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师之范--缅怀徐照藩先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湖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为纪念湖南省安乡县老教育工作者徐照藩先生而编写的文集,分为从教之路,教学手稿、工作发言稿、书法作品,温馨的家庭,亲人、朋友及学生的回忆,桃李芬芳等五部分。主要介绍了徐照藩先生的生平事迹,展示了徐照藩先生的手稿、工作笔记和书法手迹,表达了家人、朋友及学生对徐先生的深切怀念。 目录 一、从教之路 二、教学手稿、工作发言稿、书法作品 (一)教学手稿 (二)工作发言稿 (三)书法作品 三、温馨的家庭 (一)徐照藩先生的一家 (二)徐照藩先生离休后的家庭生活 四、亲人、朋友及学生的回忆 (一)亲人的回忆 (二)朋友及学生的回忆 五、桃李芬芳 附录1 安乡一中发展史 附录2 故乡的大河 后记 序言 不能忘却的记忆 熊长青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我们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曾 经在安乡一中读过书的一代人。奔向七老八十的我们所走 过的路与我们国家艰难曲折的历程紧密相连。回想中学时 代,我们怎么也不会忘记那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社 会风浪变幻中为学生引路、护航的老师——徐照藩先生。 徐照藩先生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从小聪慧好 学。1948年高中毕业,1949年受聘于农村小学任教师职, 1951年任安乡县第一区联校长兼官陵湖完小校长,1952年 调安乡一中。先生的从教生涯正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同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迎来了巩固政权、社会主 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祖国欣欣向荣,一片曙光 。先生一边认真教书,一边参加政府组织的筹(借)粮支 前工作,参加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教书和社会实 践使他看到了时代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希望。先生曾多次被 评为优秀教师,这更坚定了他为党工作、终生从教的决心 。1955年,先生晋升为中学教导主任,从此走上了担任基 层教育战线领导岗位之路。1955年和1957年,组织上曾先 后两次送先生到湖南省教师进修学院和湖南师范学院培训 ,先生是由党培养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人民教师 ,也是安乡一中任职最久(1955—1969)的教导主任。 徐照藩先生担任教导主任的时期,正是我国政治生态 跌宕起伏的时期。“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反右”运 动打破了社会的平静,紧接着“大跃进”“反右倾”“社 会主义教育运动”……运动一个接着一个,文化思想界、 教育界无疑首当其冲。学校的教学秩序被严重打乱,作为 教导主任的徐先生,思想陷入了迷茫,但他以一个教育工 作者的良心,始终坚信,使学生“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 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国家教育方针不会变。先生坚定地贯 彻这一方针,以传统的为师之道,艰难地行使了职责,完 成了使命。1949年至1966年,这十七年充分展现了先生人 生最精彩的篇章。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波及学校,教师人人自 危,甚至有人伤感地念起了古典小说里的诗句:“墨染一 身黑,风吹胡子黄。但有一线路,不做孩子王。”先生默 默看在眼里,忧在心上。为了防止不良情绪的蔓延,他以 教导主任的名义,即时组织师生进行政治学习,开展对“ 社会主义民主”的讨论,最后先生一语双关,巧妙地总结 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有条件、有原则的民主。要有健康 的民主,就如要有健康的身体一样,保健医生讲,要健康 就要管住你的嘴,迈开你的腿。