴英恺:协和脸

吴阶平:同学之间的激烈竞争

吴阶平:折磨人的特殊关照

吴阶平:不知之知

吴英恺:重返协和

吴阶平:要做有心人

黄宛:第一次写医学综述

黄宛:一次难忘的临床考试

李懿秀:食、宿条件好

李懿秀:晚睡早起

李懿秀:75分才及格

邓家栋:内科大巡诊

林雨:学习南丁格尔精神

林雨:第一次做助产士

林雨:给保育员们义务讲课

吴桢:社工人员的职称等级

周璇:营养师名称的由来

黎秀芳:重返北平

林必锦、吴阶平,外科实习医生的日常

林必锦、吴阶平,外科专家的培养

林必锦、吴阶平,每周一次的学术座谈会

王德修:病理科的文献报告会

王德修:观察要仔细

王德修:漫长的考试

金荫昌:名不虚传的学生实验

谢少文:学写文献综述

周华康:扎实的基本功训练

周华康:对实习医生的严格要求

聂毓禅:改医学护

聂毓禅:日军突闯校园

聂毓禅:在成都复校

王雅芳:我在协和的实习经历

王雅芳:启发式教育

周璇:严格培训营养师

周璇:实习中的个案观察

周璇:合理安排病人的膳食

周璇:营养部的三个厨房

黄文美、黄文昆:考试经常得满分的黄家驷

吴英恺:从洋学生到土包子

吴英恺:来之不易的读研机会

葛秦生:借读生的另类感受

潘孟昭:重理论,更重实习

曹竹平、臧美玲:抽题考试

曹竹平、臧美玲:抗战时期的校园生活

曹竹平、臧美玲:品尝无盐饮食

曹竹平、臧美玲:学习四川话

梅祖懿:晨问护理

梅祖懿:漂亮的护士服

张惠兰:三否五对

张惠兰:警手当头

张惠兰:护是根本

王季午:八年的学习生活

王季午:边工作,边研究

何观清:难以通过的考试

聂毓禅:仅剩一名学生

曹竹平、臧美玲:“书上没有说”

严镜清:一流的物质设备

张中堂:社会服务部的日常

李洪遇:意外到了皮肤科

何观清:教学大巡诊

昊英恺:幸运成为总住院医师

林崧:首创妇产科病理学

林崧:妇产科的繁重工作

荣独山:重视学术交流和病理讨论

叶恭绍:协和学医的缘由

 第三章

未忘国忧

陈志潜:参加爱国运动

陈志潜:成立丙寅医学社

罗玉麟:男护士参加声援五卅惨案的游行

范日新:协和医疗队赴武汉救灾

范日新:协和抗日救护队

试读章节

对协和谈论最多的是它的八年制。这八年制真是太长,比起别的学科和别的大学是加倍长,对于一个像我这样的穷学生,这八年更是一个大的负担。我是宁波人。宁波的社会风俗是儿童十几岁小学毕业后,就跟着亲友或稍有瓜葛的人出门学徒,口头上叫“学生意”,实际是内外杂勤无所不为,三年出师,才有工薪。对已在洋学堂(指中学)毕了业还要再去读八年书的人,人们认为,那简直是疯狂。可以说,宁波人这样的社会风俗是落后的,是旧社会穷困愚昧的反映,是应当改变的,实际上也早在改变之中。不过从常识来说,一个学制,小学6年,中学6年,再加上大学8年,共20年,也未免太长。

另外,必须指出,协和毕业前是不分科的,学生毕业时还只是一个普通医师,必须在毕业后按自己的兴趣、志愿,再在选定的专科作为科的助教或住院医师,进修三五年,才能成为专家。协和出来的人,很少毕业后就出去开业或就业,大多数都留校再待上若干年。这也是别的医学院校毕业学生及由国外回来在协和进修或继续工作者所采取的办法。这实际上是美国培养专家的办法,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为数很少的。这样,医学从预科算起到医科毕业,再加上进修或专业化培训,每段暂以4年计算,一共12年,真比“十年寒窗”还长,这也是普通骄胃“协和毕业的”和“协和出来的”之间的微妙区别。要作为专家、专科医师、教授等,协和毕业的还只是“初级产品”,而“协和出来的”方是“成品”。当然学无止境,“成品”也须继续学习。

