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顾涛编著的这本《汉语古音学史》将中国古音学划分为三个时期:前古音学时期、古代古音学时期、现代古音学时期。作者梳理古音学史,强调其内在逻辑。提出“某韵半”概念,区分入声调和入声韵,区分古合韵和古通韵,区分群经用韵的言语形式范畴和古韵分部的语言形式范畴,颇有创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汉语古音学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开、顾涛编著的这本《汉语古音学史》将中国古音学划分为三个时期:前古音学时期、古代古音学时期、现代古音学时期。作者梳理古音学史,强调其内在逻辑。提出“某韵半”概念,区分入声调和入声韵,区分古合韵和古通韵,区分群经用韵的言语形式范畴和古韵分部的语言形式范畴,颇有创见。 内容推荐 李开、顾涛编著的这本《汉语古音学史》以汉语古音学研究实践的历史发展为贯穿,以语音发展史为学理逻辑背景,绎述从宋代吴械至现当代海内外古音学的发展。古代部分注重历史文化新视角的解读,现当代部分多从诸问题,如古韵分部、古音构拟、方音、声调、复声母、介音、主元音、韵尾等入手,传统与新说并重,以叙事法叙述了各家学术成果的本意、他意,为读者提供研读信息和学理启发。本书主要供专业工作者阅读,也可为其他读者提供传统文化精英之一的古音学别样文化大餐。 目录 缀言 第一章 什么是古音和古音学 一 时间观在古音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空间观在古音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 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四 上古音研究的材料及方法 第二章 早期古音学的研究和陈第古音学说 一 宋以前的古音研究及“叶音”说 二 古音学的奠基人吴械及其“通转”说 三 对宋代“叶音”说的评价 四 陈第关于古音学研究方法的建树 五 陈第的古声调说 第三章 《音学五书》和顾炎武古音学 一 顾炎武其人及其学说 二 《音论》古音原理举要 三 《诗本音》对文例的揭示 四 顾炎武古音研究的重要贡献 五 顾炎武上古声调说 第四章 江永的古韵学说 一 江永古韵分部的底层——《诗经》韵例的研究及其古韵分部的一般方法 二 江永古韵分部系统的格局 三 江永古韵分部中的“数韵同一入” 四 江永古韵分部的杰出成就 五 江永的“方音转” 六 江永上古“四声杂用”说 第五章 段玉裁“五表”和他的古韵学说 一 段玉裁古韵分部的突破 二 “本音”和“音转” 三 《古十七部谐声表》的解读与应用 四 段玉裁六类十七部的内在音理 五 段玉裁的“古合韵”说 六 段玉裁“古无去声”说 第六章 戴震古音学和《声类表》研究法 一 戴震的古音学著述 二 祭部独立是戴震古音学的重大特色 三 真文合并是祭部独立后的逻辑必然 四 侯幽不分的错误来源 五 戴震古韵分部中的歌部 六 《声类表》研究法 七 戴震的音转说 第七章 孔广森古音学的特色和严可均的修订 一 孔广森的九阴九阳十八部 二 由阳声韵冬部看《诗声类》的体例 三 冬部独立来自文献考古 四 孔广森否认上古之入声调 五 严可均对孔广森韵部分合的修订 第八章 王念孙的古音学说和朱骏声古韵十八部通训转 一 王念孙分古韵为二十一部 二 王念孙古韵分部的创获 三 王念孙上古声调说 四 《广雅疏证》创通“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五 朱骏声古韵十八部通训转是古音学的应用系统 第九章 钱大昕等人对古声纽的研究 一 钱大昕上古声纽论的四大贡献和研究方法 二 “古无舌上音”的基本原理和补充含义 三 黄侃“照二归精、照三归端”是“古无舌上音”补充含义之推广 第十章 清代古音学巨星江有诰 一 江有诰的《音学十书》 二 江有诰的二十一部及其内在学理 三 江有诰以《入声表》作检测和修正 四 质部是否独立:江有诰、王念孙二十一部之比较 五 江有诰“古有四声”说 第十一章 章 太炎二十三部音准、音转和黄侃“古本音”学说 一 章 太炎的队部独立及其古韵二十三部 二 章 太炎“二十三部音准”是古音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渡 三 《成均图》音转说 四 黄侃的“古本音”学说 五 章 太炎、黄侃上古声调说 第十二章 王力和罗常培、周祖谟的古韵分部 一 脂微分部跨出了古音学的一个时代 二 王力从早年二十三部到晚年二十九(三十)部定论 三 罗常培、周祖谟的三十一部 四 古韵分部之余波 第十三章 高本汉上古韵部构拟和音理 一 以韵母说明韵部,腭化和历史音变 二 主元音变化及其音理 三 音位间的同化引起的音变 四 古音中的异质语音音变,裂变说和方音举证 五 复合音 短元音 韵尾-r 六 古音构拟中的类推 第十四章 古音构拟和关于古音学的三次大讨论 一 高本汉以前的西方汉学对汉语的研究 二 第一次大讨论:关于古音研究材料问题的争辩 三 第二次大讨论的发端 四 西门·华德与高本汉从争论走向融通 五 第三次大讨论及相关问题 第十五章 上古主元音构拟十家说 一 高本汉、李方桂主元音之争始末 二 主元音构拟十家两派的主要理论分歧 三 上古音系拟音的配置方法 第十六章 古音构拟中的介音构拟问题 一 严学窘上古无介音说 二 董同龢的介音构拟原则 三 用线性音系公式演绎介音构拟规则 第十七章 古音构拟和重纽、非重纽问题 一 重纽的古音溯源 二 古音构拟与《韵镜》重纽指认 三 古音构拟与《韵镜》非重纽指认 第十八章 异质语言世界的新开拓:上古方音研究百年 一 汉语方言研究的古典传统不绝如缕 二 由历史文献语料考索古方音残留之踪迹 三 由《切韵》之综合音系上推其古音渊源 四 关于系统构拟上古方言音系 五 汉语通语史研究的崛起及其意义 第十九章 民族语言接触视野和汉语古音学 一 民族语言研究的理论建树 二 邢公畹由史前文化变迁和原始汉藏语变异说明语言分化 三 从个别形态同源词的比较到汉藏澳泰语系 四 编纂法视野中的汉藏缅、苗瑶、侗台语族同源发生证例及其上古音反观 五 在汉藏语同源背景上看待汉语文化 第二十章 以“中体西用”为研究法的复声母元语言解释系统研究 一 上古复声母材料收集时期的三大家:林语堂、高本汉、陈独秀对材料的发现及其初步构拟 二 上古音体系确立时期的复声母研究三大家:董同龢、李方桂、陆志韦对材料的归类及其构拟 第二十一章 境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汉语古音的研究 一 关于汉语古音的音理、音史和研究方法的探讨 二 关于汉语古音中的声母研究 三 关于汉语古音中的上古韵母研究 四 关于汉语古音中的声调研究 第二十二章 俄籍古音学家雅洪托夫和斯塔罗思金以系统构拟为主的古音学 一 关于上古语音史的分期及其相关研究理论 二 关于声母系统的构拟 三 关于古汉语的中上古韵部、韵母各部分的构拟 第二十三章 新派学者郑张尚芳和潘悟云的古音学研究 一 郑张尚芳的古音学 二 潘悟云的古音学的一般原理 附录:古音学十四家韵部分合对照表(含拟音二家)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