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熟悉的人容易脸谱化。就像小学的时候,所有妈妈都是善良勤劳勇敢持家,每位老师都曾雨夜送伞带病上课。
这次要写钟立风,既熟悉又陌生的小钟同学。
熟悉是因为好像几百年前就知道钟立风这个名字,而且认识的时间也不短了。陌生是因为对他的音乐本身,我了解得还真不够。
还在做民谣节目的时候,一位同事告诉我钟立风耍来上她节目,问我认不认识。我当即说认识,很棒的一位歌手啊!这感觉就像,大家都说小野洋子很牛,但除了她是列侬的第二位妻子以外,她具体怎么个牛法却说不上了。
忘了又过了多久,小钟再次做客电台,不过这次以嘉宾主持的身份。直播结束之后大家一起吃饭,就在台里的咖啡厅。那时的咖啡厅还主营盖饭,其实我们对这寒碜的招待规格感到非常抱歉,但小钟却丝毫没有嫌弃的意思。
吃完饭坐着聊天,提到陈升。小钟稍稍清了两下嗓子,竟直接清唱起了《风筝》。那声音和完美天籁什么的扯不上关系,可不知为什么,我当时就是一阵不分青红皂白的感动。
再下一次像样的见面就是在野草莓了。野草莓是那时小钟参与经营的一个咖啡店,在后海旁边。周末有演出,于是拉上一朋友去听民谣。去之前朋友以为民谣就是晚会舞台上孔雀服大妈们尖利的歌颂,或者“太阳出来我爬山坡”那种粗放的山村流行乐。
那天小钟一口气从7点多唱到10点多。演出结束以后,这家伙也不闲着,对观众说大家可以上台唱歌,他负责弹吉他。那天听小钟的女士大多是豪放派,哗的一声就冲上去四位。这阴阳严重失调的局面怎能无视?小钟竟然来了个突然袭击,点名邀请同属婉约派的我上台合唱。
我唱了什么记不得了,就记得快12点的时候,小钟建议散场前大家合唱《张三的歌》。副歌部分被反复唱了至少+遍,在场的每个人都唱得或听得面色潮红热血沸腾。
和小钟道别,和朋友走在午夜的后海。她说,民谣是个好东西。
嗯,民谣的确是个好东西。
和小钟聊究竟什么是民谣。他说,不是抱着吉他随便弹几个和弦就是民谣,也不是编曲复杂了点就不再是民谣。民谣,重要的是“根”和“魂”.那是一种返璞归真,一段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旅程。
如今的民谣越来越极端:要么是不问世事的小清新,要么是不共戴天的大愤怒。有的音乐里全是公寓、咖啡、看海云云,似乎普天之下皆已歌舞升平;而有的人则像是每天都在蹲点等待不公正的发生,以期音乐里多一些“观点”。
我喜欢小钟对待生活、对待民谣的姿态:它有阴暗的一面,但也有春暖花开的时候。 有一位潦倒的老画家,每晚都去听钟立风唱歌。有一次他进门的时候小钟正在唱《亲爱的小孩》。看着眼前那个依旧对生活固执的老小孩,台上的歌者几乎哭了出来。
刚到北京,敲了N家唱片公司的门都没人理睬。后来终于有了机会,给歌手写歌,却不署自己的名字,因为这样可以多卖些钱。这就像是在出卖自己的亲生孩子。音乐是他的生活,但他首先得生存。
去上海演出。只见过一次面的朋友放心地把钥匙交给小钟,自己却出差去了。临别时,一个大男人,眼里有泪水。他信任和不舍的,不单单是钟立风,还有民谣这东西所搭建起来的阶级感情。
广州。朋友说别指望有太多人听民谣,但没想到演出现场人满为患。有人说,小钟,我大学时就听你的《在路旁》。现在工作都几年了,终于有机会现场听你唱歌了,我想拥抱你一下。
P38-41
哪部电影票房又破十亿,哪首神曲一夜之间突然爆红,谁跟谁又怎样了……每天的耳边眼前都被这些充斥着,一边抱怨着这个世界太闹腾太堕落,一边又得在第一时间追赶着它,生怕落在了后面。
文艺之声的小青年们也一样,他们耍娱乐、要逗比、要八卦,耍用年轻人敏锐的触角曰复一日的紧跟着时代的陀螺旋转!