协和是极重视培养专家、专科医生和医学院校的师资的,并鼓励其人员进修,出国深造某一新兴专业,鼓励提倡科学研究和发表科学论文。这可以说是协和学风的组成部分。

关于八年制的具体安排,头三年是预科,后五年是医本科。三年预科主要是学数理化和生物学,还有人文科,包括文史、社会学、心理学等。医本科的头两年是基础科,后三年是临床科,未了一年是住院实习。如果去掉预科三年(这三年学的从表面看来都与医学无关),再去掉住院实习一年,只剩下四年,学习时间实际上跟专科制一样或相差很少。

协和临床医师的等级亦很严明,分为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总医师、第一助理住院医师、助理住院医师、实习医师六级。医学生在协和读完四年后做一年实习医师,如果在校期间每年考试及格并且毕业论文审查及格,即能参加毕业典礼,并被授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所承认的博士学位。毕业生中有少数留校,大多数则离校到其他单位工作或开业行医。被挑选留校者,可被聘为第一年助理住院医师。根据工作成绩,可被推荐担任第二年助理住院医师,如能继续留校,第三年即被聘任为第一助理住院医师兼助教,如工作成绩优良,将留任为住院总医师兼助教。全医院内、外、妇产三大科每年各有一名住院总医师,其他各科有的亦设。住院总医师一般在毕业后第四年担任,根据实际情况,有时提前一年担任,亦有在同一年级毕业生内先后两人相继担任此职,亦有不在本校毕业生中挑选,由外来进修生难聘。1939—1940年间,全院各级住院医师包括实习医师共约50名,其中内科有18名,外科15名,妇产科8名。各科住院总医师需要熟悉科内所有病人的病情,经常向科主任请示汇报,并协助挑选适合用于教学的病例,作为教授查房或课堂示教之用。

协和医院实行逐级负责制,各科有主任(由教授或副教授担任)、主治医师(由讲师或助教担任)、住院医师(由总住院医师或高、低年资的住院医师担任)和实习医师,分工明确,各级医师对其上级负责,对其下级谆谆教诲,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尤其是住院医师,对实习医师更是有问必答,有错必纠,手把手地教。倘有工作上的错误,就要逐级追究责任,及时纠正错误,同时严肃批评失误者。同学们私下称受批评是“挨赳”。谁都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不敢稍有疏忽,以免“挨赳”;更不希望由于自己的疏忽或失误而连累上级医师,使他们挨教授的“赳”。偶然挨了“赳”,也没有埋怨情绪,因为大家共同的责任是为病人治病,共同的目标是提高医疗质量。

一次,内科女病房收了一位营养性巨赤血球贫血的患者,她的心前区有Ⅱ级收缩期杂音,被认为是继发于贫血。斯乃博教授同意这样的诊断,并确定用大量干酵母片口服的治疗方案。病人服用干酵母片后,血色素很快上升,一般情况也大有好转,斯乃博教授甚为满意。几周后,斯乃博教授决定进行示教性大查房。在查房时,他发现那个患者心前区的杂音毫无减轻,这就不好以贫血来解释心脏的问题了。他翻阅了全部化验单,发现没有做华、康氏反应(检验有无梅毒性心脏病的两种反应)。这其实是实习医师的疏忽,但是教授却当众批评了负责该病区的讲师,认为他教育不严,检查下级的工作不仔细。这使实习医师倍加惭愧。从此以后,更加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一丝不苟的医疗作风。P34-3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1: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