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学成绩名列前茅
冬去春来,于本水7周岁了。父亲早已打定主意,自己吃够了没文化的苦头,不能再让下一辈人也受同样的罪,无论如何要送儿子上学,念了书至少可以给人家干活记工,也算得上是一门糊口的技艺。
大营城子是周围十里八乡最大、也是最发达的一个村子,村里有一所小学,附近几个村的孩子都到这里来上学。也许是天性使然,4岁时,于本水就对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感到特别亲切。每天他都会跑到校门口,眼巴巴地看着其他孩子走进学校,期待着有那么一天,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坐在教室里读书。
这一天在期盼中终于来临。在父亲的支持下,于本水实现了上学的愿望。没有钱买书包,母亲照葫芦画瓢,用纸给他糊了一个书包。就这样,他每天背着这个纸书包,蹦蹦跳跳地走在上学的路上,心中充满欢喜。
这所小学是1928年用村里一户姓王的富裕人家的门房建立起来的。王家与省教育厅厅长相识,办教育有一定的便利条件。村里有两位师范毕业生,在吉林市念过书。早年间,吉林省的省会在吉林市。能在省城念书,可称得上是村子里了不起的大事。于是,有王家提供的门房做校舍,又有村子里的这两个“大知识分子”提供帮助,学校就像模像样地办起来了。
学堂成了儿时于本水最向往的地方。他很珍惜上学的机会,老师发下书来,他便用一块旧布包上。写字要用蘸水钢笔,这种蘸水钢笔的笔尖后面有一枝笔杆,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钢笔,他就想了一个办法,捡人家扔掉的钢笔尖,自己再弄一个秫秸棍做钢笔杆。买不起钢笔水怎么办?他也有办法。村子里有个货郎卖染料,他就买来染料自己用水沏。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于本水开始了最初的学习生涯。他人聪明又很好学,回到家里,帮父母做完家务后,便开始认真复习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内容。一年级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老师打心眼儿里喜欢他。
这所小学有4个年级,同时上课,每个年级十几个学生。老师很会“弹钢琴”:安排一年级的学生写描绿(现在叫描红),二年级的学生做算术,三年级的学生写作文,给四年级的学生讲语文,带着他们高声朗读课文。就这样,对4个年级反复循环地进行教学。
一次,老师给三年级的学生上算术课,问谁学会了,没有一人作声。二年级的于本水便自告奋勇说:“老师,我来试试。”只见他从容地走到黑板前,很快就将答案写出来了。三年级的学生们发出一片赞叹声。
后来,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加强,又聘请了一位代课老师,年级也由4个增加到了5个。在这所简陋的小学,于本水接受了启蒙教育,学会认字、算术,并获得了不少古今中外的知识。当老师在课堂上讲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时,于本水的心从小小课堂飞向了遥远的神秘世界。他知道,在他居住的村子外,还有一个大大的世界,大到他无法想象。一有时间,他就去看挂在黑板旁边的世界地图,憧憬着长大后到那些地方去看一看。
于本水自幼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凡能找到的书籍,不管什么内容,他都读。从书本上,他不仅获取了知识,还懂得了不少世间道理,产生了革命思想的萌芽。一次,他在舅舅家找到一本小册子,里面叙述了一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留学生,为了唤醒同胞,自己投海而死的故事。这种用知识分子的自我牺牲,去换取民族觉醒的意识,极大地震动了他的心灵。
还有一本《国事痛》,也给于本水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深深的震撼。这本书讲述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企图把中国变为他们的殖民地,呼唤同胞们快快觉醒,团结起来共同救国。
“九一八”事变后,在《国际公园》一书里汇集了许多充满激情的诗歌,以董济川的长诗《醒同胞》为代表:“同胞同胞齐速醒,大难临头当自警。沉沉大梦梦已长,梦长不醒国将亡。救国不用喊口号,只在人人图自强。图自强,道何在?痛改前非把国爱……愿同胞,勿自馁,南北内争祸已悔。谁知黄帝之子孙,何分反动与共匪……”在长诗中,作者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让国民认清当前的形势,呼吁各党派和文武官员消除内战,承担起救国的责任,誓死保卫家园,同时号召普通百姓从睡梦中醒来,团结一致,共同御敌。
但农村里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那么多书呢?没书读时,于本水坐立不安,吃饭也不香。有一次,他在家里转悠,突然发现糊墙纸上有字。东北老百姓的住房是土墙,屋里的墙面都用报纸糊上。这让他喜出望外。于是,他趴在墙上,借着窗口透进来的微弱光线,仔细地读着一张张残破的“糊墙纸”。从这里,他汲取了许多知识。
于家前院住着一个姓林的匠人,排行老九,人称“林九木匠”。东院邻居是个姓贾的鞋匠。这两人都念过私塾,识得不少字,所以收藏了一些书。读书人之间有共同的话题。他们看于本水喜欢看书,便愿意将书借给他,《精忠说岳》《三国演义》《封神榜》《响马传》等,都是从他们那儿借来的。虽然于本水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的历史背景,但找书和读书,给他苦难的童年,带来了不少知识和乐趣。
P10-13
《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是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统一组织下编写出版的,航天二院负责《于本水院士传记》等9个分卷的组织编写工作,二院院士传记编审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传记编撰的具体组织工作。在此,对为保证此书出版而付出辛勤工作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从策划、采访到完成编写历经两年。在这两年中,我们编撰组对于本水院士进行了多次访谈和深入的接触。于本水院士与编撰组的成员一起,也对自己的人生历程进行了一次次深入的再回顾。童年的贫寒生活、求学时候的艰难和奋斗、参加航天事业创建时的艰辛与执着、二院重返地空战线的欣喜……他用平实的语言、诙谐的小故事,带领我们走进他80年的人生岁月,他为二院的防空导弹事业,倾注了一生的精力,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一次次受到了洗礼和启迪,被于本水院士渊博的知识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所折服。他对此书倾注了大量心血,提供了诸多资料和照片,并亲自与我们一起遴选入册的照片。他还利用工作之余,多次审阅和修改书稿,特别注重对文中历史事实的核实。在成书过程中,他表示,对于与他共同奋斗过的战友们,要在书中体现他们做出的重要贡献。他认为,航天事业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几代航天人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因而,《于本水院士传记》既是于本水院士人生和事业的成长史,也反映出二院导弹武器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
