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论语的人生密码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冉东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论语的原作者仲弓(即冉雍)之后冉东博士呕心沥血,首次解读《论语》中被历代统治者刻意屏蔽掉的朴素、深刻辩证法思想,《论语的人生密码》将成为《论语》融入世界主流语境和进入现代哲学巅峰殿堂的抛砖之作。

本书解读、研究了《论语》的人性辩证法体系,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和人应该怎样活着这样根本性的问题,提供了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社会问题的价值观决策模式,是享受乐美人生的人生密码。

内容推荐

作者冉东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论语》有一套以欲为基础、以仁为核心系统的人性辩证法体系。欲是孔子人性论的主要内容。仁拆分开就是二人,这两个人就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自我与他人,《论语》全书是围绕这个矛盾展开的。自我与他人的矛盾在仁义礼智信原则下获得共赢解决,人生在乐美中获得超越。《论语》为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制度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它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被低估。

《论语的人生密码》还对《论语》20篇,492章经典语录作了详尽翻译和重点评述。

本书适合哲学及传统文化研究学者进行交流、分享,也适合各行业企业及社会团体的管理者、从业人员和社会人士研究学习,从经典儒学中汲取有益于事业发达和人生幸福的养分。

目录

上篇 《论语》的人生密码

 一、以欲为主要内容的孔子的人性论

 二、仁是利人与利己对立统一的矛盾辩证法

 三、义是仁的特殊形式

 四、礼是仁的原则下基于尊重态度的规则

 五、乐美——孔子的超越人生

 六、《论语》与现代民主、平等、自由思想

 七、道——以欲为基础、以仁为核心的人性辩证法体系

 八、重建被宋明理学歪曲误读的孔子人性辩证法体系

 九、掌握《论语》人生密码,享受乐美人生

下篇 《论语》译评

 一、学而篇

 二、为政篇

 三、八佾篇

 四、里仁篇

 五、公)台长篇

 六、雍也篇

 七、述而篇

 八、泰伯篇

 九、子罕篇

 十、乡党篇

 十一、先进篇

 十二、颜渊篇

 十三、子路篇

 十四、宪问篇

 十五、卫灵公篇

 十六、季氏篇

 十七、阳货篇

 十八、微子篇

 十九、子张篇

 二十、尧日篇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一、以欲为主要内容的孔子的人性论

《论语》首先是一部关于道德的伦理学著作,对道德来源问题的回答与对人性问题的回答密不可分,人性问题是伦理学需要回答的第一问题。实际上不仅伦理学,人性问题是所有社会科学的前提,离开了对人性自私、趋乐避苦的前提假设,整个西方经济学就无以建立。而认为人性是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物,是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加以改造的,是马克思各取所需、各尽所能的共产主义社会可能实现的人性前提。

人性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先验人性的有无问题;二是先验人性是利己(恶)还是利他(善)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的前提。因为如果没有先验人性就无所谓人性的利己(恶)利他(善)问题。《论语》对道德与人性问题的回答蕴含着两个辩证法:一个是先天之性与后天之教的辩证法,一个是人性的利他(善)与利己(恶)的辩证法。孔子对道德问题的辩证回答是基于他对人性的辩证认识。为了对孔子的人性论有个清楚全面的认识,我们有必要首先梳理一下西方思想家们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

西方思想家们关于道德来源问题的回答和对人性问题的回答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首先看他们对道德来源问题的回答。在这个问题上西方思想家们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先验道德论者,一派是经验道德论者。先验道德论者又可以称作良心派,他们认为人的道德来自人先验的良心,又可以分为理性和感性两派。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分为理智、激情、欲望三部分,必须让理性统治灵魂,借助于激情抑制欲望,存在一个美本身、善本身的理念世界,理性活动的终端是认识善理念,理性是哲学王心灵独有的功能。①中世纪基督教经院哲学家奥古斯丁宣称:在判断的天赋能力中有着确定的规则和德行的本源;它既是真实的,有时不可言传的。②