‘管住嘴’就是不该说的 话、不合原则的话不要乱说,‘迈开腿’就是奋力向前跑 ,努力工作,努力学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 眼量’,你埋头苦干不乱说,岂能让你惹火烧身!”从此 “管住嘴”“迈开腿”就成了全校师生的口头禅。 开展必要的政治学习,打消了师生的思想顾虑,先生 便狠抓教学秩序,提升教学质量。先生亲身垂范,在一线 担任主科化学课老师,为课堂教学树立标杆;为了抓好升 学率,他主动安排自己担任高中毕业班班主任,成了学校 一肩担三职的老黄牛。 作为教师,听过他授课的师生无不叹服他。先生从备 课、板书、讨论、提问、作业安排,到上课的坐姿、仪态 等都十分讲究,且在课堂上授课时又生动灵活。先生将门 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编成顺口溜,用形象的比喻加深了学 生的记忆,将枯燥难学的化学课,上得妙趣横生,通俗易 懂。一位后来成为高级工程师的学生在回忆中写道:“直 到现在一提到化学元素周期表,我就能条件反射似的流利 地背出来。这也成了我这辈子引以为豪的特异功能。这一 功能对我后来的学习和工作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作为教导主任,先生除以身作则,将全校的教学工作 安排得井井有条外,还深入教学、深入教研,对不认真教 学、教研的教师,严肃指正,从不留情面。先生特别注重 教师的师德表现,有天他在检查学生的作业本时,发现有 位老师批了一句:“朽木不可雕也。”他在教研会上不点 名地批评道:“世界上没有不可雕的木头,世上只缺少心 灵手巧的雕工!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不能鄙视学生,误 人子弟啊!”先生强调:“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 有一桶水。”在他的带动下,教师们掀起了积极钻研业务 ,认真教学和做学问的热潮。有教师做表率,学生的积极 性空前高涨,师生切磋琢磨,蔚然成风。 管理学校,时常会遭到一些不可抗拒运动的干扰。“ 大跃进”时期,上级片面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学校经常停课大搞劳动支援农业,校内也办工业,建起 了砖厂,课堂就设在工棚、田头。学生抱怨文化课是“民 歌、快板搞宣传”;数理化是“翻过来一块砖,翻过去还 是一块砖”。先生忧心如焚,他克服一切阻力说服校领导 ,把学知识和简单的体力劳动分开,加班加点挤出时间恢 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恢复了,但一股“反右倾”机会主义的歪风 又吹进了学校,“火烧中游”,学校冒进推行所谓“双高 课”,即在一堂课45分钟里起码讲一个单元的内容,还要 求达到“人人科科红5分”。这种违反循序渐进教育原则的 做法,实在是荒唐,先生冒着“右倾”的风险,在教研会 上说:“‘一口吃不出一个胖子’!‘双高课’试试可以 ,全面执行等试试再说。”由于先生带头抵制,“双高课 ”最后不了了之。 “大跃进”过后,国家进入三年困难时期,物资匮乏 ,粮食紧缺,师生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由于营养不良,得 水肿的不少,腿上一捏一个凹痕,久久不消。先生经常到 寝室探查,为病号学生发送营养粉。遇到病重学生,他会 立即叫来校医将学生护送到医院治疗,医药费由学校报销 。饱尝饥饿的诚实孩子,为了填饱肚子,偶尔也会偷吃食 堂的饭食,被发现送来教导处,先生只是晓之以理,从不 责罚,而且绝对保密。对于特别困难,断了伙食费的学生 ,他会会同学校领导用政府发来的救济粮应急解决……为 了弥补不足,他还组织安排学生唱着《南泥湾》的歌曲, 配合学校开垦校外农场进行生产自救。在困难中,对于教 导处这些人性化的处理,我们现在依然记忆犹新。 高考是检验学校教学成果的试金石,更是攸关学生前 途命运的大事情。安乡一中最初几届高中毕业班都由先生 亲自担任班主任,其实从学生入学开始,他就进行了精细 的考察和布局。高中三年的课程,教导处一般安排两年就 要全部学完,之后实行统考,然后再根据学生的禀赋和成 绩,结合学生的志愿,按照文、理两科分班,重点复习。 每门必考科都要选出该科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担任科代表, 以作为标杆带动大家你追我赶。课余时间先生会讲述中外 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他用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九十九分 汗水加一分灵感合成的”,来提醒耍小聪明的学生不要误 了自己;他用“勤能补拙”的名言来鼓励落后学生迎头赶 上。他要求学生排除一切干扰,备战高考,奋力冲刺。