在本书的策划、采访、写作及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第二总体设计部领导和科技委领导的鼎力支持。在此感谢二部党委书记罗霄,他高度重视本书的编写工作,多次参加传稿的审查,并提出了很多中肯的修改意见。感谢二部科技委领导为传记主执笔人提供了专业技术的讲解,对撰写工作的组织和传稿内容提出了建议。
感谢于本水院士的老战友和老同事:杨存富、马翰秋、徐兆林、叶权达、王长青、邢士琴、王少秀、刘唯敏、吴殿迎、侯萍梅等,通过对他们的采访,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素材。
感谢二院原党委副书记孙庚臣、二部原党委书记杨双增、二部原主任孙连举、二部原副主任郑永澄、二部原党委副书记朱忠元等领导,他们为本书提供了很多历史素材,并对传稿史实的准确性进行了把关。
感谢二院科技委和二部科技委的专家,对传稿涉及技术内容的章节进行审查、把关、指导。
感谢《新宇报》原总编石玉峰、王丽娜两位专家对传记稿件的多次细心审查、指导和把关。
本书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十一章部分内容、第十三章由陶社兰编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部分内容、第十二章由王雨培编写,王雨培还负责全书的统稿、修改和定稿;刘德忠、陈辉、张弫、钟凌伟、廖国兵、王冬、刘旭完成了大量采访和文字整理;二院院士传记编审委员会办公室成员马丽丽、二部科技委办公室张仕禄、李一繁负责组织采访、编写及内容审查等具体工作;中国宇航出版社张铁钧副社长对全书的文字进行了审阅和修改;中国宇航出版社黄莘编辑为本书出版付出辛勤劳动。
由于部分内容保密、编撰人员写作水平有限,书稿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于本水院士传记》编撰组
2015年1月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 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50 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孕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航天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先后有50 多位科学家和航天工程专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有7 位院士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 位院士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不仅是航天成就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实践行者。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业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很薄弱,帝国主义严密封锁,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创建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航天型号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领域,需要众人参与,必须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才能完成。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航天工程研制实践中,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技术突破,铸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航天事业属于尖端技术领域,难度大、风险高、技术复杂,在发展历程中碰到过很多难题,经历过各种坎坷,甚至遭受过重大失利。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动摇、不退缩,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今天,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是全体航天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决定出版《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不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许达哲
2014年1月
王雨培、陶社兰编著的《于本水院士传记》生动翔实地描述了我国防空导弹领域著名专家,曾任航天二院野战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于本水院士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弘扬了于本水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的文化财产。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对于记载航天历史、传承航天精神、培育航天新人、促进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王雨培、陶社兰编著的《于本水院士传记》通过航天人写航天院士,将于本水院士渊博的知识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艰难曲折历程,以及中国航天人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高尚品质。书稿语言平实,情节感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具有较强的阅读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