谁又在乎谁心里在想着什么呢……
《文艺日记本》的产生来自几句闲聊,有人说:“我们用最新的形式来做做那些经典文艺作品的推荐吧!”“有人会喜欢听吗?”管它呢,先折腾一把再说……
于是,这形色各异的一帮人,聚在了一起。
小莫眼中的小青年:李峙 听友们口中的“李师傅”。
大学学英语,高分拿下专八。却硬是折腾了一路,最终做了电台DJ。
年纪轻轻,却有着一颗“老广播”的心。生活中温和没“气场”,一
面对广播就来劲。
错过传统广播的黄金时期,却赶上互联网音频爆发的年代。网上只要
能听广播的地方,就一定有《李峙的不老歌》,而且收听排名都是全
国第一。有人说,怎么走哪儿都能听到他?
就是这个人,两年前却巴巴地来找我,说: “我能不能来文艺之声?
我就想安安静静地做一个广播电台音乐DJ。”
在许多传统媒体人都纷纷全力奔向互联网的时候,这个本就在互联网
上风生水起的人却想“拥抱传统”。他说,他心里有—个“央广情结。曹然 每天早晨6点前,她都必须赶到台里当早班编辑和导播。心里却装着
勃拉姆斯、帕格尼尼、王小波和莱昂纳德.科恩。她给老科恩写的那封
情书,真的让人看着汩奔。
来台三年之后,我才知道这个寡言少语的早班小妹早就过了小提琴10
级和英语专业
8级……宫伟 文艺之声外表与内心最相符的童鞋:光头,还留着胡子。最习惯与人
沟通的方式是写信。他什么都能写:资讯、新闻评论、专题、电影、
音乐……而且都写的还不锚。
不过他的梦想是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为像昆汀一样牛逼的导演(我觉
得有这个可能)小马 年纪和我一般大,还在执着的坚持做一名单纯的主持人。
年轻时是修车工的段子已经被他讲烂了,现在再说,俨然成为励志的 素材。
因为工作之便,他免费读了很多书,出版社、作家们都争相想上他的
读书节目。因为别人家的读书节目都做死了,只有他的《品味书香》,
活了十年,而且,跟他的人一样,越老越吃香!黄欢 是我见过的最无心机的“天蝎座”美女。被她那著名的搭档大铭常在
节目里调侃为73岁,身高1米2,却也总是呵呵一笑,淡然了之。看她
写李宗盛,写理查德·林克莱特的“爱在三部曲”,才明了,还是大
铭最了解她,干帆过尽的女子,拥有的是73岁老人的智慧与豁达,还
有,1米2少女的纯情与浪漫。小钊 办公室里最犀利的评论常常来自于她。上学时的辩论高材生,在广播
里总是用性感的声音说着理性深刻的话语,可是在她整齐洁净的工装
制服后却隐藏着~颗风情万种的心。熟悉N种鸡尾酒的调制方式,也
熟悉家常菜的各种做法,对于真实的生活和热烈的爱,始终抱有不灭
的好奇和奋不顾身的热情。王雪 她是枚记者,每天为文艺圈儿和娱乐圈儿操碎了心的那种。
不过,按她自己的说法,她更喜欢那些古老的,有情怀的东西。这大
概和她的经历有关。在20啷当岁的时候,她飞去了英国小住5年。后
来,自己又跑遍了世界上五个大洲的40多个国家。曾经还在杂志上写
着浮躁的旅行专卡兰.
