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第一
(共十六章)
1.1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孔子说:“人先学,然后适时练习所学的知识,这不也是很愉悦吗?朋友从远方来访问我,这不也是很快乐吗?他人不理解我,但我不怨恨他人,这不也是君子吗?”解析
一、学习。
1.谁在学习?这当然是人。人不是靠本能而是靠学习才能成为人。学是学为人,人是学成人。这可见学习对于人之为人的重要性。但此处的学习之人并非一般的人,而是特别的人,即要成为君子之人。
2.何谓学习?学是仿效,学生仿效老师,把不知道的变为已知道的,从而获得知识。习是反复练习已学习的知识,使之熟悉和巩固。习尚不是行。当所学习的知识转化到生活当中去的时候,它就成为了行,也就是实践。
3.学习什么?这包括了一切可学的知识,也就是关于万事万物的知识。但孔子所传授的知识主要是六艺,亦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有术也有道,但道是学习的根本。
4.所悦何事?悦是喜悦。它既是一种肯定性的情态,如兴高采烈;也是一种主动性的意向,也就是为某物而喜悦。这里指的是学习的喜悦。人通过学习获得了知识,达到了人与道的合一。人之所以乐道,是因为爱道。乐是爱之乐。
二、朋友。
1.谁是朋友?同窗为朋,同志为友。朋友是友爱之人。人之所以成为朋友,是因为人是同道。道为朋友共同所爱,是朋友之间的纽带。正是道使陌生的人成为了相爱的人。
2.何谓远来?远来是远离者的走来。所谓远就是分离,所谓来就是聚集。
3.所乐何事?乐是快乐。快乐与喜悦相较,后者是内在的,前者是外在的。快乐的情态是由内形诸外的喜悦,其意向是远来的友人。所乐何事?人与友人相聚。
三、他人。
1.谁是他人?他人是与我相关的人,但不是与我同道的人,因此他人不是朋友。
2.不知什么?他人不知道我,也就是不理解我的所作所为。不知甚至会导致误解和曲解。
3.不愠何意?愠是怨恨,是与爱、喜悦和快乐相反的否定性的情态和意向。当他人不知道我时,我的一般反应就是怨恨。但作为一个君子,人就应该与这种一般的反应相区分,不去怨恨。通过对于怨恨的否定,人能够自己规定自己,而成为自己的主人。
四、君子。 君子既可指位高者,也可指德高者。孔子一般指德高者,即具有仁、智、勇等美德。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物。
1.2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为人,能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但他喜好冒犯上级,这是很少的;一个人不喜好冒犯上级,但喜好作乱,这是没有的。君子从事于根本,根本建立了,道路就生成了。孝悌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解析
一、孝悌。
1.孝是子女对于父母的爱。悌是弟妹对于兄姊的爱。这种爱都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爱,同时也是一种由下对上的爱。因此,孝悌包括了顺从。
2.一个孝悌的人顺从父兄,也会服从上级和规则,因此不会犯上作乱。犯上是下级对于上级权威的冒犯,作乱是个人对于社会规则的破坏。
二、为仁。
1.仁是爱。它不仅是爱之心,而且也是爱之言、爱之行。仁是人的本性的最高规定。为仁是实践仁,是爱之行。
2.孝悌是为仁之本。这在于为仁包括了三个基本环节。第一,亲亲。这是爱自己的亲人,其中尤其是孝悌。第二,仁民。(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