英国伦理学家库德华兹(1617—1688)认为道德真理包含在理性向我们揭示的真理中,善恶是一种直觉的理性范畴,像数学一样,是绝对的和永恒的。亨利·考尔德伍特(1831--1897)认为良心具有直接认识道德原则的能力,它是一种理性,这种理性具有发现最高道德权威和个人义务的能力。这些哲学家认为道德是人类理性固有的知识。良心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我们可以称他们为理性良心派。大卫·休谟认为:关于道德正义和道德堕落的决定是一种感知。道德很少是被判定的,他更多地是被恰当地感觉到。指示德性为我们的幸福,恶行为我们的不幸的最后判断,很可能是依赖于一些内在的感觉或感情,这些感觉或感情是先天造就的,整个人类普遍具有的。卢梭、前批判时期的康德、亚当·斯密也属于这一派。他们认为我们对于善,有一种天赋的偏爱的感情,我们对知识和真理的热爱,对过错和无知的厌恶这样一种感情的价值是不容争辩的。这些哲学家我们可以称之为感性良心派。但是,另一派伦理学家否认道德是天赋的,认为它是后天获得的一种经验的产物,人类没有任何专门的道德天赋,能够区别正当与否。我们可以称他们为经验道德派。霍布斯说:我们考虑做一件事而不是做别的,只是在考虑做不做是否对他有利。善恶是表示我们爱好与厌恶的名称。洛克认为良心不过是我们关于道德正直或行为不端的意见或判断。建立良心是一个努力工作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推理从某些最初原则达到道德的知识,但这些原则也是从经验获得的。爱尔维修认为道德感觉不是先天就有的,在道德领域和精神领域,每个人关心的不是别的,无非是他自己的利益。边沁说良心是一个虚构的东西,良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赞成或反对的意见,仅仅就它符合功利的原则而言才有价值。③经验道德派大多都是功利主义派。马克思主义也把道德看作经验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道德是一定经济基础、阶级斗争、环境历史条件等的产物,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就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统治制定和宣扬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P3-5

序言

人为什么活着,人应当怎样活着?这是人在闲暇下来免不了要沉思的问题。搞不搞清楚这两个问题似乎都要面对同样的生活,然而它却能给人生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进而把原本一同前行的人逐渐的分别开来。

对人为什么活着问题有清晰答案的人,他的人生有明确的目标,在人生的路途中免不了有各种艰难险阻,他会在目标的指引下想办法克服它、战胜它或把它看作前往目标路上的风景,欣赏它、享受它。而对这个问题模糊的人,很容易在人生的路上走着走着就丢掉了自己,苦闷徘徊,遇到一点困难就郁郁寡欢,被挡住去路。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许多事情是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没有覆盖到的,即使法律和规章制度覆盖到的事情,一样需要每个人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决定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运用。人应当怎样活着的问题实际上是人面对各种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社会问题的价值观决策基础。

儒家是各种学问里与人为什么活着和人应当怎么活着这两个问题贴得最近的学问。儒拆开看就是人需,儒家就是人需之学。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这个理论因对人性需求的准确反映而受到推崇,然而这个需求理论和儒家相比却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它没有抓住人类需求的核心矛盾,无法对人为什么活着和人应当怎样活着这样根本问题给出终极性的回答。儒家以人性欲一一需求为基础,在仁一一自我与他人的矛盾之间寻求共赢,从人伦日用出发,直指天人之际,人生终极,亘古不变,跨越时空的永恒真理。儒家有着马斯洛理论无法比拟的高度。

然而,儒家从孔子创立以来,历经两千多年,原义被严重扭曲甚至面目全非,后世儒家的人性观多从孟子而来,然而孟子对人性的认识与孔子并不一致,孟子人性论不是对人性的辩证认识,孔孟不能混为一谈。从董仲舒以来,儒家逐步沦为君主专制辩护之学,宋明理学抽掉了孔子的人性基石,把自我消灭在存天理灭人欲中,实在与儒家的原旨南辕北辙。本文所要论述的是基于孔子原义的思想,可以称它为元儒学,元的一个意思就是根本的、最初的。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虽然传说他曾编著《春秋》,删订《诗》、《书》、《礼》、《乐》、《易》,但公认能够确定为孔子本人的言行的著作是《论语》。《论语》是孔子亲传弟子记载的孔子言行录,直接反映孔子的思想,覆盖面广,影响大,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其后的儒家各派思想都是由此发散而出的,而基于儒家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论语》可以称为中华文明的原点。面对国内外对儒家的各种争议,我们首先应当做的是回到儒家的创始者,回到孔子本人,正本清源,真正厘清孔子的思想,而这一切首先又依赖于对《论语》思想的解读。对《论语》思想的解读,从根本上决定着孔子的历史高度,进而在本源意义上决定着中华文明的高度。