她的报道里最长有的是那些散发着人文气息,和历史味道的东西。比
如戏曲国乐,比如舞台艺术。
当然,爱旅行的姑娘性格不会太内向,有她在的地方就会很热闹。大
概,她把所有的安静,都放在了文字里面吧?刘宇迪北京大男孩,拥有北京孩子的特性“贫”,看起来有点玩世不恭,跟
谁都逗贫几句,跟谁都没太多正经,可是i你懂的,这样的男孩,看
他写的字,你就会了解他有多内向多感性,有多招女孩喜欢……乔乔 一个让我目噔口呆的东北大妞,满身的名牌硬是能穿出女汉子的味道,
看韩剧能看的又哭又笑,节目里也是笑声多于话语量的“二”妞……
在日记本分工时,她却执着的要写“十七岁的单车”和“莉莉周”,
而且写得如此内敛和神经质……不知为何,她的字和人,让我想起
《梦旅人》里带着黑色天使翅膀的可可。霍树正北京大院里土生土长的90后,开过饭馆,说过相声,做过生意,干过
主持。
常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拿起笔来,却大巧无工,斐然成章。
用他的话说,这是他的“范儿”。李雅男日记本里唯一一个隔壁班的女同学,没事就来文艺办公室,给绿植浇
浇水,喜欢粉色和Blingbling的东西,有些癖好还实在让人费解……
其宴并没有什么人真正了解她,但这并不影响她带给我们快乐。
他们究竟是怎样一群人,日记本,也许可以给你答案……
文艺之声还有许许多多这些“表里不一或表里如一”的人,有了他们.也就有了我们这20O多篇的“文艺日记本”,也就有了你现在从广播里听到的FMl06.6文艺之声。
曾经怀疑,那些沉淀了几个世纪的大师们的经典,是不是在中国的当下,会被嘈杂与浮夸陨没掉?可总有人还迷恋他们吧,总有人还会崇尚高贵的灵魂吧!我相信,总有那些爱折腾的小青年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让文艺永远传承……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不会孤独!
特别感谢:“文艺日记本”有声版的播音:宝木中阳;
后期制作:张吴;
策 划:周彬
还有一直纵容着我们折腾的李涛先生、魏胜利先生!
谨以此书献给文艺之声所有的小伙伴们!
大龄文艺女青年小莫
(文艺之声执行总监)
2015年7周29日
序
1
电影《毕业生》:再不折腾就老了 /李 峙
蔡蓝钦:静止的理想永不走样 /李 峙
折腾吧!加州梦 /李 峙
Simon&Garfunkel:二重唱 一辈子 /李 峙
好妹妹乐队:不要变成坏婶婶 /李 峙
钟立风:在路上的生活家 /李 峙
许美静:傻女人 /李 峙
那些草儿 /李 峙
筠子:永远青春 永远二十三岁 /李 峙
陈升:我一直在玩 /李 峙
李寿全:做个节制又自由的张三 /李 峙
麦田守望者:远方就是方向 /李 峙
听Bob Dylan:朝圣还是打酱油? /李 峙
尹吾:未完成的红 /李 峙
郁冬:郁结的冬 /李 峙
2
回家,是一个温暖的字眼 /马宗武
厚夫,还原一个形神兼备的路遥 /马宗武
惬意的睡前阅读时光 /马宗武
生活的英雄主义 /马宗武
杨绛,走在人生边上的思考 /马宗武
难以割舍的蓝 /宫 伟
我恨你,青春 /宫 伟
一次幸福的可能 /宫 伟
等到光芒万丈那一天 /宫伟
虚构的大学,沸腾的青春梦/宫伟
治愈你,但并不干预你的人生/宫伟
当火车变成站台/ 宫伟
在未来等你/ 宫伟
遇见一次名叫失败的旅途/宫伟
只有一次的绽放/宫伟
3
于爱情,是一大堆毛茸茸的美好 /曹 然
所有伤心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曹 然
