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建辉编著的《教授的傲骨(文化名人抗战实录)》精选了抗战时期国内文艺界名人为抵抗日本侵略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再现了抗战时期中国各界波澜壮阔的抗战画面,突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品格,特别是文化界的大师巨擘们的顽强不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注入了新的内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教授的傲骨(文化名人抗战实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柳建辉编著的《教授的傲骨(文化名人抗战实录)》精选了抗战时期国内文艺界名人为抵抗日本侵略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再现了抗战时期中国各界波澜壮阔的抗战画面,突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品格,特别是文化界的大师巨擘们的顽强不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注入了新的内涵。 内容推荐 柳建辉编著的《教授的傲骨(文化名人抗战实录)》中选取了胡适、陈寅恪、范文澜、闻一多、朱自清等人,通过她们在各自战线上的不同反日行为,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华不可辱的核心思想,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各行各业都存在的民族气节,振奋了民族精神,打击了各种投降论调。也为今天的中国人树立了一个个高高的标杆,激励我们循着先人的足迹,接过建设祖国的重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目录 序言 赫赫英名蔡元培 永不言败张伯苓 刚正不阿马裕藻 匪窟抗战陈垣 坚贞不渝杨荫榆 抗战状元吴承仕 孤标傲世刘文典 杏坛巨子梅贻琦 傲骨嶙峋陈寅恪 傲骨侠心竺可桢 文武双全范文澜 三户亡寇顾颉刚 追梦楷模张申府 耿介刚直吴宓 大义凛然刘湛恩 兢兢业业董作宾 不屈不挠冯友兰 苍松翠柏钱宾四 自强不息茅以升 赤胆忠心杨秀峰 血性男儿郑振铎 宁死不屈朱自清 默默奉献叶企孙 丹心碧血闻一多 坚拒伪职俞平伯 超凡脱俗陈岱孙 忠勇无畏钱端升 博大无私梁思成 风骨峻峭严济慈 温文儒雅沈从文 忠贞爱国周培源 骚情赋骨冯至 崇力战士林同济 顶天立地吴大猷 铮铮铁骨吴晗 卓尔不群华罗庚 淡泊名利陈省身 试读章节 以抗日救国为缘由建校,在教学中更是以抗日救亡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事业。在日寇的不断侵华的背景下,张伯苓结合时局,把爱国抗日的思想融入教学当中。比如,“九一八”事变后,南开中学创立东北研究会,为支持抗日,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怀,该研究会编印出20多万字的《东北经济地理》作为必修课的教材,这种对时局的反映和教育救亡的思想在当时乃至现在的教育界而言,都是难能可贵的。而在南开大学,他更发表名为《东北事件与吾人应持之态度》的爱国演讲,张贴对联:“莫自馁,莫因循,多难可以兴邦;要沉着,要强毅,立志必复失土”以此鼓励师生无畏无惧。并且,张伯苓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凡东北籍的学生,生活费一律减免,学费缓交;凡因战乱而流亡关内的东北大学的学生,南开一律向其敞开大门,以助完成学业。 此外,他还在社会上担负起引领抗日的责任,出任“天津抗日救国会”“天津中等以上学校抗日联合会”等爱国组织的领导,发表演讲动员社会各界团结抗日。1933年,山海关失陷,张伯苓又以《努力杀敌,为国争光》的信函鼓励将士们不要气馁,并派遣师生数人上前线慰问,送上1000条毛巾、1000块肥皂和300斤糖果。 1934年10月,在华北运动会上,南开中学的学生用手旗打出“勿忘国耻”“收复失地”“还我河山”等标语,并高唱《努力奋斗之歌》:“众青年,精神焕发,时时不忘山河碎,北方健儿齐努力,收复失地靠自己。”这让当时出任运动会的日本驻津最高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坐立不安。他向张伯苓抗议,张伯苓却义正辞严地回答: “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进行爱国活动,这是学生们的自由,外国人无权干涉!” 张伯苓的种种爱国言行,就是希望让学生更加体会到现在中国所遭受的灾难,鼓励他们更加努力读书,驱除外虏,并让外来侵略者知道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也正因此,张伯苓和南开让日本侵略者为之痛恨。可是,张伯苓又何尝不是痛恨日本侵略者呢?1935年,张伯苓从日寇近些年的恶劣行径中敏锐地察觉到,他们对华的侵略势必愈演愈烈,而平津地区必然成为日寇首先全面进攻的地方。为此,他决定在日军全面侵袭之前为南开学校找好一个容身之处。“大江东去我西来,北地愁云何日开?盼到蜀中寻乐土,为酬素志育英才。”1936年,他来到四川考察,决定在这里重新置办一所中学。最终,他在重庆选购了八百亩地创办了南渝中学。 果不其然,次年七七事变爆发以后,日本侵华的飞机屡屡轰炸南开大学、南开中学。他们妄想通过这样的恐怖轰炸使南开师生失去教学基地,使南开师生们心生畏怯,使南开不再成为抗日的中心。然而,面对日军的不断轰炸,张伯苓凛然不惧:“敌人所能毁者,南开之物质;敌人所不能毁者,南开之精神。” 这就是炸不毁的南开精神!这就是作为教育者的张伯苓炸不毁的抗日救亡精神!面对日军的轰炸,张伯苓怀着饱满的精神开始迁校。他把南开中学的师生迁往南渝中学,并改名为重庆南开中学。谁想到,日军是瞄准了张伯苓,他迁到哪儿轰炸机就跟到哪儿。为此,张伯苓斗志昂扬,提出“读书不忘抗战,抗战不忘读书”的抗日宣言。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第四个儿子张锡祜在抗战时期投笔从戎,最终光荣殉职。对此,张伯苓悲痛之余自豪高呼:“我本人出身水师,今老矣,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这种至死不渝的抗日报国之心,让南开师生和社会各界敬仰。 P15-17 序言 1931年9月18日,目军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这就是“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是20世纪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人类发展史上一场空前灾难的起点,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华民族从此经历了列强入侵以来最深重的灾难。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又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的“卢沟桥事变”,妄图武力征服全中国,实现其控制亚洲、征服世界的狂妄野心。从此,无数爱国志士在党的领导下白发地毁家纾难,走向抗日的战场。可以说, “九一八”既是“国难日”,也是“国耻日”,更是“抗战日”,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彼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又面临军阀混战的局面,经济落后,民生凋敝,农业尚未恢复,工业实力弱小。