有 一天上课先生看到一个男同学打瞌睡,便调侃说:“是不 是昨晚想林道静(《青青之歌》女主人公)了?”引得全 班同学哄堂大笑。然后他借机发挥:“高考是决定人生道 路的关键。年轻人要有控制力,不要被糊涂的爱淹没了志 向和事业。”接着又说:“我发现女同学哪来那么多信? 我现在宣布除家信外,一切求爱信均由传达室代为保管, 高考完后发还。”然后他飙出一段戏曲唱词,继续调侃道 :“爱情之花是多么美丽,可它是高考的迷魂剂。哥哥妹 妹你莫骚扰,各奔前程我没心思。待到金榜题名时,再送 玫瑰也不迟。”他这种幽默风趣的训导,从此成为学生中 的笑谈。 先生在兼任班主任期间,除白天教课外,学生早晚自 习他都要来教室转转,检查督促,个别辅导。灯熄就寝了 ,他还要到处巡查,防止学生疲劳加班。先生的老伴在回 忆文章中写道:“他兼任几个高考班的班主任,起早贪黑 ,吃苦耐劳地工作。因超负荷的工作,劳累过度,人消瘦 疲乏,回家就想睡觉,由此引发了肺结核病。但他没休息 ,边工作边医治。我采用民间方子,石灰烧鸡蛋,天天给 他吃,他才慢慢挺过来。”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先生更是费尽心思,他根据当时 国家招生原则“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 ,并结合学生的成绩和志愿,与学生一道认真分析,出谋 划策,为学生填报最适合的学校和专业,力争不漏掉一个 人才。 “有教无类”“慧眼识珠”是先生作为教师骨子里所 坚持的原则。困难时期许多学生因家庭贫穷而辍学,一些 天赋很高的学生因家庭出身问题而落榜,他都感到无比的 惋惜和同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无论何时何地, 只要有困难的学生求到他,他都会力所能及地伸出援手, 得到先生帮助的学生数不胜数。如,1961年安乡一中首届 高中毕业生中有名高考成绩每门都在90分以上的学生,因 家庭出身问题未被录取,只得无奈地到农村小学去代课。 先生看到自己心爱的高才生有如此遭遇,心里不是滋味。 他不相信老天会永不开眼,于是尽力说服领导,将其调来 安乡一中教课,并鼓励他边教课边学习,准备来年再考。 第二年高考政策有所松动,这名高才生终于考上了理想的 重点大学。 先生呕心沥血的工作终于有了回报,一个刚刚开办高 中的首届高中毕业班,取得了全省升学率排名第九的好成 绩。一炮而红后,直到“文革”前的第二、三、四、五届 学生同样成绩斐然。1962年,先生因为出色的工作成绩, 被校领导介绍加人中国共产党,可就是这样一位谨慎、勤 奋,一肩挑三职的教导主任也遭到妒忌和诬告,“小报告 ”捅到了县委,先生成为了入党预备期长达近十七年之久 的“奇怪”党员。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停课闹革命,徐 照藩先生未能幸免,也被戴上“走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当 权派”的帽子,被专了政,结束了他教导主任生涯。和全 国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先生走上了受辱、躲灾、劳动改造 的道路。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无论在什么 逆境下,徐照藩先生始终不忘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初心 ,他相信在大是大非面前,人民自有公断。“四人帮”倒 台后,祖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复出的徐照藩先生终 于重返教育战线,在新的岗位上作出了更加骄人的成绩。 同事们记得先生在教学辅导站任主任时,为提高全县教学 质量,领导、教师人手一部自行车,不管严冬酷暑还是泥 泞路滑,坚持串乡走校,深入基层,分片讲课。其做法在 常德地区被推广,其单位被评为常德地区教育战线红旗单 位;作为县教育局副局长,先生被评为“全国职业技术教 育先进工作者”;在担任教育局纪检组长期间,先生被评 为“全县优秀共产党员”……先生是安乡教育界的一面旗 帜! 先生一生秉承“身教重于言教”的品格,为人低调, 温文尔雅,给人以谦谦君子的形象。同时他又精明干练, 处事果断,内柔外刚,因此不怒自威。先生身材修长,喜 穿皮鞋,戴一副金丝眼镜。我们在学生时代,无论在操场 上如何嬉闹,在食堂前如何拥挤,在学习时如何争吵,只 要听到“咚咚咚”的皮鞋声响,立刻变得鸦雀无声;有时 犯了错,只要望到他深邃的目光,就会把藏在心底的隐私 和盘托出。先生一生洁身自好,清正廉洁。20世纪70年代 末,身为副局长的他,一家人还挤在一间约二十平方米的 茅草屋里,有学生主动提出要给他找块地建房,建材由大 伙去筹措,他婉言谢绝了。