古今中外,解读《论语》的书籍、文章汗牛充栋,然而遗憾的是这些解读大多都是一种逐章逐句的文字意思的解读或翻译,却很少有对《论语》思辨方法论意义上的解读,这导致孔子主要被解读为教育家,至多是一个伦理学家。甚至有的人认为,孔子只不过是个说了些有点道理的话的智者,以至于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这样评价孔子:在孔子这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孔子所讲的只是道德常识,“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他的书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①

由于缺乏对于孔子思想思辨方法论意义上的理解,面对黑格尔对于两千多年被奉为中华至圣先师的孔子的近乎羞辱的攻讦,中国学者竞没有反击能力。难道孔子真的如黑格尔所说“思辨的哲学一点都没有”吗?然而,如果孔子真如他所说“思辨的哲学一点都没有”,又何以能讲出哪个民族都有的常识呢?而这种道德常识,竟然能够跨越国家与民族,历经千年不衰。2009年10月,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784号决议,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如果孔子讲的是哪个民族都有的常识,这岂不就是所有哲学家孜孜以求的人类永恒价值吗?一个能讲出历经千年不衰,跨越国家民族的永恒价值的人,他的思想背后能没有思辨的方法论支撑吗?黑格尔这段话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而对孔子思想背后思辨方法论体系解读的缺失,是我们身为中华民族子孙的失责。

代表孔子思想的《论语》不但充满了思辨,而且它的思辨性远超过自认为是辩证法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孔子是比黑格尔要伟大的得多的辩证法大师,他的辩证法建立在人性基础上,以仁一利人与利己的对立统一为核心,既充满思辨,又具有实际可行的可实施性,成就远超黑格尔。而只有从《论语》背后的人性辩证法体系出发才能真正读懂《论语》思想,才能揭示出《论语》思想的原义,还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至圣先师。

关注人而不是关注神,关注今生现世而不是关注来世天堂,积极进取的人世精神而又不乏超越,儒家思想与现代文明具有高度契合性,儒家的人文主义是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论语》具有以欲为基础,以仁为核心的完整人性辩证法体系,它可以为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思想基础,也可以为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提供很实用的人生指南。

互联网思维是典型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的思维。一个最初不知道怎么赚钱的行业最终却发现是最赚钱的行业,看似无偿的付出却收取了最大的回报。老板与员工本质上是共赢的关系,双方完全可以达成共同奋斗的共识。企业上下游之间、甚至竞争者之间也应当以共赢思维来思考。华为与马云的成功就是仁的共赢思想的成功。执政者和人民也应当以仁的共赢思维来思考,“知和而和,亦不可行”,和谐的目的是为了共赢。礼一一表达尊重的规则就是现代民主基础上的法治精神。欲是人性的主要内容,欲包含着自我与他人的矛盾,自我与他人的矛盾在仁义礼智信的原则下获得共赢解决,人生在奋斗的乐美中获得天人合一的超越。《论语》的人性辩证法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和人应该怎样活着这样根本性的问题,同时它也为每一个人提供了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社会问题的价值观决策模式,是享受乐美人生的人生密码。

本书在上篇解读了《论语》的人性辩证法体系,揭示了《论语》包含的人生密码。下篇以人性辩证法对《论语》20篇、492章经典语录作了全文翻译,对一些重点章节进行了点评,澄清了一些长期以来的误译、误读。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掌握闪耀着辩证智慧的原汁原味的孔子思想。

本书既是一部与哲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交流、分享的国学学术著作,也是一部适合于从政者、企业家及其他各行各业人士的人生哲学大众读物,无论何种身份、从事何种行业的人都可以从至圣先师孔子这里汲取到事业兴旺、家庭和美、人生幸福的养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1: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