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成功转型为工业化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军事实力也迅速上升为亚洲头号国家,侵略野心膨胀。所以,自侵华战争发端之日起,不仅日本帝国主义内部认为中国的失败几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而且中国乃至国际上不少人也似乎都抱有如此看法。 然而,国难和国耻激发了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不屈斗志!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面对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机,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自由,中国人民被迫发出了最后的吼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全民族抗战救亡运动。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 从白山黑水,到南海边疆,正面战场上,爱国将士浴血奋战;敌后战场上,亿万群众同仇敌忾;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积极响应,出钱出力;各界民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奋力拼搏,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感天动地、浩气冲霄,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此时,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中国人民坚毅不屈、勇于牺牲、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也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突出强调的“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 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它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正是中华民族的万众一心,团结御侮,保证了国家集中一切资源进行抗战,才有了最终的全面胜利。这种团结,包括了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包括了无数为抗战牺牲一切的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依然要保持并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中国的国家利益不再受损,让中华民族早日完成复兴大业。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值此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组织编写了反映普通人抗战救国、彰显伟大民族精神的系列丛书《文化名人抗战实录》。 本丛书收录的,是在抗战时期有过积极抗战表现的文化艺术界名人们,其中包括了大学教授、作家、编辑、记者、画家、歌唱家、作曲家、演员等。这些文化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手无寸铁的文弱书生。但正是这些普通的文化人,无论其学术水平高低,也无论其政治立场之倾向,更无论自己个人生活环境之遭遇,面对外敌入侵和国家民族的危亡,均不约而同挺身而出,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以自己铁骨铮铮的抗战行为,谱写了一曲中华儿女全民抗战的壮歌。 通过对这些文化名人抗战经历的回顾,再现了那段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的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可侮的抗敌决心,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突出地表现了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个人、集体和全民族的精神力量是如何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民族争自由,使人民得解放。 “珍视和平,警示未来”,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努力的方向。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集中精力建设美好的家园。然而,和平的愿望,不一定能换来和平的结果。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仍然有少数人逆历史潮流而动,拒绝反思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他们的丑行破坏国际互信,制造地区紧张,引起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强烈谴责。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目的在于正确认识昨天、精准把握今天、努力开创明天。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难逃失败的下场,这是历史的铁律! 希望本丛书的出版,能够帮助年轻一代客观回顾历史,牢记历史教训,认识到中国能有今天,离不开每一个普通国民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从而努力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去。 本丛书所收录人物的标准,均为普通文化人,他们本身并非社会的强者,不具备武力,不拥有权力。以此故,著名政治家、军人以及为抗战做出过极大贡献的其他人等,均不在本丛书的选录范围内,他们的抗战贡献世人铭记,不可磨灭。另外,为抗战做出过贡献的文化人物,也绝不仅仅只有本丛书所选录的这些,但限于篇幅和时间、能力等故,无法做到全部收录,实为憾事。同时,为体现中华儿女的抗敌功勋,彰显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对所收录的人物,不按文化程度、职位高低,只按照他们出生日期的先后排名,尽量做到客观公允。 本书的创作,离不开大量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也借鉴吸收了学界同人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材料之多,恕不一一列举,在此向所有帮助提供资料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由衷的感谢。 柳建辉(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5年9月3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