有位在他手下工作的学生回忆 道:“徐主任不仅不伸手找人要这要那,而且送上门的小 恩小惠都一一拒绝。有人要我转送点东西给他,我不仅送 不进,还会挨骂!”他的老伴在回忆中感叹道:“……他 这一辈子在物质上没有给自己,更没有给子孙留下什么遗 产,唯一的就是那些还记得他的学生。” 这就是一个甲子年前教过我的徐老师,他和二十世纪 五六十年代千千万万的优秀教师一样,他们不是高举火炬 的领袖,而是亿万学生心中的明灯;他们不是冲锋陷阵的 英雄豪杰,而是风浪中带着我们驶向知识彼岸的渡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教育燃尽 一生的徐照藩先生于2018年3月安详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0 岁。受教于他的学生,虽然大都已进入暮年,但我们心中 都有对先生不可忘却的记忆,我们要将先生的精神传给子 孙后代! 熊长青:安乡一中原1962届学生 导语 本书是为了缅怀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教育工作者、教师代表徐照藩先生而编写的,也回忆了安乡一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间的教育历程,以及那个年代安乡一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的教师团队。是他们的刻苦钻研、认真教学才使得起步较晚、条件较差的安乡一中,在1961年全省138所参加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的学校中,取得录取率排名第九的好成绩;是他们的渊博知识和谆谆教导才使得众多优秀学子,以其雄厚、扎实的中学基础知识遨游在高等学府的知识海洋中;是他们博大的胸怀和爱心,鼓励、帮助了那些没考上大学的学子扬起人生的风帆,行进在社会各行各业中,谱写着人生的精彩乐章。 后记 徐先生走时,他家人没有通知他生前好友、学生,因 为大家都年岁已高,怕给大家带来不便,这也是徐先生生 前的意愿。只通知了他生前工作单位——安乡县教育局, 教育局派代表参加了徐先生的追悼会。徐先生走后,我们 分别与徐先生生前好友、学生联系见面,告知他逝世的消 息。大家得知后都感到悲伤,追思他生前往事,表达深深 的怀念。 在与大家见面、接触时,慢慢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心愿 ,都建议编写一本纪念书册缅怀徐先生,同时也对安乡教 育史上好的优良传统进行颂扬。为此,原安乡一中高1—15 班部分同学积极地参与了这项工作,同时也征得了县教育 局领导的支持。 大家积极进言,出谋划策,发布了《征稿启事》,组 建了“一中师生微信群”,征集到了不少纪念文章、诗词 、书法作品。在纪念书册编写小组人员的辛勤工作下,纪 念书册的初稿渐渐形成,并两次聚集安乡县城,讨论书稿 、搜集素材、回探旧址、走访老人,纪念书册的初稿慢慢 地丰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纪念书册讨论稿于2018年 10月底完成。11月4日编写小组成员再聚安乡县城,对纪念 书册讨论稿进行审查,根据审查提出的意见再进行修改, 最后定稿。《师之范——缅怀徐照藩先生》一书,在徐先 生的学生、同事、朋友、家人和安乡县教育局的共同努力 下诞生了。 在此,谨以此书献给安乡的教育事业,献给安乡一中 师生,告慰天堂的徐先生! 此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众多一中师生、朋友、热 心人的关注和帮助,在此衷心地感谢大家!并对热心撰稿 ,提供资料和作品的师生、朋友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同时 ,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湖南省安乡第一中学校史(1942 —1992)》部分相关内容,在此也向《湖南省安乡第一中 学校史(1942—1992)》编写组表示由衷的感谢! 编者 2018年12月 精彩页 一、从教之路 徐照藩先生在安乡县教育界工作四十一年,其中,在安乡一中累计工作二十二年,在安乡一中教导主任岗位上连续工作十四年。是安乡教育界的老教育工作者,安乡一中的老教师、老教导主任。先生躬耕教坛,倾注心血,用爱浇灌,用心培育,使幼木成材,桃李满天下。先生深受广大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学生都习惯亲切地称呼他为“徐主任”。 (一) 徐照藩先生,于1928年10月27日(农历九月十五)出生于一个普通而殷实的农民家庭。老家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安康乡清安村,地处湘鄂交会的滨湖之地,是长江洞庭的滋养之所,在湖南安保大垸中部。