王小波,构筑一个诗意的世界 /曹 然
足球高于生死 /曹 然
越过山丘之后,渴望一个拥抱 /黄 欢
时间里的飞人 /黄 欢
国境之南恒春 /霍树正
小酒馆里的探戈香 /王 雪
西西里,世界是个隐喻 /王 雪
不要以善之名,谋杀无法碰触的感情/刘宇迪
与2014年,轻道一声后会无期/李雅男
陈百强:未完成的绽放/李雅男
2014年随橄榄树飘远,致音乐大师李泰祥/李雅男
十七岁的单车/姜赛乔
曾在莉莉周的梦里/姜赛乔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小 钊
聪明的一休/小 钊
流星花园/小 钊
后记
坚守与绽放
在这个凡是与创业沾边就热闹非凡的年代,一个叫做文艺之声的电台频率,这个频率里三十几个男男女女日复一日的工作,就显得有几分落伍与落寞。
我曾不止在一个地方被动地听各色人等对中国媒体人的非议,全然不顾我这个从大学毕业就扎进了媒体圈20多年老媒体人的感受。这几年,敲诈勒索、有偿新闻的帽子变戏法似地扣在一个个曾充满媒体理想的人的头上,不管是罪有应得,还是捕风捉影,真真是坐实了媒体人的所谓不堪。
在这样一个有些暗淡的氛围里,文艺之声的红男绿女,在全世界最严厉的安全播出标准之下,面对口味千变万化的听众,以及环伺周围兄弟电台充满寒气的绞杀,每天都能款款而来准时坐在听众面前,通过看不见的电波,呈现出一道又一道为你精心调制,让你会心一笑或勾起记忆的餐食,也许平常,但是熨贴,像是在家里喝着温温的白米粥。且长年如斯,不曾辍弃。
这是一种肃然让你升腾起敬意的坚守,是对职业的坚守,是对听众的坚守,是对自己内心理想的坚守。
这种坚守并不是固步自封,挥舞着长戟去守护世纪前的一个城堡。他们敏锐的思想、单纯的态度、创新的精神,让文艺广播焕发着挡不住的青春力量,突破着一些人对广播的偏狭认识,与听众一起触摸和感受世界的新鲜和美好。
与广播节目严格的运行流程和样态相比,文艺之声的当家人莫小姐和她的小伙伴们,创造了文艺日记本这种广播文体,或介绍一个文艺人物,或是一个文艺作品,或是一个艺术门类,文字不长,表达各异,深沉少有,感性十足,调皮和机灵闪烁其间,柔情与大胆寓于其中。
这分明是自由灵魂和天赋才华的绽放!在绚丽色彩和笔墨幽香中,一个个生动的富有活力和张力的形象跃然扑面,让你感觉到与话筒前不一样的他们。
就像这本集子的名字:折腾吧,小青年!青年,哪能不折腾?不折腾,谈何青年? 青年,落了家里家外一堆责任的一代,在坚守中折腾,在绽放中坚守,不容易,也最美丽。
那么,就请翻开第一页,与这些青年人在一起吧。最好,一边听着文艺之声,一边细细读着。
耳目聪明,自会有一份不一样的收获。
大龄文艺男青年 李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综艺节目中心主任)
2015年7月29日
《折腾吧小青年》是央广“文艺之声”频道,第一本最有态度的文艺图书。全彩四色精美印刷,最具文艺范儿的读本。
最具人气的DJ李峙、小马领衔抒写折腾的年华,用12种最具态度的“文艺之声”,温暖所有都市里摸爬滚打却依然还怀抱梦想爱折腾的小青年们。
曾经,我们是您收音机里的FM106.6。后来,我们是您在路上的声音伴侣。现在,我们是您车上线上都不会缺席的耳边风景。这次,我们写了一些字,给所有爱折腾的小青年。就像李峙、小马编著的《折腾吧小青年》这本集子的名字:折腾吧,小青年!青年,哪能不折腾?不折腾,谈何青年? 青年,落了家里家外一堆责任的一代,在坚守中折腾,在绽放中坚守,不容易,也最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