长期以来,人们在此修筑环壕土围,驻留下来,在这堤垸,在这河边,男耕女织,繁衍生息,将这一方水岸,变成了最初的家园。 这里有广袤的农田和丰富的水力资源。这里的人们吃苦耐劳、辛勤劳作,以种植水稻、棉花和养殖水产等为生。 徐先生的祖屋,是高高的屋基台子上坐落着的三间茅草房,坐北朝南,房屋整洁而敞亮。家里有齐全的农具和一头耕牛。房前宽敞的土坪,一般用来晾晒稻谷和其他农作物,房屋土坪前有棵柚子树,高大、茂盛,秋天结满大而饱满的柚子。站在房前的土坪上,眺望着广袤的田野,清晨,在初升的太阳照耀下,微风吹拂田野,泛起阵阵绿色波浪;傍晚,远处农家,炊烟袅袅,整个田野好像披上了一层轻轻的柔纱,朦朦胧胧,似一幅仙境美画。屋后,是一条乡间小道,小道两边茂密的树枝将小道遮蔽,小道一直延伸向远方。小道旁边有一条水渠,水面上长满了红菱。家乡就像是一幅农家画,优美而生动。 徐先生的父亲叫徐德财,是一个能干、聪明的人,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财爹”。他一生务农,没读过书,不识字。老人家一生精心操持家业、勤奋运筹家业、勤俭打理家业,自家没有一分田地,全靠佃种别人的田地来维持全家的生活(他的家庭出身划为佃富农,由此而来)。由于先生的父亲精明能干,细心管理,合理安排,农闲时自己干,农忙时请帮手干,家里的农活打理得井井有条。田地的收获能够丰衣足食,并积有殷实的家业。正因为有了他父亲积攒的殷实家业,徐先生才有条件从那并不富裕的乡土中拔萃而出,也正是有了他父亲的远见卓识,他才能走上求学之路,并在书的海洋中获取人生航行的方向和起航的动力。 徐先生的母亲,白氏,上过几年私塾,识字,能算会写。收获时期,屋外报过秤稻谷的重量,他母亲在屋里边忙家务,边心算记账,从未有过错算。先生的母亲在家主要料理家务,生育了徐先生和他姐姐两人。徐先生两岁多时,母亲病逝,本应在母亲温暖怀抱享受母爱的他和姐姐是由祖母带养长大的。 徐先生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五岁(1933年)启蒙,在家附近读私塾和初小。1940年入安稼乡(现在的安康乡)中心国民学校念书。由于读书努力,学习成绩很好,深得家人和亲属的赞许。 1942年上学期高小毕业后,先生与同学到常德投考中学,被常德县立初级中学录取。1943年日寇陷境,辍学在家,帮助家里做一些轻微农活。1944年上学期,又与同学赴常德考学,被湖南私立忠器中学录取(校址:桃源沙坪),在该校念了一期,因日寇第二次陷境,又辍学在家。1946年暑假再到常德投考学校,被湖南私立白云中学录取,一直到1948年底高中毕业。 徐先生读书一直都很投入,很认真,学习成绩优异。在常德读书,每年交学费就需几十担稻谷,他知道家里为其读书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自己只有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家人。 (二) 高中毕业后,徐照藩先生选择了教书这份职业,从此走上了从事教育的道路,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1949年上学期他受聘在安稼乡中心国民学校(即现安康乡北河口小学)教书。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政治进步人士,1949年5月由地下党严钦富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进行地下工作,同年8月受县中共地下党支部派遣,参加安乡县筹(借)粮支前工作。1949年7月30日,安乡解放了。这年暑假徐先生和部分学生参加了一段时间的由中国共产党新政府组织的安乡县筹(借)粮支前工作。这是一项很危险的工作,因当时征粮难度很大,常有反动势力用暴力阻止征粮,暴动事件经常发生,死人伤人时有发生,严重危及个人的生命安全。先生无所畏惧,善始善终出色完成任务……筹(借)粮工作结束后先生仍在安稼乡中心国民学校教书,此时学校已由中国共产党新政府全面接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府的学校。 徐先生参加革命工作的时间,经安乡县委组织部按省委组织部湘组[1990]27号文件精神审定:从1949年9月加入安乡县区筹(借)粮工作队之月算起。 1950年上学期县文教科调徐先生到县城关镇完小任教员;1951年暑假县文教科调他到本县第一区任联校校长兼官陵湖完小的校长。在此期间先生参加了安乡县中小学教师土地改革工作。土地改革即把地主富农手中多占的土地和部分生产、生活资料,按党的政策分发给贫雇农,并由县人民政府给农民颁发土地证,从法律上保护农民对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